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胸腺是哺乳动物的一个重要免疫器官,FoxN1在调节胸腺上皮细胞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猪既是一种肉用型家养动物,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实验动物模型。为了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猪自身免疫的发展特点,本试验采用Realtime PCR结合Western blot技术对2,4,6,8月龄民猪胸腺内FoxN1的表达变化进行了检测,同时也分析了冷应激后FoxN1基因在耐冷型民猪和非耐冷型大白猪胸腺内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FoxN1基因在4月龄民猪胸腺内的表达水平最高,从6月龄开始出现下降,与已知人、小鼠的FoxN1表达变化趋于一致。冷应激会促进民猪胸腺FoxN1基因的转录与表达,但对大白猪无效。  相似文献   

2.
旨在探究雌性安徽白山羊胸腺组织形态学增龄性变化。选用幼龄期、初情期前、初情期及成年期雌性安徽白山羊各3只,记录胸腺常规指标,H.E.染色观察胸腺组织结构;利用免疫组化分析S100和Caspase-3的分布;采用RT-PCR技术检测胸腺中的S100、CASP-3、CASP-8以及TP53mRNA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表明:1)胸腺长度、重量、指数和最宽值均在初情期前或初情期达到最大。2)除幼龄期山羊胸腺外,初情期、初情期前和成年期胸腺皮髓质界限清晰。3)Caspase-3阳性细胞广泛分布在皮质和髓质,S100主要分布在髓质和皮髓质交界区域。4)S100mRNA在各时期的转录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ASP-3和CASP-8mRNA在初情期前转录水平最高,TP53mRNA在成年期水平最高。综上表明,雌性山羊胸腺自初情期开始呈现增龄性退化现象。CASP-3和CASP-8可能参与胸腺的发育和细胞更新以及退化早期过程,而CASP-8和TP53对成年后的胸腺退化更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工感染鸭病毒性肠炎急性病例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CH强毒株感染成年鸭复制鸭病毒性肠炎急性病例,分别于接种后不同时间,取心、肝、肾、脾、胸腺、十二指肠、法氏囊、脑和胰组织,制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病变最早发生于肝和肾,而鸭死亡后以免疫器官和消化器官损伤最严重;各种细胞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肿胀,染色质或浓缩、碎裂或溶解,线粒体溶解成空泡样结构,其他细胞器破坏;脾、胸腺、法氏囊以及小肠固有层中的淋巴细胞在感染24h后,在出现细胞坏死的同时还出现较为明显的细胞凋亡变化;而鸭死亡后淋巴细胞主要表现为黑洞核样变化,整个细胞凝聚深染,染色质固缩,细胞浆均质深染,细胞膜模糊或不完整。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学报》2014,(6):955-958
本研究旨在探讨非洲雏鸵鸟胸腺生长发育规律,为鸵鸟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基础。选取非洲雏鸵鸟1、30、60、90、334日龄(对照)各4羽,宰杀后,取胸腺,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胸腺的组织结构变化,并进行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鸵鸟胸腺的皮质与髓质面积比例随日龄增加逐渐降低;在鸵鸟胸腺髓质中观察到3种形态的胸腺小体,依次为单细胞小体、同心圆小体和团块状小体;胸腺髓质内单细胞小体出现较早,同心圆小体和团块状小体出现较晚。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鸡传染性贫血病毒AV1550株的致病性,取1日龄、7日龄和14日龄SPF鸡分别经胸部肌肉注射不同病毒含量的病毒液,同时设置正常对照,隔离饲养观察21日。感染后14日采血测定红细胞压积,21日统计死亡率、体重变化以及胸腺、骨髓、法氏囊病变情况并测定1日龄SPF鸡感染后不同组织中的病毒载量。结果表明,1日龄SPF鸡感染AV1550株后,表现出精神沉郁、增重减缓、贫血等明显的临床症状,死亡率为53.9%;死亡鸡或观察期结束时存活鸡剖检,可见胸腺萎缩,骨髓变成淡黄色;不同剂量感染后14日,均能引起红细胞压积显著下降;21日时,胸腺病毒载量最高,可达106.7copies/mg 。7日龄SPF鸡感染后,出现增重减缓,高感染剂量(100000EID50)出现贫血,部分鸡出现胸腺萎缩和骨髓病变,但病变率低于30%。14日龄SPF鸡感染后,不引起明显临床症状。研究证实,CAV对SPF鸡的致病性具有明显的日龄依赖性,红细胞压积降低、骨髓病变、胸腺萎缩以及胸腺病毒载量测定可作为评价CAV致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RE)是禽类的一种重要免疫抑制性疾病,目前对其造成免疫抑制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对实验室分离的一株REV流行毒株(HLJR0901株)感染1日龄SPF鸡后对感染鸡免疫器官和免疫功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日龄SPF鸡感染REV后出现生长迟缓,法氏囊、胸腺萎缩,脾肿大的症状。感染鸡出现法氏囊滤泡淋巴细胞大量坏死减少,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胸腺出血,胸腺小体增多;脾小结明显萎缩,淋巴细胞减少等病理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病毒在感染鸡法氏囊、胸腺和脾内均有分布,且持续存在。SPF鸡感染REV后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使AIV灭活疫苗和NDV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显著下降。本研究为阐明REV的免疫抑制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畜牧与兽医》2016,(5):90-92
为了研究肥大细胞在广西三黄鸡胸腺发育过程中的分布及其变化,采取石蜡切片、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技术,对肥大细胞在1、14、28、56、90、120、150日龄广西三黄鸡胸腺中的分布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发现,肥大细胞呈紫红色,大小不一,形状多样,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成簇或单一散在分布;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胸腺的髓质部,在胸腺小体和血管周围分布较多,皮质部、小叶间也有较少分布。随着日龄增长,胸腺单位面积内肥大细胞数量大体呈下降趋势,1日龄单位面积内肥大细胞数量最多,明显高于其他日龄,差异极显著(P0.01);120日龄单位面积内肥大细胞数量最少,明显低于其他日龄组,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8.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以H9亚型禽流感和番鸭呼肠病毒单独感染或混合感染雏番鸭后1、3、5、7、10d对胸腺、法氏囊、脾脏细胞凋亡和P53的动态变化进行检测。结果显示,H9亚型AIV,MDRV单独感染和混合感染均可导致雏番鸭胸腺、法氏囊和脾脏出现淋巴细胞凋亡增多;病毒感染早期各免疫器官组织细胞凋亡明显,感染后期细胞凋亡量逐渐减少;混合感染组脾脏、胸腺细胞凋亡更为显著。P53表达的变化与细胞凋亡呈现相同变化规律,表明P53表达与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研究高钼对肉雏鸡胸腺的影响。300只1日龄艾维茵肉鸡健雏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以对照日粮(Mo13mg·kg-1)和高钼日粮(Mo500mg·kg-1,高钼Ⅰ组;Mo1000mg·kg-1,高钼Ⅱ组;Mo1500mg·kg-1,高钼Ⅲ组)6周,以实验病理学和流式细胞术的方法观察研究雏鸡胸腺变化。与对照组比较,高钼Ⅰ、Ⅱ、Ⅲ组胸腺淋巴细胞减少,胸腺小体增大增多,肌样细胞增多;胸腺绝对质量和脏器指数显著降低(P0.05或P0.01);流式细胞仪测定,高钼Ⅰ、Ⅱ、Ⅲ组胸腺细胞G0/G1期显著升高(P0.05或P0.01),S期、G2+M期和增殖指数(PI)显著降低(P0.05或P0.01),同时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UNUL染色观察结果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一致。结果表明,日粮钼含量500mg·kg-1及其以上可抑制胸腺的生长发育,导致雏鸡细胞免疫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0.
鸭坦布苏病毒对雏鸭免疫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17,(2):211-217
为研究鸭坦布苏病毒(DTMUV)对雏鸭免疫系统的影响,本试验对5日龄雏鸭静脉接种DTMUV,并于接种后不同时间取雏鸭脾脏、胸腺、法氏囊进行组织病理学、抗原和凋亡检测。结果显示,DTMUV感染雏鸭的脾脏、胸腺、法氏囊均严重受损。接种DTMUV后4d,脾脏淋巴细胞减少,胸腺可见严重细胞崩解和大面积坏死区域,法氏囊滤泡轻度萎缩;接种后6d免疫器官病变最为严重,其中胸腺静脉严重栓塞,淋巴细胞变性坏死,空泡化也更加严重;接种后8d免疫器官病变均有所减轻,至16d,免疫器官结构基本恢复正常。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感染雏鸭的脾脏、胸腺、法氏囊中均检测到DTMUV抗原;细胞凋亡试验显示DTMUV能够显著引起脾淋巴细胞凋亡。综上所述,DTMUV可严重损伤雏鸭免疫器官,且这种损伤常发生于感染早期,并于感染后8d出现好转。  相似文献   

11.
雏鸡混合感染IBDV与CAV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实验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AV感染组、IBBDV感染组、IBDV-CAV混合感染组。选择IBDV发病严重期(6日龄)与CAV发病严重期(13日龄)测定并计算各组鸡的法氏囊、胸腺和体重的比值;分离外周血、法氏囊和胸腺中的淋巴细胞,加入适量的刀豆蛋白(ConA)和商陆凝集素(PAM)作为有丝分裂刺激原,利用MTT法检测实验鸡免疫细胞的功能变化;统计死亡率,绘制死亡曲线。研究发现,IVDB与CAV的混合感染较单独感染严重降低了感染鸡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功能,并同时增强了IBDV或CAV的致病力,出现两次死亡高峰,病死率达100%。  相似文献   

12.
对试验性热应激肉仔鸡的胸腺、法氏囊的超微组织学结构进行了观察,并进行了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表明,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热应激前3d胸腺和法氏囊部分淋巴细胞凋亡,热应激5d后胸腺和法氏囊的淋巴细胞以坏死性变化为主。通过Tunel法检测,发现在热应激前3d,胸腺和法氏囊的细胞凋亡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49日龄雏鸭胸腺组织学发育的增龄变化观察以及胸腺绝对重量、胸腺指数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а-醋酸萘酯酶阳性率的测定,研究了雏鸭胸腺发育规律。结果表明:1~14日龄雏鸭胸腺生长较为缓慢;21~28日龄胸腺生长十分迅速,到28日龄时雏鸭胸腺中大部分T淋巴细胞已分化发育成熟,雏鸭胸腺已形成能有效产生细胞免疫的组织结构基础;35~49日龄胸腺发育已趋于稳定。文中对胸腺小体的形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其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肉鸭鸭疫理尔默氏病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发生的肉鸭鸭疫理尔默氏菌病的自然病例和试验感染病例的病理学观察,发现其剖检变化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以及部分病例出现干酪性输卵管炎、关节炎为特征,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浆膜的纤维素性或浆液性纤维素性炎症,肺、肾、脑、心等实质器官严重的淤血、甚至出血,肝细胞弥温性的脂肪变性以及心肌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严重的颗粒变性,法氏囊淋巴滤泡萎缩、间质水肿,脾脏以及部分病例胸腺的淋巴滤泡萎缩。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17-β-雌二醇对小鼠胸腺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将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系(MTEC1)经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的17-β-雌二醇处理后,采用CCK-8法、Edu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DAPI染色法检测细胞核形态的变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DK1及CyclinB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雌激素显著抑制MTEC1细胞的生长,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雌激素处理组G2/M期细胞显著增多,出现G2/M期阻滞;细胞形态变化明显,出现形状变大、多核、核染色质凝聚等现象;CDK1及CyclinB1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果表明,17-β雌二醇可以抑制MTEC1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细胞周期正调节因子CDK1及CyclinB1的表达,使细胞阻滞于G2/M期。  相似文献   

16.
SPF级6周龄Balb/c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适应饲养1周后进行动物试验.雌激素+Gh-relin试验组:前2周隔日腹腔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含苯甲酸雌二醇0.1 mg)0.05 mL/只,后2周按每日腹腔注射Ghrelin(含Ghrelin 60 μg)0.1mL/只;雌激素+生理盐水对照组:前2周隔日腹腔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含苯甲酸雌二醇0.1mg)0.05mL/只,后2周按每日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0.1 mL/只;生理盐水对照组:前2周按0.05 mL/只隔日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后2周按0.1 mL/只每日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动物试验结束后,统计小鼠胸腺指数,应用光镜观察胸腺形态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胸腺中12种细胞因子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注射Ghrelin后,雌二醇诱导的小鼠胸腺萎缩在形态学上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胸腺中白细胞介素1(IL-1)、IL-2、IL-4、IL-6、IL-12、干扰素(1FN-γ)、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抑瘤素(OSM)、干细胞因子(SCF)、胸腺体液因子(THF)、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IL-7 mRNA含量稍微升高(P>0.05).结果表明,Ghrelin对雌激素诱导的小鼠胸腺萎缩具有逆转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一方面通过抑制IL一6、OSM、LIF、SCF等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胸腺细胞的增殖;另一方面通过抑制IL-1、IL-2、IL-4、IL-12、THF等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减少TNF-α和IFN-γ的分泌,进而抑制胸腺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研究高铜对雏鸭胸腺的病理学影响。选用1日龄天府肉鸭36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喂以对照日粮(Cu 8 mg/kg)和高铜日粮(Cu 100 mg/kg,高铜Ⅰ组;Cu 200 mg/kg,高铜Ⅱ组;Cu 400 mg/kg,高铜Ⅲ组;Cu600 mg/kg,高铜Ⅳ组;Cu 800 mg/kg,高铜Ⅴ组)6周。与对照组比较,高铜Ⅲ组、高铜Ⅳ组、高铜Ⅴ组雏鸭胸腺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生长指数显著降低(P〈0.05或P〈0.01),淋巴细胞的静止期增长及增殖指数明显下降(P〈0.05或P〈0.01),淋巴细胞的调亡率显著升高(P〈0.05或P〈0.01);高铜Ⅰ组和高铜Ⅱ组雏鸭胸腺上述指标变化不明显。结果表明,日粮铜含量高于400 mg/kg时,不同程度地抑制雏鸭胸腺的发育,导致雏鸭细胞免疫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18.
ALV-J和REV诱导雏鸡胸腺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HE染色法对人工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的SPF雏鸡胸腺细胞的凋亡情况进行了检测,同时辅以电镜超薄切片观察。结果表明,ALV-J和REV均可诱导雏鸡胸腺细胞发生凋亡,混合感染诱导的细胞凋亡更加严重;切片中可出现局灶状凋亡,凋亡细胞多于坏死细胞。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凋亡是导致感染鸡胸腺萎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在人工感染雏鸭体内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多杀性巴氏杆菌在雏鸭体内的动态病理变化,用小鼠复壮鸭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经测定其滴鼻途径的LD50=1×10-4.5/0.2 mL,口服途径的LD50=1×10-2.375/0.2mL.用100 LD50剂量,以口服、滴鼻途径分别感染雏鸭,于感染后6 h、12 h、18 h和24 h取心、肝、肺、肾及胸腺进行组织活菌计数.口服和滴鼻感染后12 h,从胸腺、肝、心、肺检测到生长繁殖的病原菌,18 h从口服感染组的肾脏检出目标菌,24 h从滴鼻组的肾脏检出目标菌.口服感染12 h,胸腺中菌数最高,达5.33×103 CFU/g,依次是肝、肺、心、肾.滴鼻感染12h,肺中菌数最高,达5.00×103 CFU/g,依次是胸腺、肝、心、肾.24 h均以胸腺菌数最高.表明检测体内鸭巴氏杆菌抗原或分离病原菌,首选器官是胸腺和肺,其次是肝、心.同时取心、肝、肺、肾、脾、胸腺、法氏囊、腺胃和十二指肠制作病理切片.消化道途径感染出现病变的最早时间是侵入后6 h,呼吸道途径感染出现病变的时间小于6 h.口服途径感染雏鸭后6 h,各器官都表现以充血为主要特征的轻微病理变化,6 h~12 h表现以细胞肿胀、开始细胞变性为特征的病理变化.12 h~18 h表现细胞变性加剧,开始核浓缩、核碎裂为特征的病理变化.18 h~24 h表现核浓缩、核碎裂加剧,细胞溶解的细菌损伤病理,以及淋巴细胞浸润、免疫器官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相伴的免疫损伤.滴鼻途径的病理变化与口服途径相似,但病理进程有所提前.鸭多杀性巴氏杆菌对胸腺、脾、法氏囊等免疫器官造成病理损伤,以胸腺和脾脏的损伤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鹅副粘病毒病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国内最近报道的一种新的传染病-鹅副粘病毒病的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病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病例的病理变化基本一致。主要肉眼病变为肠道粘膜广泛出血,坏死、溃疡;脾脏、胰腺出现粟粒样白色坏死点;胸腺、法氏事体积缩小;脑水肿、充血。主要组织学变化为肠道粘膜上皮细胞严重坏死、脱落;肝、心、肾等器官实质细胞变性、坏死;胸腺、脾脏、法氏囊的淋巴细胞坏死,淋巴组织萎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