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番茄潜叶蛾起源于南美洲西部的秘鲁,寄主植物达11科50种,喜食茄科植物,嗜食番茄,是世界番茄的毁灭性害虫。番茄潜叶蛾主要借助农产品(尤其是番茄果实)的贸易活动快速跨区跨境传播扩散,截至2021年该虫已在五大洲103个国家和地区发生,21个国家和地区疑似发生。我国于2017年首次在新疆发现番茄潜叶蛾为害露地番茄,2018年在云南发现其在保护地发生,截至2022年3月该虫已扩散传播至我国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对我国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烟草等茄科作物生产安全的潜在威胁巨大。本文概述了番茄潜叶蛾扩散分布、生物学、发生为害、经济生态影响,以及防治对策、控制技术等,以期为该虫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警惕南美番茄潜叶蛾 Tuta absoluta (Meyrick)在中国扩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美番茄潜叶蛾源于南美洲的秘鲁,是新近侵入中国的一种外来有害生物,主要为害蔬菜、水果、烟草、粮食作物、糖料作物和杂草等,嗜食茄科植物,尤其番茄(包括鲜食番茄、樱桃番茄、加工番茄等)和世界广布性杂草龙葵,严重发生时导致番茄减产80%~100%。该虫首次于2017年在新疆伊犁被发现,寄主植物为露地鲜食番茄,之后又在云南临沧发生,寄主植物为保护地鲜食番茄。南美番茄潜叶蛾寄主范围广泛,有9科约40种,并极易随农产品(尤其番茄)的贸易活动/调运进行远距离扩散,严重威胁我国农业产业的安全发展。文章概述了南美番茄潜叶蛾的分布范围、生物学习性、传播途径,分析了其在我国的发生发展趋势,并从物种鉴定、生物防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有效防控该虫在我国的进一步扩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番茄褐色皱果病毒Tomato brown rugose fruit virus (ToBRFV)于2014年首次在以色列发现, 随后传播到欧洲、美洲以及亚洲等地。ToBRFV在番茄叶片上引起花叶, 更重要的是在番茄果实上引起褐色皱缩斑, 导致番茄完全失去商品价值, 是番茄安全生产的重大威胁。为遏制ToBRFV的传播, 多个国家已经将该病毒列入检疫对象。2019年, 我们在山东番茄上检测到该病毒。本文综述了ToBRFV发生与危害、寄主范围和症状、传播方式、基因组结构、检测方法, 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希望有助于防范该病毒在我国的扩散。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土壤中施用噻虫啉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分别用36%噻虫啉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1.0、1.5、2.0、2.5、3.0和5.0 mg/株处理盆栽番茄植株,测定处理后30 d番茄幼苗的生长量、叶片保护酶活性及根系活力。结果表明:1.0~2.5 mg/株噻虫啉处理均可提高番茄幼苗展开叶片数、株高、主根长和鲜重等生理指标,3.0 mg/株处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而5.0 mg/株处理则对番茄幼苗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不同剂量的噻虫啉处理均可提高番茄幼苗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及根系活力。PPO和SOD活性在2.0 mg/株噻虫啉处理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7.9和14.2 U/(min·g FW),比对照高29.6%和49.5%;POD、CAT和PAL活性在2.5 mg/株剂量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6.0、62.4和26.0 U/(min·g FW),比对照高47.0%、36.7%和35.3%。1.0~5.0 mg/株噻虫啉处理后番茄幼苗根系活力比对照提高2.7%~33.1%。研究表明,土壤施用适量的噻虫啉可显著促进番茄幼苗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8~1999年在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等地的大棚番茄上发现一种番茄病害,并从其病叶、病茎杆上分离得到了23个细菌菌株。接种番茄幼苗上,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接种病株上重新分离到此病原细菌。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的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G+C mol%等鉴定,确认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Okabe)Young,Dye&Wilkie)。该病菌引起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称叶斑病)。病菌除侵染番茄外,尚能侵染茄子、辣椒、龙葵、白花曼陀罗和毛曼陀罗。该病害尚属我国大陆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研究了美洲斑潜蝇对不同生长期番茄和菜豆不同品种的选择性。结果表明,该蝇对番茄和菜豆在不同生长期和不同品种上选择性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菜豆品种架豆王、番茄品种毛粉802和茸粉多毛株的选择性较弱,对菜豆品种玉豆、番茄品种L-402和早魁的选择性较强。根据美洲斑潜蝇对寄主叶片取食点数量和虫道数量,将播后21d菜豆和番茄品种划分为成虫最嗜品种、嗜好品种和次嗜好品种3类,播后49d菜豆品种划分为嗜好品种和次嗜好品种2类,以虫情指数为指标,评价了其幼虫对菜豆和番茄不同品种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7.
沈阳地区温室番茄发生白粉病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番茄白粉病是一种由专性寄生菌白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栽培番茄对这种真菌病害具有极高的易感性,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大敌.番茄白粉病已对欧洲温室番茄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近些年在中国保护地番茄栽培中也开始发生.我国南方番茄白粉病有蔓延的趋势,但在北方很少发生.  相似文献   

8.
美洲斑潜蝇对番茄和菜豆不同品种的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研究了美洲斑潜蝇对不同生长期番茄和菜豆不同品种的选择性。结果表明,该蝇对番茄和菜豆在不同生长期和不同品种上选择性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菜豆品种架豆王、番茄品种毛粉802和茸粉多毛株的选择性较弱,对菜豆品种玉豆、番茄品种L-402和早魁的选择性较强。根据美洲斑潜蝇对寄主叶片取食点数量和虫道数量,将播后21 d菜豆和番茄品种划分为成虫最嗜品种、嗜好品种和次嗜好品种3类,播后49 d菜豆品种划分为嗜好品种和次嗜好品种2类,以虫情指数为指标,评价了其幼虫对菜豆和番茄不同品种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9.
何燕 《广西植保》2006,19(1):23-24
贺州市八步区番茄种植有春秋两季。20世纪90年代以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0年以来,平均每年单季种植面积达1 086hm2,总产量达6·23万t,是当地主要外销蔬菜品种之一。但随着近年番茄的不断扩种,棉铃虫在本地的发生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对当地番茄的生产造成较大的影响。为此,笔者对该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并为配合八步区无公害蔬菜发展的进程,结合棉铃虫在当地发生的特点,初步研究出一套无害化棉铃虫治理技术。1发生为害特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r(Hübner)],又称棉铃实夜蛾、番茄蛀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害虫。该虫是八步番茄种植产区…  相似文献   

10.
《广西植保》2021,34(1)
笔者开展了11种药剂防治番茄白粉虱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15%阿维·螺虫酯SC、60%烯啶·呋虫胺WG、36%吡蚜·仲丁威SC和150 g/L联苯·吡虫啉SC药剂防效较好,药后7 d防效分别为88.65%、84.31%、81.00%和83.18%,对番茄生长无不良影响,在生产中可参考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新发重大恶性外来入侵物种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 (Meyrick)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其在云南地区4个主栽烟草品种(‘云烟87’‘云烟99’‘K326’和‘红大’)上的适合度,评估了危害风险。研究结果显示,番茄潜叶蛾在4个烟草品种上均能够完成生活史,并且成虫生殖力、后代羽化量、羽化率及雌雄成虫寿命在不同烟草品种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后代孵化量和孵化率均差异显著。番茄潜叶蛾在‘云烟99’上孵化量和孵化率(38%)最大,在‘云烟87’上最小(孵化率为15%)。雌雄性番茄潜叶蛾幼虫在不同烟草品种上的幼虫期和成虫前期的发育时间存在显著差异,且性别和品种对幼虫期和成虫前期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番茄潜叶蛾在‘云烟99’上的发育速率最快,雌雄虫完成从卵到成虫的发育分别需要约39 d和35 d;在‘红大’上的发育速率最慢,雌雄虫完成发育分别需要约44 d和38 d。本研究结果明确了番茄潜叶蛾对云南地区4个主栽烟草品种的为害潜力,同时为当地监测和防控该害虫为害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宋建  薛俊  孙海波  王姝  金凤媚 《植物保护》2020,46(4):168-170
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引起番茄褪绿病毒病,给番茄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开发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对该病害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番茄褪绿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ToCV的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检测方法,同时分析了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表明,建立的ToCV-RPA方法在38℃恒温下40 min可从ToCV阳性的番茄样品中扩增出246 bp的特异性条带。扩增时间短,对设备要求低,且与番茄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灵敏度可达到PCR方法的10倍,适用于ToCV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3.
番茄潜叶蛾是近年来新入侵我国的害虫,目前已在国内多个省份扩散为害。为筛选有效防治该虫的药剂,选择13种杀虫剂,在云南蒙自的番茄大棚开展了番茄潜叶蛾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番茄潜叶蛾均具一定的田间防效,其中以每667 m2一次性喷施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8 mL、1.8%阿维菌素乳油35 mL、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30 mL、10%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15 mL、5%高氯·甲维盐微乳剂35 mL或10%甲维·高氯氟微乳剂10 mL的处理防效较高,药后7 d防效均达80%以上,可作为防治番茄潜叶蛾的应急施药处理。  相似文献   

14.
番茄潜叶蛾Phthorimaea absoluta Meyrick起源于南美洲的秘鲁,是一种世界检疫性入侵害虫,目前已经扩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严重威胁全球番茄产业。该虫于2017年入侵我国新疆伊犁,之后在南方多个省份相继被发现,且呈现扩散趋势,危害范围加大。本文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面总结番茄潜叶蛾原发地和入侵国的防治进展及治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建议,为国内番茄潜叶蛾的有效治理和抑制其扩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番茄溃疡病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泮华  张乐 《植物检疫》1989,3(1):31-32
1985年7月在北京市发现番茄溃疡病,其病原细菌为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michiganense,这个病害在国内未曾正式报道。寄主植物除番茄外,尚可侵染其它茄属植物。该病害为害严重,随种子传播蔓延,我国已列为危险性检疫病害。从病株和病果实上分离到病原细菌,其培养和生化性状与标准菌株完全一致。蘸根法接种番茄幼苗,7天后出现典型萎蔫症状。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6.
警惕番茄褪绿病毒在我国的传播和危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番茄褪绿病毒( Tomato chlorosis virus, ToCV )侵染番茄引起番茄褪绿病毒病。发病植株下部叶片黄化、脉间褪绿、边缘轻微卷曲, 叶片光合作用显著降低, 果实变小, 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该病毒最早于1998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发现, 随后在世界多地陆续报道。我国首先于2004年在台湾报道, 2013年又在北京和山东发现并鉴定了该病毒, 同时在辣椒上检测到该病毒。ToCV属于长线形病毒科( Closteroviridae )毛形病毒属( Crinivirus )成员, 基因组为二分体正义单链RNA, 由粉虱传播。经初步调查和检测, ToCV在我国北京、山东、河北、天津等省市相继发生, 给当地番茄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ToCV传播迅速, 成为我国番茄生产中又一重要病毒, 防控形势严峻。基于以上原因, 建议有关部门立即采取相应预防和防治措施, 组织开展相关研究和攻关, 控制该病毒在我国的传播和危害。  相似文献   

17.
陕西关中地区番茄黄萎病病原研究初报杨家荣,吕金殿,吉冉中,赵小明,张念茹(陕西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杨陵712100)(陕西省咸阳地区农科所)番茄黄萎病是番茄的重要病害,在欧洲、北美、南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亚洲部分国家均有发生,研究较多,而国内尚少报道。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DAS-ELISA方法从印度尼西亚进境的辣椒种子中初步筛选出疑似感染有番茄环斑病毒(ToRSV)的样品,利用IC-RT-PCR(immune capture RT-PCR)扩增特异性片段,进而对扩增的PCR产物进行了测序和序列比对,确认我们在进境的辣椒种子中检出了我国关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番茄环斑病毒。此前该病毒未有在印度尼西亚辣椒上危害的报道,是系统内首次在蔬菜种子上截获该病毒。  相似文献   

19.
噻虫胺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两年3地的田间试验,采用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在番茄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在0.005、0.01和0.05 mg/kg添加水平下,噻虫胺在番茄中的回收率为90%~12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4.0%~4.5%(n=5),在土壤中的回收率为88%~92%,RSD为3.6%~5.8%(n=5),番茄和土壤中噻虫胺的定量限均为0.005 mg/kg,可满足现有限量标准的要求。噻虫胺在番茄中的消解动态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3.5~17.3 d。当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以推荐剂量(有效成分)60 g/hm2在番茄生长到成熟个体一半大小时施药3次,施药间隔7 d时,噻虫胺在番茄上的最终残留量在< LOQ~0.32 mg/kg之间,远低于日本规定的最大允许残留量(MRL)值3 mg/kg,推荐采收安全间隔期为1 d。  相似文献   

20.
利用棚室番茄和豇豆田间自然感虫或人工控制虫量的方法,采取在不同虫情指数梯度下对产量的测定,得出产量损失规律.结果表明,斑潜蝇对番茄的为害随着虫情指数的增大番茄的单株产量下降(y1=1168.69-6.795 8x1),产量损失率增高(y2=0.584 5x2-0.527);防治指标为当虫情指数达到2.18时,就应及时用药防治.斑潜蝇对豇豆的为害,随着虫情指数的增大,豇豆的单株产量下降(y3=413.99-2.41x3),产量损失率增高(y4=0.584 3x4-0.3613);防治指标为当虫情指数达到2.76时,就应及时用药防治,为较好的控制全年的为害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