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品种和日龄对鸡肉滋味呈味物及香味前体物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比较不同日龄石歧黄鸡和AA肉鸡滋味呈味物及香味前体物含量差异。如果表明:日龄对鸡风味相关物含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日龄的增加,鸡肉pH值及游离氨基酸、硫胺素含量显著降低(P<0 05),而DM、CP、肌苷酸及其相关物含量显著增加(P<0 05)。品种对鸡肉DM、EE、脂肪酸、游离氨基酸、还原糖、肌苷酸等物质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 05),石歧黄鸡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AA肉鸡(P<0 05),其余指标均显著高于AA肉鸡(P<0 05)。在DM、CP及游离氨基酸等指标上观测到日龄与品种的互作效应(P<0 05)。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冷鲜鸡肉品质变化规律,选择42日龄快大型AA肉鸡(文中简称"白鸡")与126日龄优质型梅岭土鸡(文中简称"黄鸡")各72只,宰后于0~4℃冷鲜保藏,并于贮藏第0~5d分别采样测定鸡胸肉的pH值、剪切力、挥发性盐基氮、TPA质构值、肌苷酸等理化指标。结果发现,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冷鲜鸡的pH值、挥发性盐基氮呈上升趋势,剪切力降低。0~4℃冷鲜保藏5d,鸡肉品质逐渐下降,但新鲜度指标仍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之内;真空包装的保鲜效果更理想。优质黄鸡相对于白鸡而言,某些指标表现出耐贮藏的特性,但其剪切力、肌苷酸含量等特色值下降较快,为此应及早销售以体现其肉质风味优势。  相似文献   

3.
风味是衡量肉品质特性的重要指标。鸡肉风味是由于风味前体物质经热诱导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了挥发性气味物质和非挥发性滋味物质。本文综述了鸡肉中的主要风味物质、风味前体物质转化成风味物质的主要途径、影响鸡肉风味的主要因素以及风味前体物质形成的营养调控技术,为提升鸡肉风味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鸡肉肌苷酸和肌内脂肪沉积规律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鸡肉肌苷酸(IMP)和肌内脂肪(IMF)含量与鸡肉风味品质密切相关,脂肪决定了鸡肉特殊的肉香味,而肌苷酸是一种重要的滋味物质。不同的消费者对肉鸡的品种、年龄、性别乃至部位都有不同偏好,这除了与风俗习惯有关外,更重要的是对品质和风味特性的选择。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品种、性别、日龄和部位的鸡肉IMP和IMF的含量,旨在探讨IMP和IMF的沉积规律,为确定风味性状选择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日龄东兰乌鸡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差异,试验选择同一批次东兰乌鸡进行饲养,分别在90、120、150、180和210日龄时进行屠宰,取胸肌和腿肌进行肉质氨基酸含量检测,分析不同日龄东兰乌鸡肌肉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和风味氨基酸(FAA)含量、氨基酸比值(RAA)、氨基酸比值系数(RC)以及比值系数分(SRC)。结果表明:(1)180日龄东兰乌鸡鸡肉中17种氨基酸的TAA、EAA、NEAA分别为22.5、9.35、13.15 g/100 g,均高于其他日龄,不同日龄东兰乌鸡鸡肉的EAA/TAA及EAA/NEAA分别为40.87% ~ 42.54%、69.12 % ~ 73.48%。(2)东兰乌鸡鸡肉中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均高于FAO/WHO模式,210日龄的亮氨酸质量分数最高,150日龄的苯丙氨酸+酪氨酸质量分数和赖氨酸质量分数最高。(3)90 ~ 210日龄东兰乌鸡鸡肉中RC值为0.73 ~ 1.44,不同日龄的SRC分别为81.77、80.70、77.84、80.31、80.12,每个阶段的SRC均在80左右,表明东兰鸡肉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4)180日龄鸡肉的门冬氨酸及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分别为2.15 g/100 g、3.47 g/100 g,均高于其他日龄。90日龄至210日龄的FAA分别为11.28%、11.65%、11.47%、11.8%、11.17%,表明180日龄时FAA最高。综合试验数据,180日龄东兰乌鸡鸡肉肉质更好、味道更浓郁,具有更好的营养价值。 [关键词] 东兰乌鸡|氨基酸|营养评价|必需氨基酸|风味氨基酸|氨基酸比值  相似文献   

6.
鸡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鸡肉中的风味物质可分为滋味物质(非挥发性物质)和香味物质(挥发性物质)两大类。风味是由多种风味前体物经过一些基本的化学反应形成的。这些风味前体物有游离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肌苷酸及相关核酸代谢产物,还原糖,小肽(肌肽、双甘肽和谷胱甘肽等)等。挥发性的风味成分占相当大的比例,对鸡肉的整体风味起着重要的作用。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各种醛类、酮类、醇类、酸类、酯类、呋喃类、吡嗪类、氨化物及含硫化合物等。目前,国内对鸡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报道较少,而且各自的试验结果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研究和确定优质鸡鸡肉的挥发…  相似文献   

7.
风味是衡量鸡肉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鸡肉风味的形成是由于风味前体物质通过加热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从而生成具有挥发性的特征性化合物。本文综述了形成鸡肉风味的前体物质、产生风味的化学反应、提供鸡肉风味的挥发性化合物及改善肉质风味的调控措施,为进一步研究鸡肉风味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饲养方式和饲喂水平对鸡肉肌纤维特性及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影响畜禽肉质的因素很多。已有研究表明 ,肌纤维的数目、直径、类型均可对肉质产生重要影响 ,而肌肉脂肪、肌苷酸及硫胺素的含量则可明显影响肉的口感及风味。肉鸡的品种不同 ,其肉质差异变化极大 ;同一品种由于饲养方式、饲喂水平 (营养 )、饲养环境等因素不同肉质变化也很大。本试验以浙江地区普遍饲养的“广西黄”黄鸡为对象 ,研究不同饲养方式和饲喂水平对其肉质的影响 ,旨在为肉鸡饲养业提供相关依据。1 材料和方法浙江省萧山城南哺坊厂的“广西黄”黄鸡 40 0 0羽 ,1至15日龄统一饲养 ,所用饲料由萧山特种饲料厂提供。第 16日龄开始 ,…  相似文献   

9.
风味是衡量鸡肉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鸡肉风味的形成是由于风味前体物质通过加热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从而生成具有挥发性的特征性化合物。本文综述了形成鸡肉风味的前体物质、产生风味的化学反应、提供鸡肉风味的挥发性化合物及改善肉质风味的调控措施,为进一步研究鸡肉风味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试验随机选用1日龄的AA鸡、阉鸡(24日龄时进行阉割的广西黄鸡)、清远鸡、杏花鸡、胡须鸡、广西黄鸡、文昌鸡母鸡各60只,相同营养与饲养条件下饲养至上市日龄(AA鸡42日龄,其他品种120日龄),然后从每个品种随机选出10只进行屠宰测定其肉质。结果发现:1广西黄鸡和AA鸡肌肉45 min和24 h的亮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AA鸡和广西黄鸡红度(45 min)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胡须鸡红度(24 h)显著低于杏花鸡(P0.05),与其他品种差异不显著;文昌鸡肌肉黄度(45 min)显著低于AA鸡、清远鸡、胡须鸡、广西黄鸡(P0.05),阉鸡则显著低于文昌鸡和清远鸡(P0.05);文昌鸡肌肉黄度(24 h)则显著低于AA鸡和广西黄鸡(P0.05),杏花鸡和胡须鸡则显著低于广西黄鸡(P0.05)。2文昌鸡肌肉剪切力最低,且与AA鸡、阉鸡、清远鸡和胡须鸡差异显著(P0.05)。3清远鸡滴水损失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4清远鸡p H45 min显著低于AA鸡、杏花鸡、广西黄鸡和文昌鸡(P0.05),阉鸡则显著低于杏花鸡、广西鸡和文昌鸡(P0.05);广西黄鸡p H24 h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5除文昌鸡外,所有黄羽肉鸡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低于AA鸡(P0.05)。6广西黄鸡的肌苷酸含量则显著低于AA鸡(P0.05),而其他品种鸡的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AA鸡(P0.05)。7各品种肉鸡鸡肉感官评分总分值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广西黄鸡和文昌鸡的气味分值显著高于AA鸡(P0.05);杏花鸡、广西黄鸡和文昌鸡的风味分值显著高于清远鸡(P0.05);清远鸡和胡须鸡的嫩度分值显著低于AA鸡、杏花鸡和文昌鸡(P0.05);文昌鸡多汁性分值显著高于AA鸡、阉鸡、清远鸡和胡须鸡(P0.05)。综上所述,与白羽肉鸡相比,黄羽肉鸡肉色具有红度值高、亮度值低、肌苷酸含量高和肌内脂肪含量低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其肉品质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品种、日龄和饲养方式对鸡肉肌苷酸(IMP)和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选取爱拔益加(AA)肉鸡和北京油鸡各240只,每个品种均分笼养和地面平养2种饲养方式,每种饲养方式120只鸡(均为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在21和42日龄分别比较2种饲养方式下鸡的胸肌IMP和IMF含量,并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IMP含量北京油鸡显著高于AA肉鸡(P<0.05),42日龄显著高于21日龄(P<0.05),品种和日龄对鸡肉IMP含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2)IMF含量北京油鸡显著高于AA肉鸡(P<0.05),42日龄显著高于21日龄(P<0.05),笼养显著高于平养(P<0.05),3个因素对鸡肉IMF含量的影响无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3)脂肪酸含量除C18:2和C24:0为北京油鸡显著高于AA肉鸡(P<0.05)外,其余脂肪酸则为AA肉鸡显著高于北京油鸡(P<0.05);AA肉鸡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其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显著高于北京油鸡(P<0.05);除C18:0、C20:0和C22:0外,品种对其他脂肪酸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日龄对脂肪酸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平养显著降低了饱和脂肪酸含量及其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P<0.05);3个因素对鸡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无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由此可知,北京油鸡鸡肉的IMP和IMF含量以及脂肪酸C18:2和C24:0含量显著高于AA肉鸡,42日龄鸡鸡肉的IMP和IMF含量显著高于21日龄鸡,平养鸡鸡肉的IMF含量、饱和脂肪酸C14:0、C18:0、C20:0和C22:0含量以及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均显著低于笼养鸡,品种和日龄对鸡肉的IMP含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天台县发展放养土鸡已近20余年,为感官评定天台土鸡肉的风味,特选择符合无公害要求、不限日龄、相同饲养环境的参赛土鸡12组(每组2羽),进行白切鸡(色、香、味、型)和鸡煲(鸡肉风味、肉汤风味)评定。结果表明,土鸡品种是影响鸡肉风味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天台县饲养的土鸡风味评定均有皮脆肉嫩、香气浓郁等特性;一般土鸡饲养期只要达到100 d以上,则对鸡肉风味无明显影响;母鸡肉要比公鸡肉更为细嫩。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钙和非植酸磷水平的日粮和植酸酶对黄脚麻母鸡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择1日龄黄脚麻母鸡1440只,随机分成高钙磷组、中钙磷组、低钙磷组和植酸酶组(200 g/t),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60只。试验分为4个阶段,1 ~ 14、15 ~ 28、29 ~ 43日龄和44 ~ 60日龄。1 ~ 14日龄:钙、非植酸磷水平依次为0.95(0.38)、0.85(0.34)、0.75(0.3)、0.75(0.3)|15 ~ 28日龄:钙、非植酸磷水平依次为0.85(0.34)、0.75(0.3)、0.65(0.26)、0.65(0.26)|29 ~ 43日龄:钙、非植酸磷水平依次为0.75(0.3)、0.65(0.26)、0.55(0.22)、0.55(0.22)|44 ~ 60日龄:钙、非植酸磷水平依次为0.65(0.26)、0.55(0.22)、0.45(0.18)、0.45(0.18)。结果表明:各组黄脚麻母鸡的初始重、末重、日增重、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 > 0.05)|与其他组相比,植酸酶组40日龄黄脚麻母鸡的血清磷含量显著提高(P < 0.05)。综上,适当降低日粮钙磷水平,对1 ~ 60日龄黄脚麻母鸡生长性能和血清钙磷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而在黄脚麻母鸡低钙磷日粮中添加200 g/t植酸酶可显著提高40日龄黄脚麻母鸡血清磷含量。 [关键词] 植酸酶|钙磷水平|黄脚麻母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方法对国内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影响鸡肉风味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结果表明,鸡肉的风味来源于鸡体内化学风味物质的积累;中草药所含的有效成分能够通过多种反应在鸡体内合成风味物质。影响鸡肉风味的中草药添加剂分单方与复方,主要包含生姜、大蒜、辣椒、丁香等70多个中草药品种。结果提示,鸡肉风味的形成机理明确,鸡肉风味中草药添加剂组方有特色,研究方法成熟。  相似文献   

15.
肉仔鸡日粮中分别添加 0 %、0 .2 5 %、0 .5 %、1.0 %共轭亚麻三烯酸 (CL A) ,连续饲喂 3周后 ,将鸡屠宰 ,去皮取胸肉进行真空或厌氧保存。以 0或 3.0 k Gy剂量辐射胸肉 ,4℃保存。分析保存 0或 7d时胸肉的 TBARS值 (硫巴比妥酸反应底物 )、挥发性物质及肉色。结果表明 :日粮中添加 CL A降低胸肉的 TBARS值 ,但对挥发性物质以及肉色没有影响。辐射后胸肉的肉色 a*值增加 ;挥发性物质如烷烃、烯烃增加 ,这些物质可能是不饱和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分解产物。此外 ,胸肉中二甲基二硫化物的含量较高。辐射后胸肉中乙醛、戊醛含量低 ,TBARS含量降低 ,说明辐射对贮存过程中肉仔鸡胸肉的脂质氧化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研究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86、155、213、300日龄惠阳胡须鸡胸肌的脂肪酸含量和组成,并进行多重比较,分析日龄对惠阳胡须鸡肌肉脂肪酸含量和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日龄对惠阳胡须鸡肌肉脂肪酸组成没有影响,但对其含量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造成不同日龄鸡肉风味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结果可为惠阳胡须鸡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寻找快大型肉鸭和优质小体型肉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构建不同品种肉鸭胸肌气味轮廓,探究品种对肉风味的影响。本试验以9周龄北京鸭、连城白鸭、野鸭胸肌为材料,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检测,计算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寻找各品种鸭胸肌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寻找3个品种肉鸭胸肌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同时结合电子鼻进行检测。通过SPME-GC-MS技术共检测出104种物质,这些化合物主要为醛类、醇类、酮类和呋喃类物质。北京鸭胸肌中挥发性物质中醇类物质最多,占比40.01%,其次是醛类和呋喃。而连城白鸭和野鸭胸肌中挥发性物质占比以醛类最高,其次是呋喃和醇类物质。通过计算ROAV可得,有43种挥发性物质对鸭胸肌风味有贡献,其中,3个品种胸肌共有物质32种。同时,电子鼻可以对3个品种胸肌进行区分。通过分析3个品种鸭胸肌挥发性物质的结果,探索了3个品种鸭胸肌的特征香气标志物。北京鸭的主要风味物质为(E)-2,4-癸二烯醛、壬醛、2-辛烯醛、2-戊基呋喃、1-辛烯-3-酮;连城白鸭的主要风味物质为(E)-2,4-癸二烯醛、壬醛、2-戊基呋喃、2-辛烯醛、己醛;野鸭主要风味物质为壬醛、2-戊基呋喃、正辛醛、己醛。OPLS-DA结果表明,3种鸭肉的主要差异风味物质基本集中在醛类和醇类物质。本研究对3个品种熟制后的鸭胸肌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检测,为构建不同品种肉鸭胸肌气味轮廓,探究品种对肉风味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寻找快大型肉鸭和优质小体型肉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构建不同品种肉鸭胸肌气味轮廓,探究品种对肉风味的影响。本试验以9周龄北京鸭、连城白鸭、野鸭胸肌为材料,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检测,计算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寻找各品种鸭胸肌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寻找3个品种肉鸭胸肌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同时结合电子鼻进行检测。通过SPME-GC-MS技术共检测出104种物质,这些化合物主要为醛类、醇类、酮类和呋喃类物质。北京鸭胸肌中挥发性物质中醇类物质最多,占比40.01%,其次是醛类和呋喃。而连城白鸭和野鸭胸肌中挥发性物质占比以醛类最高,其次是呋喃和醇类物质。通过计算ROAV可得,有43种挥发性物质对鸭胸肌风味有贡献,其中,3个品种胸肌共有物质32种。同时,电子鼻可以对3个品种胸肌进行区分。通过分析3个品种鸭胸肌挥发性物质的结果,探索了3个品种鸭胸肌的特征香气标志物。北京鸭的主要风味物质为(E)-2,4-癸二烯醛、壬醛、2-辛烯醛、2-戊基呋喃、1-辛烯-3-酮;连城白鸭的主要风味物质为(E)-2,4-癸二烯醛、壬醛、2-戊基呋喃、2-辛烯醛、己醛;野鸭主要风味物质为壬醛、2-戊基呋喃、正辛醛、己醛。OPLS-DA结果表明,3种鸭肉的主要差异风味物质基本集中在醛类和醇类物质。本研究对3个品种熟制后的鸭胸肌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检测,为构建不同品种肉鸭胸肌气味轮廓,探究品种对肉风味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羊肉的风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接受度,因此对羊肉风味的研究备受关注。脂肪组织是羊肉最明显的风味来源,而呈现羊肉风味的化合物主要有支链脂肪酸、醛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及酮类物质等。品种、性别和年龄等遗传因素、饲料营养水平及各种添加物质等营养因素、饲养方式及疾病等因素均可影响羊肉风味。脂肪组成和代谢的遗传控制可以形成品种特有的风味,而脂肪氧化产物碳酰化合物种类和数量的差异是种间风味差异的主要原因。性别不同在脂肪含量及组成上存在差异,对羊肉风味也有影响。随着动物年龄的增长,皮下脂肪沉积增多,饱和脂肪酸比例增大,脂质氧化物的浓度增加,羊肉的风味也会变得强烈。不同部位的羊肉因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不同而在风味上存在差异。羊肉的风味受到采食饲料类型的影响,高蛋白饲料、高能量饲料、风味植物、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籽实及其他添加剂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羊肉的风味。饲养方式与疾病因素也会使羊肉风味发生变化。饲养密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羊肉风味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养羊生产中可以通过品种选择、营养调控及科学饲养管理等途径来改善羊肉气味和风味。  相似文献   

20.
鸡肉的品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从肉鸡的生产到屠宰、销售、贮存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一些因素会影响鸡肉品质。本文从品种、营养、饲养、环境、屠宰等方面对影响鸡肉品质的因素作了介绍,以期生产出品质更好的鸡肉。1品种品种是影响鸡肉品质的关键因素,品种不同,其肌纤维的类型和特点也不一样,如不同的品种,其肉色、嫩度、pH值、水分、氨基酸等的含量有所差异,小型鸡种和大型鸡种相比,其品质和风味要好,地方品种的品质和风味要高于外来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