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西猪瘟病毒E0和E2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目前广西猪瘟病毒(CSFV)的E0和E2基因特征,为了解广西地区CSFV的分子流行病学、遗传变异及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RT-PCR方法,对阳性猪瘟样品进行CSFV的E0及E2基因的扩增,经克隆、测序后,利用DNAStar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同时绘制系统遗传进化树。结果表明,从阳性猪瘟样品中成功扩增CSFV的E0及E2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发现,GX2毒株与参考毒株的E0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在83.1%~94.1%,其推导氨基酸同源性在85.9%~99.6%;与参考毒株的E2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81.7%~93.7%,其推导氨基酸同源性为89.0%~97.0%;E0与E2基因均属于基因Ⅱ群。氨基酸变异位点分析表明,E0蛋白的RNase活性区域氨基酸基序位点没有发生变异;E2蛋白中15个位点上的半胱氨酸均未发生变异,但单抗识别位点S734R发生变异。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测定的GX2毒株与近年来广西CSFV流行毒株的变异趋势相似,与中国传统疫苗株HCLV、经典强毒株Shimen的同源性较低,亲缘关系较远,与广西近年来的流行毒株GXWZ02株的同源性较高,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山西地区猪瘟病毒(CSFV)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情况,采用RT-PCR方法,2013年从山西部分地区分离出5株CSFV流行毒株,并进行了E2全基因扩增、克隆与序列测定,应用DNAStar分析软件对所测定的5株毒株与国内外参考毒株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同源性分析,绘制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5株CSFV流行毒株之间E2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所推导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1.4%~100%和87.9%~100%,与CSFV石门毒株(Shimen株)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2.9%~94.8%和89.0%~94.9%,与CSFV兔化弱毒株(HCLV株)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1.6%~99.6%和87.9%~99.5%,与17株来自各国不同地区的CSFV参考毒株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1.5%~99.6%和86.3%~99.7%。经系统发育关系分析,4株属于基因2群,且705、713、725、729、734和738位氨基酸发生置换,另外1株属于基因1群。本研究揭示了山西猪瘟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多样性现状。  相似文献   

3.
《中国兽医学报》2016,(12):2009-2013
为了解福建地区2013—2014年猪瘟病毒(CSFV)流行毒株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与变异规律,采集了福建地区多个猪场的40份疑似猪瘟样品,应用RT-PCR技术对E2基因的主要抗原编码区进行扩增及序列分析,其中31份为猪瘟阳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1株CSFV流行毒株之间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78.5%~100.0%和82.2%~100.0%,与国内外分离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1.1%~98.9%,氨基酸同源性为79.8%~95.6%;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31株CSFV属于1.1和2.1亚群,其中23株为1.1亚型,8株为2.1b和2.1c亚群,没有发现2.2和2.3亚群毒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流行株在免疫逃逸相关位点705,713,729和734位氨基酸发生变异,FJ02毒株B细胞表位关键位点771位氨基酸发生变异,表明福建地区CSFV流行毒株呈现遗传变异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河北省猪瘟病毒(CSFV)遗传变异规律,试验采用RT-PCR方法对河北省CSFV流行毒株E2基因进行扩增并测序,分析其遗传变异。结果表明:河北省CSFV流行毒株分为基因Ⅰ群和基因Ⅱ群,没有检测出基因Ⅲ群毒株。检测到3个基因型,其中起源于欧洲的2.1亚型已成为河北省的主要流行毒株,中国1.1亚型的传统毒株仍然存在,而20世纪80—90年代的基因2.2亚型和2.3亚型很少,有消失的趋势。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E2蛋白抗原表位氨基酸位点已发生变异,且疫苗株HCLV1900和流行毒株同源性较低,可能导致疫苗不完全保护。  相似文献   

5.
应用RT-PCR方法对猪瘟病毒E0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及测序,用DNA Star分析软件对6株毒株与猪瘟兔化弱毒苗(HCLV)、石门(Shimen)株、Paderborn株、GXWZ02株的相应片段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了CSFV遗传进化树。序列分析表明,广西流行株与HCLV株、Shimen株、Paderborn株、GXWZ02株之间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0.8%~81.5%、82.8%~83.3%、93.1%~94.2%、93.7%~94.2%,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8.3%~89.7%、89.7%~91.1%、96.2%~97.7%、97.7%~99.1%;6株广西CSFV流行毒株与国内外已发表的14株病毒相应序列进行比较,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表明所比较的20株毒株分为2个基因群,广西流行毒株均属于基因群Ⅱ。本研究成功地对广西流行猪瘟病毒株的E0基因进行了测序分析,表明近年来广西流行毒株未发生较大的变异,但病毒株有远离疫苗株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猪瘟病毒(CSFV)2.1d新基因亚型的基因组特征,本研究根据Gen Bank中登录的Zj0801株CSFV全基因组序列设计合成6对引物,通过RT-PCR方法对2014年分离自山东的两株2.1d亚型CSFV(SDSG1410和SDLS1410)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两株CSFV全长均为12 296 nt。全基因组遗传演化分析表明这两个分离株位于一个独立分支中,属于2.1d亚型,与E2基因分型结果一致。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分离株全基因组同源性与参考株相比差异较大,与Zj0801株的全基因组同源性最高为97.3%~97.5%,而与1.1亚型的Shimen和HCLV株的同源性仅为85.0%~85.1%和84.3%~84.4%;部分基因和非翻译区变异较大,如N~(pro)、C、E2、NS2、NS5A和3'UTR。对全基因组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2.1d亚型CSFV在V~(640)、K~(992)、A~(1020)、M~(1090)、R~(1395)和D~(2374) 6处氨基酸上具有共同的分子特征。以上研究结果增加了CSFV 2.1d新基因亚型的分型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山东惠民某猪场病料中经RT-PCR扩增了猪瘟病毒(CSFV)E2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经序列测定,E2基因核苷酸序列长度为1 065bp,与GenBank中CSFV石门毒株(SHIMEN)、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HCLV)、猪瘟ZJ7分离株E2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5.1%,84.2%,98.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1.5%,91.5%,98.6%。将E2基因插入到大肠杆菌原核表达载体pGEX-KG,获得重组质粒pKG-E2,再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受体菌能表达大小约为65 000的蛋白。Western blot显示表达的蛋白具有反应原性。  相似文献   

8.
北京部分地区猪瘟病毒流行株E2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北京地区猪瘟病毒(CSFV)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情况,采用套式RT-PCR方法,对从北京部分地区近期分离的7株CSFV流行毒株的E2基因主要抗原编码区进行了扩增、克隆与序列测定,并应用DNA Star分析软件对所测定的7株毒株与国内外参考毒株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同源性分析及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7株CSFV流行毒株之间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6.3%~99.3%和95.6%~100%,与CSFV石门毒株(Shimen株)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1.7%~83.5%和82.4%~84.6%,与CSFV兔化弱毒株(HCLV株)的核苷酸与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0.6%~81.7%和78.0%~80.2%,7株CSFV流行毒株均属于基因2群,且705、713、729和734位氨基酸发生置换。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北京部分地区目前流行的CSFV毒株与Shimen株和HCLV株在E2基因主要抗原区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2018—2020年福建地区猪瘟病毒流行及遗传变异情况,收集福建省不同地区临床发病猪的血液和肺脏、脾脏、淋巴结等组织样本1464份,采用RT-nPCR的方法对样品进行CSFV检测,对部分CSFV阳性样品E0基因进行克隆测序。结果显示,CSFV总体阳性率为1.9%(29/1464),并获得13株CSFV E0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所得13株CSFV E0基因之间的同源性在82.2%-99.7%,其中11株CSFV E0基因与1.1亚型代表毒株HCLV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0%~99.9%,与Shimen株的核苷酸同源性94.1%~95.0%;1株与2.1c型参考毒株HNSD-2012核苷酸同源性为98.2%;1株与2.1d亚型毒株CSFV/JPN/2018核苷酸同源性为99.6%。遗传进化分析发现,10株CSFV与HCLV、C-ZJ-2008、Shimen和Brescia处于同一分支,属于1.1亚型;1株CSFV与HNSD-2012等位于同一分支,属于2.1c亚亚型;1株与CSFV/JPN/2018等位于同一分支,属于2.1d亚亚型。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13株毒株与HCLV等代...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猪瘟病毒(CSFV)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对2015上半年来自4个省疑似猪瘟(CSF)病料样品采用RT-PCR方法进行检测,28份样品中14份为CSFV阳性,并对这些阳性样品进行CSFV E2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14个病毒株中11个属于2.1d新基因亚型,它们与CSFV代表株Shimen、HCLV和2.1b基因亚型病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2.8%~84.1%、81.1%~82.4%和92.6%~97.1%,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9.8%~91.2%、88.2%~89.8%和94.1%~98.9%,其余3个病毒株属于2.1b亚型。这些2.1d亚型新分离株在E2基因的4个氨基酸(R31、S34、K303和A331)上具有相同的分子特征。本研究结果与我们2014年CSFV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一致,表明2.1d亚型病毒株已成为我国现阶段CSFV的主要流行株。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肠炎沙门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的功能,本研究利用λ-Red重组技术构建了肠炎沙门菌IDH编码基因icdA缺失突变株c50336ΔicdA,对其进行生长和生化特性检测,并通过体外模拟应激试验、药敏试验、生物被膜检测、抗蛋清杀伤、胞内存活和动物感染实验,分析icdA基因在肠炎沙门菌致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icdA基因缺失不影响肠炎沙门菌的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在热应激(42℃)、酸应激(pH3.5)和高渗应激(NaCl2.4mol/L)条件下其存活率也未出现显著变化,但icdA基因缺失能够显著降低肠炎沙门菌对碱、低渗透压和过氧化氢应激的抵御能力,降低肠炎沙门菌对多粘菌素B的耐药性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同时,该基因缺失能够降低肠炎沙门菌对蛋清杀伤的防御能力、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能力和其对小鼠的毒力。研究结果表明icdA基因参与肠炎沙门菌的抗应激能力、耐药性、生物被膜形成和抗蛋清杀伤能力,从而影响细菌的毒力。本研究为肠炎沙门菌疫苗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适宜在甘肃省二阴地区种植的优质青贮燕麦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华家岭乡研究了7个燕麦品种(陇燕1号、陇燕3号、定莜7号、坝莜9号、坝莜3号、白燕2号和晋燕17号)的产量表现和青贮发酵品质。于燕麦乳熟期刈割,分析鲜草的营养成分和微生物组成,切短至2 cm后直接青贮。60 d后开封取样,测定其营养指标、发酵指标,并进行发酵品质评定。结果表明:1)品种间鲜草产量和干物质含量差异显著(P<0.01),陇燕3号鲜草产量最高,达45257 kg·hm-2,比定莜7号(35320 kg·hm-2)高出28.13%。供试品种的干物质含量为31.35%~35.36%。尽管在同一块地上生长,但不同品种植株上附着的微生物组成差异显著(P<0.01),定莜7号的乳酸菌数达105 cfu·g-1 FM,高于其他品种,有害微生物数量较少。2)青贮60 d后,品种间营养成分差异显著(P<0.01),陇燕3号和定莜7号的干物质含量最高,粗蛋白含量显著(P<0.01)高于其他品种,分别为10.12%和11.09%。坝莜3号(55.78%)、陇燕3号(54.27%)和定莜7号(52.16%)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P<0.01)高于其他各品种,陇燕3号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低于坝莜3号和定莜7号,半纤维素含量最高。3)不同品种的发酵品质差异也极显著(P<0.01)。定莜7号的pH值最低(4.13),陇燕3号次之(4.20),晋燕17号为最高(4.53)。定莜7号、陇燕3号和坝莜3号拥有较高的乳酸含量,较低的总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态氮含量,发酵品质良好。坝莜9号和晋燕17号表现较差。4)感官评定和V-Score评分结果基本一致,以陇燕3号和定莜7号的发酵品质最优,感官评定结果为1级,V-Score评分为优。综合考虑产量、营养成分和青贮发酵品质,陇燕3号适宜作为青贮燕麦品种在通渭县及类似的二阴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福建省龙岩地区牛场体表蜱的种类,试验采集龙岩地区牛体表寄生蜱样本,基于蜱的核糖体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PCR扩增方法进行分子鉴定,获得ITS1和ITS2基因序列,进行blastn相似性搜索,应用MegAlign和MEGA 7.0软件完成同源性分析及种系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蜱ITS1序列与中国甘肃微小扇头蜱分离株同源性达99.32%(JQ737124.1、JQ737125.1),与中国湖南微小扇头蜱HAI2分离株同源性达99.16%(MK224531.1);ITS2序列与中国河南、南非豪登微小扇头蜱分离株同源性均为100%(KX450287.1、KY457506.1);种系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龙岩地区牛体表分离的牛蜱ITS基因序列与扇头蜱属ITS基因序列聚类,与革蜱属和璃眼蜱属处于两个不同的分支。说明福建龙岩牛蜱分离株为微小扇头蜱。  相似文献   

14.
6个燕麦品种(系)在甘肃夏河地区的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筛选适宜在甘肃高寒牧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燕麦新品种,对6个燕麦属品种(系)在甘南州夏河桑科草原不同生育时期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内陇燕2号与陇燕3号生产性能表现相对较好,QO245-7表现最差。各供试品种干草产量在灌浆期最高,其中,陇燕2号高达11917.82kg/hm2,QO245-7最低,为7174.96kg/hm2,差异显著(P<0.05);灌浆期白燕2号营养品质表现最好。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品种的整体表现,采用基于熵权赋权法的灰色系统理论对灌浆期各品种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表现较好的是陇燕2号、陇燕3号和白燕2号,可在高寒牧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适宜在呼伦贝尔地区种植的优质青贮燕麦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于201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种植10个燕麦品种(贝勒、魅力、陇燕2号、陇燕3号、燕王、青海444、巴燕3号、林纳、白燕7号、青引1号)进行区域试验。于燕麦乳熟期刈割,切至2 cm后进行罐贮。60 d后开封取样,测定其营养指标和发酵指标。结果表明:陇燕2号干物质(DM)产量最高,为4905.45 kg·hm-2,青引1号干物质产量最低,为1773.65 kg·hm-2,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10个燕麦品种青贮饲料的干物质含量在30.73%~45.47%,DM含量最高品种为陇燕2号,最低品种为巴燕3号,2个品种间有显著差异(P<0.05);林纳、贝勒和陇燕2号3个品种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2.63%、12.46%和12.41%,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贝勒和林纳2个燕麦品种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分别为25.11%和26.11%,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10个燕麦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为2.17%~4.33%,平均含量为3.39%,含量最高为贝勒,最低为燕王,2个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品种的发酵品质差异显著(P<0.05)。林纳的pH值最低,乳酸含量最高,为6.86%,丙酸、丁酸、氨态氮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低,发酵品质较好。10个燕麦品种发酵品质的V-Score评分中陇燕3号、林纳、陇燕2号、青海444、魅力、青引1号、白燕7号和贝勒8个品种的分值在80以上,发酵品质为优。综合考虑产量、营养品质和青贮发酵品质,林纳适宜作为青贮燕麦品种在呼伦贝尔地区种植加工。  相似文献   

16.
8个燕麦品种在甘肃的产量稳定性及试点代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继宽  慕平  赵桂琴 《草地学报》2016,24(5):1100-1107
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燕麦品种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本研究采用GGE双标图对2012年甘肃省燕麦(Avena sativa)种植区域5个试点中的8个燕麦品种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燕麦种植区的大环境下,品种与环境互作效应对产量变异的影响约为品种效应的4.02倍。‘陇燕2号’和‘陇燕3号’属于高产、稳产性好的品种;‘青引1号’具有特殊适应性,在局部地区有推广价值。5个燕麦区试点可划分为2个不同的类型区,其中在甘肃中部半干旱地区表现最好的品种是‘陇燕1号’,在甘肃高寒阴湿区表现最好的品种是‘陇燕3号’。从环境代表性和对品种鉴别能力两方面分析,5个试点中代表性最好的是通渭,鉴别力最好的是天祝。  相似文献   

17.
龙岩地区部分猪场弓形虫病的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间接血凝(IHA)试验对采自龙岩地区12个猪场的2055份猪血清进行弓形虫病的抗体检测,结果表明猪弓形虫病在龙岩地区呈散发性流行。样品阳性率为5.99%,各猪场之间的抗体阳性率有一定差异,最高为16.22%,最低为0。在母猪群中随着胎次的增加,弓形虫病抗体阳性率也升高,由1~2胎的6.72%上升到5胎以上的12.18%;育肥猪群总体弓形虫病抗体阳性率较低,由哺乳仔猪的10.94%缓慢降至育肥猪的1.62%,呈现出随日龄增加弓形虫病抗体阳性率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对采自福建龙岩地区15个猪场的2313份血清用间接血凝试验进行猪衣原体的抗体检测。结果表明,衣原体在龙岩地区的感染率27.71%,各猪场之间的感染率有所差异,抗体阳性率在16.67%~58.62%之间,不同种群之间衣原体差异极显著(P〈0.01),且感染有随胎次增加的趋势。其中成年公猪群最高53.03%,其次为成年母猪群45.92%,不同育肥群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品种之间衣原体感染也存在差异,一元纯种猪群与二元杂交猪群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赵桂琴  琚泽亮  柴继宽 《草业学报》2022,31(11):147-157
Oat crops are a major animal feed source i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nd nearby areas. Typically,the crops are used for making silage rather than hay because of frequent rain at harvest in autumn. However,there is little data on how the yield,forage quality and levels of epiphytes that may affect silage quality of different oat varieties are affected by altitude. Therefore,four oat varieties(Longyan No. 3,Longyan No. 5,Baiyan No. 2 and Bayou No. 3) were planted in 8 localities forming an altitude gradient: Huangzhong (2295 m),Tianzhu (2797 m),Shandan (2860 m),Hezuo (2957 m),Haiyan (3052 m),Maqu (3474 m),Maqin (3765 m)and Chengduo (4217 m). Measurements included crop yield and dry matter (DM),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 (WSC),crude protein (CP),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and acid detergent fiber (ADF)contents,and count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molds,yeasts and aerobic bacteria.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altitude and variety effects on fresh yield,nutritional quality and microbial epiphyte counts. With increase in altitude,fresh yield,WSC,NDF and LAB counts increased(P<0.05),as much as 284. 00%,15. 49%,10.81% and 11.60% increment were observed at Chengduo site than that at Huangzhong,respectively;meanwhile DM,CP and yeast and mold counts were reduced by 15. 67%,36.27%,23.53% and 7.75% at Chengduo compared with Huangzhong site,respectively. Among the four tested varieties,Longyan No. 5 had the highest fresh yield (75605 kg·ha−1),WSC (201.4 g·kg-1 DM) and NDF (604. 2 g·kg-1 DM) at the Chengduo site,followed by Longyan No. 3. The highest CP (119.7 g· kg-1 DM) and mold counts (4.12 lg cfu·g-1 FM) were observed in Baiyan No. 2 at the Huangzhong site. Bayou No. 3 produced the highest LAB and yeast counts at Maqin and Chengduo sites. In general,Longyan No. 3 and Longyan No. 5 gave better performance at sites above 3000 m altitude;for sites below 3000 m,the four tested varieties were all found to be suitable for silage production. © 2022 Editorial Office of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不同燕麦材料苗期耐盐能力强弱和筛选出优异的燕麦种质,以前期试验筛选出的5份耐盐性较好的燕麦为材料,采用营养液沙培法,对3周龄幼苗进行0.9%NaCl连续处理7 d后,研究盐胁迫对供试燕麦幼苗生长特性、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的影响,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对5份燕麦苗期进行耐盐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盐胁迫下,供试材料各指标间差异显著(P<0.05)。青永久195相对白燕7号、青永久30、陇燕5号、陇燕4号有着较大的根表面积、根体积、较高的K+含量,较低的MDA含量,较高的Pn、qP、叶绿素含量以及POD活性;而青永久30的SOD、CAT活性大于其余材料;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无机渗透调节物质、膜脂过氧化性、抗氧化酶活性可作为燕麦苗期耐盐性评价的综合鉴定指标,根据耐盐综合评价值(D)得出材料耐盐性排序为青永久195>白燕7号>青永久30>陇燕5号>陇燕4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