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4 毫秒
1.
试用鸡胚法氏囊原代细胞传代、增殖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均不同程度地产生特征性细胞病变效应。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和细胞毒回归鸡试验证实,IBD-VH株组织毒适应于鸡胚法氏囊细胞,并随传代次数增加,病毒增殖能力增强;而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盲传2代之后才开始出现细胞病变效应。比较了IBDV在鸡胚法氏囊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上增殖能力的差异,讨论了培养基PH值、小牛血清浓度对鸡胚法氏囊细胞培养及病毒增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应用鸡胚法氏囊原代细胞培养鸡IBDV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用鸡胚法氏囊奈代细胞传代,增殖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均不同程度地产生特征性细胞病变效应,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和细胞毒回归鸡试验证实,IBDVH株组织感毒适应于鸡胚法氏囊细胞,并随传代次数增加,病毒增殖能力增强,而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盲传2代之后才开始出现细胞病变效应,比较了IBDV在鸡胚法氏囊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上增殖能力的差异,讨论了培养基PH值,小牛血清浓度对鸡胚法氏囊细胞培  相似文献   

3.
鸡,鸭体内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及理化性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鸡及同群饲养的鸭体内各分离到1株病毒,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试验证明两病毒均为IBDV,病毒血清型为Ⅰ型。病毒可致死鸡胚,适应于鸡胚成纤维细胞并产生细胞病变(CPE)。理化性质比较表明,两病毒为同源IBDV。研究表明,鸭可成为IBDV的携带者或传染源。  相似文献   

4.
四群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弱毒疫苗免疫的鸡群,在爆发IBD期间,采集有肉眼病变的法氏囊组织,匀浆后攻击IBD易感鸡。结果表明NH914为IBDV强毒。HN914以鸡胚和细胞上传了4代,将鸡胚2代毒回归易感伊莎鸡,可引起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5.
麻雀体内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传染性法氏囊病(IBD)阳性麻雀体内分离到了一株病毒,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心ELISA试验和DIG-标记IBDVcDNA探针班点杂交试验证明该病毒为IBDV。病毒可适应于鸡胚和鸡胚成纤维细胞,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血清型为I型,病毒代谢抑制试验证明其基因组为RNA,病毒核酸的电泳图谱呈两条特征带。病毒对乙醚不敏感PH2.0不能灭活可使病毒失感染性,56℃作用3小时  相似文献   

6.
用新城疫病毒(NDV)LaSota株,鸡传染性支气为病毒(IBV)M41株接种鸡胚,收获含毒鸡胚尿液。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地方强毒HB909株接种30-40日龄用鸡,发病后取囊组织制备成含毒组织悬液。将三种病毒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成三联油乳剂灭活苗。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Vero细胞弱毒疫苗(VCV-901)兔疫鸡的抗体检测马兴树(河北邯郸农专牧医系)近年来,国内外养鸡生产者对鸡传染性囊病(IBD)的防制工作极为重视,我国对IBD的疫苗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IBD弱毒疫苗的生产均由鸡胚或鸡胚细胞制备...  相似文献   

8.
从河北省6个地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鸡群中,分离到6株强毒,均能使易感鸡36小时发病并死亡,发病率达60~100%,死亡率10~70%。人工感染鸡能见到与野外病例相同的病变。经血清学试验、鸡胚接种、电镜观察均证明,分离物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其中有的毒株,毒力非常强。利用其中毒力最强的1株病毒,经鸡胚多次传代培养育成1株免疫原性好,免疫期长,免疫效果容易监测的弱毒株,经野外试验证明,该毒株是防治IBD的一个很理想的毒株。  相似文献   

9.
应用鸡胚培养、电镜观察、血清学试验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分离与鉴定了来自河南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免疫鸡群He1、He2、和He3三株IBDV毒株。鸡胚传代试验表明,He1和He2株连续传代到第4代出现规律性死亡和IBD病变,而He3株在第1代时鸡胚即全部死亡,且出现IBD典型鸡胚病变。He1、He2和He3毒株对易感鸡致病力有一定的差异。病死率分别为20%、10%和40%,多数为弱毒株。免疫保护试验证明,用常规的IBDV血清I型病毒株B2疫苗对He1、He2和He3毒株的免疫保护试验,与对照组相比保护率分别为0%、0%和10%。未死亡扑杀的免疫试验鸡法氏囊有不同程度的病理组织学病变,表明I型毒株疫苗对IBD基本上无免疫保护作用。所分离的毒株可能是IBDV的变异株。  相似文献   

10.
从疑似IBD病鸡的法氏囊组织中分离到1株ARV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暴发类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江苏省某鸡场采集病鸡法氏囊组织制成组织悬液,接种鸡胚卵黄囊,部分鸡胚3~5d死亡,部分鸡胚不死亡但有病变。用感染胚卵黄囊和绒尿膜混合物,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盲传3代后,发现以合胞体为特征的细胞病变(CPE)。感染细胞做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可见细胞浆内病毒粒子呈整齐的晶格状排列。用免疫沉淀法提取病毒抽提核酸,经SDS-PAGE电泳,可见规律排列的10条带,呈3-3-1-3排列。与禽呼肠孤病毒(ARV)参考毒株S1133株的核酸谱带的数目和位置相同。血清学试验与ARV呈阳性反应,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呈阴性反应。证明分离病毒为ARV  相似文献   

11.
法氏囊病毒感染对肉鸡内分泌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弱毒疫苗免疫和强毒感染艾维菌鸡,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血浆甲状腺素(T3,T4)、促肾上腺皮质素(ACTH)和皮质酮(F)来研究IBDV感染对肉鸡内分泌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IBDV弱毒疫苗免疫使肉鸡产生高效价抗体,血浆ACTH含量升高;IBDM强毒感染导致肉鸡血浆T2、F急剧升高,法氏囊肿大,血清中也出现IBDV抗体,但效价显著低下;而IBDV强毒感染曾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适应于Vero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国内6个省市(广东、巾东、河北、辽宁、、新疆和北京)的7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法氏囊组织处理后,直接在Vero细胞上盲传3~4代,均能不同程度的产生特征性细胞病变效应(CPE),并通过选用具有广谱性的抗法氏囊病病毒的单克隆抗体(IBI)V-McAb)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和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显色技术(APAAP)的方法对7株分离毒的Vero第8代细胞进行鉴定,又用逆转—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7株分离毒的第14代Vero细胞毒进行进一步证实,结果表明这7株IBD囊毒均适应于Vero细胞上,这是国内首次报道将组织毒直接适应于Vero传代细胞上。  相似文献   

13.
巢式PCR快速鉴定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经鸡胚增殖后,直接用尿囊液提取RNA后反转录成cDNA,用IBV基因3’端的UTR1-/UTR2+和UTR3-/UTR4+两对引物进行巢式PCR,所检测的4个IBV标准参考株和16个IBV野毒株均得到了预期的174bp大小的片段,而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及正常鸡胚尿囊液经同样处理没有可见片段出现。本试验不需纯化册毒只需05ml病毒尿囊液即可在24小时内得到准确的试验结果。这表明与其它IBV鉴定方法相比,该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20日龄疑似法氏囊病鸡群采取法氏囊,用鸡胚-细胞交替法成功地分离到一株病毒。经电镜观察、琼脂扩散、细胞中和、免疫保护等试验均表明该分离物和标准IBDV具有共同抗原性,证明该分离物为IBDV。  相似文献   

15.
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H120、H52、M41、ARK、澳大利亚T株、野外分离株RS、RY及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减蛋综合症病毒(EDSV)等分别接种9日龄SPF鸡胚,37℃孵育48小时后,将其尿囊液离心,沉淀用PBS悬浮,涂片,用抗IBV单抗MC作一抗、进行间接荧光抗体检测。结果:H12O、H52、M41“ARK、T株及RS、RY均显阳性,而NDV、IBDV、ILTV、EDSV均为阴性。结果表明、用此法检测鸡胚尿囊液中IBV.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检测了4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血清I型野外株和1株血清I型参考标准株凝集鸡末梢血中淋巴细胞的能力,所有5株毒均可凝集鸡淋巴细胞,血清I型抗IBDV血清不能抑制凝集作用。因此,有必要详细分析IBDV配体与细胞表面受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兽用干扰素诱生剂抗病毒效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鸡胚接种抗病毒试验,观察了兽用于干扰素诱生剂对火鸡疱疹病毒(HVT)、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三种病毒的灭毒效果。结果表明,该药对HVT杀毒作用不大明显,但对ILTV、IBDV具有较强的杀毒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Avian鸡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弱毒免疫和强毒感染时发生的调节机制。结果表明,IBDV弱毒免疫能获得高滴度的血清IB-DV抗体。未免疫肉鸡感染IBDV强毒后会引起免疫功能抑制。IBDV攻毒后,肉鸡血浆皮质酮、cGMP升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白介素-2活性明显降低。IBDV弱毒免疫肉鸡遭受IBDV强毒感染后,血浆cAMP和cGMP同时升高并呈现高阈平衡。IBDV攻毒前后,肉鸡血浆ACTH、皮质酮和免疫功能指标间有显著的相关性,提示外来病原入侵后,肉鸡垂体-肾上腺轴可调节免疫功能,主要是抑制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而增强特异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9.
从内蒙古地区分离到3株IBDV(分别命名为J、W、H株)并对其进行细胞培养特性、理化特性、形态特性、动物回归试验和血清学鉴定,研究结果表明:适应鸡胚的J、W、H株可迅速适应CEF,继而适应于Vero和RK_(-13)细胞,在RK_(-13)细胞上的感染滴度最高;3个毒株能抵抗氯仿、耐热(60℃1小时)、耐酸(pH2)、对碱(pH12)敏感;负染样品在电镜下看到正六边形,直径约55~65nm,有实心和空心的病毒颗粒;回归鸡后表现典型的临诊症状和特征性病理变化,发病率为80~100%,病死率为26.6~46.6%;法氏囊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到法氏囊淋巴细胞浆内呈晶格状排列或包涵体形式存在的病毒颗粒。微量交叉中和试验结果表明:J、W、H株为血清Ⅰ型IBDV的3个不同亚型毒株。  相似文献   

20.
以脂质体转染技术构建了表达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VP2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FPV-VP2,该病毒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及鸡体内均能稳定产生子代病毒,经翅皮下5×105PFU/羽免疫1日龄SPF鸡,免疫后4周以100LD50/羽IBDV超强毒株G株攻毒,获得了5/6的保护,但不能有效预防临床发病及法氏囊受损萎缩。实验结果证明了VP2是IBDV的宿主保护性抗原,提示T细胞介导的免疫可能在IBDV的免疫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IBDV重组病毒疫苗研制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