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确立张家港地区适期、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中筋小麦扬麦16为材料,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分蘖成穗率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播种密度在270万/hm2、270 kg/hm2施氮量水平下产量最高,迟播则在密度405万/hm2、225 kg/hm2施氮量水平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陕西关中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密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设置3个冬小麦品种、4个播期和4种密度的大田裂区试验,研究晚播条件下的播期密度对冬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的高产适宜播期和密度。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群体总茎蘖数和穗数随着播期推迟和密度降低而下降;不同小麦品种晚播高产的适宜播期和适宜密度并不相同。西农979的适宜晚播期为10月15日,在450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到9.20 t/hm2;小偃22晚播期为10月19日,在密度22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达8.29 t/hm2;陕558在10月27日播种,375万苗/hm2下产量最高为8.16 t/hm2。可见不同冬小麦品种在其适期晚播的基础上通过相适应的播种密度予以调控,同样能够达到适宜的群体结构,并实现小麦高产。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小麦新品种"华麦5号"在稻茬晚播情况下的高产栽培技术,2010~2011年进行了种植密度与肥料试验,结果表明,"华麦5号"在稻茬晚播情况下,以基本苗25万苗/667 m~2、施氮量17.5 kg/667 m~ 2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水地小麦产量品质同步提高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水资源短缺以及当前黄淮麦区玉米秸秆还田后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多年多点田间试验,结合生产调查,研究分析小麦产量提高和品质同步改善的栽培技术措施。结果表明,在小麦生产中,宜选用氮-高效型高产优质小麦品种;适宜播期应由9月25日左右推迟到10月2—9日,半冬性品种适当晚播,种植密度300万株/hm2,冬性品种适当早播,种植密度375万株/hm2;化肥施用量为氮225.0kg/hm2、磷(P2O5)135.0kg/hm2、钾(K2O)103.59~130.20kg/hm2、硫酸锌20.39~25.04kg/hm2和硫酸锰19.26~24.34kg/hm2,氮肥70%基施+30%拔节期追施;确保底墒充足,冬前限量灌水(450m3/hm2),拔节期增量灌水(900m3/hm2);使用高效安全的防治药剂,保障小麦产量不下降、品质不降低。建立了以选用品种,调整播期、播量,重施底氮、平衡施肥,确保底墒充足、冬前限量灌水、拔节期增量灌水和全生育期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为核心内容的水地小麦产量品质同步提高抗逆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5.
以影响淮北地区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基本苗、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拔节期追氮量为决策变量,以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烟农19在淮北地区生态点的产量模型,即基本苗440.25万苗/hm2,施氮113.7kg/hm2,施磷156.9kg/hm2,施钾126.0kg/hm2,拔节期追氮103.35kg/hm2时,可获得最高理论产量9 795.22kg/hm2;同时提出了预设产量9 000kg/hm2的590种方案及95%分布量的区间数值。在设定的五项农艺措施中,以基本苗对烟农19产量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施磷量,基本苗的设定是烟农19在生态点高产栽培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皖麦30晚播高产栽培主要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寻优方案 ,研究了播期、播量、施氮量对晚播小麦产量的综合效益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 ,得出在我省淮北地区晚播小麦选用皖麦 30品种 ,单产在 6 75 0kg/hm2 以上的最优农艺组合为 :播期 10月 2 9~ 11月 6日 ,播量 16 3 .5~ 2 19.0kg/hm2 ,底施纯氮 90~ 12 0kg/hm2 ,配合拔节期追施 90kg/hm2 纯氮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 5 72 .0万~ 6 2 5 .5万穗 /hm2 ,穗粒数 34.6~ 36粒 ;千粒重 38~ 41g。  相似文献   

7.
皖麦55高产优质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及优化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淮北地区皖麦55实现高产栽培的农艺措施方案。[方法]以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皖麦55为材料,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基本苗、基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拔节期追氮量5项农艺措施对其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建立了籽粒产量、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回归模型。[结果]氮素运筹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密度;依据籽粒产量、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数学模型,确定淮北地区皖麦55实现高产栽培的优化农艺措施方案为:基本苗270.2~291.5×104株/hm2,基施氮量142.6~154.0kg/hm2,施磷(P2O5)量112.9~127.1 kg/hm2,施钾(K2O)量115.9~131.8 kg/hm2,拔节期追氮量76.1~85.0 kg/hm2。[结论]该研究为新品种皖麦55在淮北地区高产栽培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晚播条件下周麦22高产栽培优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安徽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周麦22高产栽培技术,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研究了晚播条件下周麦22产量与施氮量、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产量指标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氮肥的增产效应大于密度,二者互作是负效应,增施氮肥能明显增加每hm2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密度也能显著增加每hm2穗数,但二者增加均会使千粒重下降。施氮量和密度分别为319.5kg/hm2和323.6×104穗/hm2时,产量最高达到7 412.8kg/hm2,这时最理想的产量结构是630.9×104穗/hm2、32.4粒/穗和千粒重43.1g。  相似文献   

9.
黄淮海南片夏玉米区‘隆平206’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在沿淮淮北的生态气候条件与技术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对主推玉米品种‘隆平206’生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黄淮南片夏玉米高产高效技术措施和技术标准规范,提出‘隆平206’在黄淮海南片的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旨在为安徽省淮北玉米主产区提供技术理论依据和配套技术体系。研究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选优的方法,对2011—2013年的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及高产创建应用,探讨了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关键因子——密度、氮、钾肥与产量的回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隆平206’大面积高产群体产量结构指标为:收获株数60000~75000株/hm2;每穗500~650粒,千粒重350~360 g,平均穗行数15,行粒数33~35,单穗粒重160~220 g,穗长16~18 cm。‘隆平206’种植密度及N、K优化栽培技术方案:产量9750~10725 kg/hm2,要求纯氮施用量为247.5~306 kg/hm2,施钾量为261.3~315.9 kg/hm2,折合尿素540 kg/hm2,K2SO4 450 kg/hm2。本规程规定了‘隆平206’品种适宜的生态气候条件、产量及群体结构指标、技术路线、高产栽培技术、田间管理、适期收获等技术要求;提出了75000~11250 kg/hm2产量及群体结构指标;具体农艺方案:确定适宜的生态播种时期→条深旋种、肥一体化机播技术→中高密度→水肥调控→病虫草害综合防控→适时晚收。  相似文献   

10.
为充分利用冬前温光资源,降低小麦产量损失,可在水稻收割前1d撒播麦种,从而在晚播条件下,使小麦播种期比常规栽培提早5~7 d,从而实现晚播小麦优质、高产、稳产、节本、高效。现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适时套播、秸秆覆盖、镇压化控、沟系配套、肥料运筹、病虫草害防控等环节,介绍了苏南地区晚播小麦零共生稻套播优质栽培技术,以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本试验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影响麦套中早熟棉高产优质的施肥量、密度、播期、化控量、叶面喷硼5项农艺措施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棉花产量形成的栽培措施模型及最佳组合方案。研究表明,本试验条件下5项农艺措施对皮棉产量影响的顺序为密度化控量播期施肥量叶面喷硼,皮棉产量达到1750kg/hm2最佳栽培组合方案为:施纯N170.7~188.9kg/hm2、P2O585.4~94.5kg/hm2、K2O170.7~188.9kg/hm2,密度3.6万~3.8万株/hm2,4月18日-20日播种,DPC化控量88.1~89.0g/hm2,喷硼砂量937.8~1108.2g/hm2。  相似文献   

12.
杂交小麦超高产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杂交小麦超高产栽培模式,运用农业生态学和统计学原理,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x1、播量x2和施肥量x3为调控因子,以每hm2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小麦超高产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条件下,影响小麦产量的3个生态因素权重依次为施肥量x3>播量x2>播期x1;目标产量为7 500~9 000kg/hm2时,杂交小麦高产的最佳农艺方案为:施肥量x3(纯N和P的质量,m(N)∶m(P2O5)=1∶1)为208.24~301.88kg/hm2,播量x2为218.28~301.29万粒/hm2,播期x1为10-04—10-19。  相似文献   

13.
[目的]获得强筋高产小麦新品种泰山27良种良法配套的栽培模式。[方法]以泰山27为材料,设3个主处理和3个副处理,共9个组合,研究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泰山27在施纯氮225 kg/hm~2、基本苗240×10~4~300×10~4株/hm~2的条件下,产量最高,达8 933.40 kg/hm~2;在施纯氮300 kg/hm~2、基本苗360×10~4株/hm~2的条件下,产量最低,仅7 566.60 kg/hm~2。[结论]泰山27适宜的基本苗为240×10~4~300×10~4株/hm~2,氮肥用量宜结合不同的地力条件,在保证水分的前提下,酌情施肥,以免造成水肥胁迫,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氮肥运筹对节水高产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以形成最佳的氮肥底追比例,保护有限水资源。[方法]在统一施用270 kg/hm2纯氮条件下,选取节水高产冬小麦品种衡4399为材料,研究了底施与追肥比例3∶7、5∶5及7∶3这3种氮肥运筹方式对其产量、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氮肥运筹方式与产量及水分利用率高度相关,种植衡4399等节水高产冬小麦品种采用底追比3∶7的施氮方式,平均产量最高,为7268.21 kg/hm2,水分利用率最大,为21.56 kg/(hm2·mm)。[结论]在黑龙港地区施用270 kg/hm2纯氮条件下,种植衡4399这类分蘖能力较强的节水高产冬小麦品种宜采用底追比3∶7的施氮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小麦种植筛选适宜的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方法]设置3种种植密度与5个肥料配比施用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对小麦宁春52号的影响。[结果]分蘖期与拔节期,相对较高的播种密度A3(540万株/hm~2)叶面积系数最高,而在挑旗期,相对较低的播种密度A1(450万株/hm~2)叶面积系数整体较高,在各生育期相对较高的施肥水平(施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255 kg/hm~2,钾肥135 kg/hm~2)叶面积系数整体较高;分蘖成穗率在A2(495万株/hm~2)下整体最高,在B3施肥水平(施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300 kg/hm~2,钾肥135 kg/hm~2)处理下相对最高;较高播种密度A3(540万株/hm~2)、较低的施肥水平B1(施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255 kg/hm~2,钾肥0 kg/hm~2)既适合该品种的高产要求,也符合高肥力土壤的低施肥需要。[结论]该研究可为小麦的播种与施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索高含油量双低油菜新品种玉油1号的最佳播期、密度和施肥量组合,实现良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相配套,以便在云南省适宜区推广应用。[方法]试验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玉油1号在玉溪市最适宜的播种期、种植密度及尿素施用量,及其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3个因子对产量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播种期、尿素施用量、密度,其中仅播种期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播种期对玉油1号的生育期、单株有效角果、角粒数和千粒重有显著影响,种植密度与单株有效角果数呈正相关,而尿素施用量对生育期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不明显。[结论]玉油1号的在中海拔油菜种植区域的最适宜播种期应选择在10月15—20日,密度为18万~21万株/hm~2,种肥及苗肥共施用525 kg/hm~2尿素。  相似文献   

17.
甜豌豆越冬露地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荣浩  宋德宝  马坤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861-5863
[目的]提高甜脆3号的种植效益,加速其推广。[方法]以甜脆3号为材料,通过播期、种植密度、基肥用量、追肥种类等试验,研究上海地区甜豌豆露地越冬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甜脆3号的鲜荚产量呈先上升后急剧下降趋势。当种植密度为18万株/hm2,基肥用量为有机肥6 000 kg/hm2+复合肥600 kg/hm2时,甜脆3号的鲜荚产量达15 181.50 kg/hm2。在花荚期增施钾肥可以明显减少落花落荚,增施氮肥可以明显提高豆荚的商品性。使用防虫网可有效减轻蚜虫和夜蛾类虫害的危害。[结论]上海地区甜豌豆的最佳播期是11月上中旬,适宜种植密度为15万~18万株/hm2,基肥用量以有机肥6 000 kg/hm2+复合肥600 kg/hm2为宜,追肥以氮、钾肥配施为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冬小麦杂交种衡杂102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014~2015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了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播期设10月5、10、15、20和25日5个水平,密度(基本苗数量)设150万、225万、300万、375万、450万株/hm~2以及对照(石4185)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对衡杂102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对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进行了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方程,对10月5~25日播种,在10月5日播种基本苗数量150万株/hm~2的基础上,每晚播1 d、基本苗数量增加15万株/hm~2条件下,进行了产量模拟,以探索适宜的播期及其相应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均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的播期和密度范围内,衡杂102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多;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播期和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大于对穗粒数的影响。冬小麦新品种衡杂102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5~16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150万~315万株/hm~2,产量模拟结果与实际测定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