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二、四代二化螟发生为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成熟时,对我市水稻当家品种(组合)二化螟为害程度不同的稻田采取健株样和螟害株株进行考种测产,发现二、四代二化螟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使空秕粒数增加和千粒重下降。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建立了二、四代二化螟的螟害率和残留虫量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式。当二、四代螟害率和残留虫量达到一定量时,便开始对产量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1水稻虫害的非化学农药综合防控技术1.1物理防治:在村屯周围稻草集中堆垛附近设置投射式杀虫灯,或在稻田周围设置性诱剂诱捕器,诱杀二化螟成虫。1.2农业防治:秋后、早春将水稻根茬、茎杆集中烧毁,水稻收获后及时深翻整地,将根茬中的二化螟越冬幼虫翻入土壤中或被鸟类吃掉,减少越冬虫源;将枯鞘、枯心、枯穗等二化螟的被害株及时拔除,可减少虫量,同时防止幼虫转株为害。1.3加强田间管理。稻田浅水灌溉,下雨后雨水过深要及  相似文献   

3.
水稻是凌海的主栽作物,二化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二化螟在凌海地区1年发生2代,严重威胁水稻生产。二化螟可造成水稻枯鞘、枯心、死穗、白穗,发生时间长、防治难度大,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由于多年大量连续使用化学农药防治,造成二化螟抗药性不断增强,防效明显下降,天敌数量减少,稻田生态环境被破坏,为安全有效的防治水稻二化螟,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在安屯水稻示范基地、建业平安村等试验示范了水稻二化螟性诱剂防控水稻二化螟技术600亩,效果好、无污染、无农药残留、成本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二化螟是上高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2016年大发生,属历史罕见.该文概述了当年主害代增加,为害期延长,发生面积大,为害损失重,抗药性上升,防治难度大等发生特点.从发生周期性、气候变化、稻田生态环境、农药使用、抗药性、水稻品种,农事操作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发生原因.并提出了搞好灭蛹,减少虫源基数,合理布局,减少虫源桥梁田,做好测报,推广科学防治技术,综合治理,调整防治策略等方面做好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5.
黄金涛 《农技服务》2015,(3):106-107
水稻螟虫(二化螟、三化螟、大螟)俗称钻心虫、蛀心虫,是我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水稻分蘖期受害造成大量枯鞘、枯心苗;在穗期受害造成虫伤株和白穗,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可达3—5成以上。近年通过对水稻螟虫发生期、发生量和危害程度的系统监测和科学预测,采取绿色防控技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实行"防、避、诱、保、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因地制宜合理施用化学农药,有效控制螟害发生。  相似文献   

6.
二化螟系螟蛾科昆虫的一种,俗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长期以来一直是闽北地区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在邵武市部分乡镇发生率达90%以上。二化螟在闽北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幼虫在稻茬、稻草及其他植物的根茬或茎秆中越冬。越冬代蛾在春季出现比三化螟早.春季气温达15℃左右即有成虫出现。成虫晚间活动,有趋光性,喜欢在叶宽秆粗、生长浓绿的稻株上产卵:水稻分蘖期前卯多产在叶片正面尖端.圆秆拔节后多产在离水面6—10厘米的叶鞘上。一般每头雌蛾产卯2—3块,每块约有卵70—80粒。初孵幼虫多群集在叶鞘内侧为害.造成枯鞘;2—3龄后分散转株蛀茎,造成枯心、自穗和虫伤株.1头幼虫能为害8—10株。老熟后在稻茎基部或茎与叶鞘间化蛹。  相似文献   

7.
二化螟是盐城稻区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两代,亦间有不完全的三代。近年来,随着水稻布局的变革,杂交稻的扩种,二化螟的威胁更趋严重,尤以二代为突出,一般可造成中籼稻白穗和枯孕穗0.5~3%,虫伤株25~40%,重者全田倒伏,减产二、三成,对发展水稻生产影响甚大。正确估价二化螟“二代多发型”的危害性,对制定防治策略、控制螟害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东海县地处苏北地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6.3万公顷以上,其中籼稻约1333公顷左右。二化螟在我县发生与分布极不均匀,东部稻田常年轻发生到零星发生,而中部地区常年中等以上程度发生,个别年份大发生。目前对二化螟的虫情监测与预报手段主要是:一田间剥查稻桩和枯心苗中残虫、蛹的数量及发育进度;二是虫情测报灯;三是性诱剂。  相似文献   

9.
东海县地处苏北地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6.3万公顷以上,其中籼稻约1333公顷左右。二化螟在我县发生与分布极不均匀,东部稻田常年轻发生到零星发生,而中部地区常年中等以上程度发生,个别年份大发生。目前对二化螟的虫情监测与预报手段主要是:一田间剥查稻桩和枯心苗中残虫、蛹的数量及发育进度;二是虫情测报灯;三是性诱剂。  相似文献   

10.
随免耕栽培面积扩大和高秆大穗型品种推广,二化螟发生量急剧上升,其中二代二化螟造成虫伤株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今年笔者观察了二代二化螟幼虫的转移习性,并测定虫伤株的产量损失,进行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江西二化螟的发生、危害及药剂防治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了我国水稻螟虫发生和为害的历史,阐述了江西二化螟暴发成灾现状及其种群演变规律;在总结二化螟药剂防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抗性二化螟的替代化学药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越冬代二化螟发蛾盛期稻田人工释放拟澳洲赤眼蜂,考察寄生蜂对螟害的控制作用,据此研究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的效果,从而为水稻病虫绿色防控配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试验设放蜂田、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3个处理,对赤眼蜂寄生率和保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拟澳洲赤眼蜂释放区的一代二化螟卵块和卵粒平均校正寄生率分别为66.18%和15.94%,保苗效果为56.52%。[结论]于越冬代二化螟发蛾始盛期释放拟澳洲赤眼蜂对一代二化螟的危害有一定控制效果,可作为一代二化螟绿色防控措施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对广东稻区近年钻蛀螟虫群落组成、分布及发生为害程度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稻区钻蛀螟虫主要种类有三化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大螟.三化螟的分布遍及广东全省且在台山、南雄及新会稻区占绝对优势.二化螟具有由北向南扩散的趋势;台湾稻螟除了在南雄稻区未发现外,其余稻区都有发生.从蛀茎稻螟在稻田的为害程度来看,蛀茎螟虫在调查区中的发生为害因为化学防治和农业栽培防治措施总体上较轻.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generation and second generation of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were conducted as the test objects to investigate control of a new pesticide(chlorantraniliprole) with preparation of chlorantraniliprole 20% SC,abamectin 1.8% EC and chlorpyrifos 40% EC to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lorantraniliprole 20% SC, abamectin 1.8% EC and chlorpyrifos40% EC had effective control to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for its excellent control efficacy and long persistence period. Seedling protection efficacies were between84.2%-100%, 90.1% and 92.1%, and insecticidal efficacies were between 84.6%-100%,90.7% and 93.8% 36 days after application of chlorantraniliprole 20% SC in treatments with abamectin 1.8% EC and chlorpyrifos 40% EC for first generation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control. The dead panicles were between 0.2%-1.4%, 0.8%and 0.7%, pest plant rate control in 0.4%-2.2%, 1.1% and 0.9%, and the rates of damaged rice plants were between 82.4%-97.6%, 90.2%-91.2% and 91.4%-92.8%,30 days after application of chlorantraniliprole 20% SC, abamectin 1.8% EC and chlorpyrifos 40% EC for the second generation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control. It can effectively protect seedlings, protect spike, increase grain number and grain weight, which promoting the increase production income effect. The real estate increased by 9.7%-12.3%, 10.9% and 11.2% than water treatment(CK) with a very significant level, while the incomes were higher than 1 719.19-1 998.22, 1 956.52 and 2 057.83 yuan.  相似文献   

15.
二化螟是浦城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近年呈加重危害趋势.该文利用1980 ~2013年水稻螟虫资料,结合田间调查,总结水稻二化螟在浦城县的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并提出综合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6.
强化栽培稻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强化栽培单季稻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主要病虫的发生规律及使用农药防治靶标病虫时对非靶标病虫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栽培方式下褐飞虱种群数量较常规栽培方式增加了21.47%,白背飞虱增加了27.19%,稻纵卷叶螟增加了57.95%,二化螟增加了200.0%,纹枯病病情指数增加了29.10%。防治病虫靶标对非靶标病虫种群发展的影响以稻飞虱最为突出,用杀虫双、茚虫威、井冈霉素和苯甲·丙环唑等药剂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等靶标病虫时,均会刺激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增殖,其增殖幅度较常规栽培方式提高了26%~60%。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常德稻区螟虫种群的发生危害规律。[方法]通过对常德地区1956~2006年螟虫种群发生危害程度及规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危害规律的演变过程。[结果]常德稻区螟虫发生危害1957年之前以二化螟为主,1958~1969年以三化螟为主,1970~1986年三化螟、二化螟混合大发生,1987~2001年以三化螟为主,2002~2006年以二化螟为主。螟虫发生危害规律变化主要受桥梁田、有效越冬虫源田面积,水稻播期、品种和栽培方式及防治农药品种的变化的影响,使三化螟和二化螟经历了从次要害虫上升为重要害虫、混合大发生或相互交替变动的演变过程。[结论]该研究为常德稻区螟虫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00年在安徽省庐江县试验研究常用杀螟药剂45%杀虫双SP喷雾和药土撒施对二化螟的防治和保苗效果。结果表明,每公顷有效成分为472.5、607.5和742.5g喷雾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9.5%、95.0%和95.9%,药土撒施分别为87.6%、92.3%和93.1%。保苗效果变化趋势与虫口减退率基本一致。可见,每公顷施用607.5g是比较适宜的。药土撒施虽防效下降2~3个百分点,但施用简便,对天敌影响小,故认为比较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防治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的高效农药,对几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四氯虫酰胺SC和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二化螟田间杀虫效果分别为91.51%~94.92%、91.51%~94.82%,对水稻安全,保穗效果分别为89.47%~94.59%、89.47%~93.78%,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浙江田间转cry1C基因水稻T1c\|19和转cry2A基因水稻T2A\|1对靶标害虫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抗性及对主要非靶标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非转基因亲本对照明恢63相比,这两种转Bt基因水稻在整个生育期对稻纵卷叶螟、二化螟都具有极强的抗性,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减少98%以上,二化螟枯心/白穗率减少87%以上;而对非靶标害虫稻飞虱以及稻田主要捕食性天敌蜘蛛和黑肩绿盲蝽数量均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