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以玉米新品种联创808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通过设置每公顷6万、7. 5万、9万、10. 5万、12万株5个种植密度,于2014和2015年在黄淮海地区进行密度多点试验,分别对不同密度下产量的差异性以及倒伏情况进行研究,并采用Francis和Kannenberg模型分析法分析不同密度下产量的稳定性。结果表明,2014年试验中,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密度7. 5万、9万株/hm2时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小,属于高产稳定密度;而2015年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极显著,密度6万、7. 5万、9万株/hm2,属于高产稳定密度。密度与两年的平均倒伏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倒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综合考虑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以及倒伏发生情况,联创808在黄淮海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 5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密度对中早熟高淀粉玉米品种淀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对黑龙江省东部淀粉加工企业常用的4个高淀粉中早熟玉米品种在4种不同密度下的淀粉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密度直接影响淀粉产量,而不同的品种在不同的密度下有不同的淀粉产量潜力。要获得单位面积上高淀粉产量,建议在我省东部第二、三积温带之间应适当增加密度,最佳密度为5.5万~6.2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郑杂棉2号在不同肥力条件下适宜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09年对郑杂棉2号在不同肥力条件下不同密度处理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对郑杂棉2号的生育性状及经济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下等肥力条件下的最适密度为4.05万株.hm-2,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的最适密度为3.6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文章研究了山宁17的不同密度、行距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密度对山宁17产量有明显影响,产量由高至低的顺序为行距30cm40cm50cm;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不规律,产量由高至低的顺序密度为:1.4万株/667m~21.6万株/667m~20.8万株/667m~21.2万株/667m~21.0万株/667m~2;大豆新品种山宁17在行距较小时应适当降低密度,行距较大时适当增加密度。  相似文献   

5.
试验通过15,18,21和24万株/hm~2不同密度处理,结果表明,以21万株/hm~2密度栽培大豆产量最高,因此安豆203在大田生产中以21万株/hm~2的密度栽培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水稻新品种盐糯17机械化栽插的最适密度,设置5个不同的栽插密度(2.22万、1.85万、1.59万、1.39万、1.24万穴/667 m2),比较这5个栽插密度下盐糯17的叶龄进程、茎蘖动态和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盐糯17的叶龄进程随着栽插密度的提升而加快;单穴茎蘖数随着栽插密度的降低先增加,当栽插密度降低到1.59万穴/667 m2时,不再随着栽插密度的降低而增加;茎蘖总数随着栽插密度的降低而降低.盐糯17的主要农艺性状中,株高随着栽插密度的降低先增加,当栽插密度降低到1.59万穴/667 m2时趋于稳定;全生育期随着栽插密度的降低加长;有效穗数随着栽插密度的降低显著减少;不同栽插密度下穗粒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低密度处理下大小穗差异情况较多.盐糯17在栽插密度为1.59万穴/667 m2时,千粒质量最高;在栽插密度为1.59万~1.85万穴/667 m2时,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7.
设置4个种植密度(3.0、3.75、4.5、5.25万株·hm-2)和5种叶枝处理方式(不留叶枝、留1个叶枝、留2个叶枝、留3个叶枝、留全部叶枝),研究不同密度和叶枝数量对冀丰914皮棉产量、铃重、衣分及成铃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果枝铃重还是叶枝铃重均随叶枝的增加而下降;总成铃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衣分与密度、叶枝数量无显著相关性。密度对皮棉产量有显著影响,叶枝数量对皮棉产量影响不显著。在不同叶枝条件下,皮棉产量的最高值出现在不同密度:不留叶枝条件下,密度5.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留1~3叶枝,密度4.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留全部叶枝时,2015年密度在3.75万株·hm-2皮棉产量最高,2016年密度在4.5万株·hm-2产量最高。在低密度(3.0万株·hm-2)时保留叶枝对产量有较好的补偿作用。冀丰914在4.5万株·hm-2密度下保留1~3个叶枝能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试验研究了扬麦16不同密度下的平均灌浆速率,结果表明,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密度越高灌浆速度越快,也就是扬麦16基本苗在16万~20万/667m2时,灌浆速度达到最快。  相似文献   

9.
在旱地条件下,选择3个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进行播种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小麦产量随密度变化的关系可用二次抛物线回归方程来表达,品种对获得最佳经济产量的播种密度要求不同,每hm2多穗型315万、中间型369万、大穗型433万;播种密度对穗数与穗粒数的变化影响较大,对千粒重影响相对较小;品种与种植密度的不同,对整个小麦生育期田间耗水量无明显影响,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在云南温暖粳稻区的牟定县和温凉粳稻区的大理市,通过对优质抗病滇型杂交粳稻滇杂32不同栽插密度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滇杂32在温暖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30.0万丛(穴)/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温凉粳稻区的栽插密度以45.0万丛/hm2、2苗/丛产量最高,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大豆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大豆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2007~2008年于内蒙古民族大学试验农场,以垦丰16为试材,采取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栽培模式与密度对叶面积指数、荚数和荚干重在冠层中垂直分布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栽培模式下,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叶面积指数、荚数和荚干重最高,垂直分布最合理,产量也最高,不同栽培模式之间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密度条件下,叶面积指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密度为30万株·hm-2到36万株·hm-2之间,产量、荚数和荚干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密度为39万株·hm-2时,产量、荚数和荚干重都有所降低,即在36万株·hm-2的栽培密度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超早熟短季棉适宜播期及密度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不同生态区进行了超早熟短季棉播期及种植密度试验,分析了不同的播期及密度处理对霜前花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棉区超早熟短季棉夏播适宜种植密度为13.5万~18万株.hm-2,麦后直播播期应越早越好,不同的种植地区还应该根据水肥条件、气候及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播期及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3.
杂交棉豫杂35不同肥力条件下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不同肥力条件下 ,对杂交棉豫杂 35四个种植密度水平下的群体生产特点、产量构成及产量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豫杂 35在中等以下地力条件下 ,密度不宜低于每公顷 3万株 ,在 3.75万~4.5万株较好 ;而中等以上肥力水平条件下 ,获得同等产量水平 ,种植密度弹性较大 ,每公顷 2 .2 5万~4.5万株 ,仍表现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尤其是霜前子棉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设5种不同的种植密度(7.5万芽/hm2、9.0万芽/hm2、10.5万芽/hm2(CK)、12.0万芽/hm2和13.5万芽/hm2)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桂糖31号生长、收获性状指标和蔗茎产量的影响,为当地蔗农种植桂糖31号提供栽培技术指导。结果表明:桂糖31号不同种植密度对其茎径、平均蔗糖分影响不显著;萌芽率、分蘖率、成茎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当种植密度低于12.0万芽/hm2时有效茎数、蔗茎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有所增加,当种植密度高于12.0万芽/hm2时有效茎数、蔗茎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略有下降;与CK相比,7.5万芽/hm2、9.0万芽/hm2处理蔗茎产量分别减少6.78%、4.68%,12.0万芽/hm2和13.5万芽/hm2处理蔗茎产量分别增加2.28%、1.85%。综上所述,河池蔗区桂糖31号种植密度在12.0万芽/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5.
超级杂交晚稻淦鑫688适宜栽插密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栽插密度15万~33万穴/hm2范围内,研究了超级杂交晚稻淦鑫688不同栽插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淦鑫688栽插密度以每公顷植27万穴(行株距24.0 cm×15.4 cm)为佳;栽插密度主要通过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研究与探索杂交水稻新组合D优3138合理的种植密度,设计了6种不同插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D优3138在密度为18.75万丛/hm2时产量最高,与7.50万丛/hm2、11.25万丛/hm2及26.25万丛/hm2处理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以陇豌1号为材料,设置每667m24万株、6万株、8万株、10万株、12万株、14万株、16万株和20万株8个密度梯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其株高、单株荚数、双荚率、荚粒数及百粒重均产生影响,且随着密度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陇豌1号在西北豌豆种植区密度为12万株/667m2左右为最适。  相似文献   

18.
密度及收割高度对复播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农大1027组合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分别研究了5种密度及不同收割高度对复播青贮玉米(生长期82 d)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密度6万~18万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后降,密度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而饲用营养品质却随密度增加呈现下降趋势。产量最高的密度和品质最优的密度不一致,优质时的密度显著低于高产时的密度。在密度9万~12万株/hm2条件下,可以获得产量高、品质较优的青贮玉米。适当提高收获高度可以明显改善青贮玉米的饲用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9.
郑单21不同密度与产量及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不同地力水平下郑单21玉米密度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水平下,郑单21适宜密度为5.625万株/hm2,在此密度下主要通过影响穗粒数来影响产量;在高肥力水平下,郑单21适宜密度为6.725万株/hm2,在此密度下主要通过影响穗粒数及千粒重来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寻直播稻密度与不同类型中粳品种产量的关系。[方法]以镇稻99、连粳7号和淮稻5号为试验品种,分析基本苗密度对3个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基本苗密度对3个品种产量影响不显著,淮稻5号基本苗密度为121.50万/hm2时产量最高;连粳7号基本苗密度为98.55万/hm2时产量最高;镇稻99基本苗密度为100.00万~111.00万/hm2时产量较高。[结论]直播稻镇稻99、连粳7号基本苗密度定在105.00万/hm2左右较为合适,而淮稻5号基本苗密度定在120.00万/hm2左右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