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致病疫霉对甲霜灵抗性及抗性水平测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0年和2001年从壁山,沙坪坝采集番茄晚疫病病叶和病果,北碚,云阳,开县,万州和忠县采集马铃薯晚疫病病叶,共分离得136株致病疫霉,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甲霜灵抗性和抗性水平,结果表明:49.3%的菌株表现为抗性,9.5%的菌株表现为中抗,41.2%的菌株表现为敏感;以菌株PBB-1102为敏感对照,所测定的4株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达10^6倍以上,各地菌株抗性表现与菌株来源地的施药水平密切相关,并对抗药性不同的地区提出了不同的用药策略。  相似文献   

2.
番茄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甲霜灵的抗性测定及治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2000~2001年连续3季从壁山、沙坝坝蔬菜基地采集番茄晚疫病病叶和病果,共分离得80株晚疫病菌.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甲霜灵的抗性和抗性水平,结果有75.0%的菌株表现为抗性,13.8%的菌株表现为中抗,11.2%的菌株表现为敏感.以菌株TBS-2131为敏感对照,所测定的4株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达5×104倍以上.此结果表明当地晚疫病菌抗性菌株已占优势,并且抗性水平已很高.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番茄晚疫病的用药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监测河北、内蒙古和吉林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霜脲氰的抗性时空动态,明确霜脲氰及其混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马铃薯晚疫病菌抗药性治理和杀菌剂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2011—2019年共采集分离到824个马铃薯晚疫病菌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霜脲氰的敏感性,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验证霜脲氰及其混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河北、内蒙古和吉林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对霜脲氰抗性水平较低且抗性发展缓慢,平均EC50、平均抗性倍数、抗性频率和抗性指数随着监测年限及地域的不同而波动,但整体上趋于低位平稳。不同年份检测的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对霜脲氰的平均EC50为0.06—0.44μg·mL-1,平均抗性倍数为0.29—2.18,抗性指数为0.25—0.47。2011和2017年仅检测到敏感菌株,2012—2016年抗性菌株频率为1.90%—58.57%,2018年和2019年抗性菌株频率分别为20.83%和88.14%。不同省(自治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对霜脲氰的平均EC50为0.17—0.18μg·m...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瑞毒霉抗性的测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4年秋季,在河北、黑龙江、内蒙、甘肃部分马铃薯种植区采集晚疫病病叶或病薯,共分离到66个菌株。在室内用‘渭薯1号’进行活体测定,瑞毒霉设0.01,0.1,1,10,100,1000mol/L等6个浓度梯度和1个空白对照,结果表明:有33.3%的菌株对瑞毒霉表现高度抗性,43.9%的菌株表现为中度抗性。抗性的发生往往是伴随这个地区连续使用瑞毒霉后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鉴定2011至2015年新疆阿克苏、疏勒、叶城等地的晚疫病原菌交配型并测定病原菌对甲霜灵敏感性,掌握P.infestans种群在新疆是否有有性生殖存在,为番茄晚疫病的防治药剂筛选和轮换,以及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番茄的病害部位(病果、病叶和病茎),在燕麦培养基上对其进行组织分离保存,采用对峙培养法鉴定保存菌株交配型,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保存菌株敏感性.[结果]阿克苏市、疏勒县、叶城县和墨玉县温室采集样品分离保存的37个菌株均为A1交配型,无A2交配型和自育型菌株.37个番茄晚疫病菌菌株中,敏感菌占总数的0;,中抗菌株占35.14;,抗性菌株占64.86;.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都在1.8 ×103倍以上.[结论]在自然条件下阿克苏市、墨玉县、叶城县和疏勒县等地番茄晚疫病菌没有有性生殖发生,番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具有较高抗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菌落直径法测定了河北省和吉林省部分马铃薯产区的晚疫病菌对嘧菌酯、精甲霜灵和甲霜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两省被测的97个晚疫病菌株对嘧菌酯均表现为敏感.在被测的河北围场65株晚疲病菌株中,多数对精甲霜灵高抗,其中高抗、中抗和敏感比例分别为72.3%、26.2%和1.5%,而在被测的32株吉林长春菌株中,多数对精甲霜灵敏感,其中敏感、中抗和高抗菌株所占比例分别为81.3%、15.6%和3.1%.在被测的35株河北省围场县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中,所有菌株都为抗性菌株,并且高抗菌株占97.1%;而在18株吉林长春晚疫病菌株中,多数为敏感菌株,其中敏感、中抗和高抗比例分别为77.8%、16.7%和5.5%.研究还发现精甲霜灵和甲霜灵对部分高抗菌株具有刺激菌丝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1997-200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马铃薯主产区采集马铃薯晚疫病菌并进行了交配型和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为:采自内蒙古的143株菌中有140株是典型A1交配型、3株是可自育的A1交配型;采自甘肃的41株菌中有40株是典型A1交配型、1株为可自育的A1交配型;二省都未发现A2交配型。表明内蒙古和甘肃马铃薯主产区的晚疫病菌以A1交配型占绝对优势。对甲霜灵(metalaxyl)的敏感性测定显示:内蒙古菌株中有50.8%表现高度抗性、42.5%表现中度抗性、只有6.7%表现敏感,说明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的晚疫病菌普遍对甲霜灵具有了抗性;甘肃的菌株中,26.8%表现高度抗性、29.3%表现中度抗性、43.9%表现敏感;同时发现甲霜灵可刺激某些技性菌株的生长。试验还测定了35株菌对烯酰吗啉(dimethomarph)和腈嘧菌脂(mzoxystrobin)的敏感性:其中对烯酞吗啉表现敏感的占94%、中度敏感的占6%;对腈嘧菌脂敏感的占71.4%,中度敏感的占28.6%;未发现对二种药剂高抗或不敏感菌株,且烯酰吗啉和腈嘧菌脂与甲霜灵均无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8.
甘肃马铃薯晚疫病病菌交配型及对甲霜灵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检测了2007—2009年在甘肃省采集分离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及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79株晚疫病菌进行交配型检测结果表明,69株为A1交配型,4株为A2交配型,6株为自育型;117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敏感性检测结果为:60.68%的菌株对甲霜灵表现高抗,11.97%表现中抗,27.35%表现敏感。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马铃薯、番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敏感性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含药平板法对2003年至2005年分离自云南省22个马铃薯和番茄产区的257个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菌菌株的甲霜灵敏感性进行了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在11个马铃薯或番茄产区检测到甲霜灵抗性或中抗菌株的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马铃薯晚疫病菌主要由甲霜灵敏感群体组成,而番茄晚疫病菌主要由甲霜灵抗性和中抗群体组成。测定的167个马铃薯晚疫病菌中,甲霜灵抗性、中抗、敏感菌株分别为20.4%、7.2%和72.4%;测定的90个番茄晚疫病菌中,甲霜灵抗性、中抗、敏感菌株分别为56.7%、28.9%和14.4%。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性和中抗菌株在滇中多季作种植区内发生的比例较高。甲霜灵的药效已在云南省的少数马铃薯和大部分番茄产区下降甚至失效,因此,避免长期使用单一的杀菌剂对晚疫病进行防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茄科蔬菜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浙江宁波、金华、嘉兴等不同地区保护地蔬菜上采集分离的48个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Pers.)菌株对嘧霉胺(pyrimethanil)的抗性,发现高抗菌株4个(占8.33%),中抗菌株2个(占4.17%),低抗菌株6个(占12.5%),敏感菌株36个(占75%)。抗性菌株在无药培养基上经10代继代培养后,再进行抗性评价,发现其抗嘧霉胺特性能稳定遗传。比较抗性水平不同菌株间的菌丝生长情况,发现菌丝生长量和抗性水平无相关性。研究表明,抗嘧霉胺的灰霉菌亚群体已在浙江省茄科蔬菜中形成,各地应根据抗性水平和用药历史,合理更换或轮换使用与嘧霉胺无交互抗性的药剂,以确保病害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杀菌剂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5  
  相似文献   

12.
杜鹃属的抗寒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杜鹃属按其抗低温的能力可分为极抗寒、抗寒、不完全抗寒与敏感四个组,就杜鹃各器官与组织而言,抗低温能力依营养芽、叶和皮层最强,木质部与花原基最弱。杜鹃属在抗寒性上的明显差异与其地理分布密切相关,这一特点显示出抗寒性的自然选择与气候的变异方式相应发生。认为“冰洞”作用,“超冷”能力是抗寒杜鹃花芽和木质部薄壁细胞藉以回避冰冻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灰葡萄孢对速克灵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江苏各地采集番茄等15种蔬菜灰霉病标本,经分离获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127株。以速克灵有效成分5μg·mL~(-1)为标准,检测灰葡萄孢对速克灵的抗性。结果表明:病菌抗速克灵菌株频率平均为11.0%。抗性菌株中,85.7%属低抗水平,EC_(50)值在2.21~6.67μg·mL~(-1)之间。但菌株D_(1-3)抗药性水平极高,EC_(50)和EC_(95)分别达263.78和6000μg·mL~(-1)以上,EC_(95)值约是敏感菌株的1400倍。抗性菌株转管培养15和30代后,抗性水平仍较稳定。抗性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分生孢子与菌核形成以及对番茄致病力等方面无明显规律性,但高抗菌株D_(1-3)具有很强的生长、繁殖能力和致病力。  相似文献   

14.
亚麻品种抗枯萎病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自然重病田、客土病圃和人工接菌病圃同步进行抗病性鉴定的方法,对近200个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品种(系)和常用品种资源的抗枯萎病(Fusariumwilt)性进行了鉴定。从全国亚麻区试的31个品种(系)中筛选出8个高抗、丰产良种(系);从国内育种单位选育的97个新品系和53个常用品种资源中筛选出61个高抗品种(系)。其中有的已在河北、山西等省大面积推广,如7544(陇亚7号)、7669(天亚5号)、753(定亚17号)等1991年推广面积已达112.96万亩,相当总种植面积的41.86%。研究表明 ,笔者提出的在感病对照品种的成株萎蔫率达50%以上条件下,以参试品种的成株萎蔫降低率为指标,评价亚麻品种抗枯萎病级别的方法是可靠的,适用的。  相似文献   

15.
用白叶枯非亲和性菌株G-3-1,G-3-2,78-3的活/死细胞剪叶法,分别于孕穗期对高感的金刚30和中抗的74-105水稻品种植株的顶部展开叶连续3次(间隔4d)诱导接种,7d后在同一叶片及其上一叶接种亲和性菌株76-25,结果发现两品种的被接种叶及紧接其上的一叶均获得了诱导抗性,活体诱导物较死体诱导物诱导的抗性强,74-105品种获得的抗性较金刚30强,金刚30,74-105及抗病的南粳15经78-3活细胞诱导接种的叶片组织液,对78-3和76-25菌株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抗病品种的正常和受伤叶片组织浓也有抑菌作用,但均较诱导叶弱,从前述3个水稻品种的胚及叶片组织提取凝集素并纯化,经测定,二者对供测的5个白叶枯菌株均有凝集作用,但对非亲和性菌株的凝集作用比对亲和性菌株强;洗去胞外多糖可增加这种凝集作用;凝集素对病原菌无抑菌作用;诱导处理后叶片的凝集素含量与未诱导处理者无明显差异,初步认为凝集素在诱导抗性的初始阶段起着寄主对病原菌的识别作用,且其半抗原糖具有诱导抗性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水稻抗逆性与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逆性或耐性是种质和品种抵抗各种不良环境因素的能力.由于水稻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许多不利的环境因素,例如干旱或洪涝,不适宜的温度、不良的土壤等等都能影响它的生长.如何将对当地不良环境因素的耐性和抗性与高产、优质的性状相结合是今后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很明显,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可能改善水稻产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麻疫霉对甲霜灵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苎麻疫霉(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对甲霜灵抗性的特点和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苎麻疫霉易对甲霜灵产生抗性,抗性水平可达野生型亲本的1800倍以上,但抗性遗传不稳定;抗甲霜灵(Mrt)突变株EC31的Mrt性状在游动孢子后代中发生连续分离,其余突变株的Mrt性状经一代单游动孢子分离后完全丧失;Mrt单游动孢子株在不含甲霜灵的利马豆培养基(LBA)平板上培养10~14d后对甲霜灵的抗性下降或丧失,其游动孢子后代中Mrt个体比例相应减少;而在含甲霜灵的LBA上,Mrt单孢株的Mrt性状可以保持一个月以上,且随着与甲霜灵接触时间的增加,其游动孢子后代中Mrt个体比例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二斑叶螨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二斑叶螨对杀虫剂抗性的发展和现状;并简要介绍了二斑叶螨抗性产生的原因、机理和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4个籼稻品种对稻瘟病稳定菌系闽选1号或闽选4号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在以感病品种矮南特为杂交亲本之一的情况下,对闽选1号菌系的抗性,菲一、双抗77015受1对显性上位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控制;双抗77023受2对显性重叠基因控制;IR29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对闽选4号菌系的抗性。菲一由1对显性基因支配;双抗77015由1对显性上位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支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