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方流行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山西各地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病料中,分离到5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分离株,并对分离病毒进行了病毒形态观察、对鸡新城疫病毒(NDV)的干扰、鸡胚致病性试验、动物回归试验、血凝特性试验、病毒理化特性测定等生物特性鉴定及IBV N基因特异性片段的检测.电镜观察,可见直径为60~120 am,有囊膜及纤突呈冠状排列的病毒粒子;对NDV有明显的干扰作用;分离株的传代物均有明显的致鸡胚矮小化作用;动物回归感染死亡鸡肾脏病变明显,表现肾脏肿大、花斑肾现象,输尿管内充塞大量尿酸盐;无直接血凝性,经1%胰酶处理后可凝集鸡红细胞;分离株对乙醚和氯仿敏感;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分离毒株进行扩增,结果均扩增出特异N基因核酸片段.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分离自上海某养鸡场的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进行了分离和鉴定.所采用的方法有:鸡胚致病性试验、对鸡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的干扰试验、动物回归试验以及RT-PCR鉴定等.试验结果表明,该病原接种鸡胚后,48 h可引起鸡胚死亡,胚体呈侏儒样变化,对NDV感染有明显干扰作用;用分离的病毒接种SPF雏鸡可产生明显呼吸道症状,肾脏表现肿大和大量尿酸盐沉积等病理变化;用IBV特异性引物可以从分离物中扩增出IBV的N基因序列,测序结果表明,该毒株属于肾型IBV.综上所述,本研究在上海流行区域成功分离到一株IBV,将其命名为SH11株.  相似文献   

3.
为跟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流行情况,2015年我们从在江苏某养鸡场疑似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病鸡群采集分离到1株疑似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对其进行了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在鸡胚上连传6代出现鸡胚典型病变,死亡鸡胚全身出血明显,未死鸡胚发育受阻,呈明显的侏儒胚、蜷缩。分离株S1基因RT-PCR扩增可见到清晰的1. 7 kb左右大小的条带,与引物设计的预期结果相符,与Gen Bank中的IBV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从进化树看,分离株属于IBV当前主要流行的QX型。电镜下观察可见直径为80~120 nm,有囊膜和纤突的冠状病毒粒子;经卵磷脂酶C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并能特异性地被该分离株的高免血清所抑制;对热、酸碱、胰酶有一定耐受性,对脂溶剂敏感,符合鸡传染性支气管关病毒(IBV)有囊膜的特性;该分离株的最小致病量为102. 0EID50。该毒株灭活苗0. 25 m L/只免疫即可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以上结果表明,该分离株符合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从黑龙江省绥化市某养鸡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鸡群中采集病料,经鸡胚传代、电镜观察、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动物回归试验,表明该分离株具有明显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特征,具有鸡胚出现卷曲、出血、发育延迟等作用;对新城疫病毒有明显的干扰作用;动物回归试验导致未免疫鸡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剖检可见明显的肾脏肿胀、尿酸盐沉积现象,同时可见呼吸道有出血现象。对该毒株的N基因进行扩增,并将其序列与NCBI的参考毒株的N基因进行序列对比,发现其与国内的分离株SC和N毒株的N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为97.6%;与国外参考毒株和国内的疫苗株同源性较低,为84.8%。表明分离的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医学报》2014,(6):889-893
从2012年山东省发病商品鸡群中分离鉴定了9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并对其S1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遗传进化分析发现,9个IBV流行株和国内外参考毒株可分成4个基因型。其中8个IBV流行株属于以QX为代表的基因I型,而SDIB781/2012与其他8个流行株遗传距离较远,属于基因IV型。为明确现有弱毒活疫苗对IBV流行株的免疫保护效力,分别用491、2886、MA5和H120弱毒疫苗免疫3日龄SPF鸡,14d后用流行株SDIB821/2012进行攻毒。根据攻毒后试验鸡发病死亡情况,491免疫组保护率为90%;与对照组相比,2886、MA5和H120免疫组几乎没有保护效力。但是攻毒后3、5和7d各免疫组和对照组试验鸡气管、肺和肾脏组织病毒检出率没有明显差异,表明4种IB疫苗均不能有效抵抗病毒在试验鸡气管、肺脏和肾脏组织内复制。  相似文献   

6.
从哈尔滨市某肉鸡养殖场疑似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死鸡中分离到1株肾型IBV,并对其进行鸡胚矮小化、血凝性、电镜下特征、新城疫干扰试验、致病性等生物学鉴定和N基因的RT-PCR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株在鸡胚上传至第四代(F)4开始出现死亡或侏儒胚;病毒不凝集鸡红细胞;透射电镜下可见多呈球形、直径约80~120nm的病毒粒子,具有冠状病毒的典型形态特点;该病毒可干扰新城疫LaSota株在鸡胚中的增殖;将分离毒第4代尿囊液接种于6日龄雏鸡,7d后开始出现死亡,死亡率高达67%(6/9),病死鸡剖解后可见肾脏明显肿大、苍白,具有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典型病变;分离毒第5代尿囊液经N基因特异性RT-PCR获得大小约438bp的目的片断。初步确定所分离病毒为肾型IBV。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于2010年8月从河北省某鸡场鸡群中分离一株病毒,通过对分离株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鸡胚致病性试验、血凝特性试验等生物学特性及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核蛋白基因RT-PCR方法鉴定,结果表明分离株为IBV,命名为ck/CH/LHB/100801.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IBV基因组序列,设计扩增病毒全基因组的19对引物,并扩增病毒基因组,采用3-RACE和5-RACE技术,扩增得到该病毒全部基因组序列.通过与已发表的参考病毒株全基因组序列比较表明,该分离株基因组全长为27 675bp,共有10个开放阅读框,其基因排序为:5'-cap-Replicase-S-3a-3b-3c-M-5a-5b-N-poly(A)-3',纤突蛋白裂解位点为534RRFRR538.序列分析表明ck/CH/LHB/100801与台湾分离株TW2296/95的结构蛋白序列相似性高达99.8%,进化亲缘关系最近,推测两分离株间可能具有相同的进化来源.  相似文献   

8.
为调查辽宁地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流行及遗传演化情况,从辽宁某鸡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料中分离得到1株病毒,经分子生物学检测、鸡胚矮小化试验、新城疫病毒血凝特性干扰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确定该毒株为IBV,并命名为CH/LN/2019。扩增该毒株S1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发现,分离株S1基因全长1 620 nt,编码540个氨基酸,S1蛋白裂解位点为HRRRR,属于基因Ⅰ型(QX型)毒株;同源性比对发现,分离株与基因Ⅰ型代表毒株QXIBV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5.6%和94.8%;与国内常规型疫苗H52、H120和Ma5毒株的同源性较低,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仅为77.2%~76.9%和75.4%~76.2%。本试验为辽宁地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免疫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河北某免疫鸡场采集疑似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鸡的肺脏进行病毒分离,并通过鸡胚接种和全基因序列测定分析,对分离病毒进行鉴定和遗传变异分析。分离到1株IBV,命名为CK/CH/HD/190716,该病毒接种鸡胚后可产生IBV特征性的侏儒胚。该病毒基因组总长为27 680 bp,其中Ploy A尾含有16个A。将分离株基因序列与不同基因型的IBV毒株进行同源比对,构建遗传进化树进行基因分型,证实该毒株属于QX型。选取我国分离的14株QX型IBV与之比较同源性,发现该型病毒全基因组的同源性在93%~97%,但是5a基因的同源性最低,只有80%,表明IBV各基因之间的进化具有显著差异。随后通过多个重组软件分析证实,该毒株的1a基因部分区域由QX型野毒KX425847和KU317090重组产生。本试验揭示了我国流行的QX型IBV存在基因多样性,需要对该型病毒的遗传演化进行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变异情况,对2018—2019年多次发生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广西某公司发病鸡群进行IBV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进行S1基因序列测定、同源性、系统进化树和重组分析。结果显示:共分离到5株IBV,其S1基因核苷酸相似性为85.2%~99.9%;5株IBV中3株S蛋白裂解位点为HRRRR,2株为RRFRR;2018年分离的2株IBV属于LX4型中的QXⅡ亚型,与疫苗株QXL87处于同一个分支;2019年分离的3株IBV为LDT3-A型,且均为重组毒株,来源于分离株GX-YL161022(QXⅡ亚型,主亲本)与参考株CK/CH/LSC/99I(次亲本)的重组。研究表明这5株IBV主要为LX4型毒株及其参与的重组株,未及时免疫与流行株基因型相同的疫苗以及重组导致的变异可能是造成该养殖场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畜牧与兽医》2016,(3):32-36
从福建某鸡场发病鸡的气管和肾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通过病毒对SPF鸡胚的致病性特征、血凝特性、电镜观察及RT-PCR鉴定等方面的研究,证实该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并命名为GZ毒株。通过RT-PCR对该毒株的3CLpro基因片段进行扩增,随后进行克隆与测序。该序列与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GZ株的3CLpro基因片段与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为85.9%~98.5%,与Beaudette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最高(98.5%),而与H120株同源性为89.7%,与LX4株同源性最低(85.9%)。遗传演化分析显示,GZ分离株与参考株可以划分为3个群,GZ分离株与Beaudette毒株处于同一分支,而与LX4、BJ及Massachusetts毒株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2.
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 ZZ2004 3a、3b及E基因序列,设计1对引物,扩增540 bp特异性核酸片段,建立了检测IBV ZZ2004的RT-PCR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IBV ZZ2004能扩增出540 bp的核酸片段,而IBV M41、H120、H52毒株以及新城疫病毒(NDV)、禽流感病毒(AIV)、传染性腔上囊病病毒(IBDV)均无特异性条带出现.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量为1.525 pg的模板.上述结果表明,本试验所建立的RT-PCR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利用建立的RT-PCR方法对从河南省分离的6株疑似鸡IBVZZ2004进行检测,结果5株为阳性.该方法的建立为IBV ZZ2004的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山东某地疑似患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病死鸡的肝、肺、肾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过SPF鸡胚传代接种、血凝试验、鸡胚矮化试验、RT-PCR鉴定及测序分析、动物回归试验,确定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命名为SD/04/18株。结果显示,经3%胰蛋白酶处理后,病毒分离株有血凝性,未经处理病毒分离株不具有血凝性;鸡胚矮化试验发现该毒株明显抑制胚胎发育;进化树比对发现,该毒株与我国主要流行的QX株同源性最高,S1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6.4%,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5.3%。分离株用SPF鸡胚连续传3代后接种8日龄SPF雏鸡,复制出了与自然病例相同的临床症状,肺、脾、肾、气管等器官出现典型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在气管环纤毛、肾小管上皮细胞间隙等部位可见抗原聚集。对被感染试验鸡的口腔、泄殖腔排毒进行跟踪检测,直到试验结束,被感染鸡仍有很高的病毒检出率。结果表明,最终确定该毒株为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14.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陕西地方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陕北(榆林)、关中(宝鸡市、扶风县)、陕南(洋县)等地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鸡,进行了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分离到4株IBV(定名为YL-04、BJ-04、FF-04、YX-04),并对分离病毒进行了血凝性、血凝抑制性、致病性、鸡胚矮小化等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发现,分离的4株病毒经1%胰酶处理后的各代病毒尿囊收集液均可凝集鸡红细胞;IBV标准阳性血清可特异性的抑制其凝集性;回归试验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病例;病毒传代物有明显的致鸡胚矮小化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分离到的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临床表现为致肾脏病变的组织嗜性,证明以上地区鸡群发病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从山东省发病鸡群中分离鉴定了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强毒株SDIB821/2012,对其进行S1基因序列测定分析和免疫保护试验。S1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SDIB821/2012属于以QXIBV为代表的基因型,与同属一个基因型的IBV参考株氨基酸同源性为91.6%~98.5%,与疫苗株491同源性为77.6%,与H120和MA5同源性均为74.8%。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根据试验鸡临床症状和发病死亡情况,弱毒活疫苗491对SDIB821/2012的保护率为90%,而H120和MA5对SDIB821/2012的保护率分别仅为40%和33%。攻毒后各免疫组喉头、泄殖腔棉拭样品以及气管、肺脏和肾脏组织均可检测到病毒,表明3种IB疫苗均不能对SDIB821/2012提供完全的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沈阳分离株组织嗜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不同毒株对两个主要的靶器官气管和肾脏的侵嗜倾向和损伤程度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是决定病毒致病性的原因之一.目前,由于国内分离的IBV主要是以致病性、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为IBV病型和鉴定指标,其准确性与可靠性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实验室条件下将病毒分离株回归动物试验,通过不同的试验方法进行鉴定是非常必要的.本试验为探讨IBV SY分离株的组织嗜性,应用H.E.染色法和IFA技术对IBV感染后的SPF鸡不同脏器和病理变化及抗原定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分离鉴定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及其致病性,本研究通过病料鸡胚接种和鸡胚尿囊液的RT-PCR检测,从四川某养鸡场的发病鸡群中分离出一株IBV.其S1基因测序分析表明,该病毒分离株属于台湾基因Ⅰ型(TWⅠ)IBV,命名为SCTW株,这是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分离的TWⅠ型IBV.将该分离株与禽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分别或混合感染15日龄白羽肉鸡以鉴定其致病性,结果显示:SCTW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而且E.coli的混合感染可明显增加SCTW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使其组织病理变化更加严重.因此,加强IBV的流行病学调查,做好E.coli的防治,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防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死亡率达30%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BI)发病鸡群中分离到一株IB病毒(IBV),命名为NB_(90)株。该株可使鸡于接种后48小时80%发病,20%死亡。鸡胚接种试验和电镜形态学观测证明该分离物为IBV,血清中和试验表明,与国外肾型IBV标准株(美国的G株和澳大利亚的T株)抗原性相同;与IBV标准株M_(41)抗原性不同。初步鉴定分离株NB_(90)是肾型IBV株。  相似文献   

19.
通过形态学观察、动物回归试验、鸡胚接种试验、病毒干扰试验以及血凝试验分离鉴定了1株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病毒粒子多呈球形,直径为80~120nm,有囊膜,表面有冠状突起。鸡胚连续盲传至第1~2代,开始出现死亡或出现侏儒胚;分离株可显著干扰NDV在鸡胚中的增殖;病毒尿囊液无凝血活性,但经5g/L胰蛋白酶处理后。能够凝集10mL/L的鸡红细胞。利用RT—PCR技术对分离株的N基因进行了扩增,经克隆、序列测定和分析比较,证实分离株为肾型IBV,命名为AH3—04株。  相似文献   

20.
参照Gen Bank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核酸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利用RT-PCR扩增了1个广西分离株的N基因cDNA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 MDl8-T载体中。序列分析结果表明,N基因序列全长为1 230 bp,编码1条40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离株与国内外IBV参考毒株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83.8%~99.9%,氨基酸同源性为88.4%~99.6%;分离株与LX4株、BJ株关系较近,与疫苗株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亲缘关系较远,是新的IBV变异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