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东海南部海域蟹类种类组成及其数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主要根据1998~1999年和2008~2009年在东海南部海域(26°00′~28°00′N、120°00′~125°30′E)开展的各季度月蟹类资源调查资料及1989~1990年在福建东北外海渔业资源调查等相关资料,研究分析该海区蟹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主要渔获种类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该海区蟹类有66种,隶属于15科,39属;2008~2009年东海南部海域蟹类数量明显比1998~1999年减少,蟹类占总渔获量的比重下降9.8个百分点,平均资源密度指数减少36.2%;两次调查蟹类数量均以春季和夏季为高,但主要渔获种类不同,1998~1999年细点圆趾蟹渔获量占绝对优势,而2008~2009年细点圆趾蟹数量降幅最大,资源密度很低,光掌蟳、双斑蟳数量明显增多,取代了细点圆趾蟹成为最主要的渔获种类,其余种类如卷折馒头蟹、银光梭子蟹、武士蟳等所占比例变化不大;2008~2009年蟹类主要分布区域与1998~1999年不同,在海区内侧水深60 m以内海域数量分布较多,这与主要渔获种类双斑蟳分布海域范围关系密切;细点圆趾蟹资源量明显减少的原因有待以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闽东北外海蟹类种类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98—1999年在闽东北外海进行四个季度月的蟹类资源定点调查及相关资料,研究调查海区蟹类种类组成。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区蟹类组成有51种,隶属11科34属,以暖水性种类为多,具有热带与温带群落之间的过度性混合群集特点,主要渔获种类有细点圆趾蟹、光掌鲟、锈斑鲟等10种;其中细点圆趾蟹是本调查海区最主要渔获种类,主要分布于水深100—120m的海域,渔获量占蟹类总渔获量的54.4%,尚有一定资源潜力,待于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2—2003年在福建中南部海区的网板虾拖网作业,应用刚性鱼虾分离栅进行释放经济幼鱼和鱼虾分离试验的资料,文章对试验期间的渔获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网板虾拖作业网具采用刚性分离栅对鱼类和虾类的分离特别明显,对体形较大的蟹类也有一定的分离效果,而对头足类的分离不是很明显。放大囊网网目尺寸的网袋可减少对主要经济种类幼体和其它种类的捕捞,从而达到有选择性的捕捞,保护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199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1999年2月(冬)在闽东北外海(26°00′~28°00′N,120°00′~125°30′E)的蟹类资源调查资料,结合近年相关渔业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渔场蟹类的种类组成、地理和区系分布及其数量分布的特点。初步鉴定该渔场蟹类有63种,隶属13科、38属,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为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系中的中—日亚区,与南海关系最为密切,而与黄、渤海关系较为疏远。蟹类群体分布遍及整个调查海区,但时空分布差异明显,主要位于调查海区东南部和沿27°45′N一带海域,渔获量平均资源密度指数以夏季最高,达276.8kg.km-2,秋季最低,仅为40.1kg.km-2;同时蟹类数量分布与水深有较大的关系,以水深100~120m海域数量最大,这与主要种类细点圆趾蟹的分布海域区域明显相关;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种类约十几种,其渔获量约占蟹类总渔获量83%,在渔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细点圆趾蟹、光掌蟳、锈斑蟳和武士蟳等。  相似文献   

5.
浙江近海蟹类资源合理利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根据调查得知,浙江近海蟹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在渔业上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约有8--9种。80年代以前利用较多的主要是三疣梭子蟹,而其它蟹类资源利用甚少。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近海多种经济鱼类资源衰退,促使作业结构调整,恢复了流刺网作业,发展了桁杆拖虾。90代以后,兴起蟹笼作业,蟹类资源不断得以开发利用,渔获产量迅速提高。目前三疣梭蟹已过度利用,而细点圆趾蟹、锈斑Xun、日本Xun、武士Xun等蟹类资源呈上升趋势,群体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本文在全面了解浙江省蟹类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福建海区流刺网渔业的调查和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0~2002年对福建沿海地区流刺网渔业的专题调查研究资料,着重研究了福建海区流刺网渔业的作业型式、渔具规格、数量分布、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及管理对策。结果表明,福建海区流刺网渔业的渔船数量位居各种海洋捕捞作业的首位,渔具型式和规格多种多样;依作业海域划分,沿岸水域流刺网渔船数量最多,其次为近海水域,外海水域居第三,分别占75.6%、18.5%和5.9%;按作业型式划分,单片式流刺网的渔具数量最多、三重流刺网次之、双重流刺网最少,分别占65.0%、25.0%和10.0%。调查研究结果还表明,流刺网渔具普遍存在网目规格日趋小型化现象,这与近海捕捞种类呈现小型化趋势相一致,且二者有密切的因果关系;大多数的渔获种类均可达到初次性成熟体长,说明目前流刺网渔业对渔业资源的利用较为合理。展望流刺网渔业发展前景,提出相应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虾类属甲壳动物,是海洋生物的一大类群。近几年,随着捕捞压力增大,沿岸近海一些传统捕捞对象资源的减少与衰退,虾类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普遍受到重视,捕虾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海区自然条件优越,繁衍和分布着众多的虾类,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本文根据历次调查的有关资料,就福建海区主要经济虾类的资源特点、利用现状和资源量等问题作一简述,并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东海细点圆趾蟹数量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俞存根 《水产学报》2005,29(2):198-204
本文依据199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1999年2月(冬)在东海26°00’-33°00’N,127°00’E以西海域的蟹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东海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数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春、夏、秋和冬季调查海域细点圆趾蟹平均资源密度重量和个体数分别为65.00 kg·km-2、2076 ind·km-2,43.71 kg·km-2、395 ind·km-2,26.27 kg·km-2、643 ind·km-2和0.36 kg·km-2、7 ind·km-2。冬春季,东海北部近海细点圆趾蟹重量占蟹类总重量的一半以上,出现率和优势度远远高于其它水域,以产卵群体为主,是目前细点圆趾蟹最大的生产渔场。东海南部近海80-120m水深和北部外海80 m以深海域,各有一个细点圆趾蟹的高数量分布区。细点圆趾蟹的生产旺汛在春季的3-6月。夏季由于该种渔获个体规格和经济价值较高,加上有一定的资源密度,也是较好的捕捞季节。该种虽然能够适应广泛的温度和盐度,但具有明显的温水种特征,在东海北部近海又具有较低盐度的分布趋向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根据1996~2004年福建海区历次渔业资源专题调查和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以及1990~2003年福建省渔业统计年鉴数据资料,分析研究福建海区拖网、张网、流剌网、灯光围网等主要作业对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和存在问题。结果表明拖网、张网等作业对近海渔业资源利用强度尚未有效遏制,资源结构朝着越来越不利于人们利用的方向发展。并提出控制海区捕捞强度、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加强福建海区主要作业生产动态监测力度、加快人工鱼礁建设和增殖放流的步伐等渔业资源管理、养护和增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1998~1999年在东海南部进行4个季度月的蟹类资源定点调查及近年来生产监测资料,分析了东海南部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的数量时空分布和生物学特点。结果表明:锈斑蟳周年渔获量居于各种蟹类第3位,且季节变化较大,冬季渔获量最高,夏季最低;从分布海域看,主要分布在80m以内近海;锈斑蟳群体组成个体大小差异较大,甲宽分布范围为25~150mm,体重分布范围为5~480g。雌性周年性腺成熟度分布以Ⅲ期为主,主要繁殖期在春、夏季。并根据锈斑蟳数量分布及其生物学特点和目前拖网作业捕蟹的情况,提出集中捕“冬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福建海洋渔业捕捞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1996~2008年在福建海区开展的渔业资源专项调查和渔业资源监测以及1990~2008年福建省渔业生产统计等相关资料,续"福建海区渔业资源利用现状浅析"之后,进一步分析福建省海洋捕捞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有关渔业管理建议,为有关渔业管理部门在不断完善渔业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东海中部海域蟹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8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和冬(2009年2月)四季东海区桁杆拖虾M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蟹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海域四季共捕获蟹类30种,隶属十9科,16属;平均渔获质量为3173.05~9835.67g.网-1;四季调查海域中出现的优势种有双斑好(Charybdis bimaculata)、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银光梭子蟹(Portun msargentatus)和武士蚵(Charybdis miles)4种,其中细点酬趾蟹是常年优势种;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0.09~1.41,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0.02~1.67,均匀度指数(J)为0.02-1.00。各群落多样性指数各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东海南部海域虾类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0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9年2月(冬)在东海南部海域(26°00′~28°00′N、120°00′~125°30′E)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结合1998~1999年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地理和区系分布及其数量分布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该渔场类虾有44种,隶属14科、25属,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为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系中的中-日亚区,与南海关系最为密切,而与黄、渤海关系较为疏远。虾类分布遍及整个调查海区,但时空分布差异明显,以调查海区东南部和沿27°45′N一带海域数量较多,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以春、夏季较高,冬季最低;同时虾类数量分布与水深有较大的关系,以水深80~100 m海域数量最多,这与主要种类长角赤虾、假长缝拟对虾的分布海域明显相关;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种类有10来种,在渔业产量中占主导地位的为长角赤虾、假长缝拟对虾等。  相似文献   

14.
舟山崎头洋海域春秋季鱼类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2012年5月(春季)、10月(秋季)2个季度月的单船底拖网渔获的鱼类样品,对舟山渔场崎头洋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区系特点及数量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共获得鱼类50种,隶属于11目27科,以石首鱼科和缎虎鱼科的种类最多,各有7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4.0%;(2)根据适温性可将其划分为暖水性和暖温性2种适温类型,以暖温性为主,有36种,占鱼类总种数的72.0%;(3)春季主要集中在舟山本岛一小干岛海域,而秋季则集中在舟山本岛一小干岛海域以及穿山半岛一六横岛西南海域;(4)春季优势种有六丝矛尾锻虎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等5种,而秋季优势种仅龙头鱼1种;(5)通过分析优势种的种群组成和底层温盐数据,发现该海域在春季可能为带鱼、棘头梅童鱼和鲈鱼等幼鱼的索饵场。  相似文献   

15.
以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等3S技术集成平台,并结合船舶监控系统(VMS)、北斗卫星短报文信道、ARM高性能处理器、NR嵌入式操作系统等前沿技术,建立"南海渔业信息动态采集与实时自动分析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包括船载捕捞信息实时采集装备、南海渔业数据集成中心、南海渔业捕捞地理信息系统及外海渔场预报系统等4个完全独立分布的子系统。本系统自主研发了具备北斗通信功能的船载捕捞实时采集装备,并创新性地利用北斗卫星短报文信道实现了海上渔船与地面数据中心的实时信息交互,此外利用VPN信道实现了数据中心与数据处理分析应用系统之间安全可靠的数据共享,从而最终建立了海上渔船与岸上数据分析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虚拟网络。基于这一网络,海上渔船将渔业捕捞数据实时发送至南海渔业捕捞GIS系统,进行实时分析与显示海洋捕捞(分)渔区/渔船/鱼类产量的数据分析专题图;外海渔场预报系统依据多年的捕捞、渔业生物学及渔场环境数据收集与分析将南海外海鸢乌贼渔场信息发送给海上渔船,推进海上渔业捕捞的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6.
渤海鱼类群落功能群及其主要种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根据2009年8月和10月对渤海渔业资源的底拖网调查,采用胃含物分析、聚类分析和功能群划分的方法研究了渤海鱼类群落的功能群组成及其主要种类。结果表明,渤海夏、秋季鱼类群落包括7个功能群,分别为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杂食性功能群、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虾食性功能群、虾/鱼食性功能群、鱼食性功能群和广食性功能群;其中主要功能群为浮游动物食性功能群、杂食性功能群和虾/鱼食性功能群;主要种类有小黄鱼、蓝点马鲛、斑、赤鼻棱鳀、银鲳和黄鲫。圆筛藻、中华哲水蚤、太平洋磷虾、长额刺糠虾、中国毛虾、甲壳类幼体、日本鼓虾、六丝矛尾虎鱼、小黄鱼、双壳类和腹足类是当前渤海夏、秋季鱼类群落的主要饵料种类。  相似文献   

17.
为调查黄海蟹类资源情况,并识别梭子蟹科溞状幼体各阶段形态,利用2018年5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黄海海州湾及邻近水域的鱼类浮游生物大面综合调查获得的海洋蟹类幼体样品,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和形态学方法对梭子蟹科溞状幼体种类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春夏季调查水域共出现3种梭子蟹科幼体: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线粒体COⅠ基因测序可准确识别3个物种。对3种梭子蟹溞状幼体的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背棘与额棘形态、尾叉外缘小刺的有无可作为区分上述3种梭子蟹溞状幼体的主要形态学指标。根据3个物种幼体形态特征建立了梭子蟹科溞状幼体分类检索表,基于检索表对幼体进行分类鉴定,并选择8月上旬航次形态学鉴定的80个三疣梭子蟹溞状幼体、24个日本蟳溞状幼体、70个双斑蟳溞状幼体样品进行分子测序验证。结果表明,上述3种蟹类溞状幼体的形态学鉴定准确率分别达到93.75%、100%和97.14%,误判皆发生于溞状幼体Ⅰ期梭子蟹科3个物种之间。研究初步建立了黄海中部梭子蟹科溞状幼体形态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