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气象因素对盐城市小麦生产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盐城市小麦生育期间气候变化特点及对小麦生育、产量与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市气象要素变化最大的是降水量,其次是日照与积温,其中底墒水的变幅最大,后期降水的次之。就对小麦生产的影响而言,前中期日照不足,前期气温偏高(冬暖年),后期降水过多、气温偏低以及前期干旱、后期大风雨均对小麦生产不利,反之则有利。并针对这些不利条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挽救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李汉浸  高翀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209-1210
[目的]分析2012年濮阳市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通过系统分析和实地调查,分析了2012年度濮阳市冬小麦各生育期的气象条件,总体上概括了小麦发育期内的有利、不利气象条件,探讨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2011年10~11月份气温偏高,越冬期推迟,冬前分蘖多,小麦苗情发育较充分;越冬后,小麦苗情转化升级较快,对小麦高产、稳产有一定贡献。2012年小麦播种—成熟前期,日照偏少,降水分布不均,气温波动较大。[结论]2012年濮阳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因素对全市冬小麦各发育期的生长需求和产量贡献有利有弊,从总体气象因素来看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0—2018年舞阳县小麦生长期间的气象资料及小麦产量资料,分析气象因素之间以及气象因素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月降水量与光照之间有很强的负相关;降水量与气温之间负相关不明显;光照与气温之间成正相关。降雨量和光照对产量的影响较小,温度对产量有较大影响。因此,温度最有可能成为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该试验研究结果为未来冬小麦持续高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许育良  陈剑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704-16706
从农业气候生态角度分析了影响成县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对成县小麦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是干旱.气候生态因子变化最大的是降水,其次是日照,积温变化最小.就降水而言,冬前变化大于越冬期,返青—抽穗期变化大于后期,形成生育中期出现干旱、后期易受阴雨危害的特征;日照对成县小麦的生育期影响主要集中在中后期(返青—成熟期);成县冬前积温有的年份过高,使小麦冬前旺长,造成越冬冻害死亡现象较为严重,后期积温不足影响小麦发育期进程和干物质的积累.因此,建议在选用小麦品种时,一要注重小麦属性,二要注意产量三要素协调、丰产性好,三要有配套的耕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山东省泰安农业气象试验站2019-2020与2020-2021年冬小麦分期播种试验实测数据以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不同播期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于泰科麦31品种小麦,日照时数在冬小麦出苗-开花阶段起重要作用,发育期天数与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即在冬小麦出苗后日照越充足,苗情越好;抽穗期后日照条件差,对冬小麦灌浆速率起限制作用。(2)越冬过程的开始主要受日最高气温及其持续时间的影响,越冬期持续时间的长短则受日最低气温及其持续时间的影响。(3)适量的降水对冬小麦灌浆速率起促进作用。(4)各播期处理的冬小麦灌浆过程均符合 Logistic 生长规律,灌浆速率与各气象要素之间关系在不同播期的表现不同。(5)冬小麦千粒重受前期生长状况与越冬期积温、负积温影响,冬小麦越冬期低温持续时间短有利于冬小麦产量的提高;千粒重与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临汾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产量的变化主要受降水、温度、光照等气象要素的影响,其中,以降水尤为明显。冬小麦全生育期对降水量的需求不尽相同,拔节—抽穗期和抽穗—乳熟期是冬小麦需水最大的时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也最大。临汾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的变化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1985—2008年冬小麦产量和降水的对比分析发现:4月份(拔节—抽穗)降水量的多少对冬小麦产量影响很大,降水量与小麦产量呈正相关,在适宜的范围内,降水量偏多的年份为增产年,降水量偏少的年份为减产年;在冬小麦全生育期,临汾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在春季降水异常的年份中,降水量偏少比降水量偏多对冬小麦减产影响明显;在冬小麦生育后期,降水因素(降水量与降水日数)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掌握影响奈曼旗地区玉米产量的气象因素,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加强农业气候区划和防灾减灾工作,利用奈曼旗气象站1986—2015年的气温、降水、日照、蒸发等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气温、降水、日照、蒸发4个气象因子对奈曼旗玉米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内蒙古玉米主产区奈曼旗在"十三五"期间的玉米稳产高产提供更好的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8.
以安阳市1979—2008年30年中的5月降水、光照等气象资料与安阳市同时期小麦平均产量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小麦生育后期(5月)气象条件对安阳市小麦产量的影响,认为气象条件对小麦产量的有利影响为:5月日照百分率>55%,降水量<45 mm;不利影响为阴雨寡照,月降水量>70 mm,月日照百分率<55%。针对小麦减产原因提出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9.
气象因子是影响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重要因素。南充市是四川东北部重要的小麦生产区域,小麦是南充第二大粮食作物,对成渝经济区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1998—2019年气象数据和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数据,较为系统地分析日照、温度、降雨三大气象因子对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照和降雨是影响川东北冬小麦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该结果可为使用栽培和育种手段调控川东北地区小麦的生长发育使其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根据菏泽市主要农业气象观测站冬小麦主要发育期观测资料和菏泽市各气象台站2015—2016年冬小麦发育期内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菏泽市2015—2016年度冬小麦全生育期有利、不利的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年度总体气温、降水、日照充足,冬小麦全生育期内积温较常年同期偏多271.9℃;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7.7 mm;日照时数较常年同期偏少136.2 h。综合分析观测地段冬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基本适宜,对小麦生长发育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常常会导致小麦产量波动,5月份作为冬小麦生育的关键期,该时段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影响较为显著。[目的]为了促进冬小麦产量的提升, [方法]利用宝鸡地区近16年来5月份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数据,与宝鸡地区冬小麦单位面积产量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结论]结果显示:宝鸡地区冬小麦5月生育的适宜生长的气温为20 ℃左右;冬小麦单产与5月份降水量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但降水量减少所带来的冬小麦增产并不是无限的;冬小麦单产与5月日照累计时长没有明显的线性相关,但产量会随光照时长逐渐增多,充足的光照对于冬小麦5月生育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商丘市1964—2010年气象资料和1985—2010年商丘市农林科学院区试记录,确定各年型适宜播种期、气象学越冬期、生产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依据1985—2010年的小麦产量统计结果,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气候产量和光、温、水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气温的升高,日照时数的减少,该区小麦播种期、越冬期、成熟期呈推迟趋势,返青期、拔节期和抽穗期呈提前趋势,致使小麦全生育期和越冬期缩短、灌浆期延长,产量受气候的影响逐渐加重。小麦实际产量与生育期活动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降水量呈负相关,其中与日照时数相关性显著;高温和干旱胁迫均抑制了籽粒灌浆速率,使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提前,灌浆持续期缩短,导致籽粒干物质积累量下降,粒重降低;其中积温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3.
万荣县冬小麦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直线滑动平均法为主要方法,从1951—2011年万荣县冬小麦产量中分离出气象产量和趋势产量,趋势产量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增长迅速,但进入21世纪后产量徘徊不前。分析了气象产量与1957—2011年的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月资料和旬资料的线性相关性,并结合1981—2011年的冬小麦发育期平均值,找出相关性明显的关键气象要素,利用逐步线性回归法建立气象产量预报方程。结果表明,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有上年9—11月、2月中下旬和上年11月上旬的降水量和上年11月下旬的日照时数。并对2012年产量进行了预报。这些可为精确估产,合理安排灌溉、小麦生育期评价以及人工增雨服务小麦生产提供可靠技术依据,特别是抓住关键期进行人工增雨将会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6—2015年阜阳市逐日降水、气温、日照资料,分析气候变化趋势,并以当地主要农作物冬小麦为例,分析气候变化对该地区农作物产量的影响,针对其不利影响提出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结果表明,近30年来阜阳地区热量资源有所增加,但在增温的同时,降水及日照时数却略有下降。降水时期分布不均,特别是拔节孕穗期降水量的多寡是冬小麦产量的限制因子;越冬期≥10℃积温的提高,有助于冬小麦的安全越冬,但也造成虫口密度增加,导致病虫害危害加剧以及杂草蔓延。应从调整种植制度、加强新品种选育、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用莱阳市1951—2015年夏玉米生育期(6月下旬—9月下旬)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以及产量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积分回归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了莱阳市夏玉米全生育期光、温、水的气候倾向率,以及夏玉米生育期各旬光、温、水与玉米产量的相关关系,并确定夏玉米的适宜播种时期。结果表明,1983—2013年是气候变化最剧烈的时段,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少、日照少;气象要素与夏玉米产量有一定的相关;1980—2015年因雨水减少,大部分年份气象要素不能满足夏玉米生长需求。夏玉米最适播种时期是6月7—13日。  相似文献   

16.
利用鄂北冬小麦产区8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共40年冬小麦生育期降水、气温和日照资料,运用线性统计方法探讨了鄂北冬小麦生育期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平均温度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倾向率为0.37℃/10年,降水量增加的速度不大,降水量变化倾向率为1.44 mm/10年,日照时数变化的倾向率为-13.3 h/10年,日照时数减少直接作用是太阳总辐射的下降。冬麦区气候变暖特征明显,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刘帆  高萌  刘艳  吕阳 《农学学报》2022,12(5):65-69
根据2020/2021年度冬季(12月—翌年2月)咸阳市12个国家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比1959—2019年冬季的气候标准值,总结分析咸阳市2020/2021年度冬季的农业气象条件及其对主要农作物和设施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咸阳市2020/2021年度冬季气温偏高、北部负积温不足、降水偏多、日照偏少,期间阶段性出现了大范围低温寒潮、寡照等农业气象灾害,其中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大降水量突破或接近历史极值,总体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弊大于利;(1)气温偏高,有利于冬小麦增加分蘖,但小麦也得不到抗寒锻炼,易出现冻害;(2)北部负积温不足,使冬小麦和油菜对春季低温更敏感,也使果树休眠期推迟,降低苹果坐果率;(3)光照偏少,寡照日数多,大棚内温度低,大棚蔬菜生长受阻,出现生长减缓、落花落果,遇到寒潮天气时极易出现冻害,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4)冬季低温寒潮天气有利于杀灭虫卵,减轻病虫害;(5)2月下旬的首场透墒雨,增加了土壤含水量,为春季农业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运城市粮食产量综合预报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秀苗  张高斌  褚红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583-5586,5641
基手运城市13个台站1971~2010年间的冬小麦和秋粮单产、作物生长期间的气温、降水和日照等地面资料以及海温、高度场资料.运用滑动平均、调和权重、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了气象条件与冬小麦和秋粮单产的相关关系,分别建立了冬小麦、秋粮产量各种预报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冬小麦、秋粮产量综合预报模型,其拟合效果和试报效果甚佳,可投入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