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常见坚果壳的元素组成·纤维素含量和结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5种常见坚果壳的元素组成、纤维素含量和结晶度进行分析。[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按照高度法、切线法、分峰面积法3种方法对坚果壳中的纤维素的结晶度进行了分析,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对坚果壳的成分和原子比进行了分析。[结果]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板栗、花生、瓜子、夏威夷果和核桃皮层纤维素的结晶度不同,结晶度变化趋势相同;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结果表明,这5种坚果壳主要是由C、O、N、Si元素组成,成分含量有差异。夏威夷果壳的结晶度最大,板栗壳原料纤维素结晶度最小;花生中的氮元素含量最高,原子百分比达到3.78%,花生中的O/C和N/C比值最大,分别达到0.29和0.05,Si/C原子比最高的是花生壳。[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硬果壳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纳米纤维素表面烷基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表面烷基化的方法降低纳米纤维素表面的亲水性,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X 射线衍射、X 射线光电子能 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对烷基化后的纳米纤维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KH鄄570 和纳米纤维素之间发生 了偶联反应,随着偶联剂浓度的升高,纳米纤维素的结晶度先下降后上升;硅醇或部分缩合的硅醇包覆在纳米纤维 素的表面,从而使烷基化纤维素的碳氧比下降;烷基化能使纳米纤维素表面的羟基量减少,降低了纳米纤维素表面 的亲水性;硅烷偶联剂与纳米纤维素发生了偶联反应,且反应程度一致,纳米纤维素表面烷基化均一。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环境中竹笋壳纤维复合材料的降解特性,采用自然曝露法、土壤掩埋法、水性培养液法和纤维素酶法4种方法对复合材料进行了降解处理,测定了复合材料降解过程中的质量损失率以及降解后的相对结晶度、化学组分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竹笋壳纤维复合材料在自然环境、土壤、水性培养液和纤维素酶缓冲溶液中有良好的降解性能,降解后的质量损失率依次为11.4%,21.0%,31.2%和34.3%,相对结晶度由空白对照组的40.7%依次增大到46.8%,53.1%,55.1%和57.7%,特征吸收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SEM分析表明,水性培养液降解使竹笋壳纤维表面变得更加粗糙,沟槽增大,出现较多剥落的碎片和较大的孔洞.土壤和纤维素酶缓冲溶液降解使竹笋壳纤维依次发生竹笋壳纤维表面胶质大量破坏和竹笋壳纤维内部剥离分层破坏,暴露出纤维单丝.  相似文献   

4.
棉纤维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由纤维素链状大分子所构成。它的结构是在棉纤维单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是品种的生物学属性。要深入了解棉纤维的各种性能,更好地加工、利用原棉,以致进行优良棉种的培育,纤维内部纤维素大分子排列的有序程度则提供了纤维物理性能的解释基础。为此,本文分析了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的标志纤维素大分子排列有序程度的不同品种(系)棉纤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碘酸盐对棉纤维进行仲羟基选择性氧化,制备了二醛基纤维素。通过正交设计直观分析法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棉纤维的强力和醛基含量为综合指标,制备的较优工艺条件是高碘酸钠氧化剂浓度为2 g.L-1、氧化温度为40℃,氧化时间为2 h。通过FT-IR和X射线衍射测试可知经高碘酸盐处理后,棉纤维素大分子链中含有新生成的活性基团醛基,但其结晶度有所降低。与原棉纤维相比,经较优工艺氧化的棉纤维弹性变形和吸水性能有所提高,初始模量稍有下降从而纤维略变柔软。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研究不同播期对棉纤维发育过程中纤维素累积和纤维超分子结构的影响,探讨纤维累积特征、超分子结构变化与纤维强度形成的关系,揭示棉花生育后期低温对棉纤维强度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新陆早13号和新陆早33号为材料,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形成棉铃发育的不同温度条件,研究棉纤维素发育过程中纤维素累积特性和纤维超分子结构的变化,分析纤维强度形成与超分子结构变化的关系.[结果]在新疆棉花生产正常播期处理条件下,棉纤维的发育处于较适宜的温度条件,纤维发育过程中纤维素积累速率平缓且经历时期长;在晚播条件下,棉纤维发育后期受到低温的影响,纤维素的快速积累起始时期推迟,纤维快速积累时期缩短,纤维素的理论最大含量下降,晚播处理棉纤维的取向分散角和取向分布角的角度大于正常播期处理,纤维强度下降.[结论]在棉纤维发育过程中,棉纤维发育期后期的低温不仅影响了纤维素的积累特性,导致纤维的超分子结构3个参数大于正常播期处理,不利于高强纤维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由于强亲水的纳米纤维素与有机高分子材料之间的界面相容性差,使其作为一种有前景的增强剂应用受到限制。采用丙烯酸丁酯(BA)对纳米纤维素(CNF)表面进行原位乳液接枝聚合改性可以提高纳米纤维素与聚乳酸等高分子材料的相容性。方法本研究优化了纳米纤维素表面接枝聚丙烯酸丁酯(PBA)链接枝率的影响条件,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光谱(XRD)、透射电镜(TEM)、热重(TG)、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散射X射线微区(SEM-EDS)分析等手段对聚丙烯酸丁酯修饰前后的纳米纤维素进行了表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改性纳米纤维素与聚乳酸基体的相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改性纳米纤维素(PBA-g-CNF)在1 734 cm? 1出现了典型的羰基红外吸收;改性纳米纤维素的结晶度指数为48%,较纳米纤维素的61%有所下降;纳米纤维直径由50 nm增加至 80 ~ 100 nm;最大热失重温度由改性前的340 ℃增加至改性后的354 ℃;纳米纤维素中的C和O的原子数比为1.89,改性纳米纤维素的C和O的原子数比为3.76,C和O元素在改性前后纳米纤维素中分布均匀;改性纳米纤维素与聚乳酸的共混膜材料拉伸断面呈现出韧性断裂过程。结论 聚丙烯酸丁酯改性纳米纤维素是成功的,且改性过程主要发生在纳米纤维素的表面。改性后的纳米纤维素与聚乳酸之间展现了良好的界面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以棉纤维为原料,乙酸酐为共反应剂,浓硫酸为催化剂,在冰醋酸体系中对纤维素进行乙酰化改性制得纤维素乙酸酯;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与产物取代度(DS)的关系进行分析;对产物的官能团、微细构造和热稳定性采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热重分析(TGA)等3种分析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4 h,催化剂用量为0.5%时,产物的DS最大;产物中存在大量酯基;与纤维素相比,由于乙酰基的存在,纤维素乙酸酯的结晶度有所下降且热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9.
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I-TR)以及电镜扫描(SEM)对芒草60Coγ辐照后微观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芒草经60Coγ射线辐照预处理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程度较大,降解率在2000 kGy时分别达到53.28%和95.76%。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辐照使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分子内和分子间的化学键发生断裂,纤维素的结晶度逐渐变小,纤维变得不完整,纤维表面出现明显分层脱落现象,基本失去原有的形貌特征。  相似文献   

10.
小麦茎秆抗倒伏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小麦茎秆纤维素与小麦茎秆抗倒伏性之间的关系,采用微波辅助加热酸浸提法提取了小麦茎秆纤维素,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纤维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等方法对小麦茎秆纤维素光谱性能和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抗倒伏小麦百农矮抗58茎秆纤维素含量为22.51%,结晶度高达74.47%;微波辅助加热酸浸提法所提取的小麦茎秆纤维素纯度高,具有典型的纤维素特征,小麦茎秆纤维素结晶体具有典型的纤维素Ⅰ的结构;小麦茎秆纤维素结构属结晶度高、大分子排列非常紧密的纤维;小麦茎秆纤维素的结晶度和小麦茎秆的倒伏指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晶度高,倒伏指数小,抗倒伏性能强;结晶度可以用来表征小麦茎秆纤维素的强度,有望作为衡量小麦茎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施肥对不同坡位毛竹林的影响,以提高毛竹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方法]对福建省尤溪县西芹村不同施肥管理和不同坡位毛竹出笋量、新竹地径和枝下高进行研究。[结果]施肥管理和不施肥管理新竹枝下高和出笋量均为显著差异,施肥管理能有效提高竹林产量;不同坡位样地内的新竹枝下高和出笋量均为显著差异,而新竹地径差异性不显著,不同坡位上新竹枝下高、新竹地径、出笋量从大到小均依次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下坡位竹林生产量最高。[结论]在毛竹低产林改造过程中,采用施肥管理,对毛竹林产量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在实践生产中,下坡位水肥条件较好,更有利于竹林出笋和竹材生产。  相似文献   

12.
对采收后绿竹Bambusa oldhami笋经不同的处理后,研究不同温度的储藏条件下,对绿竹笋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与纤维素和木质素质量分数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绿竹笋采收后,在低温储藏条件下,各处理PAL活性呈先升后下降趋势,2~3 d后PAL活性快速下降,4 d开始PAL活性变化趋缓;而常温条件下竹笋PAL活性上升得快,下降速度也快,常温条件下竹笋PAL酶的失活早于低温储藏的竹笋。储藏过程中各组POD活性迅速增加后降低,经保鲜处理后的各组竹笋POD活性增加和降低均迟于未处理的对照组;常温储藏的对照组POD采收后4 d就完全失活,常温储藏过程中竹笋纤维素和木质素质量分数增加速率比低温储藏的快。通过保鲜处理和低温条件储藏,能有效保持酶活性,延长竹笋保鲜时间,降低竹笋老化速度。图6表1参14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发能代替传统保温被且性价比更高的新型日光温室保温被。[方法]朝外面料分别选用了淋膜无纺布、淋膜军用基布、珍珠棉(EPE)复合黑色PE编织布、无纺布复合黑色PE编织布,朝里面料选用了强力无纺布;芯材分别选用了喷胶棉、杂羊毛、珍珠棉(EPE)、化纤棉、微孔发泡材料,试制了5种保温被,通过静态检测及室外试验,以市场主流保温被(牛津布+化纤棉)和(淋膜无纺布+化纤棉)为基准,对照分析了其保温性,且对面料测试了抗拉强度。[结果]静态检测报告表明,喷胶棉保温被和杂羊绒保温被的保温率分别为84.0%和83.3%,而淋膜化纤棉保温被和牛津布化纤棉保温被的保温率分别为75.0%和65.0%。室外试验表明,当室外温度最冷为-24.4℃时,喷胶棉保温被保温效果最好,室内温度达5.4℃;室外平均温度为-9.3℃时,室内平均温度为14.7℃;其次是杂羊绒保温被,室外温度为-24.4和-9.3℃时,室内温度分别达4.2和14.3℃;最差是牛津布化纤棉保温被和淋膜化纤棉保温被,室外温度为-24.4℃时,室内温度分别是2.8和3.6℃。[结论]喷胶棉保温被和杂羊毛保温被性能良好,可作为日光温室的新型高效保温材料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1-MCP处理对毛笋贮藏期间活性氧代谢及木质化的影响。[方法]用25μl/L的1-MCP密闭处理毛笋24 h,以未加处理的为对照,然后在10℃下贮藏10 d,对毛笋贮藏期间的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1-MCP处理降低了贮藏期间毛笋的乙烯生成,延缓了组织硬度的增加,抑制了MDA、H2O2和O2-.的积累,同时保持了较高的SOD、CAT和APX活性。[结论]1-MCP通过调控活性氧代谢平衡延缓毛笋采后木质化。  相似文献   

15.
除虫菊素热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红艳  赵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605-18607
[目的]分析除虫菊素的热稳定性。[方法]研究了除虫菊素原药、5%除虫菊素丙酮液、不同含水量的5%除虫菊素丙酮液及不同pH条件下的5%除虫菊素丙酮液分别在(0±1)℃、25℃(室温)、(54±1)℃条件下保存的热稳定性。[结果]除虫菊素原药和除虫菊素丙酮液在热贮条件下都不稳定;水分是促进除虫菊素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酸碱条件对除虫菊素的分解均有影响。[结论]为开发和合理应用除虫菊素产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竹炭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及其电容性质。[方法]采用竹材加工剩余物制成的竹炭为原料,以氢氧化钾为活化剂制备了双电层电容器用活性炭,并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液固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及升温速率对产品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得到最优的活化工艺参数如下:碱炭比为4∶1,活化温度为770℃,活化时间为60 min,升温速率为10℃/min,比表面积高达2 379 m2/g,但其质量比电容不是最大。当比表面积为2 121 m2/g时,质量比电容最大(323 F/g),但其体积比电容偏小。[结论]为研制高比电容量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电极材料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间歇式密闭培养法培养木醋杆菌,探讨该方法合成小口径细菌纤维素管的可行性并对管进行表征研究。[方法]以椰子水为培养基、硅胶管为渗氧载体,在密闭罐中培养木醋杆菌,以合成小口径细菌纤维素管,之后测定产物的湿态含水率,孔隙率,比较热干燥与冷冻干燥2种干燥条件的差异,并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培养产物的形貌。[结果]密闭式间歇培养法能生物合成小口径细菌纤维素管;通过不同干燥条件的比较发现,相比于热干燥,冷冻干燥更适合于管的储存及后续工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合成的管壁及横截面结构,发现该管壁处有较致密的网孔结构,且管断面有明显的层状结构。[结论]小口径细菌纤维素管可通过间歇式密闭法合成,且管的管壁有纳米级孔径,提示其有作为分离膜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梁祖昂  蔡吉苗  刘先宝  李超萍  时涛  黄贵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190-11193,11328
[目的]对11株杂交竹枯萎病病菌进行基础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以11株分离自广西华劲竹林发展有限公司枯萎病发病严重竹林基地的杂交竹枯萎病病菌为材料,进行最适生长条件与孢子萌发最适条件的确认及致死温度的测定。[结果]11株菌株的最适生长培养基和光照条件各不相同,最适生长温度为24~28℃,最适pH值在7.0~11.0,乳糖和山梨醇为最佳碳源,酵母浸膏为最佳氮源。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4~30℃左右,最佳碳源为麦芽糖、乳糖、蔗糖,最佳氮源为酵母浸膏、牛肉浸膏。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min)。[结论]该研究为杂交竹枯萎病的防治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