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播种量及行距对直播稻产量结构的影响。[方法]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收集的种植试验结果资料分析,研究了播种量及行距对直播稻有效穗数、实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影响。[结果]播种量、行距对有效穗数、实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程度不同,与其数理关系表达也不同。[结论]在现有栽培管理水平下,南粳9108在播种量105~120 kg/hm2、行距28 cm时有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水稻品种直播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表现。[方法]选用11个水稻新品种进行直播,开展品种比较试验。[结果]临稻16号、苏秀867适宜江苏水稻直播稻栽培;武运粳32号、泗稻785直播、机插皆宜;南粳9108、盐粳15号、淮稻5号适宜江苏水稻机插秧栽培;京粳1号、淮稻18号、连粳12号、圣稻18不适宜在江苏种植。[结论]该研究为筛选适宜江苏种植的直播稻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稻田综合种养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针对近年来盐城市盐都区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现状,从行政推进、技术跟进、产业促进3个方面对促进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以期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寻直播稻密度与不同类型中粳品种茎秆性状的关系。[方法]以镇稻99、连粳7号和淮稻5号为试验品种,分析基本苗密度对3个品种茎秆性状的影响。[结果]连粳7号生长量最大,株高最高,抗倒伏能力最强,干物质积累及经济系数最高;且3个品种的直播稻基本苗90万,11m。时,植株茎秆抗倒伏能力最强,产量及经济系数最高。[结论]直播稻连粳7号为最优品种,且3个品种基器苗密度定在90万/hn2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寻直播稻密度与不同类型中粳品种产量的关系。[方法]以镇稻99、连粳7号和淮稻5号为试验品种,分析基本苗密度对3个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基本苗密度对3个品种产量影响不显著,淮稻5号基本苗密度为121.50万/hm2时产量最高;连粳7号基本苗密度为98.55万/hm2时产量最高;镇稻99基本苗密度为100.00万~111.00万/hm2时产量较高。[结论]直播稻镇稻99、连粳7号基本苗密度定在105.00万/hm2左右较为合适,而淮稻5号基本苗密度定在120.00万/hm2左右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6.
以中熟中粳"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研究机插水稻不同行距和施肥水平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水稻行距25 cm,施N为20 kg/667 m2的总茎蘖数多,出叶速度快,有效穗多,产量水平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寻晚播小麦不同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方法]以扬麦20号小麦为试验品种,11月18日晚播(比最佳播种期推迟18~24 d),分析基本苗密度对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量、经济系数、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播种量为160.95~214.5 kg/hm2时小区产量较高,但不同播种量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基本苗数低(255万株/hm2)、高(435万~480万株/hm2)时,均能实现0.75万kg/hm2以上产量,但产量构成因素不同,低种植密度处理群体发展缓慢,个体生产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结论]扬麦20号小麦晚播,大面积播种量控制在262.5 kg/hm2,基本苗数控制在255万~330万株/hm2比较适宜,最高基本苗数不宜超过375万株/hm2,有利于控群体、壮个体,在争足穗的基础上,攻大穗、增粒重。  相似文献   
8.
详细介绍盐都区秦南镇2012~2014年小麦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及高产攻尖田产量效益、穗粒结构、苗情动态、栽培技术及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稻田稳粮增渔环保综合种养技术的实施,实现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使环境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和提高,达到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通过对盐城市盐都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历史与现状的回顾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粮食综合生产基本情况,介绍了增产技术措施,分析了存在问题,并对提升该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