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稻蝗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孙从法,赵秀山,王新娟,崔雪梅,蔡家彬(临沂地区农业局276001)稻蝗是山东省稻麦两熟地区的重要害虫之一。据调查,山东省为害水稻的蝗虫有15种,其中稻蝗属6种,以中华稻蝗发生量大、为害重,是稻蝗的优势种。1990~1992年我...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浙江地区中华稻蝗生态习性、发生消长规律与影响因子,并以此为依据,对药剂防治等多种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浙江中华稻蝗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主要为害早稻和单播单季晚稻,以水稻分蘖期至破口抽穗期受害重,成虫单体日食叶面积平均为6.26±1.08cm2;初步探明了中华稻蝗产卵习性和生殖力,雌成虫每头平均产卵3.5±1.2块,产卵量35.1±11.86粒;生境、药治、天敌、气象等因子综合影响其种群消长,其中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变是中华稻蝗上升的主要原因。大田防治以2 ̄3龄蝗蝻为适期,锐劲特、三唑磷防治效果在90%以上;提出了"挑治为主、普治为辅、巧治低龄"的治蝗新策略和综合防治技术,在浙江水稻主产区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中华稻蝗发生为害,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中华稻蝗发生规律及为害损失研究(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稻蝗已上升为水稻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作者对中华稻蝗发生规律,危害损失及防治费用进行了研究。为正确估计中华稻蝗为害损失,适时防治提供依据,中华稻蝗为害损失可用y=0.004558x^1.82来计算。  相似文献   

4.
多年观察发现,稻蝗若虫各龄发育进度年度间差异较大,一龄若虫盛末发了插秧后7 ̄10d为最佳防治时段,防治最迟时限为6月15 ̄20日,防治应集中在田埂及稻田边行3范围内,防治指标为78 ̄90头/m^2,常用杀虫剂对稻蝗显著防效,但残效短,晚发年或高密度地区需7d后再防第2次。  相似文献   

5.
哈萨克斯坦蝗灾严重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哈萨克斯坦蝗虫发生防治情况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是世界上重要的蝗虫孳生地。近年来,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草原和荒地不断上升,蝗虫发生基地也逐年扩大。全国22亿hm2的农牧业土地(草原185亿hm2左右,种植业耕地2500万hm2左右)的大部分属于蝗虫发生区,蝗虫发生种类约350多种,优势种有15~20种,以亚洲飞蝗、意大利蝗、摩洛哥蝗等3种蝗虫发生为害最为严重,其中亚洲飞蝗和意大利蝗在高密度时具有明显的群居性和迁飞性。据悉,这两种害虫成虫的迁飞距离分别可达500~700km和200~300km。目前,亚洲飞蝗主要发生在西部与俄罗斯…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是我國水稻重要害蟲之一,分佈很廣,主要水稻產區都有其爲害。本文描述稻蝗各齡蝗蝻在外部構造上的變化,以供防治時辨別齡期的參考。所用材料爲由卵塊孵出,在室內飼養的蝗蝻。卵塊係採自北京海甸區的稻田,在室內孵化。若蟲分別飼養在3×12厘米的指形管中,並放入溫度為30℃左右、濕度爲90%上下的飼養箱中。在不同時期還以採自田間的蝗蝻作形態上的比較。稻蝗蝻期共有六齡,但雄性蝗蝻常有五齡的情形。本文描述的外部構造爲觸角、前胸背板、翅芽及外生殖器,並以六個齡期爲依據的。二、各齡蝗蝻外部構造上的變化稻蝗各齡蝗蝻的體長雖有一定的範圍,但磷近各齡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雌雄蝗蝻的體長差別並不顯著。表1示稻蝗各齡蝗蝻的體長。  相似文献   

7.
寒地水稻中华稻蝗发生规律及为害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野外和稻田中华稻蝗发生规律的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华稻蝗主要以3龄以上虫态于7月初开始身稻田转移,7月中旬大量进入稻田,稻蝗的虫口密度与水稻产量结构及产量损失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回归关系,其回归方程为:千粒重与虫口密度关系为Y=26.153-0.3955x(r=-0.948),产量损失与虫口密度关系为Y=5.119+1.866x(r=0.9167)。  相似文献   

8.
《山西农业科学》1995,23(2):49-52
短额负蝗在北纬39°以北的大同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卵期为270~280天。翌年6月上旬开始孵化,蝗蝻共5龄,蝻期为59~66天。8月中旬开始羽化,10月上旬成虫开始死亡,成虫期为41~52天。负蝗卵的孵化要求5cm土温达到19℃以上,土壤湿度在15%~20%;羽化需要在20~25℃的晴朗天气。交尾期平均为28天,有雌虫背负雄虫和多次交尾的习性,每头雌虫产卵120粒左右。雌虫三龄前主要集中在荒坡,地埂上为害双子叶杂草,四龄后转移到田间暴食为害双子叶作物,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抓住防治适期进行农业、化学、生物防治,均可取得85%以上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稻纵卷叶螟防治误区 (一)防治肘间滞后 1、见虫结苞才打药.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多数藏在心叶或虫苞内,3龄幼虫开始取食嫩叶,当叶肉取食40%左右时转苞为害.在稻纵卷叶螟防治中,多数稻农不见虫结苞不打药,发现结苞"白叶"慌忙打药,这时幼虫多数在3龄以上,卷叶结苞藏在苞内,药液很难直接喷到虫体上,防治效果表现较差.据调查,见虫结苞开始打药一般都错过防治适期5-7天,稻田"白叶"率增加,危害加重.  相似文献   

10.
于2006-2007年对中华稻蝗在沈阳地区的发生规律及预防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杂草覆盖率越高蝗虫落卵率越多,种池埂豆可减少蝗虫落卵量。有利于控制蝗虫的发生;3龄前进行药剂防治效果最佳,并要做到统防统治。  相似文献   

11.
黑翅竹蝗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翅竹蝗在云南主要危害热性丛生竹.用调查、饲养和野外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翅竹蝗在云南思茅1年1代,以卵在土内越冬,次年5月中旬蝗卵开始孵化,若虫共5龄,在竹冠下杂草中取食和活动,蝗蝻于6月下旬至7月中旬羽化为成虫,成虫8月上旬开始交尾,8月下旬产卵,雌雄性比为0.9:1.查明了该虫主要危害的寄主竹种有版纳甜龙竹、云南甜龙竹、油勒竹、黄竹和棉竹.防治应采取清理竹林杂草和翻土除卵,用生物杀虫剂适时防治,营造混交林等措施.发现并证实了黑翅竹蝗蝗蝻与其成虫共有的形态识别特征.  相似文献   

12.
6月份 做好夏蝗、一代玉米螟、一代二化螟的防治工作. (1)6月上旬是夏蝗防治的最佳适期,在蝗情侦察准确的基础上,进行及时防治可确保蝗虫不起飞危害.各区县除了国有荒地为区县植保站进行蝗虫监测及防治外,农田蝗虫监测及防治由农民自觉进行,若发生蝗情应及时向当地植保部门汇报和咨询,以取得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洛阳市沿黄两岸滩区现有宜蝗面积13余万亩,是我省东亚飞蝗发生基地之一。据多年观察研究,东亚飞蝗在我市一年发生2代,蝗蝻有5个龄期,三龄盛期是大面积喷药防治的适期。其夏蝗三龄盛期在5月26——29日,秋蝗三龄盛期则在7有底8月初,能否紧紧抓住麦收前的5月下旬至6月初和立秋前的7月底至8月上旬这两个防治夏、秋蝗的有利时机,关系到治蝗的成败。通过药剂防治试验和不同施药方法的研究,初步筛选出了几种高效低毒、低残留、低成本的治蝗新农药,明确了几种不同施药方式防治飞蝗的优缺点,以便在实践中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机动灵活地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一、稻纵卷叶螟防治误区(一)防治时间滞后1、见虫结苞才打药。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多数藏在心叶或虫苞内。3龄幼虫开始取食嫩叶,当叶肉取食40%左右时转苞为害。在稻纵卷叶螟防治中。多数稻农不见虫结苞不打药,发现结苞“白叶”慌忙打药,这肘幼虫多数在3龄以上,卷叶结苞藏在苞内,药液很难直接喷到虫体上.防治效果表现较差。据调查,见虫结苞开始打药一般都错过防治适期5-7天。稻田“白叶”率增加,危害加重。  相似文献   

15.
Cd在中华稻蝗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中华稻蝗属于非迁飞性蝗虫,尤其喜食水稻.当水稻生长环境Cd污染严重时,Cd将富集于蝗虫体内.中华稻蝗不同体段对Cd的富集程度不同,在雌性头、胸、腹、后足的富集浓度分别为0.323,O.343,0.486及0.306 mg·kg-1,各体段富集Cd能力大小的顺序为腹>胸>头>后足;在雄性头、胸、腹、后足的富集浓度分别为O.509,0.437,0.738,0.356mg·kg-1,分布状况为腹>头>胸>后足;Duncan的多重比较显示,Cd在中华稻蝗腹部的富集量与在头、胸、后足的富集量差异显著,而头、胸、后足间的富集量差异不显著;Cd在不同性别中华稻蝗腹部的富集量差异显著,但在头、胸、后足中的富集量差异不显著.由于中华稻蝗对Cd有富集作用,因此,可利用中华稻蝗作为Cd的环境污染指示生物,对稻田及周围环境重金属污染进行监测,快速、准确地反映环境中重金属Cd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6.
在张掖湿地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对蝗虫群落组成以及发生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张掖湿地植被生态情况,将调查区域植被划分为芦苇湿地、碱荒地、人工绿化地3种生境。结果表明:张掖湿地蝗虫种类有3个总科,8科,18种。其中优势种有4种,即中华稻蝗、无齿稻蝗、东亚飞蝗、日本蚱,其捕获量占总捕获量的百分比依次为31.14%、17.04%、16.13%、10.73%。不同生境蝗虫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3项特征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碱荒地> 人工绿化地> 芦苇湿地,优势度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芦苇湿地>人工绿化地>碱荒地。张掖湿地蝗虫群落的发生规律为:5月中下旬蝗蝻出现,主要活动期出现在7月至10月,8月下旬种类和种群数量均达到高峰期,11月上旬蝗虫完全消失,不再活动。  相似文献   

17.
信阳茶区茶黄毒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保锋  刘学彦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559-5560
[目的]为茶黄毒蛾的针对性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荼黄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其在信阳茶区的为害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茶黄毒蛾在信阳荼区1年发生3代,幼虫为害期为5月上中旬、6月下旬。7月上旬、8月中下旬~9月。1~2龄幼虫聚集在叶背取食叶肉,3龄后幼虫分群迁散为害荼丛上部叶片,为害严重时可将茶树老叶、芽叶、嫩梢、花果全部食光。害虫防治措施有农业防治:及时修剪茶树、清理茶园,控制氮肥用量,提高茶树抗病虫能力;物理防治:人工捕捉1~3龄幼虫,用黑光灯或性激素诱杀成虫等;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轮换用药,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结论]生产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稻象甲在淮安地区发生有所上升,研究表明,造成稻象甲危害的主要原因是直播稻技术的推广、免耕技术和农药品种的换代以及田埂、荒地意杨的种植,使当地虫源积累。根据发生特点,提出采用压低虫源、针对直播稻田采用苗前拌毒土和苗后虫害发生时药剂防治相结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泾县土蝗发生及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泾县土蝗的危害情况、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结果表明 ,该县土蝗发生规律为 6月初孵化 ,6月中旬大量出现 ,集中危害期为 6月下旬至 7月上旬 ,7月上旬末开始扩散为害 ;防治的最佳时期为低龄蝗蝻高峰期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非承包的沟渠、坡堤、田埂常年失管,杂草丛生,为稻蝗提供了繁殖滋生的场所,加上农民放松了虫害防治,以致中华稻蝗近几年来已逐年上升为我市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1983年全市发生面积仅20万亩,每平方米0.1~0.2头;至1985年已发展至40万亩,每平方米0.4~0.5头;1986年达到70万亩,每平方米0.5~0.6头;1987年猛增到110万亩,每平方米0.5~0.9头,局部高达10头以上;1988年继续猛增,发生面积达160余万亩,每平方米0.9~1.4头,局部高达45头以上。据不完全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