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茶树采摘幼嫩新梢用于加工饮料茶,其产量和茶叶品质两者均受采摘标准的影响。茶叶品质研究的本身即着重于采摘标准。但采摘标准极大地依赖于采摘间隔期。在商业性茶叶生产条件下,孤立地选择某一采摘标准的芽叶是困难的;因此,可发现在采摘的鲜叶中不同采摘标准的芽叶具有不同的比例。适当采摘间隔期的选择可控制这些芽叶的比例,进而控制采摘质量和产量。有利于产量和成茶品质的最佳芽叶标准是一芽二叶,然而完全实现一芽二叶是不可能的。根据上述采摘标准和努力提高产量,某一生产茶园可通过延长采  相似文献   

2.
一、蒙顶黄芽的特征:“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是古今广为传颂的赞誉蒙顶茶的诗句。蒙顶黄芽是蒙顶名茶传统产品之一,在茶叶分类上属黄茶类,品质特征是:形状扁直,芽肥大整齐,鲜嫩显毫,黄绿匀净,汤黄明亮,甜香浓郁;味甘而醇、叶底嫩黄。二、蒙顶黄芽鲜叶采摘:1.采摘标准:蒙顶黄芽的鲜叶要求严格、每年春分时节,茶芽争春萌发,当茶国内有10%左右的芽头鳞片展开,可开园采摘肥壮芽头,炒制特级黄芽。随时间的推移,茶芽的长大,可采一芽一叶半初展,俗称鸦雀嘴的芽头,炒制一级黄芽。但不能采摘真叶已展  相似文献   

3.
一、鲜叶采摘技术 1、采摘标准:龙井茶的采摘要求芽叶均匀成朵,“生龙”(不折损),不带鱼叶,不夹入茶梗老叶,不采碎芽叶,鲜叶匀、嫩、鲜、净。特级茶一般在清明前后十天内采摘,一芽一、二叶,芽长于叶,长度在3厘米以下。严禁采摘紫芽叶,因其叶底呈靛青色对品质极为不利。随着气温的升高,雨水的增多,芽叶逐渐舒  相似文献   

4.
信阳毛尖茶优异品质的形成除与生态条件、精细采摘幼嫩的鲜叶原料、独特的炒制工艺有关外,优质的茶树品种更是信阳毛尖茶优异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为此,笔者论述了信阳毛尖茶对茶树品种的基本要求,并介绍了信阳毛尖茶区 4个适宜推广的茶树良种的特征、特性,供信阳毛尖茶区推广种植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往的茶树栽培研究大都偏重于产量的提高 ,对于茶叶品质 ,则过分依赖于从制茶工艺上下功夫。茶鲜叶化学成分(自然品质 )是茶叶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茶叶品质的高低 ,除与品种特征、制茶工艺密不可分外 ,采摘、修剪、施肥、土壤物理条件等栽培技术至关重要。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喝上优质茶。因此 ,茶树栽培学科的发展方向已由原来的重产量转而注重于质量的提高 ,优质栽培管理技术已成为中心议题。近年 ,土壤化学营养研究报道较多 ,而有机肥和土壤物理性状对茶叶自然品质的影响则极为鲜见 ;在采摘方面 ,报道较多的是不同…  相似文献   

6.
正茶园实现机械化耕作是贵州茶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础,而茶园的机械化采摘则是贵州茶叶规模化生产的必要条件。贵州茶区一年中的春、夏、秋三季,茶园中都有茶树鲜叶可采,但对于每一个茶企、专业合作社和茶农而言,茶树鲜叶要及时下树进行加工,才能变成产品,获得经济效益。"幼芽新稍让人醉,及时下树是宝贝。"鲜叶的  相似文献   

7.
毕彩虹  潘科  薛泽程 《茶业通报》2006,28(4):157-158
以福鼎、巴南9号、川种三个中小叶种的鲜叶为原料,采用鲜叶采摘摊放杀青摊晾初揉烘二青摊晾复揉解块毛火摊晾足火的加工工艺流程加工成烘青绿茶;以混合样为对照,对各茶样密码审评和常规理化品质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品种的品质:巴南9号最优,福鼎次之,川种最末。  相似文献   

8.
茶鲜叶的保鲜及预加工不仅仅是为了保持茶鲜叶的品质,更多是为了茶叶品质的形成。本文对鲜叶的品质保藏、摊放和萎凋这三方面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做了详细的综述,以期为今后制茶工艺的改进和茶叶品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1九华佛茶定义九华佛茶产于池州市九华山区,茶园土壤母质以花岗岩或页岩分化物为主,以地方茶树良种优质鲜叶为原料,按照特定工艺加工,形成外形扁直呈佛手状,色泽翠绿,内质香高味醇的优质绿茶。2九华佛茶质量要求2.1九华佛茶应是无公害以上等级茶叶。2.2九华佛茶应保持其自然品质特征和一致的商品外形,即扁直呈佛手状,色泽翠绿。2.3九华佛茶作为饮料这一商品,应要求洁净、卫生、安全、无劣变、无异味,同时不含茶梗、茶果、老叶和不含有非茶类夹杂物。2.4九华佛茶分四个等级,即特级、一级、二级、三级。3九华佛茶鲜叶采摘标准鲜叶一致性是保证…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普文国营农场,手工生产蒸青绿茶——云针。品质特征,条索紧直细嫩似针状,呈现深绿色,鲜润光滑,汤色青绿明亮,香气高长鲜爽,滋味醇和回甜,叶底嫩绿匀整,无花杂等现象。一、鲜叶采摘:采一芽一叶及一芽二叶半开展,芽叶大小要匀齐,老嫩要一致,叶色浓绿,茶梗不能采长,不采无芽头茶,不采紫芽、黄叶等,不带鱼叶。采摘时动作要轻,防止揉破,折断芽头、叶片。保持鲜叶的新鲜,鲜叶应现采现制,  相似文献   

11.
信阳毛尖茶生产对茶树品种的基本要求是发芽早、芽叶绿色多茸毛,抗寒性强,在化学特性上要求茶多酚含量不超过25%,氨基酸含量高于3%,酚氨值小于7;按照“鲜叶采摘—鲜叶摊放—杀青—做形—干燥”工艺生产的信阳毛尖茶,其针型系列,主要是以采摘灌木型中、小叶良种茶树1芽1叶初展至1芽2叶的鲜叶生产,产品外形特征是色泽翠绿、外形圆细紧直、形似松针;而芽型系列,主要以小乔木型良种茶树的芽或1芽1叶初展的鲜叶生产,产品外形特征是外形似芽、形直、白毫满披。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绿盲蝽严重为害春茶、防治指标空缺的问题,根据田间绿盲蝽若虫为害特征,对若虫的田间计数方法进行研究;利用田间试验,测算在不同绿盲蝽虫口密度下,茶鲜叶的经济损失率,并结合日照茶区绿盲蝽防治费用和茶鲜叶收益分析,确定日照茶区以虫口密度为测度的绿盲蝽防治指标。结果表明,绿盲蝽在茶丛的活动范围,受到鲜叶密度的影响。鲜叶密度大的茶园,一般在小范围内取食;鲜叶密度小的茶园,在略大的范围内取食。但是无论哪种茶园,其取食活动的茶丛横向范围都在一个不超过直径70cm的圆内。采摘单芽的区域,绿盲蝽防治指标应为0.99头/千梢;采摘一芽一叶的区域,绿盲蝽防治指标应为1.08头/千梢;采摘一芽一二叶的区域,绿盲蝽防治指标应为1.48头/千梢。以田间绿盲蝽虫口密度为测度的防治指标,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为防治费用和茶鲜叶收益与日照类似的茶园提供了科学依据,但由于绿盲蝽若虫田间一般呈聚集分布,且刚孵化若虫虫体较小,而且生活较隐蔽,不易被发现,应采取多次观察计数的方法,确定虫口密度。  相似文献   

13.
茶叶采摘中几个问题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采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茶树的生机和鲜叶的品质。在当前从茶叶采摘入手提高鲜叶品质尤为重要。为此,现就茶树芽梢伸育有关特性,以及采摘技术与产量、品质的关系,作如下分析: 一、成龄茶树树冠不同叶片新梢的分布成龄茶树通过系统修剪,树冠基本定型,进入采摘阶段以后,在一般管理条件的自然生长情况下,着生不同叶片的春梢中,1叶和6、7、8叶的春梢均很少,2、3、4叶占的比  相似文献   

14.
叶根轩  叶东 《茶业通报》1997,19(1):44-44
一、天然兰花香型毛峰茶的品质特征(一)外形:条索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二)内质:香气呈兰花香型,清高持久;滋味鲜醇爽口;茶汤清澈明亮;叶底匀绿成朵。二、天然兰花香型毛峰茶的采制技术(一)鲜叶的采摘要求:春茶首批、秋茶均可。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为标准,鲜叶采摘应在早晨露水干后进行。采后的鲜叶不得紧捏手中或紧压在笼中,及时送厂摊凉,以确保鲜叶质量达到嫩、净、匀、鲜的要求。(二)加工技术要求:1.凉青:鲜叶进厂立即用竹苈薄摊,摊叶厚度1.5厘米左右,每隔2~5小时将两筛拼成一筛,结合拼筛进行轻翻…  相似文献   

15.
在多年的名茶研制开发实践中 ,我们认识到名茶品质的形成与茶园生态环境、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采制技术密切相关。优质鲜叶原料是形成名茶品质的基础 ,精湛的制茶技术是形成名茶品质的关键。本文以“天山真香”等名茶为例 ,就制茶技术与形成名茶品质的相关性进行探讨。1 制茶技术与名茶外形各种名茶都有其独特美观的外形。如天山真香茶外形挺直略扁 ,旌德魁针茶紧秀似针 ,旌德亳芽茶扁平似雀舌等 ,虽然外形各不相同 ,但都有共同的品质要求 ,即外形要求“三个一致” :形状一致、大小一致、色泽一致。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1 采摘优质的鲜…  相似文献   

16.
潜山县水吼区位于天柱山西南麓,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茶树生长良好,茶叶品质尤佳。 1978年以前,由于采制技术和制茶机具所限,制出的干毛茶大都有严重的烟焦味。1979年春,我们分析了烟焦茶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鲜叶采摘粗放,老嫩不匀,致使杀肯  相似文献   

17.
开化龙顶     
“开化龙顶”茶产于开化县大龙山的龙顶潭周围,原为历史名茶,1979年重新发掘,1985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名茶。其品质特点为:条索紧结挺直,白毫披覆,香气鲜嫩清幽,味醇甘爽,汤色杏绿清澈,叶底绿亮。该茶经数年的摸索、改进已形成一套完整的采制工艺。 (一)鲜叶采摘:清明前后选择芽叶粗壮、多毫的品种,采摘一芽一叶,芽长于叶,芽叶长度3公分以下,不采紫芽、细瘦叶、病虫叶。  相似文献   

18.
九华佛茶制作新工艺包括鲜叶采摘、摊青、杀青、做形、烘干等流程,关键在于做形,制成九华佛茶新的外形包括扁直形和卷曲形两种。  相似文献   

19.
高香型涌溪火青茶加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涌溪火青茶的加工香气品质,根据涌溪火青茶的加工工艺特点及乌龙茶加工所形成的品质风格,设计了高香型涌溪火青茶的加工方法。将鲜叶分开,一部分按乌龙茶加工工艺进行做青,另一部分鲜叶阴凉处摊放,按一定的比例与做青叶混匀,根据涌溪火青茶工艺完成后面的加工。结果表明:采用该加工方法,将14%~20%的鲜叶进行做青,制成的涌溪火青茶,有24种香气成分(共检出43种)相对含量差异达20%以上,其中15种占香气总量的5~6成;主要生化成分也有所变动,致使感官品质,特别是香气品质明显提升。3号样(做青叶比重1/7)综合评分高于传统工艺涌溪火青茶0.9和1.4分。  相似文献   

20.
霍山翠芽是我县新创制的一种名茶 ,是在我县老茶区茶农炒小茶的习惯上 ,进行总结吸收以前经验改进技术 ,规范炒制手法 ,从 1 985年开始 ,连续 5a的研制 ,经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评审 ,定名为霍山翠芽 ,于 1 989年 6月被评为省优名茶 ,同年 8月被评为农业部农副产品优质奖。据 1 999年统计 ,霍山翠芽产量达1 0 0t,产值 6 0 0万元 ,(占全县名优茶产量 1 5 .3% ,产值 1 7.1 9% ) ,成为霍山茶业支柱产品。为了提高霍山翠芽品质 ,保证质量 ,笔者就该茶制作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作一浅析。1 鲜叶采摘鲜叶采摘要求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 ,芽叶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