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以寿 《农业考古》2004,(2):165-166
正是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由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承办的“海峡两岸茶人交流会暨金秋无我茶会”于十月二十日在绿树成荫、环境优雅的安徽农业大学举行。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台湾泡茶师联会、台湾中华国际无我茶会推广协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天福茶博物院、北京陆羽茶艺中心、霍山县茶叶发展办公室、合肥沁源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的茶人相聚安徽农业大学,两岸茶人在一起交流联谊,切磋茶艺,举行无我茶会。  相似文献   

2.
台湾茶文化交流考察见闻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桂枢 《农业考古》2003,(4):302-305
普洱茶名扬四海,茶文化情系台湾。在我的撰著《普洱茶文化》一书即将在台出版发行之际,应台湾中华普洱茶学会、台湾中华茶艺联合促进会、台湾新竹县农会邀请和接待,思茅地区普洱茶叶协会秘书长黄灿辉、顾问黄桂枢等一行七人,参加云南省农学会赴台考察团(16人),于2003年3月18日至27日,到台湾作“两岸  相似文献   

3.
寇丹 《农业考古》2001,(2):26-32
一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地区使用了中华茶艺这个名词以来不过三十年时间 ,茶艺馆和茶艺表演已遍及国内外的华人区了。江西陈文华先生在他编写的《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一书中有详细的发展过程综述和对“茶艺”一词不同理解的辑录 ;世纪之末 ,台湾范增平先生在大陆出版了《中华茶艺学》。但他们的著作中都没有专门的章节论及茶艺活动的主题。现在我来谈它 ,也就杜撰了一个名称叫“主题茶艺”。因为研究茶文化的活动 ,就不能不研究茶与人之间结合的形式和内容 ,以及这种结合对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应该说 ,自唐代以来的重大茶会、茶宴都是有…  相似文献   

4.
中华茶艺概念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以寿 《农业考古》2002,(2):139-144,159
“茶艺”一词是台湾茶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 ,现已被海峡两岸茶文化界所认同、接受 ,然而对茶艺概念的理解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 ,可谓众说纷坛 ,莫衷一是。近日拜读陈文华先生的大作《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 ,深以为是。下面也谈一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并求正于广大茶文化界人士。一、“茶艺”一词溯源中华茶艺古已有之 ,但在很长的时期都是有实无名。中国古代的一些茶书 ,如唐代的陆羽《茶经》 ,宋代的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 ,明代的朱权《茶谱》、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 ,对中华茶艺记载较详。古代虽无…  相似文献   

5.
茶艺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守仁 《农业考古》2003,(4):149-151,15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茶艺这一独特的茶文化表现形式,更日益受到民众的普遍关注和欢迎。茶艺概念最早酝酿于70年代中期,直到1982年才由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正式推出,当时是为了和日本“茶道”相区别,才把中国的品茗艺术以“茶艺”称之,此后遂  相似文献   

6.
西欧茶吟     
在今年中法友好年,应法国(里昂)茶文化协会会长北歌女士之邀,由来自十一个省、区的茶友组成的中国茶艺代表团一行36人于11月7日赴法国里昂参加“中国茶文化节”,同时,于同月9日举行国际茶文化协会联席会议。通过这两个活动,东方茶艺始传西欧,功德无量。湖北三位茶友随团参会,一路茶吟,遂得诗词43首。  相似文献   

7.
来到位于北京西单教育部街的北京外事职业高中,即刻拥有一份闹中取静的恬适,古色古香、整洁爽目的院落,使人感到记忆中积淀着深厚文化意蕴的古都北京又清晰亲切起来,而这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最典型的地方,当属茶艺礼仪专业的培训基地──中华茶艺园。在职业高中开设中华茶艺专业,北京外事职业高中成为全国的“首创”,而促使这一先河开通的,便是著名台湾茶艺专家、台湾茶文化学会理事长范增平先生。以茶会友茗芳情长范增平先生从事茶艺研究和茶文化传播已20多年,他长期担任“中华茶艺协会”秘书长和“台湾茶文化学会理事长”。写了大…  相似文献   

8.
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 .茶艺溯源自从 2 0世纪七十年代台湾的茶人们提出“茶艺”这个概念以后 ,2 0多年来已被海峡两岸的广大茶文化界人士所接受 ,在大陆各地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可看到“茶艺馆”的招牌 ,在各种大小茶文化盛会及茶艺馆中 ,“茶艺表演”也往往成为重要节目。在各种视听媒体中 ,“茶艺”也是一个出现率较高的名词 ,并已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应该说 ,“茶艺”一词的创造和“茶艺馆”业的形成 ,是台湾茶艺界对祖国茶文化事业的重要贡献之一。依我之见 ,从中华茶文化发展史的角度来考察 ,“茶艺”一词的出现 ,则具有更高的学术意义。众所周知 ,早…  相似文献   

9.
何融融 《农业考古》2002,(2):74-75,95
一、中华茶文化释义和研究对象五千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 ,茶树原产地在中国 ,中国是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因此 ,中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且对世界文明进步具有特殊的贡献。但是 ,对于茶文化的研究 ,从 2 0世纪 80年代才刚刚兴起。 1990年在杭州成立“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以后 ,海内外各种茶文化学术团体开始广泛交流 ,各式各样的茶艺馆和茶艺表演队争奇斗艳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茶文化热” ,形成跨地区、跨国界的文化现象。这是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10.
周洁琳 《农业考古》2000,(4):111-112
一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风尚进入人们的生活,演变为一种品茗的艺术程式,就是我们常说的茶艺。“茶艺”这一名称,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茶艺界,为了有别于日本的“茶道”而提出来的。因此,认识中国茶艺意象特征,理解茶艺审美情趣,有助于当前中国茶艺的发展与推动,有利于茶文化理论研究的提高。“茶艺”的含义,用台湾范增平先生的话说:“茶艺包括两个方面,科学和人文的。也就是,一、技艺,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二、艺术,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台湾茶文化论》)通俗的说,就是茶艺内涵包含二个方面:物质与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推广茶道艺术活动、促进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宣传澳门历史建筑群的风貌,澳门中华茶道会策划举办第六届《镜海茶缘》之“荷香茗趣”茶艺文化活动,并邀请两岸著名茶文化专家学者与本地文人进行一场“赏荷、品荷、颂荷”之茶艺文化雅集。为办好是次活动,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2000年10月29日,石家庄茶艺界在河北省文化广场举办了“河北省会第二届金秋茶会”。以茶会友、以茶传情,弘扬中华茶文化。由石家庄市各茶艺馆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省城茶会至今是第二次,已成为石家庄市乃至省外具有影响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的节目。此次金秋茶会开幕式以河北省心连心艺术团演出为主,在文化广场主台表演了歌舞、相声、魔术,最后由魔术变幻出“祝河北省会第二届金秋茶会圆满成功”字样的大型条幅。台下广场两侧则由各茶艺馆进行茶道演示和维明路小学的少儿茶艺表演,向广大市民进行茶文化宣传和敬茶、献茶活…  相似文献   

13.
刘盛龙 《农业考古》2004,(2):154-154
我曾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宜宾电视台举办的《茶之秀》文艺晚会,观看了市里有名的“景盛茶坊”“亨达茶楼”“假日茶楼”及“叙府茶业公司”表演的“乌龙茶艺”“绿茶茶艺”“水果茶艺”,使人得到了美的享受,受到了艺术的感染,文化的熏陶。我最早接触到茶艺是在1989年北京举办的中国茶文化展示周上,那时我观看了台湾代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外事职业高中在台湾茶艺大师范增平先生的指导下,开展茶艺教育、开设茶艺专业,取得一定成绩,为弘扬中华茶文化尽一点微薄之力。1999年春季,为送第一位中华茶艺小姐赴德国柏林进行茶艺表演,我们向德国驻华使馆递交了有关文件,申请签证,但遭到拒签,原因很简单:“只听说有日本茶道,没有听说过有中华茶艺”。接到这个消息起初感到吃惊和不满,但静心自问越发感到弘扬中华茶文化之必要。茶源于中国,流传到日本后,得到良好的发展,尤其高品位茶文化──茶道,更是以其高雅而广为人知。但在茶的故乡中国,多年来茶文化,尤其是高品…  相似文献   

15.
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20世纪七十年代,古老的中化茶道,以富有现代色彩的“茶艺”在台湾兴起,伴随着海峡两岸人员、文化等各项交流的进行,两岸间茶文化研究和茶艺交流也得到了热络发展。今年春天,北京先后举办“海峡两岸茶艺论坛”、“海峡两岸茶人雅集”等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上海和江西也先后举办规模盛大的国际茶文化节。天津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民革天津市委、天津社会主义学院、市台湾研究会,于5月5日-7日,在市政协俱乐部礼堂联合举办了“海峡两岸茶艺论坛”。共有来自台、港、澳、北京、上海及本市的茶文…  相似文献   

16.
七代居台在拙作“名人与茶”专题中,曾介绍过被誉为“千古一范”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和他的咏茶名篇——《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令笔者感到惊喜的是,在一九九0年十月下旬举办的首届杭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碰到了这位古代先贤的二十九世孙台湾茶艺界著名人士范增平。他是以台湾茶文化学会理事长、中华茶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身份,前来参加大会的。  相似文献   

17.
共同创造中华茶文化更光辉的未来──读范增平先生的两部茶著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余悦海峡两岸几乎隔绝了近四十年后,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顺应时代的潮流,海峡两岸茶文化界也开始了频繁的交往和交流。被誉为“茶艺特使”的台湾范增平先生,自1988年起即赴中国大陆...  相似文献   

18.
1、上海茶艺培训的起步阶段,上海茶艺培训工作起步较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市茶叶学会成立以后,以“茶与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广泛意义的茶文化宣传培训工作就已逐步开始。1982年秋,最先意识到茶文化信息春汛的市茶叶学会,即组织了当时最有影响的一次品尝会,参加茶会的有科学、文艺、教育、茶业等各界代表人士和关心、支持茶文化事业的市委、市政府领导100多人,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1988年7月4日,40年来第一支台湾学术、文化、艺术、工商界所组成的“台湾经济文化探问团”赴大陆访问,7月8日,著名茶艺专家范增平先生到上海了解有关茶文化情况,首次与陶艺家许四海先生见面,并与新闻界人士一起研讨台湾茶艺的发展现状,演示了台湾茶艺,经新闻媒体报道后,使众多上海市民了解了台湾茶艺是怎么一回事:1989年6月,市茶叶学会、《劳动报》社在豫园古戏台举办了首届上海茶文化研讨会,品尝了安徽六安名茶“霍山黄芽”的冲泡技巧;1989年9月18日,市茶叶学会召开茶文化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著名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陈沂、谈家桢、峻青、哈华、钱梁等90余人,对宣传茶文化的意义以及上海开展茶文化活动提出许多宝贵意见。这是上海第一次高层次的、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专题茶文化研讨活动,对上海茶文化包括茶艺的社会大培训实际上起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梦石 《农业考古》2005,(4):180-187
2005年的金秋时节,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了由河北省佛教协会和韩国《茶的世界》杂志社主办、赵州柏林禅寺承办的“天下赵州禅茶交流会”。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我的老师范增平先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临行前希望我和他一起去,并为我报了名,我感到非常荣幸,也很感谢老师的提携。范老师如约于10月16日乘飞机从台湾经香港抵达天津,我和两位师妹驱车去飞机场接来老师,当晚在新文化茶城德暄阁茶苑,范老师与弟子们欢聚一堂。晚餐后范老师不顾旅途劳累,又和大家一起去了泊明雅轩茶艺馆品茶,很晚才去休息。第二天上午范老师在古文化街海雅茶园出席了“茶艺与人生”座谈会,下午和有关人士商议天津茶文化发展大计。晚上回到鼓楼客栈又约我去送给我几本台湾出版的书和两袋高山茶,他一直到深夜还在忙着斟酌修改赵州古塔前的致词,我也连夜在电脑桌前为老师打印出讲稿。  相似文献   

20.
舒曼 《农业考古》2007,(5):90-90
二十多年前,台湾出现了中国茶文化复兴的浪潮。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首创“茶艺”一词。有人不禁要问:为何叫“中国茶艺”而不叫“中国茶道”呢?关于这一问题,力推“中国茶艺”概念的,且经常来往于海峡两岸的茶文化专家范增平教授是这样解释的:“茶道”虽中国古已有之,但却为日本专美于先,若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引起误会。而“茶艺”正是有别于“日本茶道”的叫法。按照范先生的逻辑,“茶艺”中还应有“茶道”之概念,从其推崇和主张的“中国茶艺文化学”便可以证明,在此暂且不论。单就“茶艺”两字,却以极快的速度越过海峡,落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