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1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8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虫杂交棉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世界特别是中国的杂交棉、Bt抗虫棉以及抗虫杂交棉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美国首先研究杂交棉,但印度与中国首先大规模应用。Bt转基因抗虫棉首先由美国研究和应用,中国紧随其后。由于劳动力低廉,加上生物高技术发展较快,中国抗虫杂交棉居国际领先地位。这些抗虫杂交棉的抗虫性一般与美国NC33B相当,但产量高15%左右。为加速发展,当前研究和管理方面的几个问题应予适当解决。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剂量、不同保存期的性诱剂和几种常见诱捕器进行了田间诱蛾效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诱芯所含的性诱剂的剂量以300 μg为宜;在低温条件下保存1年对其诱蛾效果影响不大;泥盆诱捕器的诱蛾效果不理想,粘胶诱捕器的诱蛾效果也不及水盆诱捕器,但操作较为方便;在田间设置时,其适宜高度需随水稻高度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应用性信息素诱杀水稻二化螟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7-1999年在吉林市7个地点进行了性信息素诱杀水稻二化螟的试验。结果表明;性诱芯田间有效期长达42d,水盆诱捕器每盆每晚最大诱蛾量达481头,每盆每日最大诱蛾量Y与每盆每日平均诱蛾量X之间的关系是:随着X的增大,Y对X的倍数逐渐下降,在平均诱蛾量较低时,雄蛾对诱捕器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当虫口密度大时,雄蛾对诱捕器的选择性下降,结果使不同诱盆的诱蛾量接近均等。初步结果表明;性诱杀效果较好,与化学农药防治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4.
在南疆棉区两种种植密度下中棉所36棉田通过人工摘蕾模拟研究第二代棉铃虫为害对棉株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中旬每株损失4个蕾加2个小铃后,常规和高密度棉株每株成铃数分别减少7.8%和5.2%,而每株损失2~4个蕾或2个蕾加1个小铃后,最终成铃数减少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南疆已成为我国集中产棉区,其中喀什和阿克苏二地区的皮棉产量约500万吨,分别为新疆和全国总产的1/3和1/10以上.随着南疆棉花面积、单产的迅速增加,棉铃虫也急骤上升.1996年以来连年暴发为害,造成棉花减产10%~40%左右,表明存在大面积防治失效的严重问题.通过6年来连续蹲点调查,发现几个带共性的测报和防治问题,并就解决对策谈谈工作体会,仅供讨论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早已注意到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正、负反馈现象,然而却很少研究这两类反馈形成的原因.作者认为正反馈主要起因于现状是未来发展的主要基础,生命对于外界条件有主动的选择性,即有选择地吸收它熟悉的物质和信息,体现着经济高效的生存对策.正反馈的另外成因来自于生物成员间加大的原始协作、性状突变以及锻炼和学习.负反馈的主要成因是共同资源限制、相互干扰抑制、大量因子的自身维持代价变大以及冗余变大.文中以较大篇幅讨论现状是未来发展的主要基础和大量因子自身维持代价变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关于棉铃虫化学防治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对我国主要棉区现阶段棉铃虫化学防治工作的认识是,化学防治仍是目前主要的应急手段,但它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是对于一些虫态和在一些场所下不适用。我国棉铃虫暴发成灾的基本原因不在农药方面,而在于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演变和防治工作整体水平的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统一防治,合理运用化学农药及其它手段,以提高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整体效果。据此,提出选择防治措施和化防重点的基本原则,适时防治、正确施药以及改进抗药性治理工作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稻水象甲 (LissorhoptrusoryzopilusKuschel)为鞘翅目象甲科昆虫 ,主要危害水稻。原发生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 ,主要分布在美洲大陆的美国、墨西哥及古巴、亚洲的日本及朝鲜。 1986年我国将其定为对外检疫对象 ,1988年在河北省唐海县首次发现。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及日本和朝鲜的稻水象甲一样 ,侵入唐海县的为孤雌型 ,即 :如有 1头成虫侵入 ,在条件适宜时便可定居繁殖。目前稻水象甲在我国吉林南部、环渤海湾 ,浙江南部、福建北部及台湾等地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北京是稻水象甲向西扩散蔓延的必经之地 ,以往文献中只…  相似文献   
9.
二化螟性诱剂和诱盆设置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二化螟性诱剂水盆诱捕器及其设置高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诱捕器的口径大小以24cm为佳,绿色水盆的诱蛾量比其他颜色的要大;在越冬代诱捕中,诱盆的高度在20cm左右效果较好;性诱剂离水面的高度对二化螟雄蛾的诱捕有一定影响,其高度在0.5~1.0cm的诱蛾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对泰安郊区小麦田蚜虫病原真菌和寄生蜂的发生情况进行了2年的调查,探讨了两类天敌的发生与气候因子和生物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麦蚜真菌病的发生水平与温度和降雨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蚜虫密度成极显著的负相关。寄生蜂的寄生率与温度成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蚜虫密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均成显著的负相关。定量地描述了感菌有翅蚜在整个真菌病发生期间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