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农学   11篇
综合类   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马铃薯稻田免耕不同覆盖物对产量的影响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中早熟脱毒马铃薯品种中薯3号,分别用玉米秸秆、山草、稻草、麦草4种作覆盖物对稻田免耕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小麦草作为覆盖物,产量达1365·3kg/667m2,获得产量也最高。用稻草覆盖的产量次之,为1239·6kg/667m2,用玉米秸秆作覆盖物的产量最低,为1018·7kg/667m2。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息烽县对耐密型杂交玉米黔兴201进行3个不同密度、4种不同种植模式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黔兴201适合息烽县栽培的合理密度和栽培模式是4 400株/667m2的的基础上选择80+40宽窄行栽培模式产量最高,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息烽县2013年首次发现四川短尾鼩种群。通过对2015~2017年鼠情监测捕获的四川短尾鼩资料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息烽县四川短尾鼩占总捕获兽类的13. 56%,为常见种小型兽类,平均体重为31. 16±2. 04g,平均体长为93. 83±2. 82mm,平均后足长为15. 63±2. 82mm,种群的月度变化规律为双峰型,后峰高于前峰,季节性变化规律以秋季9~11月最高。  相似文献   
4.
旱地宽厢宽带种植模式示范简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旱地宽厢带种植试验表明,在适当提高旱地分带轮作带宽的条件下,早地多熟种植能达到高产高效的效果,经济效益能成倍增长,旱地宽厢宽带种植模式在水源和交通条件较差的地方不宜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贵州马铃薯种植主产区选取13个常年种植马铃薯的村落,对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种类进行调查,并分析原因。结果发现,贵州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39种,其中病害有21种,虫害18种。由于贵州省气候湿润温和,适宜病虫害大量生长繁殖,地形地貌复杂、栽培和防控技术参差不齐,不利于防控,导致病虫害发生程度连年重发,且种类趋于多样化。  相似文献   
6.
7.
为探讨杂交玉米高肥水条件下不同品种、不同密度的产量情况,在息烽县进行5个不同杂交玉米品种、3个不同密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产量最高的是黔804,单产达617.73 kg;兴单131产量最低,单产为559.7 kg;3个种植密度中,密度为4 400株/667 m2的平均单产最高达626.38 kg;4 800株/667 m2的平均单产598.7 kg,位列第3;4000株/667 m2的平均单产最低,为521.98 kg;黔804在试验密度范围适应性较好,适宜密度要求较宽,其余品种适宜密度范围要求较窄,只适宜4 400株/667 m2,要根据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8.
尹文书  郑满江 《农技服务》2010,27(4):444-444
贵单6号在息烽县表现出高产、稳产、大穗等生产特性,其试验结果表明:在息烽县的适宜种植密度为52500~60000株/hm2。  相似文献   
9.
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栽培技术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马铃薯轻型栽培新技术 ,息烽县于 2 0 0 2年引进示范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0 0 3年扩展到几千亩 ,与传统马铃薯栽培相比 ,免耕马铃薯栽培其技术易让农户掌握 ,只要配合适当的栽培措施 ,产量与传统相当 ,效益提高。1 马铃薯免耕的优势和特点1.1 优 势1.1.1 省工、省畜力马铃薯免耕栽培从传统栽培的耕犁、挖沟、施基肥、播种、起垄、收获等农事操作环节转变成“摆一摆、盖一盖、拣一拣” ,减少耕犁、挖沟、起垄三个农事操作环节 ,调查表明 :按工费计算 ,耕犁 1个工 ,挖沟 2个工 ,…  相似文献   
10.
褐家鼠是黔中地区农舍的优势种害鼠。明确不同年龄组、不同季节本地区褐家鼠的体型特征,既可以丰富褐家鼠种群生态研究资料,也可为预测其种群数量动态,进而为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本研究于1986—2019年期间,采用逐月夹捕法捕获农舍区害鼠,共捕获了1746只褐家鼠。测量捕获鼠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耳高等体型指标,分析了褐家鼠这些指标的雌雄、年龄、季节间的差异。结果显示,黔中地区农舍褐家鼠种群体重主要集中在30.01~160.00 g之间,占种群个体总数的83.62%,种群中亚成年组和成年Ⅰ组个体占总鼠数的69.76%。雌雄鼠间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及耳高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组这些体型特征指标差异极显著;不同季节间这些体型指标也有差异。由此可见,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褐家鼠雌雄鼠生长速度一致,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季节变化对褐家鼠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