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机采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病猪的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该病在桐乡市发病猪中的阳性率为76.2%;通过疫苗免疫对PRRS病的免疫猪和非免疫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经疫苗免疫后生长猪的发病率为7.0%,死亡率为0.5%;未经免疫猪的发病率为35.4%,死亡率为20.3%。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猪附红细胞体对仔猪猪瘟免疫效果的影响,本试验利用猪瘟抗体检测ELISA试剂盒,对已注射猪瘟疫苗的69头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的仔猪和31头无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的健康仔猪进行了猪瘟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感染猪附红细胞体仔猪的猪瘟抗体水平低下,其猪瘟疫苗整体免疫合格率(49.2%)明显低于健康仔猪(93.5%),且显性感染仔猪的免疫合格率(41.6%)明显低于隐性感染仔猪(53.5%)、说明,猪附红细胞体严重干扰了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且干扰程度随着猪附红细胞体感染程度的加深而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猪瘟不同顺序零天免疫的免疫效果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猪瘟兔化弱毒细胞苗分别免疫3组初生仔猪,每头1.5头剂。第1组20头先免疫,1小时后吸初乳。第2组15头,吸初乳后1小时免疫。每3组13头,吸初乳后半小时免疫。75日龄,以猪瘟弱毒单抗酶联方法测定3组动物的平均抗体(OD值)分别为0.25、0.23及0.21。80日龄,每组各随机抽出4头猪,连同非免疫对照猪6头以猪瘟石门系强毒攻击后,对照猪全死,第1组100%保护,第2组75%保护,第3组50%保护。第1组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相似文献   

4.
以猪瘟免化弱毒细胞苗分别免疫5组初生仔猪,每头1.5头剂。第1组20头先免疫,1小时后吸初乳。第2组15头,吸初乳后1小时免疫。第5组15头,吸初乳后半小时免疫。75日龄,以猪瘟弱毒单抗酶联方法测定1组动物的平均抗体(OD值)分别为0.25、0.25及0.21。80日龄,每组各随机抽出4头猪,连同非免疫对照猪6头以猪瘟石门系强毒攻击后,对照猪全死,第1组100%保护,第2组75%保护,第5组50%保护。第1组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相似文献   

5.
对广东省2011年政府招标的4个厂家生产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l-R株)进行免疫效果比较试验。随机选取115头32天龄,猪蓝耳病病毒核酸阴性的健康仔猪,随机分成4组,于免疫前0d,免疫后28d、48d、66d、86d、106d和126d分别进行采血,采用法国LSI公司猪蓝耳病抗体ELISA试剂盒进行抗体检测,比较4个厂家生产疫苗的免疫效果。检测结果表明,4个厂家生产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l-R株)免疫效果都比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免疫持续期长,一次免疫后126d抗体阳性率仍在75%以上。  相似文献   

6.
左旋咪唑,丙硫咪唑对猪瘟免疫效果影响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给50~60日龄仔猪接种HC疫苗的同时,分别加服左旋咪唑,丙硫咪唑,于免疫后10,31,85,136,182d用1HA法5次检测HC血清抗体效价,结果试验1组IHA抗体价每次都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1),试验2组与对照组间的IHA抗体效价每次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左旋咪唑对HC疫苗免疫猪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能明显提高HC免疫效果;丙硫咪唑对HC疫苗免疫猪无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两批试验猪检测的猪痢疾(SD)原型疫苗可产生抗猪痢疾密螺旋体(Th)的高效价循环抗体。试验1在口服攻毒前免疫2次。攻毒后2周内,5/6的未免疫猪发生痢疾,而免疫猪只1/6发病。但攻毒后1个月。存活的那头未免疫猪和2头免疫猪却死于痢疾。试验2,将8头免疫3次的猪同感染猪混养后只有2头(25%)发生严重痢疾,而未免疫猪却有7/8发病。表明SD原型苗能提供保护,并已实用于澳大利亚的猪痢疾防制? ?  相似文献   

8.
猪伪狂犬病免疫程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伪狂犬病(porcine pseudorabies,PR)是一种危害严重、流行广泛的烈性传染病。近几年来,不少地方由于此病造成大批猪发病死亡,给养猪业带来极大损失。由于根除该病还比较困难.所以通过疫苗免疫来预防该病仍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但由于免疫程序(免疫剂量、免疫次数、免疫间隔)的差异,免  相似文献   

9.
为检验猪链球菌灭活疫苗(猪链球菌2型+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免疫效果,研制了5批疫苗,对妊娠母猪、保育猪等进行免疫攻毒试验,检验疫苗的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效果,结果表明,对哺乳仔猪的平均保护率达到88.09%(SS2)和79.06%(SeZ),对保育猪的平均保护率达到90%(SS2)和76.7%(SeZ)。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猪瘟疫苗E2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和猪瘟活疫苗对育肥猪免疫效果和生产成绩的影响,以便为规模猪场在选择猪瘟疫苗时提供参考。本试验从汉中某代养场选取了一批健康的断奶仔猪分成三组,A组免疫猪瘟E2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简称E2亚单位疫苗),B组免疫猪瘟活疫苗(脾淋源),C组为对照组不做猪瘟疫苗免疫。免疫60 d后各组随机抽取10、15和12份血样用猪瘟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猪瘟抗体水平。结果表明接种的两种猪瘟疫苗对育肥猪的免疫效果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E2亚单位疫苗相比于猪瘟活疫苗能够明显提高育肥猪抗体阻断率和降低离散度,并且有助于育肥猪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通过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LPS)构建免疫应激模型,旨在探讨免疫应激对不同品种猪氮平衡和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分别选择6头体重为(30±2.4)kg莱芜猪、鲁莱猪和大约克夏健康去势公猪,采用2×3因子设计,试验猪单独饲养,均饲喂相同的试验饲粮,进行氮平衡试验。结果表明:免疫应激后不同品种猪的日采食量、氨摄入量、氮消化率、氮沉积和氮生物学价值均极显著降低;在免疫应激作用下,大约克夏猪的氮利用效率变化幅度显著大于莱芜猪和鲁莱猪。  相似文献   

12.
猪的免疫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免疫学基础章金钢(解放军农牧大学兽医学院,长春130062)钱爱东(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丘鹤英李万猛(英特威[香港]有限公司)第三讲免疫分子(上)免疫分子是指能够直接发挥各种免疫效应的分子。猪的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干扰素、淋...  相似文献   

13.
猪高热病流行的季节性明显(主要发生于高温、高湿季节),且具有发病急、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等特点;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猪均可发病,发病猪场主要为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较差的散养户以及中、小型养猪场;免疫不到位、免疫程序和用药不合理的猪场发病更为严重。此外,距离仔猪交易市场和屠宰场较近的猪场发病情况较为严重。发病猪场以散养户和中、小型猪场为主体,且该病有由小规模猪场逐步向大规模猪场蔓延的迹象。  相似文献   

14.
应用HVT冻干苗常规免疫雏鸡、二倍剂量免疫雏鸡、常规免疫后又分别于10日、21日龄二次免疫雏鸡和未接种任何MD疫苗的雏鸡,在饲养期间和经鸡马立克氏病强毒(vMDV)攻击后,常规免疫组的MD发病减少率为61.9%,二倍剂量组的MD发病减少率为71.4%,10日龄二次免疫组的MD发病减少率为76.2%,21日龄二次免疫组的MD发病减少率为81%;与常规免疫鸡比较,二倍剂量免疫和10日、21日龄二次免疫鸡的MD发病减少率可分别提高9.5%、14.3%和19.1%。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上述三种方法进行免疫接种,可减少母源抗体对HVT苗的免疫干扰,明显提高HVT苗的免疫效果,其中以21日龄时二次免疫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农村散养猪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highly pathogenic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HP-PRRS))疫苗的最佳免疫程序,在2个镇开展田间免疫试验,A镇采用"332法"免疫程序,即先用FMD和CSF疫苗同时在颈部分两侧注射,间隔14 d后再用HP-PRRS疫苗注射;B镇采用"321法"免疫程序,即将CSF和HP-PRRS疫苗混合后作一针在颈部一侧注射,FMD疫苗作一针在颈部另一侧注射。应用ELISA方法检测FMDV、CSFV和HP-PRRSV抗体,应用RT-PCR方法检测FMDV、CSFV和HP-PRRSV病原;统计、分析生猪免疫密度、免疫副反应率、生猪死淘率、散养猪抗体阳性率、屠宰猪抗体阳性率、死淘猪病原阳性率、屠宰猪病原阳性率等指标。结果显示,应用"321法"的B镇与应用"332法"的A镇相比,其HP-PRRS免疫密度、散养猪CSFV和HP-PRRSV抗体阳性率、屠宰猪HP-PRRSV抗体阳性率均显著增加(P<0.05),散养猪死淘率、HP-PRRSV阳性率均显著下降(P<0.05),而其他主要考核指标则差异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应用"321法"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优于"332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ZJ/C株)在规模猪场的临床使用效果,选取300头14日龄仔猪,平均分为2组,免疫组于14日龄每头肌肉注射圆环病毒2型灭活苗2 mL,对照组每头注射生理盐水2 mL,于免疫前后不同时间点采集7次血样检测各阶段圆环病毒2型抗体,并记录2组在保育及肥育阶段的生长指标。结果显示,免疫后第7天,免疫组抗体阳性率明显升高,免疫后第14天免疫组抗体阳性率已达97%。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猪在保育阶段日增重提高16 g、料重比降低0.08、成活率提高5.4个百分点;在肥育阶段,日增重提高32 g、料重比降低0.07、呼吸道病发病率下降16.5个百分点、成活率提高3.7个百分点。结果表明,试验猪免疫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ZJ/C株)可预防圆环病毒对猪体的危害,提高猪群整体健康度及成活率、饲料转化率和平均日增重。  相似文献   

17.
猪伪狂犬病(PR)是由伪狂犬病毒(PRV)引起猪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以对养猪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通过分析一规模化猪场的猪群发生PR的发病过程,在诊断和问询中发现,PR在该养猪场中的发生比较普遍,即猪场原来的种猪属于猪伪狂犬病野毒gE阳性免疫稳定场,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发病。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加强生物安全、对猪群进行紧急接种,并采取综合措施快速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18.
1 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调查 防疫员在对该村组猪只实行猪瘟免疫后的第2天,即有1头猪开始发病,后周围临近的20头免疫过的猪均相继发病。用抗生素、病毒灵、退热药和磺胺药治疗无效。20天后,发病猪全部陆续死亡。发病率74.0%,病死率100%。本次发病猪体重均为20~50kg免疫过的后备猪,同群未免疫的母猪和育肥猪未见发病。该村饲养环境差,饲养密度大,人员活动频繁,加之气温偏高,圈舍周围蚊蝇孳生。  相似文献   

19.
猪瘟目前仍是严重危害我市养猪业发展的主要疫病之一.过去,采取春、秋两季突击性普免和60日龄窝边免疫方法,对防制该病的发生起到了较大作用.但是,随着养猪规模的增大,出栏率提高,这些方法在免疫时机上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加之猪瘟病毒的变异,致使猪瘟疫病的流行规律发生了变化.据调查,牲猪感染猪瘟发病的年龄越来越早,1~2月龄仔猪发病已成为我市猪瘟发生、流行的新特点,为了摸索控制猪瘟发生的有效免疫程序,我们于lop年起开展猪瘟疫区超前免疫试验,现将试验报告如下:1选点选择历来猪瘟疫情较重,母猪较多,基本上能达到目…  相似文献   

20.
动物免疫标识是指按国家规定,对动物(猪、牛、羊)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后所佩带的耳标及记录的免疫档案(包括养殖户保存的动物免疫证和防疫机构保存的免疫记录)。实施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对加强和规范动物强制免疫工作,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