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确定鸡源鲍氏志贺菌的进化地位。【方法】选用6条随机引物(P1~P6),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1株鸡源鲍氏志贺菌、2株鸡白痢沙门菌、2株鸡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和2株痢疾志贺菌共7株菌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同时对个别特殊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鸡源鲍氏志贺菌与其他15个相关菌株的进化关系。【结果】6条随机引物中有4条引物(P1,P2,P4和P6)能较好地在志贺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致病性大肠杆菌3种菌中检测到多态性分子标记;这4条有效引物共扩增出了64个DNA片段,其中7个菌株共有的谱带有3条,多态性片段有61条,多态率达95.3%。引物P2可根据扩增图谱将志贺菌和大肠杆菌与沙门菌鉴别出来;用引物P6对上述7株细菌进行扩增,发现同种菌株间谱带特别相似,其中鸡鲍氏志贺菌与人痢疾志贺菌扩增条带的相同率达66.7%,与鸡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扩增条带的相同率达44.4%,而鸡白痢沙门菌与志贺菌的扩增谱带相差甚远,可用于3种细菌的鉴别。对扩增片段进行的测序及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鸡源鲍氏志贺菌与人源志贺菌的进化距离最近。【结论】鸡源鲍氏志贺菌可能是人源志贺菌的一个变异株或新的亚种。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鸡志贺氏菌病和鸡白痢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腹泻病鸡群中鸡志贺氏菌病和鸡白痢的发生情况,利用鸡鲍氏型?鸡痢疾型志贺氏菌凝集抗原和鸡白痢鸡伤寒多价抗原对河南省6个县市52家鸡场的鸡血清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鸡鲍氏型、痢疾型志贺氏菌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1.5%和14.6%,鸡白痢为3.2%。所有县市的鸡鲍氏型志贺氏菌血清抗体阳性,4/5的县市鸡痢疾型和鸡白痢血清抗体阳性;78.8%的鸡场为鲍氏型血清抗体阳性,61.2%的鸡场为痢疾型血清抗体阳性,24.4%鸡场为鸡白痢血清抗体阳性。不同鸡群中,鸡鲍氏型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4%~85.7%,鸡痢疾型为0.0~60.0%,鸡白痢为0.0~30.0%。不同品种鸡中,罗曼鸡鲍氏型?痢疾型血清抗体阳性率都较高,其次为固始鸡。不同日龄中,22~28日龄鸡的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鸡鲍氏型为68.8%,鸡痢疾型为27.1%,而鸡白痢仅为6.5%。混合感染中,鸡鲍氏型和痢疾型混合感染占待检血清总数的10.1%。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外对牛副结核病的病理变化和细菌分布有过许多报道。一般认为病变主要在肠粘膜呈脑回样皱襞,肠壁增厚。病理组织学所见肠粘膜层有淋巴样细胞、上皮样细胞和郎罕氏巨细胞增生。后两种细胞能吞噬副结核分枝杆菌(以下简称本菌)。然而在浆膜是否有本菌的分布,其蔓延途径和吞菌细胞的来源等问题,国内外报道尚少。  相似文献   

4.
10克雷伯氏菌病 克雷伯氏菌病是由肺炎克雷伯氏菌和臭鼻克雷伯氏菌引起的以脓肿、疏松结缔组织炎、麻痹和脓毒败血症为特征的细菌性传染病。常呈地方性暴发流行,亦有散发。克雷伯氏菌对多种哺乳动物和禽类均有较强的致病性和传染性,毛皮动物中水貂、鼠等均易感。  相似文献   

5.
志贺氏菌又称痢疾杆菌,是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多年来,志贺氏菌引起的鸡腹泻对养鸡经济效益的影响很大,已引起高度重视。着重介绍了志贺氏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为临床诊断治疗志贺氏菌引起的腹泻病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鸡鲍氏志贺菌、鸡白痢沙门菌和痢疾志贺菌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基因组DNA,利用6条随机引物以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其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条随机引物能较好地在这3种菌中检测到多态性分子标记.共扩增出了59个DNA片段,其中3个菌株共有的谱带有7条,而显示多态性的片段有52条,占88.1%.引物P6的扩增图谱可用于3株细菌的鉴别.在对3株细菌扩增中发现,鸡鲍氏志贺菌与人痢疾志贺菌的扩增条带相同率达67%,但各有自己的特征性谱带.鸡沙门菌与志贺菌的扩增谱带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7.
志贺氏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志贺氏菌也称痢疾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细胞内致病菌,主要侵害结肠,引发炎症并形成溃疡,可引起频繁的粘液性血性腹泻,儿童和幼龄动物有较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目前志贺氏菌病的临床治疗很困难,对志贺氏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志贺氏菌的胞内入侵机制、分子机制和免疫机制等方面概述志贺氏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弄清人源志贺氏菌是否可以传播给鸡,从而为志贺氏菌在人-禽传播中的可能性提供科学依据,用不同剂量的鸡源鲍氏志贺氏菌、人源鲍氏志贺氏菌和人源福氏志贺氏菌通过腹腔注射人工感染雏鸡。结果发现,各试验组雏鸡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发生,甚至出现死亡病例,且从雏鸡体内分别回收到原接种的3株细菌。这说明了鸡源志贺氏菌的可能来源及有发生人鸡互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志贺氏菌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溯源和疫情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5个随机引物对4种不同来源的志贺氏菌进行RAPD扩增,并对得到的扩增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5个随机引物中,引物S3、S5表现出较好的多态性。在引物S5的扩增图谱中,志贺氏菌属中各菌均有1条600 bp左右和1条1 000 bp左右的共同谱带,而利用该引物扩增其他属细菌,扩增谱带很少或没有。这说明引物S5对志贺氏菌属细菌是特异性的。根据引物5的聚类分析结果,可将8株志贺氏菌分成4个类群。除宋内氏志贺氏菌外,其他3种6株菌间的相似系数均为1.00,与传统的血清型分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采用引物S5的RAPD反应可用于志贺氏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来自河南省部分地区的腹泻病(死)鸡进行病原确诊及了解病原对药物的敏感性,恰当采集动物病料进行细菌常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鉴定出5株鸡白痢沙门氏菌和17株鸡源志贺氏菌。分离的志贺氏菌中,痢疾Ⅰ型5株,痢疾Ⅱ型3株,鲍氏多价1株,福氏多价1株,其余7株尚未定型。每株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对试验鸡的致病性不同,沙门氏菌发病率为40%~80%,死亡率为10%~20%;志贺氏菌发病率为30%~100%,死亡率为0~9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5株鸡白痢沙门氏菌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80%(4/5),对罗红霉素、甲氧苄啶和四环素的耐药率高达100%(5/5);但对头孢唑啉、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较为敏感,敏感率分别为80%(4/5)、80%(4/5)、80%(4/5)、100%(5/5)、100%(5/5)。多数志贺氏菌对四环素、甲氧苄啶、罗红霉素耐药,耐药率分别为82.35%(14/17)、88.24%(15/17)、100%(17/17);而对头孢唑啉、头孢曲松、阿米卡星较为敏感,敏感率分别为88.24%(15/17)、94.12%(16/17)、94.12%(16/17)。由此可见,在临床上可选取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和阿米卡星作为防治鸡腹泻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部分地区鸡志贺氏菌病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对河南省部分地区鸡志贺氏菌病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调查,对河南省6个地区的鸡腹泻病病料进行了细菌学检查,经细菌分离培养、形态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动物试验,共分离鉴定出12株鸡源志贺氏菌。血清学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存在种和型的差异,其中8株为福氏志贺氏菌,3株为鲍氏多价志贺氏菌,1株为痢疾Ⅱ型志贺氏菌。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12株鸡志贺氏菌均具有致病性,且毒力不同,其中,从三门峡分离的菌株有很强的毒力,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10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多数鸡志贺氏菌对氨苄/舒巴坦和阿米卡星较为敏感,对其他药物具有严重的耐药性,且不同地区分离的鸡志贺氏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12.
邱索平  凌华枢  陈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30-10731
[目的]为志贺氏菌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从2~3岁的健康食蟹猴的230份新鲜粪便样品中分离可疑菌株,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氧化酶实验、血清型分型和生化实验。[结果]从230份食蟹猴新鲜粪便样品中分离出3株可疑菌株,阳性检出率为1.3%。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实验和血清学检测,3株可疑菌株均被鉴定为志贺氏菌B群,其中2株血清型为2α型,1株血清型为Y变种,属于主要流行菌群。3株可疑菌株的生化反应结果符合志贺氏菌的生化反应特点。[结论]该研究可保证出口试验猴无感染志贺氏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以猕猴粪便为主要试验材料,为了解圈养条件下的猕猴粪便携带的细菌情况,对某动物园中的猕猴粪便细菌进行分离培养、16SrRNA基因PCR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从粪便中分离并鉴定出5属共9种细菌:希氏肠球菌、索氏志贺菌、弗氏大肠杆菌、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屎肠球菌、莫海威芽孢杆菌、胼胝体棒状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  相似文献   

14.
志贺氏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细菌,食用被其污染的食物,可引起人类肠道疾病的发生。因此,在食品中对这种病原菌建立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显得至关重要。对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几种志贺氏菌检测技术进行综合比较,以期得出一种相对快速、有效的检测出志贺氏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志贺氏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致病菌,其引起的细菌病是危害公共卫生的人畜共患病之一。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志贺氏菌耐药性的问题难以控制,急需新的方法来解决,采用噬菌体杀灭耐药性细菌已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建立肉鸡感染志贺氏菌模型,分别采用感染前2 h灌喂噬菌体液预防和感染2 h后灌喂噬菌体液两种方法对肉鸡进行治疗。灌喂志贺氏菌2 h后的肉鸡均出现腹泻状况,粪便中志贺氏菌含量最高达到1×107 CFU·g-1,优势菌群含量大幅下降,有害菌群占比上升。噬菌体治疗后,肉鸡粪便中噬菌体含量上升,志贺氏菌含量下降,粪便性状及肠道菌群恢复正常,且肉鸡存活率100%。没有噬菌体治疗的肉鸡存活率60%,解剖观察发现器官病变明显。噬菌体ΦDS8在治疗志贺氏菌株感染方面有良好的效果,其作为抗生素替代产品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相似文献   

16.
根据Genebank提供的沙门氏菌invA基因序列和志贺氏菌ipaH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分别建立了检测2种致病菌的PCR方法。应用于检测临床试验猴粪便样品85份,检出沙门氏菌阳性3份,志贺氏菌阳性9份,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5%和10.6%。试验证明建立的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适用于试验猴临床粪便样品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长蛇鮈肠组织形态学及ghrelin在其内的定位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长蛇鮈肠壁组织由内向外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组成。中肠粘膜层厚度及由粘膜层形成的肠皱褶长度均显著大于前肠和后肠(P<0.05);前肠和中肠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厚度显著高于后肠(P<0.05),但这3层的厚度在前肠和中肠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ghrelin在长蛇鮈的前肠、中肠与后肠的粘膜层均无分布,但在粘膜下层均有分布,且前肠和中肠的粘膜下层呈强阳性反应,后肠粘膜下层阳性反应较弱;长蛇鮈前、中、后肠各区段肌肉层和浆膜层均见ghrelin阳性反应,但无明显差异。浆膜层ghrelin阳性反应要比肌肉层明显。因此,根据长蛇鮈肠道组织学结构差异,可将其明显的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由ghrelin在肠道的分布规律发现其在长蛇鮈的摄食和食物消化吸收的内分泌调控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长蛇鮈肠道组织结构与ghrelin的分布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长蛇鮈肠组织形态学及 ghrelin 在其内的定位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长蛇鮈肠壁组织由内向外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组成.中肠粘膜层厚度及由粘膜层形成的肠皱褶长度均显著大于前肠和后肠(P<0.05);前肠和中肠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厚度显著高于后肠(P<0.05),但这3层的厚度在前肠和中肠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ghrelin 在长蛇鮈的前肠、中肠与后肠的粘膜层均无分布,但在粘膜下层均有分布,且前肠和中肠的粘膜下层呈强阳性反应,后肠粘膜下层阳性反应较弱;长蛇鮈前、中、后肠各区段肌肉层和浆膜层均见ghrelin阳性反应,但无明显差异.浆膜层ghrelin阳性反应要比肌肉层明显.因此,根据长蛇鮈肠道组织学结构差异,可将其明显的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由ghrelin在肠道的分布规律发现其在长蛇鮈的摄食和食物消化吸收的内分泌调控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贵阳市市售猪肉中食源性致病菌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贵阳市市售猪肉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采集贵阳市市售猪肉样品60份,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分离鉴定样品中的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结果表明:样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13.33%,其中沙门氏菌检出率为6.67%,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3.33%,志贺氏菌检出率为1.6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为1.67%,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未检出。说明贵阳市市售猪肉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率最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也存在一定污染情况。  相似文献   

20.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观察了中华鳖消化道组织结构和粘膜表面。结果表明,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消化道各部分的差别主要在粘膜层和肌层:食道粘膜层为复层扁平细胞;胃、肠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胃、肠肌层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组成,而且粘膜上皮中腺体的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分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