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超高压是目前世界食品工业中的一项前沿技术。应用超高压技术加工食品可以改变成分间的相互作用、降低酶的活性、杀灭微生物。本文阐述了高压技术的原理及处理方法,介绍了超高压技术在多种肉类及其制品保藏中的应用,并展望了超高压技术在畜产肉类及其制品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超高压是目前世界食品工业中的一项前沿技术.应用超高压技术加工食品可以改变成分间的相互作用、降低酶的活性、杀灭微生物.本文阐述了高压技术的原理及处理方法,介绍了超高压技术在多种肉类及其制品保藏中的应用,并展望了超高压技术在畜产肉类及其制品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超高压是目前世界食品工业中的一项前沿技术。应用超高压技术加工食品可以改变成分间的相互作用、降低酶的活性、杀灭微生物。本文阐述了高压技术的原理及处理方法,介绍了超高压技术在多种肉类及其制品保藏中的应用,并展望了超高压技术在畜产肉类及其制品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高压对玉米淀粉糊化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差热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不同压力及保压时间对玉米淀粉糊化度的影响。在700MPa压力下,保压2min即可使86.8%玉米淀粉糊化,达到一般食品加工要求;保压5min,可使玉米淀粉100%糊化,这是高压食品加工的一大优点  相似文献   

5.
侯玉周 《核农学报》2005,19(4):296-296
《现代食品加工新技术丛书》新近由化学工业出版社组织出版,其中由汪勋清、哈益明、高美须编著的《食品辐照加工技术》一书,介绍了食品辐照加工技术的基本原理、加工工艺、技术经济可行性、辐照检疫、辐照食品质量管理、食品辐照技术商业化、辐照食品国际贸易,较全面地反映了辐照加工技术在食品和农产品中应用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介绍国内外在食品加工中微波能应用与发展动态,评述了微波能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的优点与潜在前景,并指出我国发展该项应用技术需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电子束食品辐照的研究现状与应用特点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以及国内电子加速器辐照食品加工的现状,介绍了电子束辐照食品加工的研究现状与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8.
含颗粒液态食品通电加热研究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国内外含颗粒液态食品通电加热研究分析,介绍了含颗粒液态食品通电加热的原理和加工特性,总结出影响通电加热食品品质的因素,概述了通电加热技术在含颗粒食品中的研究动态,阐述了含颗粒食品通电加热中数学模型的应用现状,指出含颗粒液态食品通电加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研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议.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含颗粒液态食品通电加热的加工特性、影响因子及其应用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技术在肉品加工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压脉冲电场作为一种新型冷杀菌技术,在牛奶、果汁等流质食品杀菌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高压脉冲电场对肉品的杀菌效果研究较少且存在争议。本文综述了高压脉冲电场技术的杀菌机理和应用现状;对其应用在肉品中的杀菌条件以及对肉品中主要腐败微生物的杀灭效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概述了高压脉冲杀菌技术对肉品理化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今后为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技术在肉品中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压脉冲电场杀菌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能保持食品的原有风味,具有处理时间短、能耗低的特点。该技术有望取代或补充热杀菌技术,是杀菌技术的前沿课题。该文综述高压脉冲电场对细胞膜、食品中成分的影响,以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相似文献   

11.
刘守珍  李俊莉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3):312-317,323
[目的]探讨制约鲁中南山区实验区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山区实验区的良性演进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从可持续发展科学的三维解释出发,在对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度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环境、科技4层面选取29个指标,测算鲁中南山区4个实验区(3种类型)2009—2015年各子系统发展度、实验区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及其可持续发展度。[结果]鲁中南山区实验区总体呈现发展度波动上升,协调度较低,持续度趋稳,可持续发展度较低的弱可持续发展特征,协调度对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度的影响最为显著;科技子系统引领和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研究期内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特征与实验区类型无明显关联,制约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尚未从根本上破解。[结论]今后应着力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探索科技引导实验区协调、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因地制宜建立若干山区可持续发展示范模式,促进鲁中南山区实验区的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分与水土保持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家“十一五”经济社会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将在财政、产业、投资、土地、人口管理以及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等方面,制定分类管理的“差别化”区域政策。4个国土功能区的划分为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笔者根据“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提出了4个国土功能区的水土保持发展战略、工作目标、重点方向和考核指标等意见,以国土功能区的划分指导水土保持的发展,以水土保持促进和保障国土功能区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生态示范区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鉴目前国内外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成果,依据系统分析原理,建立了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与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协调度5方面综合测度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在实证研究中,结合延安市宝塔区区域特征,运用设计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宝塔区近8a来(1992-1999年)区域发展水平进行的量化评价,得出结论:宝塔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但目前仍处于弱可持续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系统为低水平的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与社会经济的动态耦合现状,旨在为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系统论构建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与社会经济协调耦合模型,提出评判标准和基本类型,并对该区2000—2012年生态支持能力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2000—2012年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以0.02/a的速率减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0.04/a的速率提高;(2)2000—2012年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虽不断提高,但仍处于低水平协调发展阶段;(3)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与经济耦合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可划分为4类:轻度失调发展生态损益型、轻度失调发展磨合型、低水平协调发展同步型、低水平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结论]目前该段生态支持能力无法满足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当前最要紧的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成都农业发展的角度阐述农业信息化的应用与发展,分析研究了农业信息化在成都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和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成都发展的战略重点,找到了一条适合成都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实现成都市农业的跨越发展,促进城乡共发展、共繁荣。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多维评价模型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与都市农业通过功能互补与促进机制形成统一系统,多功能是都市农业融入城市经济、社会、生态与空间系统之中表现出的显著内涵。但我国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综合实力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区域差异,都市农业功能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形成了多样化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评价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现状及合理性,探究适宜我国不同区域城市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有助于协调城市功能与都市农业功能发展、因地制宜地制定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战略。如何协调城市功能与都市农业功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急需探索的问题。本文应用四维评价模型对我国22个城市的都市农业生产、经济、社会与生态功能进行定量评价,并根据四大功能间的不同组合类型,用系统聚类法把我国都市农业分为10类多功能发展模式。研究表明:受我国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东、中、西部地区空间差异影响,都市农业单项功能发展水平及多功能综合水平在各城市呈现明显的差异,总体上表现出东、中、西的区域分异现状;从我国西部城市至中东部城市,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逐渐从多功能弱协同模式转向基本协同、协同及强协同发展模式,从生态优先发展模式转变为社会生态主导发展模式以及以生态为基础的生产(或经济或社会)功能主导的发展模式。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属于生态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生态功能发展水平都达到了0.40以上,属于社会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社会功能发展水平都在0.55以上,属于经济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经济功能发展水平接近0.80,属于生产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生产功能发展水平达到了0.75。  相似文献   

17.
芜湖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类型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基于经济效益评价函数和环境效益评价函数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类型定量评判指标——协调发展度D,对1995-2004年芜湖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类型及演化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4年芜湖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经历了初级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1995—1996年),初级协调发展经济环境同步型(1997年),中级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1998和2000年),中级协调发展经济环境同步型(1999和2001年),中级协调发展环境滞后型(2002和2003年)和良好协调发展环境滞后型(2004年)5个阶段。环境发展的不稳定性成为芜湖市实现经济与环境的优质协调发展和经济与环境发展同步的主导制约因子。  相似文献   

18.
 为北京市山区生态环境建设、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以蒲洼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适用的、可操作的、简化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目标层、类目指标层、项目指标层和指标变量层构成。目标层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类目指标层为社会发展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项目指标层为物质需求度、核心发展度、经济富强度、资源丰富度和环境容忍度,指标变量层由16个具体的指标构成。按照从低层到高层的次序,逐层计算各项指标值,最终得出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度的指标值。对不同年度蒲洼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绿色食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与内涵、绿色食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开发绿色食品的理论基础,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生产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现,二是相辅相成,将共同推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爱辉    龙海丽    彭健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3):235-241
县域绿洲城市是干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与载体,协调其内部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推进干旱区县域绿洲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与战略意义。文中运用改进熵值法、耦合协调度和协调发展趋势指数模型,对干旱区典型县域绿洲城市乌苏市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城市协调发展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苏市城市综合协调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评价值较低;环境发展指数对城市综合协调度的功效相对较大,但发展趋势指数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经济与环境发展指数呈倒“N”型耦合关系,社会与环境发展指数呈“W”型耦合关系。经济、社会和环境存在着天然的交互胁迫、交互耦合机理,只有三者协同共进,均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干旱区县域绿洲城市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