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副溶血弧菌对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的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作为条件致病菌的弧菌,前人对其致病性已作了大量的研究,但不同研究者得出的结果很不一致,有的甚至相互矛盾[1-4],其差异主要在于浸泡感染能否使健康对虾致病。因此,本实验以不同的感染方式以及不同的实验条件,对斑节对虾体内分离出的副溶血弧菌的致病力进行研究,以便了解对虾弧菌病的发病条件。1材料与方法1.1材料 对虾:体长7~9 cm的健康斑节对虾(Penaeus monondon)和日本对虾(P.japonicus),直接购于养殖场。 菌株:对虾病原菌一副溶血弧菌(Vibrio pora-haemolyti…  相似文献   

2.
日本对虾血清凝集素及其免疫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亲虾的血清与11株弧菌和7种脊椎动物的红细胞进行凝集反应实验,其中,溶藻弧菌HW283的凝集效价最高,达4096,而产气弧菌和海蛹弧菌的凝集效价最低,仅为8;与红细胞的凝集结果显示,对虾血清与大白鼠,小白鼠,豚鼠的红细胞反应较强,与鸡、人、山羊、兔的红细胞反应较弱,表明日本对虾血清中存在自然凝集素,养成期的日本对虾经弧菌菌苗免疫后,对该致病菌株的抵抗力获得提高,病原感染组,对照组和菌苗免疫组的对虾血清分析对豚鼠,大白鼠和小白鼠红细胞的凝集强度皆为感染组>对照组>免疫组。  相似文献   

3.
弧菌疫苗对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免疫预防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陶保华 《水产学报》2000,24(6):564-569
尝试使用免疫学的方法来防治对虾弧菌病。将病原副溶血弧菌制成福尔马林灭活疫苗,在实验条件下分别以浸泡、口服和注射等方式接种于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结果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虾的免疫保护率随疫苗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在注射接种的方式中,斑节对虾在19^9、10^8、10^7cells.mL^-1的疫苗剂量下的保护力分别为40%、50%和40%,浸泡组(疫苗浓度分别为10^8cells.mL^-1、10^7  相似文献   

4.
进行盐度和温度骤变对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仔虾存活影响的试验,结果发现:1)盐度骤降4或骤增2,温度骤减6℃或骤增3℃,48小时内中国对虾存活率为100%;盐度骤降2或骤增2,温度骤减3℃或骤增6℃,48小时内日本对虾存活率为100%。2)中国对虾对盐度骤变的耐受性明显好于日本对虾;温度骤减时,中国对虾耐受性好于日本对虾,而温度骤增时,则日本对虾耐受性好于中国对虾。  相似文献   

5.
采用16S rDNA特异引物对63F和842R对蛭弧菌标准菌株Bdellovi briobacteriovorus 109-J和实验菌株Bd-9913进行了PCR鉴定,使用Bd-9913菌株分别对3株虾类病原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sticus LS01、HF09,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 V28以及1株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CH-42进行裂解。结果表明,10^5PFU/ml的Bd-9913对于10^9CFU/ml的宿主菌具有较好的裂解效果。采用3.0×10^5PFu/mlBd109-J和Bd-9913分别与饲料混合(v/w)后投喂3.0g左右的凡纳滨对虾幼虾,14d内未发现对虾异常,且在对虾肠道内检测不到Bd109-J及Bd-9913,证明二者对于凡纳滨对虾幼虾是安全的。对正常养殖了50d的室外集约化虾池水体分别泼洒终浓度0.3mg/L的二氯异氰脲酸、0.3mg/L季胺盐络合碘和3.0×10^5PFU/ml蛭弧菌,后者对于抑制水体弧菌活菌浓度的效果明显优于化学消毒剂。当每隔20d左右分别进行一次上述水体处理,通过比较体内弧菌感染的对虾个体数,发现从肝胰腺分离到弧菌的对虾数量二者无显著差异,但从血淋巴分离到弧菌的对虾数量,蛭弧菌处理组显著少于化学消毒剂处理组,显示了蛭弧菌在预防对虾弧菌感染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日本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适宜生长温度为23℃~32℃,由于北方地区冬季温度较低,严重影响日本对虾养殖周期,因此,培育耐低温的新品种非常重要.将(14.24±1.12)g的日本对虾暴露于10℃、16℃、22℃水体中72h,以28℃水体中的对虾为对照组.结果显示,对虾鳃和肝胰腺的总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以水温、盐度、pH、COD、NH3-N为环境因子,哈维氏弧菌(Vibro harveyi)感染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仔虾,试验进行3d。结果表明,水温、温度、pH和COD对发光细菌的生长和日本对虾仔虾的感染死亡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水温30℃,盐度32.8,pH7.654和COD10.2mg/L时,发光细菌在试验结束时的数量比初始时分别增加了11.2倍,6.5倍和7.9倍;日本对虾仔虾的死亡率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60%,45%,43%和50%。NH3-N对发光细菌的促生长作用不明显,但其质量浓度1.2-1.6mg/L时,能增加日本对虾仔虾对发光病的感染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利用噬菌体防治对虾弧菌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副溶血弧菌人工感染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口服和直接浸泡副溶血弧菌噬菌体两种方式处理对虾,9天内,实验组对虾的死亡率较弧菌对照组低66.7%,实验组对虾的组织器官中和实验水体中的弧菌含量均远低于弧菌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口服和直接浸泡副溶血弧菌噬菌体方式均可有效防治对虾弧菌病.  相似文献   

9.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及其控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虾是一种生长快、生长周期短、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养殖效益高的理想海水养殖对象。目前我国对虾养殖的品种主要有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斑节对虾 (P .monodom )、长毛对虾(P .penicillatus)、日本对虾 (P .japonicus)、墨吉对虾 (P .merguiensis)、刀额新对虾 (Metape naeusensis)、独角新对虾 (M .monoceros)、周氏新对虾 (M .joyneri)、脊尾白虾 (Palaemoncarini cauda)以及南美白对虾 (Penaeusva…  相似文献   

10.
张成松 《水产学报》2004,28(5):535-540
以热休克诱导获得中国对虾三倍体,通过口服或注射的方式对二倍体和三倍体中国对虾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鳗弧菌感染实验,研究了病原感染前后二倍体和三倍体中国对虾血液学的变化并首次报道了三倍体中国对虾血细胞的组成。实验结果表明:三倍体和二倍体中国对虾均对WSSV敏感,三倍体未显示出明显的抗性。WSSV感染4d后,对虾外周循环系统的血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三倍体和二倍体对虾血细胞数量均降为对照组的10%左右。对虾血细胞组成发生变化,大颗粒细胞明显减少,小颗粒细胞相应增加,而透明细胞所占比例基本不变;大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内颗粒物质均有所减少,出现空泡或细胞外突起等异常结构。注射鳗弧菌感染后两种对虾的血细胞数量均有所减少,血细胞数量的减少与弧菌的注射量呈正相关关系:三倍体中国对虾血细胞组成与二倍体相似,但其密度仅为二倍体的40%左右:本研究结果为三倍体对虾抗逆特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水体使用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对对虾体内宿主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在水体使用噬菌体对感染病原菌对虾的治疗效果。在水体使用浓度分别为1×106,1×105,1×104pfu/mL的噬菌体对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的凡纳滨对虾进行生物防治实验。结果显示,施加噬菌体的实验组对虾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虾发病症状也较轻。凡纳滨对虾各组织器官含菌量实验表明,噬菌体对水体宿主裂解的同时,对虾体内器官的副溶血弧菌也被明显清除。水体中加入噬菌体使感染副溶血弧菌对虾体内的血细胞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水体使用噬菌体对对虾副溶血弧菌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刚  孙成波 《水产科学》2016,(2):162-168
采用RACE技术克隆凡纳滨对虾黏着斑激酶基因,利用相关软件工具拼接、比对其序列,构建进化树,同时利用荧光定量技术分析了该基因的组织分布和合并感染下的免疫应答。试验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黏着斑激酶基因cDNA序列全长4919bp,ORF片段长3036bp,编码1012个氨基酸。凡纳滨对虾黏着斑激酶基因具有蛋白激酶特征结构域PTK和C端的对虾黏着结构域。荧光定量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黏着斑激酶基因表达无组织特异性,眼部表达量最高,肌肉中表达量最低,可以被副溶血弧菌与白斑综合症病毒以及二者的合并感染诱导表达,表达量先升再降,整个试验过程中合并感染组斑激酶表达量总是高于白斑综合症病毒单独感染组。酶活测定结果表明,合并感染组酸性磷酸酶活力变化最活跃;试验后期,弧菌单独感染组碱性磷酸酶活力始终高于合并感染组,合并感染组过氧化物酶活力总是高于白斑综合症病毒单独感染组;整个试验过程中,弧菌单独感染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始终高于其他两个感染组。  相似文献   

13.
弧菌感染中国对虾患“肌肉白浊病”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患肌肉白浊病的中国对虾的血淋巴液中分离获得的两株弧菌AE_6和AE_7,运用浸染及肌肉注射法感染健康对虾,并对发病过程及症状进行观察,证明被感染的对虾出现的症状与原发病的相同,幼虾死亡率与水体中含菌量密切相关,注射病菌的对虾死亡率达100%,抗菌药可有效地抑制病菌感染。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由于日本对虾的价格远高于同规格的中国对虾,故在北方地区兴起了养殖日本对虾的热潮,从而引发了对日本对虾苗种的大量需求。使许多过去进行中国对虾苗种生产的育苗单位改为进行日本对虾苗种的培育。本文就中国对虾与日本对虾在苗种繁育的方法方面进行了一些比较。(一)亲虾培育1亲虾来源:中国对虾的亲虾来源主要有经养殖虾越冬培育而成鹏称越冬虾以自然海区捕捞的亲虾;而日本对虾育苗所用亲虾全部来源于自然海区捕捞。2暂养水温:中国对虾亲虾暂养温度一般首先控制在14℃以下,这有利于亲虾的恢复.然后再逐步升温至18℃,促进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进行日本对虾抗病良种的选育,本文用浓度为每毫升1×105个病毒粒子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粗提液注射感染抗白斑病日本对虾子三代和普通日本对虾,观察其死亡率,同时测定WSSV感染后0,4,24,48和96 h血淋巴酚氧化酶(PO)、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蛋白含量.结果显示:注射WSSV 14 d内抗病子三代和普通对虾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15%和85%,前者的抗病保护率达82.4%;感染前前者的各项免疫指标均高于后者,且PO,AKP和蛋白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感染后两者血淋巴检测的5项指标在96 h内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除ACP以外,抗病子三代的其他指标都比普通日本对虾的高.研究结果表明,所选育的抗白斑病日本对虾子三代能够有效地抵抗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侵染,其免疫指标也高于普通日本对虾.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虾“红腿病”是我省近年来养虾业效益下降的直接原因之一。经过病原学检验和人工回接感染试验,证实了引起该病的病原菌是由六种弧菌引起。不同病原菌浓度均可导致感染死亡,感染时间有所推迟。侵染试验感染死亡率低于肌注感染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用105拷贝、104拷贝和103拷贝3个剂量的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粗提液分别对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进行人工注射感染,比较两种对虾对WSSV敏感性的差异,以探讨日本对虾白斑综合征(WSS)低发病率的原因,为对虾的病害防治提供参考。结果显示:用105拷贝、104拷贝和103拷贝的WSSV粗提液注射后,中国对虾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54.21±0.60 h、71.26±4.26 h和75.04±5.73 h;日本对虾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77.61±4.45 h、105.84±6.36 h和168.82±13.15 h。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的存活时间均随着病毒剂量的降低而延长。同剂量病毒注射下,日本对虾组的存活时间均长于中国对虾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日本对虾对WSSV的抵抗力较中国对虾强。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对虾养殖的经济效益,探索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与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生态混养模式。结果显示,日本对虾精养试验投入产出比1∶1.63,日本对虾和斑节对虾生态混养试验投入产出比1∶1.87,两品种生态混养模式较日本对虾精养模式增产30%以上,经济效益提高61.1%,斑节对虾与日本对虾生态混养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对虾养殖过程中,白斑综合症、桃拉病等病毒性疾病的危害很大,常常在极短时间内造成养殖对虾死亡。研究工作者发现:暴发病毒病的虾常常还伴有弧菌类感染。而对虾瞎眼病、对虾红腿病、对虾幼体菌血症和对虾荧光病等疾病的病原体又都是弧菌。所以弧菌在养殖业中的危害不容忽视,已成为制约对虾养殖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估饲料中添加酵母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灵敏性和平衡性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鱼粉含量为24.5%的基础饲料(对照组)及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5%酵母提取物的实验饲料,分别饲喂凡纳滨对虾56 d,检测两种饲料投喂的对虾在急性感染溶藻弧菌前后鳃组织Toll受体、IM 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变化及感染后的对虾死亡情况。结果表明:摄食添加酵母提取物饲料的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mRNA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虾(P0.05),IMD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感染溶藻弧菌后,两组对虾鳃组织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随感染进程均出现显著变化,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分别为24、42和36 h,且摄食添加酵母提取物组对虾各基因的表达量峰值分别为对照组峰值的201.06%、481.46%和276.7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虾(P0.05)。摄食添加酵母提取物饲料组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和IM D mRNA表达量在感染溶藻弧菌后12和24 h分别出现显著上调,而对照组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和IMD mRNA表达量分别在感染弧菌后24和42 h才出现显著上调。两组对虾经溶藻弧菌人工急性感染后72 h内的累积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表明,饲料中添加酵母提取物上调了溶藻弧菌感染前凡纳滨对虾Toll受体和溶菌酶mRNA的表达量,提早了溶藻弧菌感染后对虾Toll受体和IMD mRNA表达量上调时间,且增加了对虾Toll受体、IM 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的峰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