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2008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资料为基础,以科学性和实用性兼备的原则,采用综合多因子途径、多级序的方法,对景宁畲族自治县的森林立地类型进行划分。以植被类型、地貌、海拔、土壤、坡度、土层厚度等因子为主要依据划分3个立地类型组,17个立地类型。立地质量为优、中、差分别占林地面积的19.90%、69.11%、10.99%。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对巴彦淖尔市山地丘陵区林地立地类型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分析各立地类型在林地中的分布状况,同时计算不同立地类型乔木林的单位面积蓄积,从而为评价山地丘陵区林地立地质量、确定经营方向和编制林业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巴彦淖尔市山地丘陵区划分为9个立地类型组23个立地类型,其中石质丘陵中厚层土立地类型面积最大(131 366.7...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对北大河林业局地形、地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立地类型划分的条件、依据和方法,将北大河林业局划分为3个林地类型组15个立地类型,对各立地类型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对今后的经营利用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以森林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采用综合多因子突出主导因子逐级控制法,分析立地生态因子地域分异的综合特征及对林木生长的影响,结合福建省林业生产实际,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基本原则,正确反映立地特征和本质,确定了福建省森林立地分类系统。即根据大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划分2个立地区域,按气候因素划分4个立地区,按地貌类型的差异划分9个立地亚区,按中地貌划分29个立地类型小区,按地形因子划分109个立地类型组,以土壤因子为主划分408个立地类型,并编制了立地质量评价等级表。本成果是编制林业规划、生产计划、作业设计、造林施工的重要依据,也是科研、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对适地适树、科学造林营林、提高森林质量、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促进林业绿色增长等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2015年森林连续清查资料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采用综合多因子、多级序的方法,对太岳山森林立地类型进行了划分。以地貌、海拔、坡向、坡度、土壤厚度等因子为主要依据,与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相衔接,将太岳山森林划分为4个立地类型小区,9个立地类型组,19个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6.
油桐立地分类及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根据中国油桐产区地域分异的自然特点,采用以定性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依据气候、大地形、小地形综合分析逐级控制的方法,划分出3个立地大区,13个立地小区,41个立地类型组,72个立地类型四级立地分类评价系统。并从立地质量多用途角度来评价油桐产量及其发展适宜度、林地效益。  相似文献   

7.
钦州湾沿海宜林滩涂立地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设点调查和取样室内分析,利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择盐度、潮滩位置、土壤质地3个主要因子来划分立地类型,共划分为3个立地区、9个立地组、28个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8.
兰考泡桐(Paulowniaelongata)是淮北平原砂姜黑土上的主要造林树种.为了提高造林质量,提高林业经营与决策的科学水平,开展了该区兰考泡桐立地类型划分、立地质量评价及生长模型的研究.通过调查该立地上兰考泡桐的生长情况.应用数量化理论筛选该类土壤影响兰考泡桐生长的主导因子,划分了9个立地类型.应用Richards函数为导向曲线,以平均优势木胸径为评价指标,导出了地位指数模型.编制了数量化地位指数得分表,实现了有林地与无林地的统一评价.根据兰考泡桐在这一地区栽培密度小的特点,建立了平均本胸径和平均本材积的单木生长模型.  相似文献   

9.
在近期昆明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资料基础上进行补充调查,从坡度和土壤厚度2方面对昆明市林地立地质量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市立地质量较好的林地资源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58.22%,适宜发展商品林:其余的41.78%为立地质量较差的林地资源,主导利用方向为以防护为主的公益林.林分质量分析结果,昆明市各林分立地条件类型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大小反映了不同立地质量林地的林木生长水平差异.建议根据林地立地质量和林分质量进行合理布局,制定昆明市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0.
雅鲁藏布江中游巨柏种群立地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微立地对雅鲁藏布江中游朗县巨柏种群立地类型进行划分,为探索微环境对巨柏生长的影响,以雅鲁藏布江中游朗县巨柏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的经验总结和定量的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参考中国森林立地分类、西藏地貌、西藏自然地理及各立地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划分立地类型,共划分出5个立地类型组:岩石裸露地立地类型组、山麓坡地立地类型组、阶地立地类型组、河滩地(河漫滩)立地类型组和水线岸边立地类型组,以及15个立地类型。将雅鲁藏布江中游朗县巨柏种群立地类型与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相结合,得到了朗县巨柏种群立地类型,可为进一步探索立地类型对巨柏生长的影响以及对西藏河谷地带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森林立地分类系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2.
文章根据森林立地分类原则及多伦县地形地势、土壤和植被差异,采用立地类型小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三级分类,共划出4个立地类型小区、8个立地类型组和26个立地类型,旨在满足多伦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经营方案编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千岛湖地区森林土壤类型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千岛湖地区森林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森林土壤有3个土类、5个亚类、10个土属。分布以黄红壤为主,占86.8%;钙质紫砂土次之,占7.8%;侵蚀性红壤占2.7%;石灰岩土占2.5%;黄壤面积最小,仅占0.2%。研究了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认为不同湖区林场的天然林土壤养分差异较大,从整个地区角度看各种林型间土壤养分无差异性,但从每个林场单独分析,无论是天然林,还是人工林,阔叶林地养分明显高于针叶林和混交林地。因而,实施针叶林阔叶化改造,对千岛湖地区林地的持续发展,提高其水源涵养、保持水土、景观生态等效益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以广西主要树种马尾松和桉树在宁明县的森林生产力为例,采用生物量连续函数法求算林地生物量,据此推算样地生产力,利用高精度的1:10000数字高程模型(DEM)求算研究区域的坡向、坡度、海拔,运用TPI指数求取坡位和地貌类型,利用P值检验法分析研究不同树种的森林生产力与立地条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立地因子与马尾松、桉树生产力相关性较高,但相关性在树种间存在差异性;海拔、坡位和土壤种类这三个因子均对马尾松与按树的生产力有制约作用;地貌类型和土层厚度因子对马尾松影响明显,而坡向和成土母岩因子则对桉树影响明显;坡度对两树种生长的影响均较小。由此可见,森林生产力与立地条件的相关程度取决于森林树种,不同树种的相关性结果不一致。研究结果为正确地构建森林生产力的预测估算模型和合理地进行营造林树种布局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森林立地分类及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菲 《林业科技情报》2010,42(1):12-12,14
森林立地类型分类及立地质量评价,对了解经营范围内的立地条件,提高造林和经营水平,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森林立地分类的发展历史、研究方法及其发展趋势并对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6.
在吉林蛟河地区开展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改培育大径级材林试验,结果表明:松江林场的天然次生蒙古栎林改培效果最为明显,其每年胸径增长量为0.44cm,平均增长率为5.59%,材积每年平均增长率为6.73%;不同立地条件及不同间伐强度对培育大径级材林影响差异显著,最佳间伐强度为28%,最佳立地条件为西南坡或南坡,胸径生长量最佳的为坡下,坡度为4°的长势良好,郁闭度为0.9的改培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林场2013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分析了该林场森林资源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实行分类经营、改善林分结构、致力科技创新、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纳入FSC森林认证体系优势开拓市场等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柏木混交林类型分布立地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项研究应用主成分排序方法研究四川盆地4种天然柏木混交林分布与立地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域内影响柏木混交林类型分布的主导立地因子是地形、土层厚度、水湿状况、土壤碳酸钙含量、pH值等。桤柏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山中下部平缓的台阶低洼地带,水湿条件较好,土层深厚的地方;栎柏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山中上部干燥瘠薄的立地上,生产力低;桤栎柏混交林介于二者之间;松柏混交林要求土壤中碳酸钙含量低,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林下灌木树种分布与立地条件因子无明显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柴河林业局天保工程区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森林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文章通过对天保工程区各类土地资源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系统阐述和评价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该局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翁牛特旗多年来在试验示范区内建立沙地综合防护林体系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总结了适于不同立地类型的造林树种及整地方式与土壤水分、养分的变化规律 ,对沙地综合防护林体系建设所产生的效益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