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2 毫秒
1.
本文根据2015 年12 月在三沙湾盐田港海域获取的5 个站位27 h 连续定点海流同步观测资料进行准调和分析,计算了 5个站位6个主要分潮O1、K1、M2、S2、M4、MS4的北、东分量潮流调和常数,并给出了各测站的各层潮流椭圆要素;同时,对同步观测潮汐特征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三沙湾的潮汐和潮流类型属于正规半日潮...  相似文献   

2.
网箱养殖区海流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荣 《福建水产》2006,(2):98-100
根据2000~2006年在湄洲湾、罗源湾和三沙湾网箱养殖区的海流观测资料,分析了网箱布置对海区海流的衰减作用,提出网箱养殖应分单元设置、每单元控制网箱规模、单元之间应保留足够间距进行养殖的布局规划。  相似文献   

3.
ECOMSED模式在厦门湾海域潮流场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基于ECOMSED模式,引入变边界技术,建立厦门湾三维动边界潮流模型,以模拟具有大面积滩涂的厦门湾水动力过程.模型综合考虑九龙江上游径流和M2,S2,N2,K1,P1,O1等6个主要分潮的作用,对整个厦门湾及其毗邻海域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模拟,最后将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资料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厦门湾海域的潮流运动过程,为进一步研究河口海湾地区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
大亚湾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沉积物中Pb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4个航次的调查,研究了大鹏澳海水网箱养殖海域沉积物中铅(Pb)的时空分布特征。网箱养殖区沉积物中的Pb含量明显高于贝类养殖区和对照区;网箱养殖区0~15cm层沉积物的Pb含量明显受到环境扰动的影响,呈垂直梯度减少趋势,而对照区沉积物的Pb含量垂直变化不明显;网箱养殖区,贝类养殖区和对照区沉积物的Pb含量均以春、夏季较高,秋季最低;网箱养殖区沉积物的Pb含量高于其它区域。大鹏澳网箱养殖区沉积物中的Pb含量主要受到网箱养殖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9-2011年三都湾大黄鱼网箱养殖区的水质监测资料,对该海域营养盐的变化及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1年期间,网箱养殖区海域水质超出作为养殖功能区的水质标准的要求;N03-N占DIN含量的78.08%~88.89%,是该养殖区海域DIN的主要组成部分;PO4-P对养殖区海域浮游植物的繁殖生长将可能起限制作用,是该海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潜在限制性营养盐;营养盐(N,P,Si)含量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空间变化及年际差异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5年茂名水东湾网箱养殖区的水质、沉积物和养殖生物的监测结果,对茂名水东湾网箱养殖海域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东湾网箱养殖海域水质已处于较严重的富营养状态,受到轻度有机污染,粪大肠菌、无机氮和溶解氧指标达标,化学需氧量为严重污染,活性磷酸盐为中度污染;沉积物的总汞、铅、硫化物、有机质指标达标,砷符合第二类沉积物标准,粪大肠菌群符合第三类标准;网箱密度相对最小的M04站位水质相对最好,网箱密度最大M03站位,水质已处于较严重的富营养状态,有机污染严重;养殖鱼类未受污染因子污染,翡翠贻贝受到石油烃、镉污染,翡翠贻贝和养殖鱼类的监测指标均达标.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的平面分布特征,并对采集的沉积物柱状样进行垂直分层分析,以探讨Cu在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网箱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Cu的含量(范围20.63~78.53mg.kg-1,均值55.08mg.kg-1)明显高于对照区表层沉积物中Cu的含量(范围20.68~23.68mg.kg-1,均值21.87mg.kg-1);(2)垂直方向上,网箱养殖区0~15cm段沉积物中Cu的含量变化幅度很大,15cm后Cu的含量变化则相对平缓,而对照区从表层往下Cu的含量变化一直都很平缓,说明网箱区新沉积层的Cu含量受环境扰动的影响较大;(3)与相关水域比较,Cu的含量高于大亚湾的而与具有类似养殖背景的日本Ka-sumigaura湖养殖区的相吻合;(4)污染评价的结果显示网箱养殖区沉积物Cu的含量劣于我国海洋沉积物一类标准,污染有增加的趋势。根据研究结果,初步推测网箱养殖可能输入Cu元素,造成Cu污染。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对象山港南沙岛不同养殖模式(贝类养殖、藻类养殖及网箱养殖)表层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共获取136个OUT。其中,贝类养殖区、藻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OTU分别为58、48和57个。各站位OTU分布差异明显,表现出高度的多样性。基于16S rDNA序列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分析表明,网箱养殖区丰富度指数ACE为739,香浓指数H?为3.8,均为最高值,丰富度指数Chao为245,略低于于贝类养殖区。贝类养殖区丰富度指数Chao为303,在各养殖区中最高。藻类养殖区丰富度指数ACE为174、Chao为89,香浓指数H?为3.6,均为最低值。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南沙岛各养殖区的优势种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但是藻类养殖区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他养殖区域相比,16S rDNA克隆文库差异显著,其中根瘤菌属(Rhizobium)及其他光合细菌在藻类养殖区分布较多。网箱养殖区沉积物表层微生物群落中出现了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菌群,如志贺氏菌属(Shigella)、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和ε-变形菌纲的微生物种群,揭示网箱养殖对底质沉积物环境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养殖活动对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F)的影响,于2014年5月采用走航式CO_2分压仪对中国北方典型的多营养层次混合养殖海域—桑沟湾养殖区的表层水CO_2分压(pCO_2)进行了大面调查,并通过数据计算桑沟湾海区的F值。在调查过程中,选择在网箱养殖区、贝类养殖区、藻类养殖区等区域内进行24 h定点连续观测。探讨了春季桑沟湾海–气界面CO_2的交换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大面调查结果显示,桑沟湾内海水中pCO_2总体变化趋势是由湾内向湾外递减,网箱养殖区海水中pCO_2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在大面调查中,贝类、藻类、贝藻混养、网箱养殖区的F值分别为(–1.02±0.83)、(–15.40±1.28)、(–4.32±1.41)、8.14 mmol/(m~2·d)。定点连续监测显示,藻类、贝类、网箱养殖区的pCO_2 24 h平均值分别为(320±14)、(330±10)、(413±37)μatm。研究表明,光合作用是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同养殖区之间的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差异显著。影响各养殖区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日变化规律的影响因子与走航调查结果一致。养殖活动是影响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海水网箱养殖对近岸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芳  黄小平 《水产科学》2006,25(1):37-41
近年来,我国的海水网箱养殖业发展迅猛,已成为我国渔业新兴产业的生力军。海水网箱养殖系统作为一种高密度、高投饵的人工养殖生态系统,其输出的废物,残饵、代谢及排泄废物等是引发环境问题的主要污染源,再加上网箱养殖区布局不合理,通常设在水交换率较低的内湾,当养殖容量超出了海域的环境容量,就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1]。本文就海水网箱养殖对环境污染及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1养殖区水质污染网箱养殖对浅海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养殖水域营养负荷增加[2]。一般来说,鲑鳟鱼类的网箱养殖,饲料中总氮的…  相似文献   

11.
海水网箱养殖中的排污收费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箱养殖是近年来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在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威胁和破坏。文章通过探析其经济学原因,提出通过排污收费的手段来解决高密度海水网箱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并建立确定排污税率标准的模型,以部分黄渤海地区的数据进行实证计算,得出各地区的排污税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海9个小黄鱼群体的形态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5年-2010年采自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域的9个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群体共208个个体进行了形态学比较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单因子方差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9个小黄鱼地理群体的20个量度特征和8个分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判别分析的综合判别率为73.6%。其中东海(宁波)群体判别率最高(86.4%);黄海SY4群体判别率最低(54.3%)。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一致,均显示渤海群体与黄海、东海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13.
环境因子对黄海鳀鱼亲体-补充量关系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芳  刘群  王艳君 《南方水产》2008,4(2):15-20
鱼类年际资源量的波动可以归因于年间环境条件的变化和该种鱼类亲体数量的变化。文章根据1990~2001年间黄海中南部鳀鱼声学调查评估结果,以及黄海千里岩海区在此年间的表层水温和营养盐统计数据,以Ricker模型(R=αSe^-βS)为基础对黄海鳀鱼(Engraulis japonicas)亲体-补充量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千里岩水域表层水温、磷酸盐浓度等环境条件因素对补充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渤、黄、东海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遥感估算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官文江 《水产学报》2005,29(3):367-372
通过对多年的东海、黄海南部实测海洋初级生产力与环境数据的分析,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得到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遥感估算模型。利用从2000年1月-12月的SeaWiFS数据反演得到的叶绿素a浓度、透明度、辐照度数据,以及同期的NOAA数据反演得到的海表水温数据,通过该模型,提取出我国海区的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信息。结果表明,在东海、黄海和渤海初级生产力季节变化明显,在东海,最大初级生产力的月份为5月,最小月份为2月。而在黄海和渤海,最大初级生产力的月份为8月,最小月份为2月。在大洋区,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与相关的文献资料比较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渤、黄、东海的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信息及其变化情况。由于我国海区大部分是二类水体,水光学、水文特性比较复杂,叶绿素浓度等遥感产品的精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叶绿素浓度及其剖面分布估算不准,对整个模式的精度影响很大。同时由于所用的实测数据及其分布区域、时间的限制,以及没有同步数据,对该模型的结果还要经过进一步的检验。  相似文献   

15.
黄、东海底栖性甲壳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年春、夏、秋和冬季在东、黄海底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分析了东、黄海甲壳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四季共捕获虾类33种、蟹类12种和虾蛄3种。东、黄海的优势种有:大管鞭虾、假长缝拟对虾、鹰爪虾、长角赤虾、凹管鞭虾、脊腹褐虾、东海红虾、高脊管鞭虾、双斑蟳、三疣梭子蟹和口虾蛄,其中,大管鞭虾、假长缝拟对虾和鹰爪虾为调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多样性指数中的丰富度指数(D)与多样度指数(H’)的四季变化趋势一致。在春季,由北到南呈下降趋势;夏、秋两季由北到南呈上升趋势;冬季则处于东海北部较高、黄海南部和东海中部较低的趋势。均匀度指数(J’)在3个区域各个季节之间相差不大。相似性指数结果表明,东海中部的群落相对稳定,而东海北部具有黄海南部和东海中部的群落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江豚的分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丕烈 《水产科学》1992,11(6):10-14
本文根据中国各海区和长江产江豚的外形性状差异显著,对Pilleri and Gihr将中国沿海和长江的江豚命名为独立种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以及江豚属包含三个种的论点提出异议,作者认为中国江豚应为三个亚种,即指名亚种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phocaenoides主要分布于南海;扬子亚种N.p.asfaeorientalis主要分布于东海和长江,北方亚种N.p.sunameri主要分布于黄海和渤海。  相似文献   

17.
渤海近20年来营养盐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1982、1992、1998年渤海近20年来营养盐类的变化趋势分析得出,近20年来渤海的营养盐类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活性磷酸盐含量与80年代相比处于较低水平。硅酸盐含量处于波动状态,80年代硅酸盐含量处于较高水平,90年代初处于较低水平,到90年代末又有所回升。无机氮含量基本呈逐渐升高趋势。渤海的营养结构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N/P比值升高,SUN比值下降。渤海水域氮限制的状况正在逐步向磷限制方向演化,若按此趋势演化,必将造成磷和硅限制。近年来黄河断流减少了主要由风化过程产生的硅的入海量,以及农用化肥的流失总量并未改变,是造成上述变化趋势的主导因子。但对于一些近岸水域,因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有时会造成局部水域的富营养化,使近年来渤海近岸水域时有赤潮发生。  相似文献   

18.
再议东黄渤海带鱼种群划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早年收集的1971—1982年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捕捞统计资料,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方面分析我国近海带鱼种群的划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渤海带鱼存在两个种群,即黄渤海种群和东海种群。通过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发现,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在江苏北部近海(34?00?N,121?00?E)附近发生了混栖,这一海域的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1.16%;两种群带鱼在外海越冬场也发生混栖,这一海域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5.51%。本研究认为,之所以分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两个种群,主要证据有6个:其一,可能发生混栖海域带鱼群体的数量很少,均仅占当月带鱼产量的极少数;其二,在混栖海域,不同带鱼鱼群并未发生群体间个体完全混合,在产卵洄游过程中,各自群体将仍旧依照各自洄游路线回到越冬场,因而在产卵场发生遗传杂交的可能性很少;其三,带鱼在越冬场的混合不属于产卵场杂交,因此,不同种群带鱼因为产卵和杂交发生种群遗传性状融合的可能性较少;其四,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有着各自不同的数量变化规律,两者近年来产量差距悬殊,黄渤海种群带鱼资源在衰退的同时,没有得到东海带鱼群体的补充;其五,除了在江苏北部近海和外海发生群体混栖,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各自的分布空间完全隔离;其六,这两个不同带鱼种群在洄游中存在不同的水团背景。结合以往带鱼种群体征差异分析的结果,可以认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分属不同的带鱼种群。在东黄渤海,带鱼整体上可以划分为黄渤海带鱼种群和东海带鱼种群。  相似文献   

19.
蟹类是福建海区重要的经济渔获种类之一。本文基于2009年1月-011年12月期间进行的蟹类调查资料,分析了福建中南部近海四种捕捞作业渔获物中蟹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福建中南部近海海域有蟹类94种,隶属16科、53属,以亚热带和热带的暖水性种为主,与南海关系最为密切,而与黄、渤海关系较为疏远。从蟹种分布区域看,这些蟹类在浅海均有分布,其中26.6%的蟹类既分布于浅海又分布于潮间带。从蟹种个体大小看,福建海区蟹类多数属于中小型种类。高强度捕捞加剧了对蟹类资源的破坏,因此需要调整捕捞作业结构,拓展外海蟹类捕捞作业,开展资源动态监测和苗种放流增殖工作,并实施TAC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0.
江苏近岸海域小黄鱼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根据2006-2007年4个季度机轮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侧及毗邻海域拖网专项调查数据,研究目标区内小黄鱼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规律。(1)江苏近岸海域小黄鱼产卵、索饵群体以南黄海群为主,东海群为次,黄渤海群影响甚微;(2)小黄鱼生物量高发生期为春、夏两季,夏季大幅高于春季,秋季高于冬季;(3)分布区随季节推移总体呈现北延趋势,而秋季至冬季北移迹象明显;(4)全年总体发生量,中南部的辐射沙脊群及邻近区域远高于中北部区域,但冬季则相反;(5)近长江口南部局部区域为南黄海群和东海群种群组成的混栖群体,四个季节生物密度稳定;(6)趋于性成熟群体春季陆续洄游至目标区产卵、孵化,幼体夏季在目标区出现较密集分布,但随时间推移幼鱼群体呈逐步分散趋势,目标区不是稳定的索饵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