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鸭绿江野生斑鳜是鸭绿江流域特有的优质品种,其营养价值十分丰富,颇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目前,虽然我国利用死饵在网箱和池塘养殖斑鳜中已获得成功,但是由于苗种多由天然水域中捕捞而数量有限,制约了斑鳜养殖业的发展。为此,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于2005年5月末人工催产斑鳜7组,获得受精卵10万粒,生产出水花4万尾,培育出平均全长2cm苗种2.85万尾。  相似文献   

2.
斑镢养殖技术之二鸭绿江野生斑鳜人工繁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绿江野生斑鳜是鸭绿江流域特有的优质品种,其营养价值十分丰富,颇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目前,虽然我国利用死饵在网箱和池塘养殖斑鳜中已获得成功,但是由于苗种多由天然水域中捕捞而数量有限,制约了斑鳜养殖业的发展.为此,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于2005年5月末人工催产斑鳜7组,获得受精卵10万粒,生产出水花4万尾,培育出平均全长2cm苗种2.85万尾.  相似文献   

3.
充分利用水库资源及网箱优势,结合斑鳜繁育生物学特性,在水库网箱上成功批量繁育斑鳜鱼苗,为斑鳜人工繁育开辟一条新途径。2012年5月~2013年7月在辽宁省宽甸县景波水产品养殖场共进行了6批次繁育试验,共计催产亲鱼146组,平均催产率84%,获卵320万粒,平均受精率65%,平均孵化率80%,获水花鱼苗180万尾,利用水库网箱孵化鲤鱼苗配套提供饵料,繁殖了鲤水花11亿尾,共培育斑鳜夏花鱼苗40万尾(平均全长3.1cm),平均2750尾鲤鱼苗培育一尾斑鳜苗,培育前3d斑鳜全长日增长0.54mm,3d后全长日增长约1mm。水温19℃~22℃,显微摄影观察斑鳜胚胎发育时序和特点,受精卵140h7min破膜,胚胎发育划分为6个阶段25时期,提出在斑鳜产卵后配套饵料鱼亲鱼注射催产时间公式:t=t1-t2-t3;(t1:斑鳜胚胎发育时间;t2:饵料鱼胚胎发育时间;t3:饵料鱼亲鱼效应时间)。  相似文献   

4.
鸭绿江斑鳜人工育苗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平  徐英杰 《齐鲁渔业》2008,25(5):18-19
鸭绿江分布的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鱼类,近几年已经开始人工养殖,并出口韩国。由于人工繁殖苗种技术难度较大,而天然苗种数量有限,致使斑鳜人工养殖始终没有形成规模。2007年,我们在凤城市大堡鱼种场进行了斑鳜的人工育苗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斑鳜(Simiperca Schezeri Steindachner) 隶属于鲈形目、鮨科、鳜鱼属,为名贵淡水经济鱼类.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其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味道鲜美、蛋白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清热、疗毒等药用价值,颇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由于野生斑鳜的自然资源稀少,而且亲鱼的怀卵量不高,靠天然苗种完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为发展斑鳜这一优良品种,满足大面积推广养殖斑鳜所需苗种,我们于2007年进行了斑鳜人工繁殖技术试验,采用了人工催情、产卵、环道孵化、池塘培育等方法,催产斑鳜2批54组,孵化斑鳜水花14.5万尾,培育出2~3 cm的斑鳜苗种4.7万尾,现将斑鳜的人工繁殖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鸭绿江斑鳜水库网箱育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鳜(Simiperca Schezeri Steindachner)隶属于鲈形目、鮨科、鳜鱼属,辽东地区俗称花季子、鳌花,是一种名贵的淡水食用鱼. 斑鳜的人工养殖目前在丹东的渔业生产中是一大热点,鸭绿江斑鳜室内繁育已获得成功,为斑鳜人工养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工厂化育苗建育苗厂需要很高的费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苗种的生产量,制约了斑鳜人工养殖向规模化发展的生产进程.  相似文献   

7.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属鲈形目、*科、鳜属,俗称鳌花、花鲫子,为淡水名贵野生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内陆水域。我们于2007-2010年进行了淇河斑鳜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解决了淇河斑鳜苗种人工繁育的技术难题,为大批量生产苗种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正>斑鳜俗称鳌花、花鲫子。为淡水名贵野生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内陆水域。我们自2008年着手在凤城市鱼种场进行斑鳜人工养殖试验,并于2011年开始进行人繁试验,经过3年试验,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斑鳜人工繁育技术。一、材料与方法 1.亲鱼的来源主要来自于鸭绿江水系-叆河中的天然鱼种(每年6-10月收集的50~500克的斑鳜苗种),经过在鱼塘2~3年人工培育而成。共计520尾,其中雌亲鱼  相似文献   

9.
凌继忠 《齐鲁渔业》2007,24(2):39-39
斑鳜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出口创汇的主要淡水鱼类之一,目前市场价是翘嘴鳜的3~5倍,发展前景看好。近几年,由于利益的驱动,斑鳜人工养殖规模越来越大,进而也提高了斑鳜苗种的需求量。为加快该产业的发展,扩大斑鳜人工繁殖规模为大所而趋。笔者从2003年起,着手斑鳜人工繁育,通过连续几年的生产,深  相似文献   

10.
在丹东地区引进河鲈进行人工繁育试验。其催产25组,产卵22组,获卵49.73万粒,受精率91%,孵出仔鱼43.17万尾,孵化率95.4%。水泥池和土池分别培育出3cm苗种2.7525万尾和31.6万尾。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观音阁水库位于本溪市境内,该水库坝下渔池从2006年~2010年先后利用五年时间,引进韩国科技人员从事斑鳜繁殖育苗工作,取得了初步成功,每年繁育斑鳜夏花50万尾,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斑鳜苗种,同时也为今后斑鳜人工繁育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美国大口胭脂鱼是我国“九五”期间推广的水产养殖良种之一。沂水县作为临沂市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引进养殖该品种已3年多。在1998年人工繁育试验的基础上,1999年进行了生产性苗种繁育试验。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受精,池塘静水孵化等常规人工繁育技术,取得了理想的结果。一批催产38组,获卵150余万粒,受精率78.2%,出乌仔82万尾。1试验材料和方法1.1池塘亲鱼培育池、鱼苗孵化池为土池,面积1~3亩,水深1.5~2m。按常规进行生石灰彻底清塘,灌注井水,施发酵牛粪,培育适口的浮游生物及底栖生物。产…  相似文献   

13.
日前,由莱州市大华水产有限公司进行的“漠斑牙鲆子二代苗种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该公司在2002年以来进行漠斑牙鲆引进与苗种规模化生产研究和漠斑牙鲆养殖研究的基础上,于2004年以来开展漠斑牙鲆子二代苗种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通过4年多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建立了漠斑牙鲆子二代苗种人工繁育、养殖工艺技术和养殖模式,实现了亲鱼自然产卵,验证了漠斑牙鲆适合于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共培育出性状优良的漠斑牙鲆子一代亲鱼200尾,繁育子二代苗种94.3万尾,延续了子一代鱼的优良性状。试验养殖,池塘养殖成活率达到90%,每667m^2产量达到276.8kg;工厂化养殖成活率达到95%,单产达到每平方米11.7kg;网箱养殖成活率达到86.9%,单产达到每平方米10.4kg。养殖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正>斑鳜(Sinipercn scherzeri),俗称圆筒鳜,属鲈形目、鮨科、鳜属,是肉食性凶猛鱼类,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故有"淡水石斑"之美誉,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为我国名贵鱼类之一,也是出口创汇的优质水产品,经济价值很高。但由于多年滥捕及水域环境的恶化,野生斑鳜已日趋枯竭,溪河捕捞产量零星分散,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为解决斑鳜人工养殖的苗种来源问题,我们开展了斑鳜人工批量繁育技术的研究并已获得成  相似文献   

15.
鳜鱼规模化繁育及提高苗种成活率的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鳜鱼是广受消费者青睐的淡水名贵鱼类 ,近十几年来 ,急剧衰减的自然资源和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使之成为养殖热门。但在华南以外的地区 ,多数育种单位仍未解决鳜鱼苗种成活率偏低的难题 ,从而制约了商品鳜养殖的快速发展。池州市白沙湖渔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安徽率先突破鳜鱼人工繁殖难关以来 ,又经过连续数年的攻关 ,基本解决了内陆地区鳜鱼规模化育种的技术难题 ,苗种成活率由一般 1 0 %以下提高到 40 %以上 ,年产 3 3cm以上鳜鱼苗种 1 0 0万尾以上 ,成为安徽省首家鳜鱼良种场。现将该场在开展鳜鱼规模化人工繁育和提高苗种成活率…  相似文献   

16.
《淡水渔业》1988,(1):47-48
<正> 鳜鱼苗种人工繁育成功在水温25℃,天气晴好的条件下,选取成熟较好的雌鳜22尾,尾均重1.41公斤;雄鳜25尾,尾均重1.8公斤,分置于网箱中,保持活水。中午11时第一次注射,每公斤雌鱼注射鲤鱼脑垂体1毫克加LRH—A_25微克。晚10时进行第2次注射,每公斤雄鱼注射鲤鱼脑垂体4毫克加LRH—A_210微克,每公斤雌鱼注射LRH—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保护黄姑鱼(Nibea albiflora)野生资源,缓解网箱养殖苗种短缺的局面,于2017—2019年开展了青岛近海黄姑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通过人工促熟、激素诱导,培育出F_1代全人工亲鱼72尾(雌鱼52尾,雄鱼20尾),并获得受精卵157.4万粒,受精率为88.9%,之后孵化出F_2代仔鱼138.4万尾,孵化率为87.9%。在水温25~28℃、盐度31、溶解氧≥6.0 mg/L的条件下,经过54 d的培育,培育出全长(6.41±0.92) cm、体质量(3.73±0.51) g的F_2代苗种78.7万尾,育苗成活率为56.9%。青岛近海黄姑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不仅为我国北方黄姑鱼人工养殖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基础资料,而且对黄姑鱼种群恢复和改善自然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87年我们从湖北省引进斑点叉尾鲴试养,经精心培育成亲鱼,于1990年获得人工繁殖成功,1991年继续进行人工繁育技术试验。两年共培育鱼苗37.8万尾,现将苗种培育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梭鲈鱼池塘人工繁育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池塘中梭鲈鱼人工繁育的试验介绍,阐述利用这种优质鱼类在池塘中进行人工养殖的可行性及重要的推广价值,并对试验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和提出相应的对策。该试验是在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开翔先生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的,现我局已进行了5年,规模和产量不断提高。1992年,成鱼驯养面积900m^2,繁殖出水花25.4万尾,售出秋片1000尾;1993年,繁育出梭鲈夏花苗50000尾,秋片10000尾。  相似文献   

20.
条件反射法驯化鸭绿江斑鳜食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斑鳜为鸭绿江流域优质品种,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目前虽然鸭绿江斑鳜集约化养殖已获得初步成功,但在养殖过程中全部投喂活饵料鱼不但增加养殖成本,而且活饵料鱼的供应受季节、营养、价格等因素制约,限制了鸭绿江斑鳜养殖业的发展,如何让鸭绿江斑鳜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采用条件反射法对体长为3厘米的鸭绿江斑鳜进行食性驯化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