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中国龙虾的消化道.消化道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包括口、食道和胃,胃可分为贲门胃和幽门胃,贲门胃内有由几丁质齿、嵴和刚毛组成的胃磨,幽门胃内则有由几丁质板、衬垫及栉状刚毛组成的过滤器.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消化道壁由粘膜层、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外膜构成;除中肠外,其余消化管壁上皮均覆盖有几丁质层;消化道上皮基本由单层柱状细胞构成;肌肉层从排列上可分为纵肌、环肌和放射肌,主要由平滑肌构成,其中食道壁肌肉为骨骼肌;外膜不明显.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消化道各段中,几丁质表层的多糖物质含量较多,结缔组织和粘液腺中的次之,中、后肠上皮细胞中含少量糖原;肌肉细胞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部分脂类,结缔组织和各段上皮的含量次之.还探讨了中国龙虾消化道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应用解剖、常规石蜡切片和显微摄影等技术,观察了漠斑牙鲆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对饥饿前后漠斑牙鲆的食道、胃和肠道纹状缘高度、柱状细胞高、壁厚、肌肉层厚以及食道、肠道杯状细胞大小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漠斑牙鲆消化道由内向外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上皮,胃本体和肠道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直肠粘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除胃本体外,从食道到直肠粘膜上皮中均有杯状细胞分布,但其数量呈减少趋势。粘膜下层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食道肌肉层为内纵外环的横纹肌,胃本体、肠道及直肠肌肉层为内环外纵的平滑肌。漠斑牙鲆饥饿10 d后各段消化道的褶皱高度降低,纹状缘边界不光滑,甚至局部断裂,肌层和粘膜下层连接疏松。消化道显微结构的测量结果显示,饥饿后粘膜上皮中的杯状细胞显著变小,胃、肠、直肠的柱状上皮细胞高度显著下降,肠前段和中段肌肉层厚和壁厚度呈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
紫贻贝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紫贻贝消化系统进行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紫贻贝消化系统由消化腺-肝胰遥和消化道-食道、胃(包括晶杆囊)、肠和直肠组成。消化腺为复管腺,腺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类型。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外膜组成,无肌层。粘膜上皮主要为单层柱状纤毛细胞。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消化嗜碱性细胞富含蛋白质和RNA,消化细胞富含脂类和多种酶类: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脂酶、酸性磷酸酶及碱性磷酸酶。消化道中酶的  相似文献   

4.
对紫贻贝消化系统进行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紫贻贝消化系统由消化腺-肝胰遥和消化道-食道、胃(包括晶杆囊)、肠和直肠组成。消化腺为复管腺,腺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类型。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和外膜组成,无肌层。粘膜上皮主要为单层柱状纤毛细胞。组织化学研究表明:消化嗜碱性细胞富含蛋白质和RNA,消化细胞富含脂类和多种酶类: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脂酶、酸性磷酸酶及碱性磷酸酶。消化道中酶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形态解剖尧组织切片和光镜技术研究珠江口池塘养殖梭鱼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性,以期从形态结构上了解南方养殖梭鱼的摄食、消化和吸收等重要生理功能。结果显示:梭鱼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道4部分组成,肠道又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梭鱼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可以分为4层,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黏膜层位于消化道壁的内层,主要由黏膜上皮、固有膜组成;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间含有血管尧神经和淋巴组织;肌肉层致密,外层为纵肌,内层为环肌;浆膜层极薄,覆盖于整个消化道的外层。消化道各部分的主要差异表现在皱褶、黏膜上皮细胞的类型、肌层的结构和肌肉组织的类型、杯状细胞的数量多少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淇河鲫消化道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淇河鲫的消化道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并比较了消化道各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淇河鲫胃较为明显,食管、胃以及肠管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4层组成,其中消化道除食管外,各段落黏膜层均由黏膜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肌层由环肌和纵肌2层构成,且环肌最为发达.胃部的皱襞最多,肠段的驶襞由前肠到后肠逐渐减少,皱襞高度从食管到后肠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且肌层厚度从食管到后肠逐渐变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斑点又尾细(Ictalurus punctatu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消化道分化为明显的食道、胃、肠、肛门4个部分.食道肌肉层发达;胃黏膜表层为单层柱状细胞.肠由前、中、后3段构成,肠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细胞,肠前段粘膜皱褶和杯状细胞丰富,肠后段次之,肠中段最少.肠前段、肠中段和肠后段肌层厚度分别约为(104.87±0.07)μm、(48.60±0.03)μm、(135.29±0.05)μm;肛门肌层发达.消化腺由肝脏、胰腺和胆囊组成,胰腺属弥散型;胆囊由浆膜层、肌层和粘膜层构成.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消化道分化为明显的食道、胃、肠、肛门4个部分。食道肌肉层发达;胃黏膜表层为单层柱状细胞。肠由前、中、后3段构成,肠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细胞,肠前段粘膜皱褶和杯状细胞丰富,肠后段次之,肠中段最少。肠前段、肠中段和肠后段肌层厚度分别约为(104.87±0.07)μm、(48.60±0.03)μm、(135.29±0.05)μm;肛门肌层发达。消化腺由肝脏、胰腺和胆囊组成,胰腺属弥散型;胆囊由浆膜层、肌层和粘膜层构成。  相似文献   

9.
2月龄绿孔雀的消化器官各段肌层发达,消化腺发达。食管粘膜为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未出现角质化。食管腺由单层枉状上皮构成,开口处为复层扁平上皮,粘膜肌异常明显。嗉囊的粘膜上皮和腺体与食管相似,粘膜下层不明显。腺胃有浅层单管腺和深层复管腺,浅层单管腺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小肠绒毛上皮是单层柱状上皮,粘膜肌不明显,有中央乳糜管,无十二指肠腺。十二指肠后段,固有层有淋巴孤结。空肠、回肠固有层有淋巴孤结。盲肠的固有层有淋巴孤结和丰富的肠腺,肌层发达。肝小叶间界限不清,血窦中可见大量扁平的内皮细胞和多突的星状细胞。胰脏的小叶界限不清,内分泌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相似文献   

10.
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消化道形态和组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对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消化道的大体形态及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并探讨了结构与食性的关系。两种鱼消化管分为口腔、咽、食道、肠等四个部分;消化道管壁除口腔、咽外均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食道上皮均为复层扁平上皮;肠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其间有嗜酸性颗粒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在前、中肠少,后肠增多;两种鱼在口腔、咽形态组织结构,肠长度和盘曲程度方面差异较大,与其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斑腿树蛙消化道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无尾两栖类的消化道组织。[方法]采用解剖学与组织学方法研究斑腿树蛙的消化道。[结果]结果表明,斑腿树蛙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消化道管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食道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胃和肠都为单层柱状上皮。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皱褶最丰富。食道腺为复泡状腺,胃腺属于单管状腺。具有十二指肠腺,回肠和大肠无多细胞腺体。杯状细胞存在于食道、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中,但食道、十二指肠中较少,回肠和大肠中较为丰富。[结论]斑腿树蛙肌层均为平滑肌,内层环肌较厚,外侧纵肌较薄。  相似文献   

12.
大菱鲆饥饿前后消化道的定量组织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解剖、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技术等,对大菱鲆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征以及饥饿前后消化道组织结构的变化进行了观察,测量了食道、胃和肠道纹状缘厚度、柱状细胞高、壁厚、肌层厚以及食道和肠道杯状细胞大小,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大菱鲆的消化道由内至外分别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组成,食道和肠道具有杯状细胞,且从前肠到直肠杯状细胞数量增多,但粘膜皱褶逐渐变矮。食道肌肉层为内纵外环的横纹肌,而胃和肠道为内环外纵的平滑肌。饥饿10d大菱鲆的消化道纹状缘高度均无显著变化,但肠道纹状缘有断裂脱落现象;从食道到直肠柱状细胞的高度均显著降低、杯状细胞体积均显著变小;食道与胃的肌肉层厚度无显著变化,而肠道的肌肉层显著变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黄鳍鲷(Sparus latus)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学特征,为其发育生物学研究和鱼苗健康繁育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充实黄鳍鲷生物学研究文库.[方法]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进行观察.[结果]2日龄仔鱼消化道仅为一条未分化的管道;5日龄仔鱼消化道分化为食道、胃和肠道,食道黏膜上皮由立方状细胞组成,胃黏膜上皮由单层矮柱状细胞组成,二者均无黏膜褶皱,肠分化为小肠和直肠,小肠壁内部出现黏膜褶皱,直肠内壁无褶皱;7日龄仔鱼消化道进一步分化,各段管壁增厚,食道和胃内壁仍无黏膜褶皱,幽门盲囊开始分化,小肠黏膜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稚鱼消化道在质方面向幼鱼的基本型发育,食道、胃、幽门盲囊、肠道表现出固有的类型和数量,消化道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褶皱加深,杯状细胞增多.幼鱼消化道进一步发育完善,其组织结构与成鱼相似,由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和直肠组成;各部分管壁从内到外都分化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结论]黄鳍鲷消化道的胚后发育特征与其摄食方式及功能相适应,进一步证实无论鱼类处于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其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均与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不同发育期的牛蛙蝌蚪消化道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不同发育期牛蛙蝌蚪通过解剖和切片观察可以看出,牛蛙蝌蚪消化道组织由不发达慢慢发育完全,表现为浆膜层逐渐明显,肌肉层由不成层平滑肌细胞逐渐发育成层、增厚;粘膜层、食道粘膜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向复层扁平上皮演变,固有层在后期出现食道腺,胃肠道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各级消化道结构在变态时变化最大。  相似文献   

15.
长薄鳅消化系统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薄鳅属典型的有胃鱼,胃呈Ⅴ型;消化道较短,仅为体长的0.704;肠长为体腔长的1.14倍。食道粘膜层中有丰富的杯状细胞和棒状细胞,杯状细胞H.E染为蓝紫色,棒状细胞着色较浅;外肌层为横纹肌,纵行;内肌层为平滑肌,环行。胃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均有较丰富的胃腺组织,肠各段在组织结构上差异不显著。但直肠粘膜褶明显平缓,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肌肉层明显增厚。  相似文献   

16.
采用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西施舌Mactra antiquata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施舌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盲囊组成。消化道包括唇瓣、口、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和肛门,除唇瓣、晶杆囊外,消化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胃壁和肠壁的局部缺乏肌层;消化盲囊为复管泡状腺,以导管与胃腔相通;腺上皮由胚性细胞(E-细胞)、纤维细胞(F-细胞)、吸收细胞(R-细胞)和分泌细胞(B-细胞)组成;在口、胃、肠等部位的消化管腔及盲囊腺腔中存在着吞噬细胞;肠上皮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胃上皮、肠上皮和消化盲囊导管上皮有较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胃壁、肠壁和消化盲囊中含有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黄缘盒龟消化道进行组织学研究.[方法]应用石蜡切片和显微照像技术,对黄缘盒龟的食管、胃、小肠和大肠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消化道管壁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构成.食管具有纵行皱襞,可见杯状细胞,有丰富的弥散淋巴组织和一些孤立淋巴小结,未见食管腺.胃有大量的胃腺,胃腺细胞可分成2类:一类是体积较大的细胞,胞核较大,胞质嗜碱性;另一类是体积较小的细胞,胞核较小,胞质嗜酸性.肌层特别发达.小肠的表面有大量绒毛,绒毛中未见中央乳糜管.绒毛上皮细胞由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肠腺由柱状细胞和少量杯状细胞构成.大肠具有粘膜皱襞和较多的杯状细胞,无绒毛,可见许多分散的淋巴小结,外膜较厚.[结论]消化道各部分的差异主要在粘膜层和肌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