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探讨氟化物对家蚕代谢机制的影响,以家蚕耐氟品种 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研究材料,从5龄起蚕开始分别添食经200,400mg/kgNaF溶液浸泡后的新鲜桑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家蚕头、血液和中肠组织中酯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T6头部和中肠的酯酶同工酶活性大于734,而且酶带数多于734.NaF会扰乱734血液酯酶同工酶系统.推测血液可能是酯酶同工酶和 NaF作用的主要组织,且酯酶同工酶与蚕体的耐氟性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运用人工饲料中定量添加氟化物的方法,探讨了氟对家蚕中肠碱性磷酸酶(AKP)、血液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氟对家蚕中肠AKP、血液ACP的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着添氟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间隔添氟、停止添氟不能减轻这种抑制作用。添食石灰能减轻氟对中肠AKP、血液ACP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氟化物对家蚕代谢机制的影响,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研究材料,从5龄起 蚕开始分别添食经50,100,200,400mg/kgNaF溶液浸泡后的新鲜桑叶,检测家蚕血液和中肠中海藻糖含量的变 化.结果表明,血液中,随着添氟浓度的增加,734添氟组海藻糖含量约是对照组的0.89,0.95,0.65和0.61倍, T6约是对照组的0.82,0.86,0.87和0.89倍.734的3个低浓度添氟组和2个高浓度添氟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 <0.01),而T6各处理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在中肠中,随着添氟浓度的增加,734添氟组海藻糖含量约是对照 组的0.79,1.04,1.18和1.30倍,T6组约是对照组的0.66,0.76,0.68和0.67倍.734对照组和最高浓度添氟组之 间的差异显著(p<0.05),50mg/kgNaF处理组与2个高浓度添氟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T6对照组与各添氟组之 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氟化物能使耐氟家蚕血液和中肠,以及敏感家蚕血液中的海藻糖含量降低,却能使敏 感家蚕中肠组织中海藻糖含量升高.推测家蚕中海藻糖含量与蚕体的耐氟性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明了蚕桑生产中氟化物危害的严重性与防治对策,综述了桑树、家蚕对氟化物的吸收、积累、生理生化变化与致病机理以及家蚕抗氟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空气中氟化物污染对家蚕的危害有直接侵害和食物链作用2个方面,危害最大的是后者。随着云南省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蚕区遭受氟化物污染的情况逐渐增多,导致蚕桑生产损失。隆阳区1995年确诊首例家蚕氟化物中毒,多年来科技人员在生产中不断探索,形成了防治家蚕氟化物危害的对策,首先是合理规划蚕区与工业区,已有;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氟化物对家蚕代谢机制的影响,以家蚕耐氟品种T6和氟化物敏感品种734为研究材料,从5龄起蚕开始分别添食经50、100、200、400 mg/kg Na F溶液浸泡后的新鲜桑叶,检测家蚕血液和中肠中酪氨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血液中,734添氟组酪氨酸酶活性是对照组的0.79~1.71倍,T6约是对照组的0.59~0.96倍。734对照组和2个低浓度添氟组(50、100 mg/kg Na F处理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2个高浓度添氟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T6对照组和最高浓度添氟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在中肠中,734添氟组酪氨酸酶活性是对照组的0.60~1.16倍,T6约是对照组的1.23~1.62倍。734、T6对照组和最高浓度添氟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敏感家蚕酪氨酸酶活性因添食Na F浓度的高低表现出不同的活性,Na F对耐氟家蚕血液酪氨酸酶活性起抑制作用,而对中肠酪氨酸酶活性起促进作用。本试验表明,家蚕酪氨酸酶活性与蚕体的耐氟性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GenBank已登陆的糖转运蛋白序列与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和EST序列,获得家蚕同源糖转运蛋白基因BmST5。基因编码区长1 527 bp,编码508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质量为55.67 kD。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有典型的Sugar_tr结构域和12个疏水的跨膜结构域,与体虱等同源蛋白的一致性在50%以上。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仅在家蚕的马氏管、生殖腺和头中有表达,在中肠、丝腺、血液、体壁和脂肪体中不表达。  相似文献   

8.
家蚕中肠与丝腺变态发育的组织切片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整蚕(蛹)石蜡切片甲基绿-派罗宁和孚尔根染色的方法对变态期家蚕中肠、丝腺的形态结构进行显微观察.试验结果表明,家蚕中肠变态过程中肠腔内出现大量无定形细胞团块,这些细胞团块有2个来源,一是由肠壁再生细胞向内不断分生新的一簇簇细胞,这些成簇的细胞团逐渐与肠壁分离脱落进肠腔形成无定形团块;二是肠壁内折,形成内陷,内陷外围细胞又重新粘合生长成新的肠壁,被包在肠腔内的内陷细胞变成了无定形团块.蛹变态期,随着吐丝的进行,丝腺内部的丝物质逐渐排空,体积不断缩小,外膜褶皱逐渐增加,细胞内空泡不断增多,细胞核由分枝状逐渐变成束状,再浓缩成团状,最后发生溶解、消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喂食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后家蚕血淋巴和中肠组织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其基因表达变化规律,明确BmNPV侵染对家蚕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为解析BmNPV的致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五龄家蚕为研究对象,经口喂食BmNPV,分别于添食后6、12、18、24、30、36、42和48 h采集家蚕的血淋巴和中肠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种抗氧化酶基因(Bmsod和Bmcat)的表达水平,同时以抗氧化酶活性测试盒测定SOD和CAT的活性变化情况.[结果]BmNPV侵染五龄家蚕能引起典型的血液型脓病,主要表现为蚕体环节肿胀,狂躁爬行,体壁易破,体液呈乳白色等.家蚕血淋巴和中肠组织中Bmsod和Bmcat基因均在感染BmNPV中期开始上调表达,在感染后期呈下调表达趋势,其相对表达量也呈先增加后急剧减少的变化趋势.添食BmNPV后,家蚕血淋巴和中肠组织的SOD活性在感染18和24 h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添食等量灭菌水)家蚕(P<0.01,下同),但从感染30 h起SOD活性开始急剧下降,至感染48 h时降至最低值.家蚕血淋巴和中肠组织的CAT活性在感染早期(6 h)略有下降,从感染12 h起CAT活性开始呈上升趋势,血淋巴CAT活性在感染18~30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随后急剧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家蚕(P<0.05,下同);中肠组织CAT活性仅在感染18和24 h时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家蚕,从感染30 h起开始持续下降,至感染48 h时降至最低值,约为对照组家蚕的18%.[结论]BmNPV侵染能影响家蚕机体相关保护酶活性及其基因转录水平,SOD和CAT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在感染中期增加,感染后期则急剧降低,提示抗氧化酶SOD和CAT在家蚕的抗病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家蚕对入侵虫草菌防御反应,用从云南野生蛹虫草中分离的M05菌株,以菌液涂抹方式侵染云蚕7家蚕品种5龄第2天幼虫,对菌株入侵家蚕体壁部位显微观察,对家蚕体液免疫因子血淋巴酚氧化酶、血淋巴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家蚕气门是M05菌株入侵并发生体壁防御反应的主要部位;菌株侵入体腔,酚氧化酶防御因子被启动,酶活力增强且最大值达0.77 U;家蚕启动防御反应,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增加,当菌株侵入后消耗或破坏了血淋巴中部分蛋白质,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1.
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Xc-nNPV)对6种夜蛾科害虫有侵染性,根据害虫感受性的高低顺序为:甘蓝夜蛾、警纹夜蛾>黑三条夜蛾>朽木夜蛾>粘虫>三角夜蛾。Xc-nNPV能够感染八字地老虎幼虫的体壁、脂肪体、气管基质、血细胞和睾丸被膜,而在马氏管、丝腺、消化管、腹神经索和肌肉组织中未发现有多角体的增殖;虫龄影响病毒产量,虫龄越高平均每头幼虫的病毒产量越高,以3龄幼虫的病毒总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饲料中分别添加0(Ⅰ组)、1×108(Ⅱ组)、3×108(Ⅲ组)、5×108cfu/g(Ⅳ组)芽孢杆菌(Bacillus spp.)持续投喂草鱼,收集粪便测定草鱼对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和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投喂30d后,Ⅱ、Ⅲ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和Ⅳ组粗蛋白、粗脂肪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Ⅰ组(对照组),其中Ⅱ组的表观消化率最高,且芽孢杆菌添加量与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最符合一元二次曲线方程。Ⅱ组中肠和Ⅱ、Ⅲ组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均显著提高;Ⅱ组的前肠和后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Ⅱ、Ⅲ组后肠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投喂60d后,消化酶活性也有相似的结果。双因子方差分析表明:芽孢杆菌的添加量对中肠、后肠和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前肠、中肠和后肠淀粉酶活性,中肠和后肠脂肪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投喂时间对肝胰脏蛋白酶、淀粉酶活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应用示踪法和体外培养技术,研究了桑蚕幼虫中肠各部位对亮氨酸和尿嘧啶吸收作用的差异。在体外培养中,中肠各部位对亮氨酸的吸收作用以中肠中部最强,对尿嘧啶的吸收作用以中肠后部最强,同时培养液的pH对中肠吸收尿嘧啶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家蚕空泡型ATP酶(V-ATPase)基因的基本信息及表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鉴定家蚕(Bombyx mori)中的空泡型ATP酶(vacuolar-type ATPase, V-ATP酶)A、B亚基的编码基因,并调查其在家蚕幼虫5龄第3天不同组织和上蔟时期丝腺不同区段的表达特征。【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鉴定家蚕的V-ATP酶A、B亚基的编码基因并在线预测V-ATP酶两个亚基所具有的结构域,采用软件将其分别与其他物种中V-ATP酶A、B亚基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序列比对和进化树的构建,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家蚕V-ATP酶A、B亚基的编码基因在5龄第3天家蚕各组织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利用向家蚕幼虫上蔟时期的气孔注射pH值指示剂溴酚蓝,对丝腺进行染色,通过颜色变化对丝腺不同区段的pH值进行调查。最后,采用荧光定量PCR对家蚕上蔟时期丝腺不同区段V-ATP酶A、B亚基编码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获得了家蚕V-ATP酶A、B亚基的编码基因BGIBMGA008295(GenBank登录号NM_001098359.1)和BGIBMGA002241(GenBank登录号NM_001098358.1)。结构域预测发现这两个亚基均具有3个非常保守的结构域,分别为位于N端的β筒结构域、序列中部的核苷酸结合结构域和C端结构域。将这两个基因编码的V-ATP酶A、B亚基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V-ATP酶A、B亚基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进化树的构建,同源比对结果发现不同物种中V-ATP酶A、B亚基的氨基酸相似度为90%,保守结构域间相似度高达95%以上,说明不同物种间V-ATP酶A、B亚基高度保守。进化树显示家蚕V-ATP酶A、B亚基与同属于鳞翅目的其他昆虫的V-ATP酶A、B亚基亲缘关系较近。5龄第3天家蚕各组织中V-ATP酶A、B亚基编码基因的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这两个基因主要在中肠、脂肪体、生殖腺和丝腺中表达。使用溴酚蓝染色的方法分析上蔟期丝腺不同区段的pH情况,结果显示家蚕后部丝腺、中部丝腺后区和中区为中性或碱性环境,中部丝腺前区pH急剧下降到酸性环境,前部丝腺也为酸性环境。进一步对V-ATP酶A、B亚基编码基因在上蔟期丝腺不同区段进行表达情况分析,发现V-ATP酶A、B亚基基因在前部丝腺和中部丝腺前区高量表达,推测V-ATP酶可能与这两个区域低pH环境的产生和维持相关。【结论】明确了V-ATP酶在家蚕各组织的表达情况,V-ATP酶可能与中部丝腺前区和前部丝腺腺腔的酸化相关,这为进一步研究V-ATP酶的生理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灭幼脲Ⅰ号对松毛虫作用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含有致死剂量的蜕皮抑制剂灭幼脲I号(Dimilin)饲料喂养落叶松毛虫幼虫,幼虫内部组织的中肠及马氏管未出现变化,体壁出现一些变化。显微切片观察,内表皮组织呈现损伤,不是完全附着在上表皮上,出现疏松分离状态。同时进一步对体壁定量化学分析表明,内表皮中的几丁质沉积量约减少了12%;而另一方面,蛋白质的含量不受影响。这就揭示了灭幼脲I号对松毛虫有一种特殊的作用方式——妨碍几丁质的沉积,使新形成的表皮缺少硬度,在蜕皮期间不能正常蜕掉旧皮最终导致死亡。从此证明灭幼脲T号和常规杀虫剂性质不同,能引起松毛虫在蜕皮期间死亡,如剂量较低,可使发育迟缓或畸形。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amestra brassicae L.NPV)感染宿主幼虫的组织病变和病毒复制过程.发现脂肪、体壁、气管组织对MbNPV最敏感.核仁膨大,染色质单个或多个在其中产生并在核膜附近获得囊膜,装配成病毒粒子和病毒束.具有囊膜的核衣壳随机地嵌入多角体蛋白中,形成完整的多角体.细胞核膨大,核膜内陷,核解体,整个细胞充满多角体.而中肠、神经节、马氏管和肌肉组织对MbNPV敏感性差,于感病后期形成小而不规则的多角体.  相似文献   

17.
香蕉叶缘干枯与叶片含氟量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4个地点不同叶位的香蕉叶片和不同枯黄程度的香蕉叶片不同部位的含氟量进行测定,以探讨香蕉叶片含氟量与香蕉叶缘干枯的关系。结果表明,污染区叶片的含量量显著高于相对清洁区。相对清洁区第1片叶含氟量与其它叶位的叶片含理无显著差异,污染区第1片叶与第7、第8片叶的含氟量存在显著差异。正常叶片各部位的含氟量地显著差异,叶缘枯黄的叶片各部位的含氟量存在显著差异,并有由叶中脉向边缘增大的趋势。香蕉不同干枯程度叶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钙质紫色土区桑园养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充市地处四川盆地钙质紫色土丘陵区中部,为四川省的蚕桑主产区.为了深入探讨该区桑园的养分最佳管理技术,选择了75个代表性桑园,按0~20、20~40cm土层进行土壤采样和养分分析测试,并对0~20 cm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丰缺分级.结果表明,全市桑园土壤肥力水平不高,有机质、全氮、速效磷、有效锌含量普遍偏低;0~20、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分别平均为1.37%和1.11%;全氮含量分别平均为0.73、0.52 g·kg-1,速效磷含量平均分别为12.25、6.82 mg·kg-1,有效锌含量分别平均为7.26、0.53 mg·kg-1.有效硼含量为低,而交换性钙、镁和有效硫含量较丰富.  相似文献   

19.
用~3H 标记抗病增丝剂,给5龄家蚕进行添食处理,以测定抗病增丝剂在家蚕体内及丝茧中的吸收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抗病增丝剂主要分布在绢丝腺和茧层中,而蛹体内则甚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