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为确立大垄双行种植模式下的合理种植密度,构建高产花生群体模式,研究大垄(90 cm)双行种植密度对花生植株性状、群体结构变化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半蔓生型花生品种‘四粒红’和直立型花生品种‘吉花 26’为材料,设置 6 个种植密度 M1(31.71 万株 /hm2)、M2(27.75 万株 /hm2)、M3(24.67万株 /hm2)、M4(22.20 万株 /hm2)、M5(18.50 万株 /hm2)、M6(15.85 万株 /hm2),以单垄(60 cm)双粒播种(11.93 万穴 /hm2)为对照(CK),测定不同种植密度下各花生品种的出苗率、植株生长情况、SPAD 值、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建立花生合理群体结构和不同类型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结果】不同的花生类型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出苗和齐苗的时间不同,‘四粒红’早于‘吉花 26’出苗,播后 25 d‘四粒红’在 M3 密度下出苗率最高、达 100%,播后 30 d‘吉花 26’在 M3 密度下出苗率最高、达 100%,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密度。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两品种主茎高和侧枝长逐渐增高,SPAD 值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吉花 26’的干物质积累量先升高后降低,‘四粒红’的干物质积累量则逐渐升高。此外,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单株结果数、单株生产力和百果质量先增多后减少,‘吉花 26’在 M4 密度下最高,‘四粒红’在 M5 密度下最高,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密度。同时,两试验品种的花生荚果产量不断提高,‘吉花 26’在 M4 时产量达到最高、为 7 956.67 kg/hm2,‘四粒红’在 M5 时产量最高、为 4 790.73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 96.14%、65.42%。【结论】大垄双行 + 单粒播种种植模式相对于单垄双粒种植模式可以增加花生株高、SPAD 值、干物质积累量,同时提高了产量。在密度一致的情况下,花生可以由双粒穴播改为单粒精播,以提高花生产量,应用大垄双行种植时,应根据花生品种类型选择适宜的播种密度,半蔓生型花生品种以 M5 密度最佳,直立型花生品种以 M4 密度最佳。  相似文献   

2.
‘郑单988’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确定玉米新品种‘郑单988’的适宜种植密度,对不同种植密度下‘郑单988’的植株性状以及产量等进行了分析对比,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郑单988’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郑单988’单株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减小,群体叶面积系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达到一定种植密度后而下降,产量随密度加大先增后减,‘郑单98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通过不同密度条件下田间试验、干物质测定表明,单株穗粒数、千粒重与密度呈负相关性趋势。种植密度7.5万株/hm2以下时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密度大于7.5万株/hm2以上时,产量稳中有降,最佳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干物质测定表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密度呈负相关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密度呈正相关性趋势,当种植密度超过7.5万株/hm2时干物质积累量不服从这种规律,有减少的趋势。产量和干物质积累进程表明,7.5万株/hm2是祁连山北麓灌溉区最适宜的玉米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花生-大蒜轮作条件下花生的最佳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山花9号为试验材料展开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蒜茬花生生育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行距和密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不同行距配置下,35 cm行距处理的荚果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种植密度下,24万穴/hm2密度处理的产量最高。[结论]鲁西地区花生-大蒜一年两作种植模式下,采用地膜覆盖,单粒播种,种植密度为24万穴/hm2、行距为35 cm时花生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为合理的种植密度可构建良好的群体结构,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充分发挥高粱品种的增产潜力。以酿造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晋杂23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4.5万株/hm2、7.5万株/hm2、10.5万株/hm2和13.5万株/hm2)对高粱生长、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高粱株高相应增高,而茎粗相应变细;高粱的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势(LAD)和总光合势呈显著性增加,而透光率、群体净同化率(NAR)、群体生长率(CGR)呈现递减的趋势;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现递减的趋势,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性增加。在4.5万株/hm2~10.5万株/hm2密度范围内,籽粒产量随密度增加呈显著性增加,其中密度在10.5万株/hm2的籽粒产量比4.5万株/hm2增产13.8%。随着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相应增加,穗粒数相应减少,千粒重没有显著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种植密度与LAI、LAD、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透光率、NAR和CGR呈显著性负相关。本研究表明,种植密度对高粱群体生理指标、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的影响。酿造高粱‘晋杂23号’的种植密度以10.5万株/hm2为宜,在高粱生产中可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生长,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使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都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确定北疆棉花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以新陆早33为供试棉花品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9.0、13.5、18.0、22.5、27.0、31.5万株/hm2)对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棉花生育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延后;种植密度与棉花株高、叶片数、果枝数、蕾数、铃数、铃重、衣分均呈显著负相关;棉花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均呈"S"型曲线,花铃期棉花干物质积累最快;密度为22.5万株/hm2处理棉花的铃重、衣分、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结论]北疆早熟棉花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密度下黑芝麻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黑芝麻干物质积累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南昌地区中等肥力水平和秋种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黑芝麻赣芝9号的株高增加,最低结蒴部位升高,茎粗缩小,单株蒴果数减少。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间呈正相关关系。最佳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以高蛋白大豆齐黄34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蛋白大豆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LAI)及干物质积累分配动态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干物质前期主要用于营养器官生长,后期主要向生殖器官转运;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鼓粒期达到峰值;群体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先增加后减少,以密度22.5万株/hm2处理最大;群体产量在密度为22.5万株/hm~2时最高,为3 916.67 kg/hm~2;群体LAI的变化趋势大致呈一抛物线,LAI与产量在R2、R4、R7期达显著正相关,在R6期达极显著正相关;大豆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在R2和R4期呈显著正相关,在R6和R8期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长特性与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以新冬20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种植密度,对其群体、个体生长性状及产量构成进行调查。[结果]随生育进程的发展,总茎数与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干物质积累量则持续增加;最大总茎数在拔节期出现,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最大值在抽穗-扬花期。随密度增加,最高总茎数、株高、单株最大叶面积、群体最大LAI、单株和群体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350万株/hm2密度处理下的总茎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而65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变化较大,50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且产量构成因素均达到最大,产量最高达8 472.49 kg/hm2。[结论]在南疆地区,为了获得高产高效,冬小麦密度应控制在500万株/hm2时较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种植密度与多种生长调节剂互作,对夏玉米‘淄单11’的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籽粒灌浆速率与产量性状进行试验分析,探讨鲁中地区夏玉米‘淄单11’良种良法推广的合理种植密度及生长调节剂的选择使用。结果表明:‘淄单11’最大种植密度7.5万株/hm2,超过此密度会显著降低产量。密度增加不施用生长调节剂会减弱‘淄单11’秸秆的抗倒伏能力。6.75万株/hm2密度‘氨基酸水溶肥’处理可获得最佳的产量,成熟期延后可作为储藏玉米果穗生产,但不宜过迟收获;7.5万株/hm2密度‘30%氨酰酯·乙烯利’处理能以较低的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较短的成熟期获得相对稳定的产量,且抗倒伏能力最佳,适宜鲁中平原地区‘淄单11’土地集约化模式的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11.
淮北地区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组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建立淮北地区不同生态点和不同播期条件下的栽培技术模式,采用正交设计和多年多点稳定性评价相结合,研究了安徽省淮北地区北部、中部和南部区域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组装。结果表明,稳产性较高的处理有:品种为‘烟农19’和‘皖麦52’,施氮量240 kg/hm2,基追比例5:5~4:6,密度120~180万苗/hm2,促控措施以中耕划锄和美洲星叶面肥为主;‘周麦22’则以施氮量300 kg/hm2,基追比例5:5,密度180万苗/hm2的稳产性较高。早播和晚播条件对产量有减产效应,以10月15日播种较为适宜。早播条件下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该选择冬性、半冬性品种,适当减低密度,返青期以镇压和化控为主。晚播条件下的小麦高产栽培应该选择半冬偏春性品种,适当增加密度,增加施肥量,生长后期喷施叶面肥增强籽粒灌浆强度,有利于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玉米(Zea mays L.)新品种洛单248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及群体生理指标进行研究,为提高其单产和总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5个种植密度分别为4.50万、5.25万、6.00万、6.75万、7.50万株/hm2,4次重复。[结果]在6.0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群体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合理,具有"前快、中稳、后衰慢"的特点,且群体叶面积持续时间较长,有利于叶片光合的进行,后期干物重增长最为迅速;通过产量分析得出,洛单248在豫西获得理论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为64 306.3株/hm2。[结论]洛单248在豫西种植的最佳密度为6.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芝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辽宁地区的栽培管理技术,本试验以‘辽芝7 号’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4 个播期和6 个种植密度处理,调查生育期、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芝麻的生育进程和生育期均有影响,随着播期的延迟,缩短了从出苗到现蕾的营养生长时间和开花期,生育期相应缩短。不同播期、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对产量构成因子中的单株蒴果数影响显著,对蒴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但随着播期延迟和种植密度增加,蒴粒数和千粒重均呈下降趋势。综上,在北方一年一熟制春播区的辽宁芝麻种植区适宜5月10—20日播种,种植密度为15万~2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植方式密植对花生开花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珍珠豆型花生远杂6号为研究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调查了夏直播花生在不同密度和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开花物候、群体开花规律、群体成针、成果特性及产量性状等指标的变化,探讨了合理密植对花生群体生殖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25×10~5穴/hm~2密度种植比1.80×10~5穴/hm~2始花时间晚1~2 d;第一对侧枝基部10 cm内节数减少了10.29%;有效分枝比率提高8.50%;饱果率和出仁率分别提高3.81%、2.25%。宽窄行种植比等行距种植始花时间提前2~3 d,饱果率和出仁率分别提高3.03%、1.58%。双粒播种比单粒播种有效分枝比率提高10.60%,饱果率和出仁率分别提高3.70%、1.43%。2.25×~穴/hm~2宽窄行双粒种植的群体开花总量最高(1 873.31万朵/hm~2),群体果针数和结果数也最多,分别达1 365万个/hm~2和488万个/hm~2。远杂6号为耐密品种,夏直播种植,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有效提高产量,改善荚果商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大方县玉米(Zea mays L.)不同群体结构的主要质量指标与产量的关系,从中找出与该品种类型相适应的超高产的合理群体结构.[方法]采用二裂式裂区设计,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玉米品种(耐密植紧凑型玉米品种临奥9号、披散型玉米品种宣黄单2号、平展型玉米品种荷玉1号)、不同密度群体结构(种植密度分别为4.20万、4.95万、5.70万、6.45万、7.20万株/hm2)主要质量指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耐密植紧凑型玉米临奥9号种植密度6.30万~6.75万株/hm2,披散型玉米宣黄单2号种植密度5.70万~6.00万株/hm2,平展型玉米荷玉1号种植密度4.95万~ 5.25万株/hm2的群体结构较为合理,其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量、每穗粒数、千粒重等重要质量指标比较理想,产量也高.[结论]该研究可为指导大方县玉米高产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沿江稻区多熟制春玉米两段覆膜种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长江下游沿江稻区多熟制生产的自然生态特点,以春玉米露地移栽和地膜直播为对照,研究了营养钵育苗两段覆膜新型种植方式下春玉米的生育特点及其高产技术途径。结果表明春玉米两段覆膜种植具有增产与早熟的显著特征。春玉米的主要生长发育特性为大田初期株高日增量大,叶片早生快发,生长旺盛;中期植株叶面积多且高峰稳定期长,叶面积系数大,光合势强;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多,贮藏物质向穗部运转效率高,穗大粒多粒重。通过产量函数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寻优,探明了春玉米两段覆膜方式的最大生产潜力和高产技术优化组合。玉米产量8250kg/hm  相似文献   

17.
花生单粒播种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合理的花生单粒播模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单粒播种不同株行配比对花生的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密度增加,花生的单株生产力、单株结果数呈下降趋势;花生饱果率、总分枝数均大于对照。40 cm、33.3 cm行距均在19.5万穴/hm2密度下,荚果产量最佳,但33.3 cm行距下,花生荚果产量与对照不呈极显著差异,分别为6849 kg/hm2、6768 kg/hm2,并且单粒播的产投比明显高于双粒播。综合分析:单粒播种在花生上完全能够实现目标产量,并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半干旱区玉米不同种植密度下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合理调整半干旱区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田间管理手段,以提高高种植密度下玉米植株群体产量及群体光能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个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农华101、吉单198)为试验材料,在吉林省半干旱区,针对种植密度(3.0万、4.5万、6.0万、7.5万、9.0万株/hm2)与灌浆期各光合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试验,对灌浆期各时间段主要限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灌浆期内不同时间段,种植密度对蒸腾速率、CO2气孔导度、叶绿素、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不同。在抽雄期至吐丝后45 d,种植密度与叶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雌穗干重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LAI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在吉林省半干旱区,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调节各光合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光、温、气等资源的利用,有助于提高净光合速率和增加光合物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小麦种植筛选适宜的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方法]设置3种种植密度与5个肥料配比施用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对小麦宁春52号的影响。[结果]分蘖期与拔节期,相对较高的播种密度A3(540万株/hm~2)叶面积系数最高,而在挑旗期,相对较低的播种密度A1(450万株/hm~2)叶面积系数整体较高,在各生育期相对较高的施肥水平(施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255 kg/hm~2,钾肥135 kg/hm~2)叶面积系数整体较高;分蘖成穗率在A2(495万株/hm~2)下整体最高,在B3施肥水平(施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300 kg/hm~2,钾肥135 kg/hm~2)处理下相对最高;较高播种密度A3(540万株/hm~2)、较低的施肥水平B1(施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255 kg/hm~2,钾肥0 kg/hm~2)既适合该品种的高产要求,也符合高肥力土壤的低施肥需要。[结论]该研究可为小麦的播种与施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