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山西雁门关生态区甜高粱高产优质栽培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在雁门关地区最适宜种植的甜高粱品种以及配套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试验采用方差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大力士、晋甜杂2号、晋甜杂3号3个甜高粱品种在不同密度和肥料条件下的产量和饲草品质。结果表明,3个甜高粱品种均在密度11.25万株/hm2、复合肥750 kg/hm2、尿素150 kg/hm2栽培模式下,农艺性状最优;晋甜杂3号在密度11.25万株/hm2、复合肥1 125 kg/hm2、尿素225 kg/hm2和密度11.25万株/hm2、复合肥750 kg/hm2、尿素150 kg/hm2栽培模式下品质均较佳。综合分析,鉴选出适宜在雁门关生态区种植的甜高粱品种为晋甜杂3号,密度为11.25万株/hm2,施肥量为复合肥750 kg/hm2、尿素150 kg/hm2,其产量及品质综合效益值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选择20个玉米自交系,设置低密度6.75万株/hm2和高密度11.25万株/hm2两个处理,对群体籽粒产量和单株平均籽粒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自交系的单株平均籽粒产量,低密度处理均高于高密度处理;有16个玉米自交系的群体籽粒产量与相应的单株平均籽粒产量呈负相关性;各自交系在对应的两个密度条件下,单株平均籽粒产量间差异显著;11.25万株/hm2密度可作为当前开展耐密种质鉴定、耐密育种和耐密生理研究的适宜密度。  相似文献   

3.
密度对杂交棉群体冠层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密度水平杂交棉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与产量的变化规律,为南疆杂交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兆丰1号和鲁棉研30号为材料研究不同密度处理下杂交棉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及与产量的关系.[结果]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LAI先增后减,到盛花期达到最大值,18.75×104、26.25×104株/hm2显著高于11.25× 104株/hm2;冠层开度先降后升,盛铃期达最小值,透光率在盛铃期表现为11.25 ×104 <18.75 ×104 <26.25 ×104(株/hm2),铃对位叶Tr先降后升而其SPAD值及Pn均呈先升后降,其中18.75 ×104 >11.25 ×104 >26.25 ×104(株/hm2)的规律.从产量构成因素看,单株结铃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兆丰1号的单铃重呈显著性差异,鲁棉研30号差异不显著,总铃数表现出18.75×104 >26.25×104 >11.25 ×104(株/hm2)的规律,衣分无差异.其中18.75 × 104栋/hm2条件下,产量最高达9 800 kg/hm2.[结论]在南疆自然生态条件下,18.75×104株/hm2密度处理既能发挥杂交棉个体优势,同时具备群体优势,最终夺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大豆不同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有高产潜力的沧豆6号、冀豆16和冀豆17 3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15.0万株/hm2、19.5万株/hm2和24.0万株/hm23种种植密度下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动态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品种在不同群体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均大致呈抛物线型,沧豆6号在R6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冀豆16和冀豆17则呈显著负相关;不同种植密度、不同品种间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均存在差异;沧豆6号在R1~R6期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高种植密度下沧豆6号后期群体发育仍能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适合密植。  相似文献   

5.
试验以垦丰16和垦鉴豆43为材料,通过设计不同的播种密度和应用电气石浓缩液对大豆种子进行处理,研究大豆节本增效栽培新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垦丰16密度30万株/hm2种子处理的产量高于不处理20.97%,密度22.5万株/hm2种子处理的产量高于不处理14.49%;垦鉴豆43密度30万株/hm2种子处理的产量高于不处理9.05%,密度22.5万株/hm2种子处理的产量高于不处理10.57%。  相似文献   

6.
以大豆[Glycine max(Linn.) Merr.]品种中豆4601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中豆4601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中豆4601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不同施肥量处理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施肥量与种植密度间的互作对中豆4601产量的差异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在33.0万~66.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中豆4601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荆门市种植中豆4601以300 kg/hm2三元复合肥作底肥,种植密度为33.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密度对阜豆9号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其产量先增后降,在24万株/hm2时达到峰值,可将21万~27万株/hm2作为阜豆9号夏播最佳种植密度区。  相似文献   

8.
种植密度对新疆高产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在北疆生态条件下,种植密度对高产棉花品种新陆早33号叶片光合速率、冠层结构、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分析探讨了种植密度对新疆棉花高产影响的生理机理.结果表明,种植密度越小,单株叶片光合速率越大;随种植密度增大,叶面积指数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在盛铃期,31.5万株/hm2处理密度过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体发育,造成叶面积指数下降,其叶面指数小于27万株/hm2处理;高密度条件下植株个体发育不良,群体内部条件趋于恶化,造成冠层结构不良,导致叶片衰老和光合功能衰退加快,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纤维主要品质指标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就产量而言,22.5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27万株/hm2处理、31.5万株/hm2处理次之;就品质来讲,随种植密度增大,棉纤维长度、比强度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9.
以晋豆30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晋豆30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其中,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差异均显著,且与种植密度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不同种植密度下晋豆30号产量差异显著;15万~27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为27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2 680.8 kg/hm2;当密度增加到30万株/hm2,产量则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密度对晋荞麦6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苦荞晋荞麦6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苦荞晋荞麦6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其中,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差异均显著,且与种植密度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不同种植密度下晋荞麦6号产量差异显著;30万~120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为12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2479.67kg/hm2;当密度增加到150万株/hm2时,产量则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1.
大豆中黄30栽培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已通过国家审定的大豆品种中黄30,安排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为27.0万株/hm2时大豆产量最高,为4 821.15 kg/hm2;其后产量高低的密度依次为25.5、24.0、21.0、28.5、22.5万株/hm2,可以看出,随着密度增加,产量开始时逐渐升高,在27.0万株/hm2时达到峰值,此后又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方式与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种植方式及栽培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以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下限主栽品种兴垦3号(半紧凑型)和江单1号(紧凑型)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栽培密度,采用裂区设计,对黑龙江省常用的5种栽培方式的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种栽培方式间的产量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50cm小垄栽培方式、1465栽培方式、13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长特性与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以新冬20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种植密度,对其群体、个体生长性状及产量构成进行调查。[结果]随生育进程的发展,总茎数与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干物质积累量则持续增加;最大总茎数在拔节期出现,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最大值在抽穗-扬花期。随密度增加,最高总茎数、株高、单株最大叶面积、群体最大LAI、单株和群体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350万株/hm2密度处理下的总茎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而65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变化较大,50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且产量构成因素均达到最大,产量最高达8 472.49 kg/hm2。[结论]在南疆地区,为了获得高产高效,冬小麦密度应控制在500万株/hm2时较好。  相似文献   

14.
以3个青贮高油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3种种植密度对青贮高油玉米生物产量、干物质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不同密度下的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品种与密度互作之间差异显著;龙育1号、高油169和高油115分别在7.0万株·hm-2~8.0万株·hm-2、7.0万株·hm-2和6.0万株·hm-2下作为优质青贮高油玉米可在黑龙江省种植推广,青贮高油玉米品种的青贮生育日数、株高、穗位、茎粗、收获期绿叶片数差异不大,品种之间差异主要由品种自身特性决定.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夏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夏谷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金选6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6个密度处理,分别为30万、60万、90万、120万、150万、180万株/hm~2,分析金选6号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抗倒性。[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大,植株的株高、茎粗、茎干重、穗长、穗粗、植株干重、穗重、穗粒重、出谷率、千粒重均呈逐渐减小趋势,处理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谷子产量随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当密度为90万株/hm~2时,产量达最大值6 038.01 kg/hm~2,密度为60万株/hm~2时次之,且两者差异不显著。通过SPSS曲线回归获得的二次曲线模型Y=4762.081+27.812x-0.161x~2为描述谷子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最优模型,当x=86(密度约为86万株/hm~2)时,谷子理论产量最大为5 963.16 kg/hm~2,与实测的最适种植密度基本一致。[结论]金选6号最佳种植密度为60万~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确定冀中南地区三个主栽品种适宜种植密度。试验设置3个种植密度:45000株/hm2、75000株/hm2与105000株/hm2,研究不同密度对三个棉花品种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茎粗、果枝台数、单株结铃数、蕾铃脱落数、烂铃数降低。单位面积总成铃数对种植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冀棉958的籽棉产量在密度75000株/hm2时最大,石抗126与冀863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与105000株/hm2时产量大于45000株/hm2密度下的产量,两个较高密度下的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冀棉958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石抗126与冀863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105000株/hm2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商豆14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研究种植密度对商豆14生物学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株高、节间长度与密度呈正相关,茎粗、分枝数、单株荚数与密度呈现负相关。单株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与密度呈现负相关,百粒重与种植密度呈现正相关;脂肪含量与密度呈现正相关,蛋白质含量、脂肪+蛋白质总含量与密度呈现负相关。[结论]商豆14的最佳密度为25.5万~28.5万株/hm~2,其产量为4 680.12~4 746.79 kg/hm~2,脂肪+蛋白质总含量为60.07%~61.19%。  相似文献   

18.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浚单28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发挥浚单28的产量潜力,探求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浚单28叶面积指数、干物重、叶绿素、植株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浚单28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重增加,叶绿素含量和植株抗倒伏能力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密度为6.0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为11662.5 kg/hm2,在实际生产中,推荐浚单28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9.
探讨黄淮海夏玉米适宜种植行距,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行距、密度对先玉335灌浆速率、产量及其他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先玉335灌浆速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同密度条件下行距越大灌浆速率呈下降趋势.在60 000株/hm2条件下,改变行距设置对该品种穗粒数影响不大,在75 000株/hm2条件下,随着行距的增加,该品种穗粒数下降;在同行距条件下,75 000株/hm2产量高于60 000株/hm2产量,且在50 cm和宽窄行(40+80)条件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对旱地胡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旱作条件下,研究了播种量和种植密度对胡麻产量、品质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胡麻产量有较大影响,种植密度对胡麻产量的影响较小,旱地胡麻种植的最优组合为播种量900万粒/hm2,行距20 cm,株距20 cm。胡麻的分茎数和单株生产力随播种量的减少而增加,且有利于株高和工艺长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