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索气候变化对鼠类灾变规律的影响,摸清黔中地区不同气候环境鼠类活动最适宜的温度与降雨区间范围,本研究通过对黔中地区息烽县1987—2017年鼠情监测数据与历年温度和降雨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黔中地区温度和降雨与当地鼠类种群数量关系密切,且鼠类各种群对气候因子有一定的适应性,不同气候条件(温度与降雨)与鼠类种群数量均存在线性关系。鼠类最适温度区间范围值为22.1~25.0℃,并达到种群数量高峰,而降雨最适宜区间范围值为180.1~210.0 mm,且在住宅区、稻田区、旱地区3种生境鼠类种群均达到数量高峰,当降雨高于210.1 mm时,住宅区种群数量略有下降,旱地区种群数量略有上升,稻田区却趋于平稳,鼠类种群数量随年降雨量起伏,表现为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气象因子对辽西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在各生育期内影响辽西地区玉米产量的气象因子,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应用辽宁省西部地区1981—2010年30年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玉米主要发育期资料和相应台站气象因子观测资料,结合玉米单产历年资料,利用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各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与玉米单产的关系。结果表明:(1)辽西6个地区30年气象产量的变化特征具有高度相似性,且影响6个测站玉米生长发育的气象因子波动表现的极具区域性;(2)气象因子对辽西地区玉米产量变化构成影响的主要发育阶段为拔节-抽雄期,该阶段内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及日照时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辽西6个地区拔节-抽雄期最高气温大于30~ 31℃及降水量小于10 mm出现日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邢光耀 《种子科技》2006,24(6):48-49
试验主要分析了不同玉米品种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三年来,在聊城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生并不严重,其发病程度主要受到7月和8月总降雨量的影响,发病程度随降雨量的增加而明显加重,且品种抗病性越弱病情增加越明显,但6月下旬的降雨量对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病程度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重庆特殊的生态气候条件与油菜生产发展的关系,基于重庆1983—2013年气象资料和油菜生产状况,分析重庆近3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油菜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析期内重庆年平均气温变化呈现显著的曲线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在0.05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重庆近30年降雨量突变发生比较频繁,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但相邻年份间降水量差异较大,1998年降水量为1363.5 mm是分析期内降水量最多的一年,以此为突变点,此后呈下降趋势。菌核病发病指数与3月和4月平均气温相关系数为-0.682*达显著水平,菌核病发病指数与降雨量和日照时数相关性不显著;重庆油菜面积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568*),单产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日照时数与油菜单产呈显著负相关(P=-0.544*),与油菜面积相关性不显著。降雨量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而且相邻年份间降水量差异较大,与油菜面积和单产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玉米免(少)耕栽培是在耕作土壤不进行任何翻耕、犁耙,通过采取有效的化学除草剂进行锄草处理后直接在前作茬地开穴(或开沟)施肥,移栽(播种)玉米,在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当进行中耕、施肥、培土的一种种植方式,也是旱地耕作技术的一项重大效率。为探索适宜平塘县玉米免(少)耕栽培技术,提高玉米单产,降低劳动强度,增加农民收入,因此特进行了试验研究。1材料与方法1.1试点与材料试验地选择在通州镇乐阳村万志华农户责任地,海拔为960m,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1259mm,年≥10℃积温6195.5℃,土壤为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  相似文献   

6.
基于统计数据,分析河南省主要气象因子对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变化的影响,为气候变化条件下作物适应性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基于中国气象局数据(1960-2018年)和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1985-2018年),分析了年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年降雨量和年均相对湿度4种气象因子,及小麦、玉米和水稻3种典型粮食作物单产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性特征。结果显示,1960年以来河南省年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0℃,豫西和豫中地区年均气温升高幅度略小于其他地区,豫东地区年均气温升高幅度最高。年降雨量整体随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以豫南地区变幅最高。年日照时数随时间显著下降,平均每10年减少122.8h。除豫西地区外,其他地区年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全省小麦和水稻单产均随时间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增加1 158kg/hm2和1 050kg/hm2;而玉米单产随时间上升趋势较平缓,平均每10年增加670kg/hm2。年均气温对3种作物单产影响最大,而年日照时数和年均相对湿度次之,年降雨量因不同区域灌溉条件不同,对作物单产影响较小。总的来说,河南省各区域年均气温明显上升,而年日照时数和年均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年降雨量随时间变化不明显,但年际间浮动较大。小麦和水稻单产呈明显上升趋势,但玉米单产趋于稳定。年均气温和年日照时数对3种作物影响显著,年降雨量和年均相对湿度在豫北、豫中和豫东地区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各时间段降雨量、平均温度、日照时数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及其定量关系,根据逐月气象数据,将2012—2019年的降雨量、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按照时间段分别分成13组,对降雨量、平均温度、日照时数的各组数据与天然草地鲜草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降雨量与鲜草产量的相关性最高,3—7月总降雨量与鲜草产量的正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r=0.839,P=0.009<0.01),3、4月的降雨量对牧草产量的影响最大。2—7月平均气温与鲜草产量的正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r=0.840,P=0.009<0.01),2月的平均气温对牧草产量的影响最大。日照时数与鲜草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多元回归定量分析显示,3—7月的总降雨量每增加1 mm,鲜草产量增加289.693 kg/hm2,2—7月的平均气温每增加0.1℃,鲜草产量增加144.93 kg/hm2。降雨变化对鲜草产量的变化量影响较平均气温的大。  相似文献   

8.
西安市汛期降雨特征的多尺度分析及未来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51—2013年汛期降雨量(日)资料,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和R/S分析等方法,对西安市汛期降雨特征及未来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汛期总降雨量、总降雨日、小雨量和小雨日均表现出减少趋势,倾向率为-1.9 mm/10 a,-0.3 d/10 a,-2.9 mm/10 a和-0.4 d/10 a,均在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前10年出现减少和增加的突变。中雨和大雨及以上等级降雨量(日)表现出微弱增加趋势。(2)各等级降雨量和降雨日的周期震荡较一致,小雨、大雨及以上和总降雨量(日)以年代际震荡(20~25年)为主,中雨以年际震荡(3~4年)为主。未来小雨、中雨和总降雨量(日)继续减少,大雨及以上降雨量(日)短期内继续微弱增加,2015年后减少。(3)综合利用小波分析和Hurst指数试验可为未来降雨气候变化趋势做出全面诊断和预测。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龙眼雌花开放数量和雌花坐果率与温度及降雨量的关系,应用调查研究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石硖龙眼开花前后的温度、降雨量与雌花开放数及雌花坐果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开花前30d的气温对正处于雌蕊形成期的小花原基分化具有影响,日均温21.0℃时雌花开放数最多;当开花前30d、50d的降雨量依次<41.8mm和<57.5mm时,降雨量增加可提高雌花开放数,降雨量过大雌花开放数减少;开花当日和开花后1-15d的气温影响雌花坐果率,开花当日日均温越高,坐果率越低,日均低温<20.2℃时,随温度升高,雌花坐果率提高,开花后1-15d日均温和日均低温越高,坐果率越低,日均高温<30.7℃时,温度升高雌花坐果率提高;在开花坐果和第一次生理落果期,降雨量增多雌花坐果率下降。  相似文献   

10.
辽北低山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作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不同坡度、降雨量、耕作方式对辽北低山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雨量(x)与土壤流失量(y)之间遵守y=aebx的指数曲线变化规律,且有a〉0,b〉0的回归特征,说明土壤流失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加剧;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土壤流失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加剧,顺坡垄农田的侵蚀量>等高垄农田的侵蚀量;流失量(y)和降雨量(x1)、坡度(x2)的回归方程为:Y=2.49-1.83 X1+ 2.13 X2+ 0.02 X1X1-0.162 X2X2 + 0.13 X1X2,降雨对流失量的影响要大于坡度对流失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盐碱地区施肥不合理的现状,以郑单958和德玉18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滨海盐碱地上不同肥料对玉米体内养分浓度、养分分配及每形成单位籽粒产量收获养分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有机肥具有稳产高产作用,随着在不同玉米品种上施用不同有机肥,得出鸡粪处理较其他处理对玉米的稳产作用更为明显;不同肥料在2种玉米品种上对籽粒氮素、磷素和钾素浓度影响均表现为鸡粪绿蓝生物磷钾肥生物肥料冀微生物磷钾肥对照;玉米品种上分析ZD958体内养分含量大于DY18含量,不同玉米品种秸秆中的养分浓度以鸡粪效果最好,绿蓝生物磷钾肥次之;玉米收获产品中氮、磷含量在籽粒和秸秆中的分配比与产量均呈现较好的相关性(P0.05),钾表现不明显;玉米生长愈好,每形成单位经济产量消耗的氮、磷、钾就愈多,说明玉米对氮、磷、钾的利用都存在一定程度奢侈吸收。  相似文献   

12.
The Rolling Pampa is the most productive region of the Argentine Humid Pampa comprising around 10 Mha.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corn (Zea mays L.), and soya bean [Glycine max (L.) Merr.] are the main grain crops produced. To develop sound cropping strategi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 of soil fertility and management on crops is neede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models for estimating the effects of growing season precipitation, soil fertility and management on wheat and corn yields. Data from 347 wheat and 323 corn field experiments and production fields over six growing seasons were used. Soil, management and weather characteristics were determined and yields were then evaluated. Data were analysed using linear and quadratic models and a quadratic polynomial surface model.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and rainfall and interactions were analysed. Growing season precipitation correlated with wheat (R2 = 0.42) and corn (R2 = 0.25) yield. Maximum wheat yield was achieved with 350–400 mm rainfall and corn yield reached a plateau around 700 mm. Soil fertility accounted for 33 % of wheat yield variability and 5 % of corn yield variability. Management accounted for 48 and 9 % respectively. Whole polynomial models integrating rainfall, fertilizer N and P rates, soil N and P, previous crop and tillage system accounted for 67 % of wheat yield variability and 51 % of corn yield variability. Soil organic matter was not included in the models but an indirect effect on yield was detected as organic matter correlated with initial soil N levels for both crops. Soya bean as a previous crop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wheat and corn yields. Wheat was insensitive to tillage system but corn yield was higher under no till. N and P fertilization had a two- to three-fold greater impact on yield than soil nutrient levels. As this region is considered to be of high soil fertility and has a history of very low fertilizer consumption, adequate use of N and P fertilization will be essential to maintaining high wheat and corn yields.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各种作物对粮食总产量的不同影响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辽宁省近26年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以及粮食平均单产和播种面积的变化,并采用逐步回归对各种作物单产和播种面积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辽宁省近26年粮食总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粮食总产量和平均单产受气候条件影响呈波动式增加;粮食总播种面积和平均单产均显著影响着粮食总产量的变化,并且粮食平均单产的变化对总产的影响要大于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各种作物的产量和播种面积变化都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变化,但各种作物对粮食总产量影响的方式不同,其中玉米、水稻、高粱和小麦主要是通过单产的变化影响粮食总产量,谷子、玉米和小麦则是通过播种面积的改变来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揭示安徽省不同区域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利用安徽省78个县1971—2010年气象数据和1991—2010年粮食单产,运用统计分析法,分析安徽省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随时间升高趋势明显,但是年际变化率相对较小;降水量无显著的时间变化趋势,但年际波动大;北部降水量少于南部,但是变异系数较南部更大。因此产量波动主要由水分条件不稳定所导致,北部更甚于南部。4个区域作物3—9月积极生长期最适宜降水量由北向南分别为400~800 mm、400~1000 mm、500~1000 mm、800~1400 mm。由于作物的积极生长期与降水量偏多的时段同步,降水量偏多对产量的不利影响显著,特别是降水量最多的Ⅳ区。  相似文献   

15.
长时间尺度下气象灾害对湖南水稻产量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旨在探讨湖南省水稻受各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根据湖南省1980—2015年96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以及水稻面积与产量数据,采用ArcGIS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空间分析,运用SPSS对水稻产量与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1980—2015年干旱、高温热害、洪涝灾害较为严重,寒露风发生频次较少。各区域SPEI干旱指数与水稻产量有一定负相关关系,干旱对水稻产量有一定制约;极端高温与晚稻产量呈负相关,对晚稻产量影响较大;早稻单产与最大日降水量、最大连续降水量以及4—9月总降水量在0.05水平上均有显著性负相关,洪涝灾害对早稻生产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该研究对水稻生产合理科学规划具有指导性作用,对规避农业气象灾害具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潍坊市冬小麦生育期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利用潍坊市1981—2010年连续30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及其生育期的气温、降水量、日照等资料,采用气候变化倾向率、三次多项式函数、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潍坊市冬小麦生育期的主要气候因子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影响,以期对冬小麦种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潍坊市冬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4℃/10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49 mm/10年,日照时数年际变化明显减少,平均每10年减少50.18 h;冬小麦全生育期显著缩短,每年缩短0.426天,苗期、返青期和灌浆成熟期缩短,越冬期、拔节孕穗期延长;冬小麦的气候产量呈下降趋势,气候产量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而与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淮北平原夏玉米主要生育时期旱涝指标与影响评估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给淮北平原夏玉米高产稳产和防灾减灾以及保险理赔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利用1961—2010年安徽省淮北平原夏玉米生育期间降水资料,采用积分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了逐旬降水量对夏玉米的增产或减产效应及其影响的关键时段,同时采取降水概率≤20%与≥80%分位数法设计了夏玉米不同生育时段及其全生育期间旱与涝的气候指标,统计分析了夏玉米旱与涝灾的区域分布和灾损率及其风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夏玉米生育期间逐旬降水量的负效应多于正效应,抽雄—乳熟期间降水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显著,期间发生旱或涝灾的减产率分别为12.6%和16.3%。淮北平原夏玉米播种—出苗、苗期—拔节、拔节—抽雄、抽雄—成熟和全生育期旱灾与涝灾的气候指标分别是各自时段内的降水总量≤17.0、≤50.0、≤95.0、≤110.0、≤370.0 mm和≥95.0、≥235.0、≥265.0、≥280.0、≥740.0 mm。淮北平原夏玉米生育期间涝灾多于旱灾,且旱灾与涝灾风险分别呈经向和纬向分布,全生育期旱灾与涝灾的气象相对减产率分别为-22.4%和-28.9%,其他生育时段旱与涝灾的气象相对减产率在-8%~-16%之间。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烟台市近年降水资源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研究烟台市降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选取烟台市10个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法和线性倾向率等方法,对其年际动态变化和年内分配、旱涝状况等进行分析,分析了山东省烟台市1961-2008年的降水量变化特征,总结了烟台市降水变化规律;利用对比分析法,研究了烟台市降水资源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台市在近48年降水变化中,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越冬作物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且该时期的平均降水量比小麦实际平均耗水量少221 mm,远远不能满足小麦生理需水要求;秋作物玉米生育期降水量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作物生育期降水能够满足玉米生育期耗水量,但夏季降水量相对变率增大,出现旱涝灾害的机会增大,影响农作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