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番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番鸭肝“白点病”患鸭的肝脾匀浆中分离到 7个病毒分离株 .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呈球形 ,无囊膜 ,有可见的双层衣壳结构 ,外壳直径 75nm,内核直径 50 nm;病毒核酸型为 RNA;不凝集鸡、鸭、兔、豚鼠红细胞 ,与禽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 ;对番鸭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可致感染细胞圆缩、融合 ,出现多核细胞和巨细胞 ,胞浆内有近核包涵体 ;试验感染 1日龄敏感雏番鸭死亡率达 10 0 % ,临床及病理变化与自然感染发病的番鸭基本一致 ,并可回收到该病毒 .结果表明 ,目前国内流行的番鸭肝“白点病”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2.
番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从番鸭肝“白点病”患鸭的肝脾匀浆中分离到7个病毒分离株。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有可见的双层衣壳结构,外壳直径75nm,内核直径50nm;病毒核酸型为RNA;不凝集鸡、鸭、兔、豚鼠红细胞,与禽呼肠孤病毒有一定的抗原相关性;对番鸭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可致感染细胞圆缩、融合,出现多核细胞和巨细胞,胞浆内有近核包涵体;试验感染1日龄敏感雏番鸭死亡率达100%,临床及病理变化与自然感染发病的番鸭基本一致,并可回收到该病毒。结果表明,目前国内流行的番鸭肝“白点病”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3.
根据经典和新型水禽呼肠孤病毒σ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PCR引物,通过优化病毒RNA提取方法和PCR条件,建立了番鸭呼肠孤病毒通用RT-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可自1株经典型或4株新型水禽呼肠孤病毒特异性扩增出436 bp条带,其最低病毒检出量为3.6 TCID50,而对鸭甲肝病毒、鸭瘟病毒、新城疫病毒、坦布苏病毒、番鸭细小病毒、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扩增均为阴性。对2011~2012采集的224份(番鸭74、鹅68、鸭82)疑似临床病料进行检测,结果 56份为阳性,番鸭、鸭和鹅阳性率分别为59.5%(44/74),11.0%(9/82)和4.4%(3/68),表明水禽呼肠孤病毒主要在番鸭中流行。  相似文献   

4.
鸭出血性坏死性肝炎是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引起的危害养鸭业的一种新传染病。为防制该病,本研究以NDRV JM85株为种毒研制成油佐剂灭活苗,并通过免疫血清学检测及攻毒保护试验评价疫苗效果。结果表明,该疫苗安全性好,免疫原性强,麻鸭二免后28d产生较高的中和抗体,并能维持较长时间。种番鸭免疫后的子代雏番鸭具有一定的母源抗体,能够抵抗强毒的感染,可用于防制鸭新型呼肠孤病毒病。  相似文献   

5.
通过电镜观察、血清交叉中和试验、病毒的细胞病变特征、病毒基因组特征及S3蛋白基因分析等方法,比较2株不同疾病型鸭源呼肠孤病毒的生物学及基因组特性差异.染毒细胞的超薄切片观察结果表明,2种病毒为球形,直径约70 nm,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在胞浆中呈晶格状分布,而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呈零星、散在分布;MDRV和NDRV之间的相关系数R值很小,抗原相关性较低;NDRV的细胞病变类型以巨融合为主,而MDRV则以细胞圆缩、坏死为主;经尿囊腔接种,NDRV能致死鸡胚,而MDRV不能致死鸡胚.MDRV及NDRV的S基因片段的迁移率明显不同;两者S3基因处在不同的进化分支.结果初步表明不同疾病型的水禽呼肠孤病毒MDRV和NDRV的生物学特性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番鸭呼肠孤病毒弱毒株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交替传代选育出适应CEF繁殖的番鸭呼肠孤病毒弱毒疫苗株。该弱毒株已失去对1日龄雏番鸭的致病性,对CEF的TCID50稳定在10-5~10-5.5;在雏番鸭体内连续盲传5代,未见毒力返强现象;1日龄雏番鸭免疫不同代次弱毒后7 d攻击番鸭呼肠孤病毒强毒,保护率均在88%以上,且不同代次弱毒的外源病毒检验结果均为阴性。上述结果表明该弱毒株无外源病毒污染、安全性好、遗传性稳定、免疫原性强,可用于制备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  相似文献   

7.
新型番鸭呼肠孤病毒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引起鸭严重疾病的病原,该病毒与经典MDRV主要在病毒宿主范围、体外培养特性、临床致病性和免疫保护特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RT\|PCR扩增新型呼肠孤病毒σC基因,经NcoⅠ和XhoⅠ双酶切处理,插入到pET\|28a(+)原核表达载体,获得重组质粒pET\|28a(+)\|σC。将重组阳性质粒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诱导表达后经SDS\|PAGE电泳对σC蛋白进行初步分析,蛋白分子量约为36 kDa。重组蛋白经纯化后免疫实验兔,获得抗σC蛋白的高效免疫血清。通过Western Blot与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初步表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σC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致病性。【方法】以NDRV分离株NP01、NP03、NPM为供试病毒,分析其对禽胚(番鸭胚、鸡胚)、部分禽类(雏番鸭、雏半番鸭、雏鸡、雏鹅)及细胞的致病性。【结果】NDRV分离株经尿囊腔接种能100%致死12日龄番鸭胚和9日龄鸡胚。2日龄雏番鸭、雏半番鸭经腿肌、口鼻、爪垫等途径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出现了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病症,NDRV分离株对雏番鸭和雏半番鸭的致死率分别为20%~53%和13%~33%,同时能从病死鸭肝脾中回收到该病毒,耐过鸭大多成为僵鸭;15日龄雏鸡和2日龄雏鹅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观察20 d,均未表现出NDRV致病的临床症状。NDRV分离株具有较广的细胞亲嗜性,能在MDEF、CEF、AD293、Marc145、Vero、ST、MDCK等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病变细胞呈现巨融合状;但NDRV分离株在PK细胞中盲传3代均未出现病变。【结论】NDRV在致病特性方面明显不同于禽呼肠孤病毒和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抗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的单克隆抗体,建立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间接免疫荧光(IFA)快速诊断方法。【方法】制备MDRV抗原,用之免疫Babl/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和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采用IFA和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单克隆抗体,检测其生物学特性,应用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建立MDRV IFA快速诊断方法。【结果】筛选到237-11,45-12和3-H3 3株特异性好并能稳定分泌抗MDR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45-12株单抗为IgM亚型,237-11和3-H3株单抗为IgG3亚型。45-12和3-H3 2株单抗具有ELISA特性,效价分别为10-4和10-5;237-11株单抗具有IFA特性,效价达103。特异性测定结果显示,3株单抗仅与MDRV反应,而与正常细胞培养物(MDEF)、番鸭细小病毒(MPV)、鹅细小病毒(GPV)、禽呼肠孤病毒(ARV) 、鸭副黏病毒(PMV)和鸭肝炎病毒(DHV)均无交叉反应。应用抗MDRV单抗建立的IFA方法与病毒分离法(VI)的符合率为91%。【结论】筛选到2株具有ELISA特性、1株具有IFA特性且能分泌抗MDR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建立了MDRV IFA快速诊断方法,为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快速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只5日龄健康番鸭,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室隔离饲养。试验组雏鸭每只腿部肌肉注射番鸭呼肠孤病毒细胞毒0.2 mL(0.01个TCID50=10-3.7558),对照组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灭菌生理盐水,每隔5 d,应用组织化学法检测脾脏和法式囊中浆细胞数量,间接血凝法检测血清中禽流感抗体水平和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IL-2,IL-6含量的变化。【结果】番鸭感染呼肠孤病毒,法氏囊和脾脏中浆细胞数量试验组均比对照组少,在感染后15 d达到最少,试验组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同时,番鸭感染呼肠孤病毒可抑制禽流感抗体形成,感染后15d抗体水平最低,试验组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此后又逐渐升高;血清中IL-2和IL-6的含量也在感染初期降低后又逐渐回升,感染后10 d均达最低,试验组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5日龄雏番鸭,通过破坏免疫器官(法氏囊,脾脏)中的浆细胞,降低了机体抗体形成能力,同时,也通过对免疫分子的影响反过来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提示,增强机体体液免疫功能是防制该病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用禽(番鸭)呼肠孤病毒YB分离株,人工感染1日龄雏番鸭及鸭胚,扑杀典型症状的病雏鸭.采取病变的器官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超微结构的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全身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都受到番鸭呼肠孤病毒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以脾脏细胞受破坏最为严重,这些细胞除了急性死亡以外,均可在病毒诱导下发生细胞凋亡,表现为:细胞皱缩→染色体浓缩、边聚、外排→形成凋亡小体、自噬小体→被周围吞噬细胞包裹、吞噬、消化降解→终末溶酶体形成.  相似文献   

12.
番鸭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后,在感染早期(15 d内),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比对照显著下降(P<0.01),外周血T淋巴细胞ANAE阳性率比对照显著下降(P<0.01),IL-2含量也比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但在感染后期(特别是感染后20 d)各指标均有所回升,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由此可见,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早期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感染后期功能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3.
这些年,随着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宿主的不断扩大,此病毒感染已成为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在相关报道中发现,此病感染鸭的品种同样有增多趋势,国外学者Clork等提出病毒致病性的3大类型。I型,造成禽类暂时性消化系统紊乱,诱发吸收障碍。II型,以病毒性关节炎综合征为典型。Ⅲ型,可诱发前两者。笔者认为这样的划分较为权威。文章由此而展开论述,分析鸭呼肠孤病毒的病原学特点,就国内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做系统概述。同时,进一步分享此病的防治经验,并对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症状呈多样性的思考;对鸭呼肠孤病毒感染防治难度大等相关问题分析与展望,总结要点知识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一种快速、敏感和特异性检测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的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NDRV S3基因保守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MGB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检测NDRV的一步法MGB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检验,并与普通RT-PCR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扩增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仅出现单特异峰。该方法对经典鸭呼肠孤病毒、H9N2禽流感病毒、鸭坦布苏病毒、A型鸭肝炎病毒、鸭新城疫病毒、鸭瘟病毒及番鸭细小病毒均未检测到信号,对NDRV的最小检出量为10拷贝·μL-1。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重复性好。此外,利用该方法对239份疑似新型呼肠孤病毒病样品进行检测,常规RT-PCR检测时有75份为阳性,一步法TaqMan-MGB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时有100份为阳性,而且常规RT-PCR检测出的阳性样品用一步法TaqMan-MGB荧光定量RT-PCR检测时均为阳性,符合率为100%。该检测方法的建立为NDRV早期快速检测及定量分析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鸭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卵黄抗体被动免疫持续时间,试验取3批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试制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卵黄抗体,按1.0 mL·只-1颈部皮下接种1日龄易感雏鸭,分别在注射抗体后1、3、5、7 d攻毒(抗体试验组),分析攻毒保护情况,剖检试验雏鸭,观察病理变化,同时设攻毒对照组(不接种卵黄抗体但攻毒)和健康对照组(不接种卵黄抗体也不攻毒)。结果显示:雏鸭接种卵黄抗体后1~5 d,卵黄抗体对雏鸭的攻毒保护率均在90%以上;注射后第7天的攻毒保护率为53.3%;攻毒对照组雏鸭均90%~100%发病。剖检发病雏鸭,可见肝脏和脾脏均呈典型的坏死及出血性病理变化;抗体试验组存活雏鸭剖检无病理变化;健康对照组雏鸭均100%健活,剖检无病理变化。说明注射卵黄抗体5 d内能对机体产生良好的保护作用,而7 d后保护作用大幅减弱,确定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卵黄抗体的被动免疫持续期为5 d。  相似文献   

16.
参考GenBank上公布的禽呼肠孤病毒(ARV)和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σ非结构基因(σNS)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对番鸭源呼肠孤病毒YJL株σNS全基因进行RT-PCR扩增,克隆到pMD18-T载体中,并对克隆产物进行PCR鉴定和测序;YJL株σNS的编码基因位于S4节段,基因全长1192 bp,其5′端和3′端序列分别为5′-GCTTTT和3′-TATTCATC,具有典型的禽正呼肠孤病毒基因末端碱基序列;σNS基因只有一个有效阅读框(24-1127 bp),编码由367个氨基酸组成的σNS蛋白;σNS蛋白的分子质量约为40.57 ku,等电点(PI)为7.875.YJL株与法国MDRV-89026株σNS基因核苷酸的同源性为77.8%,推导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0.2%;与ARV-S1133株σNS基因的同源性为99.4%,推导氨基酸的同源性为99.5%;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YJL株σNS基因和蛋白与S1133株的亲缘关系更近,处在ARV分支上.可见,番鸭源呼肠孤病毒YJL株属于ARV,同时也表明我国发病番鸭群中存在不同基因群的呼肠孤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7.
参考GenBank鸡正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和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ns,DRV)σ非结构蛋白(σNS)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对番鸭呼肠孤病毒YB(DRV-YB)株σNS基因进行RT-PCR扩增,克隆到pMD18-T载体中,并对克隆产物进行PCR鉴定和测序...  相似文献   

18.
草鱼呼肠孤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为四大家鱼之一,尤其在我国气候温暖的南方如长江、珠江水域养殖量极大.然而草鱼在幼苗阶段极易发病,其中威胁最大是草鱼出血病(grasscarp hemorrhage),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是草鱼出血病的主要病原,由于其高度传染性与致死性,对我国草鱼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近年来,关于草鱼呼肠孤病毒的研究逐步增多,并且出现了新基因型报道,引起了多方关注.对草鱼呼肠孤病毒的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原性、检测和综合防治等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对该病的防治和深入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鸭源呼肠孤病毒对雏鸭脾、法氏囊的病理损伤及相关免疫指标,初步阐明鸭源呼肠孤病毒对所引起的机体免疫器官损伤以及机体免疫抑制,为进一步探讨发病机理和免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7日龄樱桃谷雏鸭人工感染鸭源呼肠孤病毒,分别观察脾、法氏囊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脾、法氏囊指数,外周血CD3+、CD8+T细胞阳性率,脾、法氏囊IgY生成细胞,并分析试验组及对照组差异显著性。【结果】感染鸭源呼肠孤病毒后,雏鸭脾出现明显坏死灶,之后出现肉芽肿结构,法氏囊固有层淋巴滤泡明显减少;脾、法氏囊指数降低;外周血CD3+、CD8+T细胞阳性率降低;脾IgY生成细胞数量增多、法氏囊IgY生成细胞数量减少。【结论】鸭源呼肠孤病毒感染可导致雏鸭免疫器官严重损伤并引起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1月25日,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病毒研究室承担的“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2013新兽药证字41号)。这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唯一用于预防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生物制品,也是世界上首个用于预防该病的疫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