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2年采取"合理搭配多品种、种草投螺造环境、精选饵料细投喂、生态防病重管理"等综合技术措施,开展蟹池混养"太湖1号"青虾养殖试验。介绍了其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2.
<正>蟹种是成蟹养殖的基础,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1龄蟹种培育技术已趋向成熟,目前蟹种培育大都达到亩产量100千克、高产池塘达250千克以上的水平。但在蟹种培育过程中,"懒蟹"与"早熟蟹"比例偏高成为困扰广大养殖户的难题,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分析了"懒蟹"与"早熟蟹"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供养殖户参考。一、产生原因1.育种池塘过大育种池塘小而适宜,幼蟹相对集中,饵料容易做到均匀投喂,每只蟹获取饵料的机  相似文献   

3.
<正>入春以来,蟹农们早早地投入蟹种,对蟹塘的春夏管理铆足了劲儿:或上新水,扩充优化水体环境;或整理池边沟系,设置防逃网具;或撒投饵料,调理幼蟹胃口。而就在忙碌的另一头,人们有的依然在批量出货,将去冬以来剩下"存塘"的成蟹源源不断地送往市场,有的蟹农的出塘上市量还真是不少,所占全年的成蟹比例在两成。  相似文献   

4.
阳澄湖围网养殖中华绒螯蟹的摄食生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阳澄湖天然饵料资源遭到破坏 ,导致养殖成蟹的规格趋向小型化 ,为此 ,对中华绒螯蟹生活环境的天然饵料和人工投喂的饵料情况进行了调查 ,并对阳澄湖自然环境中的水温、pH值、浮游生物、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研究 ,以期找到影响湖泊围网条件下中华绒螯蟹摄食的外在因素 ,并与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摄食情况进行对比 ,以找到更科学合理的投喂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吴江推广河蟹"长江2号"成蟹养殖面积1282亩,放养扣蟹数量1501950只。吴江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对河蟹"长江2号"养殖进行了全程跟踪服务,并选择在太湖新城镇菀坪水产技术推广站试验场进行河蟹"长江2号"养殖技术试验示范,分别投喂鑫裕饲料和粤海饲料进行养殖对比。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试验准备1.扣蟹来源"长江2号"蟹苗由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长江2号"河蟹养殖技术示范与推  相似文献   

6.
1.努力改善环境条件依据虾、蟹的生物学特性,运用虾、蟹生态学原理来指导无公害虾、蟹生产,为虾、蟹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使其在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害发生。首先,养殖场地的水源、水质、土、大气等必须符合有关标准,如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海水养殖用水水质等。其次,苗种放养前要严格清淤、晒(冻)塘和消毒,避免养殖期间硫化氢、氨、沼气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第三,通过种草投螺,模拟虾、蟹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既为虾、蟹提供天然饵料、活动隐蔽场所等,又可起到增加溶氧、改善水质、调节水温等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饲料对越冬一龄蟹种蜕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3~4月投喂不同种类的饲料对越冬一龄蟹种生长脱壳的影响效果明显不同.室内实验表明:在相同密度、相同养殖条件下,投喂新鲜动物性饲料的成活率高达90%以上,投喂植物性饵料的成活率仅为65%;湖泊网围养殖生产表明:在相同面积、不同密度的强化暂养网围区中,投喂动物性饲料小杂鱼、螺蛳的幼蟹脱壳延迟期仅为4 d,而投喂植物性饲料小麦的幼蟹脱壳延迟期为7 d,其脱壳死亡率明显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河蟹养殖出现面积扩张、产量增加、价格低迷的新情况,单一养蟹模式农户获利越来越低,亏损风险加大。为了稳定河蟹养殖业,提高蟹池水体空间利用率和养殖效益,笔者在当地规模养殖大户推广了蟹池混养青虾模式,采取“选购良种虾蟹苗种、种草投螺营造环境、优选饵料精准投喂、生态防病强化管理”等综合技术措施,实现了环境、品质、产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现总结如下,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D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北方稻蟹共作)技术概述:稻蟹共作的核心技术是"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蟹双赢"。稻田栽插采用大垄双行,边行加密的方式,保证水稻一行不少一穴不缺、测土施肥、四周挖环沟、投放大规格扣蟹、科学投喂,达到水稻增产、河蟹增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汪传明 《中国水产》2012,(11):41-41
秋高气爽的九月,迎来蟹肥菊黄、水产收获的好时节.9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狸桥大联圩内的蒋山村省级生态渔业养殖示范基地,但见湖汊沟渠之间碧波荡漾,三三两两的养殖户划桨摇橹或打捞水草,或投喂饵料,或扯起地笼察看虾蟹长势,为即将到来的渔业捕捞、集中上市做最后准备."从塘口观测的情况看,鱼、虾、蟹、鳢长势不错,今年应该又是一个丰收年!"正在池塘投喂饵料的养殖户李桂伢、陈红英夫妇高兴地说.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越冬期间投喂不同饵料对中华绒螯蟹扣蟹存活、营养组成、消化及免疫力的影响,本实验比较了越冬期间不投喂(NF组)、投喂配合饲料(CF组)以及投喂冰鲜鱼(CTF组)对扣蟹存活率、营养组成、消化酶、抗氧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每个处理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70d。结果表明:(1)越冬过后,CF组和CTF组扣蟹的增重率和肝胰腺指数显著高于NF组(P<0.05),而三组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2)越冬过后,CF组和CTF组扣蟹躯体和肝胰腺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NF组(P<0.05),CF组扣蟹躯体和肝胰腺碳水化合含量显著高于CTF组(P<0.05 ),而NF组扣蟹肝胰腺水分显著高于CF组和CTF组(P<0.05)。无论投喂与否,越冬过后躯体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而肝胰腺中蛋白质显著增加(P<0.05);(3)脂肪酸组成,CF组扣蟹躯体和肝胰腺中C18:2n6(LA)含量显著高于NF组和CTF组,而CTF组C20:5n3(EPA)和C22:6n3(DHA)含量显著高于NF组和CF组(P<0.05);(4)越冬过后,扣蟹肝胰腺消化酶CF组胃蛋白酶(pepsin)和α-淀粉酶(α-AMS)活性显著高于NF组和CTF组(P<0.05);(5)扣蟹抗氧化能力,肝胰腺和血淋巴中NF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CF组和CTF组(P<0.05),CF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显著高于NF组和CTF组(P<0.05),CTF组扣蟹血淋巴和雌性扣蟹肝胰腺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NF组和CF组(P<0.05);(6)扣蟹免疫能力,CF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NF组(P<0.05)。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扣蟹越冬期间应该适量投喂饵料,投喂配合饲料组扣蟹的存活率、肝胰腺指数、增重率以及营养物质积累优于投喂冰鲜鱼组,而且投喂配合饲料有利于扣蟹消化,增强扣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本研究为中华绒螯蟹扣蟹越冬饵料的合理投喂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螺旋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体色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螺旋藻饵料喂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试验,结果表明,螺旋藻能促进幼蟹的生长和加深成蟹的体色,在相同水温及凤饵量(投喂量占体重的百分比)等条件下,随螺旋藻干粉投喂量的增加,幼蟹体重增加,成蟹体色加深,以投喂含螺旋藻6%的饵料为最适合。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苗种培育过程中饵料的合理投喂提供基础理论数据,采用投喂-饥饿和饥饿-投喂的处理方式对拟穴青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分别开展营养储存饱和点实验(PRS)和不可恢复点实验(PNR),研究饥饿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蜕皮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大眼幼体的PRS实验中,投喂时间≤2 d时,大眼幼体的蜕皮率为0;投喂时间≥4 d时,大眼幼体的蜕皮率和发育时间与连续投喂组(F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投喂4 d-饥饿组(F4S组)大眼幼体蜕皮后Ⅰ期仔蟹的增重率和个体大小均显著小于F组(P<0.05)。大眼幼体的PNR实验中,饥饿2 d时大眼幼体的存活率仅为(30.00±13.23)%。Ⅰ期仔蟹的PRS实验中,连续饥饿组(S组)Ⅰ期仔蟹的蜕皮率为0,而投喂2 d-饥饿组(F2S组)、投喂3 d-饥饿组(F3S组)和F组3组Ⅰ期仔蟹的蜕皮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投喂1 d-饥饿组(F1S组)和F2S组Ⅰ期仔蟹蜕皮后Ⅱ期仔蟹的增重率和个体大小均显著小于F组(P<0.05),且F1S组Ⅰ期仔蟹的发育时间显著延长(P<0.05)。Ⅰ期仔蟹的PNR实验中,除饥饿1 d-投喂组(S1F组)外,F组Ⅰ期仔蟹的蜕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各组Ⅰ期仔蟹蜕皮后Ⅱ期仔蟹的增重率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而发育时间却与饥饿时间呈正相关;饥饿时间≥2 d时,Ⅰ期仔蟹蜕皮后Ⅱ期仔蟹的个体大小明显变小。拟合分析结果显示,大眼幼体的PRS;值是3.57 d,Ⅰ期仔蟹的PRS;和PNR;值分别是0.90 d和2.01 d。研究结果表明,新蜕皮的大眼幼体必须给予充足的饵料才可确保高的存活率,大眼幼体投喂6 d后可以适当减少投喂量,短期饥饿对Ⅰ期仔蟹蜕壳和生长的影响相对较小,Ⅰ期仔蟹的耐饥饿能力强于大眼幼体。  相似文献   

14.
河蟹因其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大规格河蟹受到市场的热捧,尤其是2012年河蟹上市之初,大规格河蟹出现了脱销,价格也一路飚升.常熟市渔业科技入户示范户沈金龙,充分利用科技入户这一平台,认真吸取知识,勇于实践,根据池塘生态学原理和河蟹生物学特性,采取种草投螺营造环境、选择优质蟹种进行科学投喂、泼洒生物制剂改优水质底质、利用生物食物链作用获得生态综合防病,经2012年的养殖试验,53×667 m2(成蟹养殖39×667 m2,扣蟹养殖14×667 m2),养成商品蟹的回捕率达80%,规格为200 g/只以上占25%、175~200g/只的占30%、150~175g/只的占20%、125~150g/只的占20%、125g/只以下占5%,取得了较好的产量和效益,现将养殖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发酵饲料配伍配合饲料投喂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机能和代谢的影响,实验分别制备了5组饲料:对照组以幼蟹配合饲料为基础饲料(F0),各实验组在配合饲料基础上额外添加日投喂量5%、10%、15%和20%发酵饲料,并依次命名为F5、F10、F15和F20。150只均重无显著差异的中华绒螯蟹随机分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10只蟹,分别饲喂对应组饲料,每天饱食投喂1次,养殖周期59 d。在养殖结束后采集血淋巴和肝胰腺以测定抗氧化指标、免疫指标和蛋白代谢酶活性。结果发现,额外投喂发酵饲料后,各组幼蟹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随着额外投喂发酵饲料量的增加,血淋巴中过氧化氢酶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其中F5、F10和F15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各处理组酸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各组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随着发酵饲料额外投喂量提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是各组间差异不显著。此外,额外添加日投喂量20%比例以下的发酵饲料,可以提升肝胰腺中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研究表明,额外投喂发酵饲料可以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还可以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免疫机能和蛋白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蟹—螺—草"养殖模式中螺蛳的适宜投喂量,研究了不同螺蛳投喂水平对河蟹产量、塘内水体氮磷含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商品饲料常规用量(300 kg/亩)(15亩=1 hm~2,下同)条件下,河蟹产量、去除螺蛳投入的毛利润与螺蛳投喂量均呈开口向下的一元二次曲线相关,且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增加螺蛳投喂量,蟹塘水体TN含量呈上升的变化趋势,对TP含量影响较小,但整个养殖过程水体的TN含量中位数值符合Ⅴ类水标准要求,TP含量中位数值符合Ⅲ类水标准要求。综合产量、水质理化因子、经济效益等因素,螺蛳的适宜投喂量为:459.5~587.5 kg/亩。  相似文献   

17.
渔业纵览     
《科学养鱼》2015,(2):47-49
<正>湖北省河蟹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湖北"一鱼一虾一蟹"三大百亿元产业又取得重大突破。据统计,到2014年12月中旬,全省河蟹养殖产量达17.2万吨、同比增30.9%,池边交易平均价格62元/千克,产值达到106.64亿元。河蟹成为湖北省渔业继小龙虾之后的第二个百亿元产业。一、标准化养殖技术运用为增量增大筑牢扎实基础。2014年,河蟹产量高、规格大,是业界共识。随着"养大蟹、养好蟹"理念在蟹农中全面树立,以及"调好水、种好草、植好螺、投好料"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正为获得安全、便于操作的蟹种消毒方法,实验选择池塘养殖中健康和步足损伤的蟹种,通过高锰酸钾、聚维酮碘、土霉素3种药物对实验蟹种进行浸泡和投喂,观察药物对步足损伤蟹种蜕壳和成活率的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实验选用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高淳河蟹养殖基地养殖的双年系F_1代蟹种,随机选择平均体重约为  相似文献   

19.
三疣梭子蟹亲蟹的产前、产中培育是其当年孵幼及育成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大多数育苗场家对亲蟹培育极为重视,严格操作,尤其是待产抱卵蟹布笼后更是如侍"产妇",而待产亲蟹死亡后则一般作"垃圾蟹"处理.实际生产发现,挂笼后待产死亡不久的亲蟹的卵块中,受精卵在亲蟹死亡3小时~4小时以内仍具有活动能力,并能够发育成蚤状幼体,故利用好这部分"新亡"亲蟹可以变废为宝.我们对三疣梭子蟹越冬亲蟹普遍存在越冬成活率低、亲蟹培育费用高、"新亡"亲蟹再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生产实例,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报刊要闻     
<正> 控制蟹种性早熟技术 蟹种养殖阶段出现性早熟的原因是,积温过高,营养过剩,蟹池不能换水或长时间不换水,使池水老化、恶化,使盐碱度相应增大,再者就是品系——近亲繁殖和亲蟹小型化。控制蟹种性早熟的技术要点如下:1.对大眼幼体暂养15~20天,2.养扣蟹水深应1m以上,分深水沟和浅水区,坡度1:3;3.每667m~2投入大眼幼体5~15万;4.养扣蟹投喂的原则是两头多,中间少;5.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