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宋卫锋  罗丽丽  林梓河  严明  邓琪  莫于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397-3399,3418
[目的]通过外加砷源驯化肇庆市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土壤中细菌,研究砷氧化菌的生理生化及转化砷特性。[方法]采用富集、稀释平板、硝酸盐漫过、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等。[结果]从中分离、鉴定出具有氧化砷功能的产碱杆菌和土壤杆菌2种菌株。[结论]这2种菌株最适氧化砷温度为30℃,最适氧化砷pH为9。培养基中乳酸钠浓度对菌株氧化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陕甘山桃对根癌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陕甘山桃(Prunus davidiana var.potaninii Rehd)对根癌病的抗性,以实生钵苗为试材,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了其对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Conn)和发根土壤杆菌(A.rhizogenes Conn)的抗性。结果表明:接种后60d,接种根癌土壤杆菌的陕甘山桃的株最大瘤径范围为0~10.1mm,平均瘤径2.7mm,接种发根土壤杆菌的株最大瘤径范围为0~11.6mm,平均瘤径3.0mm,根据抗性评价标准判定陕甘山桃群体高抗根癌土壤杆菌和高抗发根土壤杆菌。但陕甘山桃对根癌土壤杆菌和发根土壤杆菌的抗性存在广泛的的株间分离现象,均分离为免疫、高抗、中抗、低抗、感病和易感病6种类型,对根癌土壤杆菌免疫、高抗、中抗、低抗、感病和易感病型植株分别占群体总数的28%、33%、19%、13%、6%和1%,对发根土壤杆菌免疫、高抗、中抗、低抗、感病和易感病型植株分别占群体总数的16%、46%、15%、13%、8%和2%。陕甘山桃是优异的抗根癌病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3.
巨大芽孢杆菌JD-2的解磷效果及对土壤有效磷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巨大芽孢杆菌JD-2对有机磷、无机磷的降解效果,比较巨大芽孢杆菌JD-2、乳酸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土壤有效磷化的作用差异。研究不同浓度的巨大芽孢杆菌JD-2对土壤有效磷化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巨大芽孢杆菌JD-2具有很强的降解有机磷、无机磷的能力,有效磷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5倍、22倍。巨大芽孢杆菌JD-2在土壤中的解磷效果最好,土壤有效磷含量由19.0 mg/kg增至34.5 mg/kg。不同浓度的巨大芽孢杆菌JD-2在土壤中均具解磷效果,接入土壤起始浓度106CFU/g最适宜。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山桃(Prunus davidiana(Carr.)Franch.)的抗根癌病种质资源价值,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评价了实生山桃苗对发根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Conn)和根癌土壤杆菌(A.tumefaciens Conn)的抗性。结果表明:接种后70d,接种发根土壤杆菌的山桃株最大瘤茎为0~20.3mm,病情指数为59,根据抗性评价标准判定为低度抗病类型;接种根癌土壤杆菌的山桃株最大瘤茎为0~5.3mm,病情指数为15,根据抗性评价标准判定为高度抗病类型;实生山桃群体对根癌菌的抗性存在广泛的株间分离现象,其对发根土壤杆菌的抗性分离为免疫、高度抗病、中度抗病、低度抗病、感病和易感病6种类型,分别占群体总数的20.8%、5.0%、12.5%、11.7%、20.0%和30.0%;对根癌土壤杆菌的抗性分离为免疫、高度抗病、中度抗病和低度抗病4种类型,分别占群体总数的35.0%、55.8%、8.4%和0.8%。山桃实生群体存在大量对发根土壤杆菌和根癌土壤杆菌免疫型单株,是优异的抗根癌病桃树砧木种质资源树种。  相似文献   

5.
大叶草樱对根癌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评价大叶草樱对根癌病的抗性,以4个月的实生大叶草樱为材料,采用人工接种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 aciens Conn)和发根土壤杆菌(A.rhizogenes Conn)的方法研究了大叶草樱对根癌病的抗性及其抗性分离情况.结果表明:60 d后,大叶草樱接种根癌土壤杆菌的最大瘤径为8.3 mm,病情指数为23.65,为中度抗病类型(MR);对发根土壤杆菌的最大瘤径为4.7mm,病情指数为18.63,为高度抗病类型(HR).大叶草樱群体内对根癌土壤杆菌和发根土壤杆菌的抗性均存在显著的分离现象,其实生群体对根癌土壤杆菌存在免疫、高度抗病、中度抗病和低度抗病和感病5种抗病类型,分别占32.69%、31.73%、24.04%、7.69%和3.85%;对发根土壤杆菌存在免疫、高度抗病和中度抗病3种抗病类型,分别占16.67%、73.53%和9.80%.大叶草樱是优异的抗根癌病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
芽孢杆菌菌剂对淮安红椒连作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淮安红椒连作10年大棚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基础上,研究了早春和秋延迟红椒施用芽孢杆菌菌剂后连作土壤中有机质、有效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了芽孢杆菌菌剂在修复淮安红椒连作障碍方面的可行性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红椒连作土壤中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升高,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物酶及脱氢酶活性显著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每亩施用200~400 g芽孢杆菌菌剂能够显著促进红椒对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养分的吸收和利用,降低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能够显著改善根际土壤微生态,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过氧化物酶和脱氢酶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芽孢杆菌菌剂能够显著缓解淮安红椒的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微藻与枯草芽孢杆菌的共生关系及其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方法】设置微藻(M)、枯草芽孢杆菌(B)、微藻和枯草芽孢杆菌(MB)及空白对照(CK)4个处理,在室内连续恒温培养35 d,测定土壤化学性质,运用荧光定量PCR和Illumina Miseq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和组成的演替规律,揭示微藻配施枯草芽孢杆菌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与CK处理相比,微藻配施枯草芽孢杆菌显著提高土壤铵态氮、硝态氮、DOC含量和pH,在培养第35天分别增加11.93%、17.80%、5.58%和2.75%。微藻配施枯草芽孢杆菌显著增加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显著增加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土壤pH、有效磷和硝态氮含量是引起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微藻配施枯草芽孢杆菌促进土壤细菌群落间的正向相互作用,显著增加网络拓扑参数节点数、边数、平均度,网络更加复杂。【结论】微藻配施枯草芽孢杆菌能有效改良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制剂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制剂在灰钙土中定殖效果明显高于灌淤土;在灰钙土中能有效抑制病原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但对细菌数量无明显影响,而在灌淤土中对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但对细菌数量有增加的作用。在两种土壤类型条件下,地衣芽孢杆菌均对土壤放线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蜀葵-胶质芽孢杆菌联合修复土壤镉污染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究胶质芽孢杆菌对蜀葵修复土壤Cd污染能力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以蜀葵为供试植物,研究了25 mg·kg^-1Cd胁迫下施用3、6、9 g·kg^-1的胶质芽孢杆菌对蜀葵生物量、Cd积累量、根际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5mg·kg^-1Cd胁迫下,施用6 g·kg^-1胶质芽孢杆菌可显著提高蜀葵根、茎生物量(P<0.05),总生物量相比单一Cd处理提高了33.6%~73.2%;施用3、6、9 g·kg^-1的胶质芽孢杆菌,蜀葵整株Cd积累量是单一Cd处理的1.64、2.89、1.69倍,蜀葵根际土壤有效态Cd含量分别上升4.8%、13.1%和8.5%。25 mg·kg^-1Cd胁迫下施用胶质芽孢杆菌后,蜀葵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随施用浓度增加而升高,且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脱氢酶活性在施用3 g·kg^-1和6 g·kg^-1胶质芽孢杆菌下活性显著增强(P<0.05);多酚氧化酶活性随施用胶质芽孢杆菌浓度上升而持续减弱且变化显著(P<0.05)。研究表明,25 mg·kg^-1Cd处理下施用6 g·kg^-1胶质芽孢杆菌可有效提高蜀葵修复土壤Cd污染的能力,蜀葵-胶质芽孢杆菌联合修复土壤Cd污染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芽孢杆菌修复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土壤镉(Cd)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利用微生物修复土壤Cd污染具有效果好、成本低等优点,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芽孢杆菌环境适应性强,具有高效吸附Cd能力,在修复土壤Cd污染上有一定的潜力,因此深入研究芽孢杆菌对土壤Cd污染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我国土壤Cd污染现状及芽孢杆菌在修复重金属Cd污染的应用,分析了其修复土壤Cd污染的作用机制,并对芽孢杆菌修复土壤重金属Cd污染的存在问题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丹顶鹤“表演”驯化实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丹顶鹤"表演"驯化实用技术,以现代动物行为学和条件反射理论为指导,在对丹顶鹤的生态生物学特征、行为学特点研究的基础上,从雏、幼鸟开始根据动物"印记"行为特点,建立驯养人员和驯化对象的"亲和力",进行丹顶鹤的定向"表演"驯化。经长期的"表演"驯化,丹顶鹤可具有鸣叫、舞蹈、飞翔、伏卧等4种"表演"技能。"非条件反射"的生物学特性和本能行为与驯养人员的"条件反射"技术是丹顶鹤"表演"驯化技术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条件,"人工驯化"不过是使其经人工长期驯化的"本能"行为在观众(人类)需要欣赏时,在驯养人员的诱发下即时做出相应的条件反射同步"表演"。野生动物的"表演"驯化用于人类的商业、娱乐、文化目的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应做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2.
凝固型黑豆酸奶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在牛奶与黑豆浆培养液中进行连续传代驯化,使其逐步适应黑豆奶的发酵环境,再用驯化后的菌种生产黑豆酸奶。同时对黑豆乳去腥、豆浆浓度进行了探讨,并确定了主要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3.
Man-made dogs     
  相似文献   

14.
蕨菜是我省野生蔬菜之一,配置合理的栽培技术和加工技术,人工驯化和栽培,有助于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及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不同砷形态在水产品中的毒理及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砷形态化合物在水产品体内的毒力大小、毒理效应和转化机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二十年几种常见砷化合物在水产品中蓄积规律的研究,发现在所有砷化合物中,无机砷的毒性往往大于有机砷,但也有研究发现三价态的有机砷MMA毒性比无机砷高数几倍;在对水产品体内不同砷化合物含量测定的研究中可以得出有机砷是主要的存在形式。但研究也还存在不足,对水产品的砷含量研究多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海产品类,今后还需要加大对淡水性水产品类砷含量以及蓄积规律的研究力度。本文主要阐述了砷的几种常见形态As3+、As5+、DMA、MMA、AsB、AsC、TMAO、TETRA(TMAs+)、砷糖和砷脂间的毒力大小比较及其毒性产生机理、环境中砷元素的来源和砷形态在水产品内的迁移、转化、代谢机理,旨在不同价态砷化合物在水产品中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污染底泥砷解吸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底泥中砷解吸与水动力的关系,静置时间与砷沉积的关系,研究底泥中砷的解吸规律。结果表明:对混合液的搅拌可加速底泥中砷的解吸,转速显著影响底泥砷溶出量,即转速越高,砷溶出量越多。而当混合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水中砷量不断减少,但砷浓度的降低非常缓慢,即使放置4h,水中砷量仍相当于地表水Ⅴ类标准的3~5倍。研究还表明,当混合液放置30min后,各转速间砷量没有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两倍稀释法在脱脂乳培养基和乳清培养基中测定了乳链菌肽(Nisin)对嗜热链球菌9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在脱脂乳培养基中逐渐增加Nisin的浓度,驯化嗜热链球菌9,直到其抗性达到300IU·mL-1。经生产性能鉴定和遗传性状实验,获得两株适宜做酸奶发酵剂的Nisin抗性嗜热链球菌9.31和9.4。  相似文献   

18.
松嫩平原北部土壤砷水平分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粮食生产基地松嫩平原的北部为研究区域,分别采集表层土壤(0~20 cm)和深层土壤(1 m)样本,利用地统计学对土壤砷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量化,并结合ArcGIS软件的克里金插值方法分别对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进行土壤砷质量分数的水平空间分布格局模拟,分析了表层土壤砷和深层土壤砷的水平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表层和深层土壤中砷元素质量分数均低于我国土壤砷元素质量分数背景值,属于砷元素质量分数较低、较为清洁健康的区域;深层土壤砷的水平空间格局强度相对较大,表层土壤砷的水平空间格局强度相对较小;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中砷元素的空间格局均为松嫩高平原土壤砷质量分数较高,松嫩低平原土壤砷质量分数较低;自然因素对深层土壤砷和表层土壤砷的水平空间格局起着主导作用,人为干扰对表层土壤砷的迁移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陈元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8):43-45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砷量对不同时期烟草农艺性状、烟叶中砷含量、富集系数、烟叶干重及砷在烟草中不同部位砷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对烟草生长就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高浓度对烟草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各处理在旺长期的富集系数最高,根和茎中砷含量最高,而成熟期时烟叶中的砷含量最高,表明砷由根和茎向叶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20.
鱼台区域土壤中砷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荣  庞绪贵  高宗军  成世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755-5757,5820
分析了鱼台区域表层土壤和2个典型剖面中砷的分布特征,讨论了地质条件、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农作物类型和农田灌溉用水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土壤砷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砷的主要来源是母岩,其分布主要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气候环境和地形地貌对砷的风化和土壤砷迁移具有重要影响;高砷农田灌溉和主要以水田为主加剧了土壤砷污染;高砷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造成了高砷区的点状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