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推广茶道艺术活动、促进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宣传澳门历史建筑群的风貌,澳门中华茶道会策划举办第六届《镜海茶缘》之“荷香茗趣”茶艺文化活动,并邀请两岸著名茶文化专家学者与本地文人进行一场“赏荷、品荷、颂荷”之茶艺文化雅集。为办好是次活动,  相似文献   

2.
茶艺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守仁 《农业考古》2003,(4):149-151,15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茶艺这一独特的茶文化表现形式,更日益受到民众的普遍关注和欢迎。茶艺概念最早酝酿于70年代中期,直到1982年才由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正式推出,当时是为了和日本“茶道”相区别,才把中国的品茗艺术以“茶艺”称之,此后遂  相似文献   

3.
舒曼 《农业考古》2007,(5):90-90
二十多年前,台湾出现了中国茶文化复兴的浪潮。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首创“茶艺”一词。有人不禁要问:为何叫“中国茶艺”而不叫“中国茶道”呢?关于这一问题,力推“中国茶艺”概念的,且经常来往于海峡两岸的茶文化专家范增平教授是这样解释的:“茶道”虽中国古已有之,但却为日本专美于先,若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引起误会。而“茶艺”正是有别于“日本茶道”的叫法。按照范先生的逻辑,“茶艺”中还应有“茶道”之概念,从其推崇和主张的“中国茶艺文化学”便可以证明,在此暂且不论。单就“茶艺”两字,却以极快的速度越过海峡,落户…  相似文献   

4.
一、茶具陈列二、乐起三、各就各位(其中两人各执收卷茶旗一面)四、主持人上场五、呈展茶旗六、茶艺师净手七、主持人宣讲茶事:各位嘉宾,大家好!茶缘使我们有机会欢聚一堂,共品佳茗。这“茶缘”就是中国茶道之缘。众所周知,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为陈香白《中国茶文化》作了如下题辞:“茶文化乃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必弘扬茶文化。”中国茶道正是茶文化的核心。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涵盖着七种义理:第一是茶艺,包括烹茶的规范程式和有关茶事的诗、词、书、画等。第二是…  相似文献   

5.
笔者自1999年从事茶文化理论教学以来,由于涉及茶道、茶艺概念以及道与艺的关系,对茶道、茶艺的概念作过一些研究,这是工作的需要,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还算热爱的后学,也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北京外事职业高中在台湾茶艺大师范增平先生的指导下,开展茶艺教育、开设茶艺专业,取得一定成绩,为弘扬中华茶文化尽一点微薄之力。1999年春季,为送第一位中华茶艺小姐赴德国柏林进行茶艺表演,我们向德国驻华使馆递交了有关文件,申请签证,但遭到拒签,原因很简单:“只听说有日本茶道,没有听说过有中华茶艺”。接到这个消息起初感到吃惊和不满,但静心自问越发感到弘扬中华茶文化之必要。茶源于中国,流传到日本后,得到良好的发展,尤其高品位茶文化──茶道,更是以其高雅而广为人知。但在茶的故乡中国,多年来茶文化,尤其是高品…  相似文献   

7.
浅谈“茶道”与“茶艺”表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浅谈“茶道”与“茶艺”表演安徽省马鞍山市茶文化研究会武艺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反映形式;作为茶圣之乡的中国,更要深一步的开拓和弘扬中国历史特征。中国茶人采取的各种表现形式去饮用、宣传、研究茶。茶的发展是中国茶圣陆羽的功劳,距今已有1260多年了。他为...  相似文献   

8.
茶文化是饮茶之后很长时间后才产生的。那么什么是茶文化呢?王玲女士认为,中国茶文化包括茶艺、茶道、茶礼、精神以及在各阶层人民中的表现和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现象。茶艺是点茶技法和整个饮茶过程的美学意境。茶礼是在饮茶活动中表现人们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协调人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洁、自省,沟通彼此情感的一定形式。茶道是茶艺与饮茶的精神内容、礼仪形式交融结合,  相似文献   

9.
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20世纪七十年代,古老的中化茶道,以富有现代色彩的“茶艺”在台湾兴起,伴随着海峡两岸人员、文化等各项交流的进行,两岸间茶文化研究和茶艺交流也得到了热络发展。今年春天,北京先后举办“海峡两岸茶艺论坛”、“海峡两岸茶人雅集”等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上海和江西也先后举办规模盛大的国际茶文化节。天津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民革天津市委、天津社会主义学院、市台湾研究会,于5月5日-7日,在市政协俱乐部礼堂联合举办了“海峡两岸茶艺论坛”。共有来自台、港、澳、北京、上海及本市的茶文…  相似文献   

10.
周洁琳 《农业考古》2000,(4):111-112
一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风尚进入人们的生活,演变为一种品茗的艺术程式,就是我们常说的茶艺。“茶艺”这一名称,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茶艺界,为了有别于日本的“茶道”而提出来的。因此,认识中国茶艺意象特征,理解茶艺审美情趣,有助于当前中国茶艺的发展与推动,有利于茶文化理论研究的提高。“茶艺”的含义,用台湾范增平先生的话说:“茶艺包括两个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台湾茶文化论》)通俗的说,就是茶艺内涵包含二个方面:物质与精神。…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韩茶文化团体双方协议 ,由中国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和韩国佛教春秋社、《茶的世界》社联合主办的中韩第二次茶文化交流会于 2 0 0 2年 12月 2 3日借湖州宾馆举行。出席会议的有 :中国方面为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2 6人 ;韩国方面为 16人。茶文化交流会由中韩茶文化团体主要负责人董淑铎、崔锡焕、释圣哲联袂主持。上午进行茶道、茶艺交流。中国方面由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禅茶研究室慈云寺悟道法师等 3人表演“禅茶一味”茶艺 ,王绿英等 2人表演“湖州三道茶”茶艺 ;韩国方面由教育院嘉艺苑成员表演“天地五方茶”茶道。 7位中青年妇…  相似文献   

12.
“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文化界首先创造出来的,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但是品茶本身却是很早就存在,并且在品茶过程中生发出茶道精神。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茶艺与茶道无疑是占据核心地位。与脱胎于中国母体的B本茶道相比较,中国的茶道似乎显得薄弱些,这很让一些爱国心特重的国人觉得尴尬,尽管底气不足,还是要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辩解。但是历史是客观存在,用不着回避,感情用事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尝试性探讨,不足之处,权当抛砖引玉,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3.
茶文化是一种对于茶事认知集合形态的人类现象,是。人类、茶事、文化之统一体。茶文化应涵盖“茶文化学”及“茶文化”两个层面。茶文化学必须是一J”l宏观哲学研究与微观科学研究相结合之边缘学科,既追求历史探索的深度,也追求现实眼界的广度,更追求学术研究的科学性。茶文化学应从整体上揭示茶文化的一般结构与功能,体现人类自我完善的一般法则与历史。茶文化之内核是“茶道”(另章专论),茶道之中心思想是“和”(另章专论)。为现实生活服务是茶文化学科的终极目标。茶文化之最重要的特性是“和”;此外尚有自然性、创造性、利…  相似文献   

14.
为推动茶道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市民高雅的文化生活,促使澳门茶艺文化朝纵深方向发展,澳门中华茶道会筹划举办第四届大型茶艺文化活动《镜海茶缘》之“茶韵琴声画意诗情”茶艺文化日,选址在中西融汇、古色古香的庭园——卢廉若公园进行,免费招待市民。除了由澳门中华茶道会担纲的茶艺茶道节目外,还邀请本澳琴家、诗人、书画冢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茶与诗书画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舒曼 《农业考古》2005,(4):229-230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茶艺”一词由台湾传入大陆后,弘扬、普及和宣传中华茶文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近几年,“茶为国饮”的呼声此起彼伏,茶艺的雅韵和清香,弥漫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由此也拉开了中华茶艺文化研究与交流的帷幕。河北省虽不产茶,但却是茶文化资源的大省,也是中国禅茶文化的发源地,河北省一年一度的金秋茶会响誉海内外。为探源“茶艺文化学”的发祥地,推动两岸中华茶文化交流,促进冀台两地茶文化活动的开展,由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组织的河北省茶界代表团一行28人于2005年11月21日经泰国飞往祖国的宝岛台湾,这也是迄今为止,河北省第一支由民间组团赴台湾进行茶文化交流的代表团。  相似文献   

16.
赖功欧 《农业考古》2000,(2):46-56,60
“文人茶”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个特殊范畴,也是最具文化品味与文化含量的一个范畴;说它特殊就特殊在它比其他领域的茶文化有着与“儒释道合一”的更为深刻的内在关联,而要说它的文化品味就更是自不待言的事了。 然而,最重要的是“文人茶”范畴的意义何在──尤其对整个中国文化而言它有何种程度的作用与意义,这也正是笔者深掘文人茶道的用心所在;而笔者反复运用文人茶道一词,并提出应写一部茶文学史,实乃事出有因。 作为中国的茶文化,它曾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这使它比之任何一种形态的文化都毫不逊色。可以说,…  相似文献   

17.
三月二十七日晚,参加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的来自日本、台湾和湖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五个茶道茶艺表演团汇集湖南常德市桃林宾馆的歌舞厅,表演了东方独特的综合性传统文化——茶艺茶道茶礼。那扶桑之国和祖国宝岛台湾茶文化的魅力,使满厅观摩者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18.
回族茶艺是中国传统茶道艺术与回族饮茶习俗的有机结合,因其有九道程序而被称为"九道盖碗茶"。该茶艺在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创设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回族特色。回族茶艺以"盖碗茶"为载体,演绎着浓郁的回族茶文化、回族服饰文化及穆斯林清真文化。  相似文献   

19.
邹勇  何舒婷 《农业考古》2015,(2):210-213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作为中国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茶诗数量多,内容广泛,而茶诗中对于茶艺、茶道的描写,又有助于我们了解、研究中国古代茶文化,因此,在现代茶文化旅游开发中,可以将茶诗及其文化蕴涵运用进来,在营销宣传、旅游产品设计等方面发挥茶诗的作用,使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从而促进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巩志 《农业考古》2004,(2):35-37,68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是生活艺术。当代茶圣吴觉农在《茶经述评》中给茶道下的定义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一种生活形态,上升为文化现象时,必须有伦理的、哲学的、思想的等诸种文化因素的渗透、积淀,并凝结为核心和灵魂,茶文化也如此,中国古代即重视茶文化思想的研究与总结。唐末的刘贞亮有“茶十德”之说,当代茶文化专家庄晚芳提出“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茶文化专家张天福也提出“俭、清、和、静”的中国茶礼。他们都是对中国茶文化思想作总体的归纳和阐发,主要发掘古代文人茶文化的独特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