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工林米老排木材解剖性质及其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人工林米老排木材解剖性质,并探求其木材材质变异规律的内在机制,为建立米老排“培育—材性—加工利用”一体化的模式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该文借助电子显微镜和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系统,从微观的角度,应用定量解剖学方法,对米老排木材解剖性质及其沿径向的变异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米老排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平均值分别为2 014.2 μm、26.19 μm、11.07 μm、78.68、0.79、0.57;由髓心向外除腔径比呈递减趋势外其余纤维形态指标呈递增趋势. ②导管分子长度、宽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平均值分别为1 666.0 μm、53.83 μm、5.44 μm、31.85、0.12、0.90;由髓心向外除双壁厚和壁腔比呈递减趋势外其余导管分子形态指标呈递增趋势. ③纤维比量、导管比量、木射线比量和薄壁组织比量平均值分别为54.8%、16.5%、27.6%、1.1%;由髓心向外木纤维比量呈增加趋势,导管分子比量呈递减趋势,木射线比量和薄壁组织比量变异规律不明显. ④微纤丝角平均值为8.4°,由髓心向外呈递减趋势.⑤幼龄材与成熟材的界限为第7年.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材用林的生长状况,探究杜仲木材的材质性状以及生长量与材质性状的关系,调查并测定145株16年生杜仲的生长指标和木材密度,同时测定50个单株的木材纤维指标。结果表明:16年生杜仲树高为5.70~11.20 m,胸径为7.60~23.80 cm。杜仲木材密度为0.52~0.62 g·cm-3,木材纤维长为958.00~1 077.00μm,纤维宽为14.68~19.18μm,纤维长宽比为49.90~68.40,胞壁率为41.15%~64.01%,双壁厚为5.90~10.55μm。组织纤维比量中木纤维比量为58.08%~69.89%,导管比量为23.80%~35.56%,木射线比量为0.67%~2.25%,薄壁组织比量为2.11%~8.16%。杜仲树高、胸径与木材基本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0.47。杜仲木材密度较高,达到Ⅲ级。  相似文献   

3.
以东北5个白桦天然林种群为对象,较全面地研究了白桦木材材质性状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表明:天然林白桦种群间木材纤维宽度、长宽比、木材基本密度、胞壁率、微纤丝角、导管比量、小拉什强度和年轮宽度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木材纤维长度、纤维壁腔比、木射线比量和纤维比量差异不显著。白桦导管比量与均温和降雨量、胞壁率和木材基本密度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r>0.9)。在种群间木材基本密度与胞壁率呈显著正相关(r>0.9);纤维宽度与胞壁率、纤维壁腔比、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r>0.8),纤维长度与微纤丝角呈负相关(r=-0.97)。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引种栎木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14年生美国红橡纳塔栎Quercus nuttallii、水栎Quercus nigra、舒玛栎Quercus shumardii为对象,采用富兰克林解离法及X-射线衍射法(XRD)研究其纤维形态、微纤丝角及结晶度,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  结果   3种美国红橡纤维长度分别为1 172.14、1 178.68和1 162.45 μm,纤维宽度分别为15.86、16.56和16.91 μm,种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双壁厚度分别为10.23、11.19和10.96 μm,壁腔比分别为1.85、2.10和1.91,种间差异均显著(P < 0.05);3种美国红橡的微纤丝角分别为33.79°、30.48°和34.10°,结晶度分别为51.35%、53.30%和52.97%,种间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 < 0.01)。3种美国红橡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壁腔比以及结晶度均随生长轮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微纤丝角随生长轮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并且年轮间存在着一定的波动。  结论   14年生纳塔栎、水栎和舒玛栎纤维尺寸、微纤丝角、结晶度径向变化尚未稳定,仍处于幼龄期。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及微纤丝角与生长轮有较好的拟合关系。  相似文献   

5.
借助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生物数码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福建特有阔叶树种闽西青冈木材的宏观构造、微观构造特征,并测定分析木材解剖特征的36个定量指标。结果表明,闽西青冈心边材区别略明显,散孔材,单管孔,管孔呈溪流状径向排列,导管内含侵填体,单穿孔,管间纹孔互列;导管组织比量平均为10.60%,导管密度均值为6.67个/mm2,管孔弦向直径平均为138.51 μm,导管分子壁腔比平均为0.097,导管分子长宽比平均为3.74,导管分子实质率平均为15.92%。闽西青冈木材纤维状管胞壁上具缘纹孔形小、数少,木纤维组织比量平均为49.85%,木纤维平均长度为1 249.63 μm,平均长宽比为66.74,壁腔比为3.52,实质率为85.61%。轴向薄壁组织发达,多数为星散-聚合状,少数为离管带状,排列不规整,宽1~4细胞;轴向薄壁组织比量为8.41%。木射线非叠生,同形单列及多列,稀异Ⅲ形,主由横卧细胞组成,直立和方形细胞偶见;单列木射线高3~19细胞,宽木射线多数夹杂着木纤维等其他轴向分子,高许多细胞,往往超出切片范围;木射线组织比量为31.14%。结晶细胞主要出现在聚合木射线中,少见结晶细胞链;导管-木射线间纹孔式主要为刻痕状,少数大圆形;具有环管管胞;胞间道缺如。  相似文献   

6.
测定3株(Z1,Z2,Z3)7年生欧美杨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Neva’)的组织比量、纤维形态,并分析其径向变异模式。结果显示,所测定材料中木射线比量变化幅度为10.21%~13.60%,导管比量为17.30%~24.40%,纤维比量为64.37%~71.24%;纤维长度为635~1261μm,纤维宽度为17.96~22.33μm,胞腔径为14.34~17.83μm,双壁厚为3.55~5.35μm,壁腔比为0.22~0.34,长宽比为37.81~60.89,微纤丝角度为15.39°~25.63°。径向变异模式研究得出:Z2从髓心向外纤维比量持续下降,Z1和Z3在髓心与第4生长轮之间为纤维比量先下降后上升,从第4生长轮开始纤维比量缓慢下降。导管比量径向变异与纤维比量恰好相反,相互之间此消彼长。纤维长度和纤维宽度从髓心向外迅速增加,到第6年后缓慢增长或开始下降。微纤丝角在髓心到第3生长轮之间表现为波动,从第4生长轮开始先上升随后下降到树皮。长宽比从髓心到树皮Z2一直保持迅速增长趋势,Z1上升到第5生长轮后,开始下降;而Z3上升到第6生长轮后,开始下降。双壁厚在髓心与第4年轮之间先上升后下降,随后向外逐渐增长。Z1和Z3壁腔比从髓心到第5生长轮先上升后下降,随后上升到树皮;而Z2壁腔比从髓心向外下降到第4生长轮,然后开始逐渐上升到树皮。认为幼龄期胶质纤维的存在对杨树木材解剖特性径向变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了各单株在髓心附近的径向变异模式差别较大,并建议在今后的类似研究中关注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7.
兰考泡桐全树木材构造和基本密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兰考泡桐全树根材,枝材和干材解剖构造和密度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全树木材基本密度和木纤维比量为枝材〉干材〉根材;木纤维长度、宽度、腔径、导管长度和早、晚材管孔直径、木射线高度和宽度大小顺序为根材〉干材〉枝材。全树木 解剖构造和密度等15个因子多元方差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三者之间总体上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8.
宽叶水柏枝材构造及微纤丝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生长于内蒙古河套地区的宽叶水柏枝材的构造及微纤丝角。[方法]采用扫描电镜、定量分析、显微图像分析等测试技术和分析手段,针对灌木材的识别与利用,首次对宽叶水柏枝材的构造和微纤丝角进行研究,取得了构造照片、组织比量和微纤丝角等指标。[结果]宽叶水柏枝为半环孔材,导管叠生,单穿孔。木纤维长度平均值为617.14μm,属短纤维树种。枝材组织比量:木纤维、导管、木射线、轴向薄壁组织分别为52.60%1、3.02%、23.96%、10.42%。射线组织异型单列及多列,轴向薄壁组织轮界状及环管束状;微纤丝角平均为7.6°,径向变化趋势为从髓心至树皮逐渐减小。[结论]该研究为宽叶水柏枝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指导藤材的合理利用,缓解日益紧张的木材供需矛盾,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3组黎藤试样2m处藤节间与节部的纤维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与统计,并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显示,黎藤节间与节部纤维的长度、宽度、长宽比、腔径、双壁厚分别为981.779和921.271μm、7.786和8.719μm、130.822和113.021、3.716和3.669μm、4.070和5.051μm。由藤芯到藤皮节间处纤维长度和长宽比均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节部处纤维长度和长宽比、节间纤维宽度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节间、节部处纤维腔径及节部宽度均呈现先降后增的趋势;节间处双壁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节部处双壁厚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经F检验,在0.05水平上节间与节部处纤维宽度和双壁厚存在极显著差异。平均纤维微纤丝角为42.71°,变化区间在39.38°~46.03°;平均纤维素结晶度为46.96%,变化区间在44.10%~49.82%,且藤皮处结晶度大于藤芯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欧美杨107(以下简称107杨)应拉木与正常木的纤维形态及化学组成进行全面比较和分析,为杨树应拉木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直立生长和倾斜生长的107杨为研究材料,通过合理方法区分正常木和应拉木,再对应拉木的解剖构造进行电镜观察,着重比较了107杨正常木和应拉木在纤维形态及化学组成的差异。【结果】107杨应拉木具有典型的应拉木解剖构造,即细胞壁中存在明显的胶质层。正常木与应拉木纤维形态比较结果表明,应拉木的双壁厚、壁腔比、木射线比量和纤维比量均高于正常木,而正常木的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纤维长宽比、胞腔径、微纤丝角、导管比量均大于应拉木。引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正常木与应拉木之间纤维形态的差异,结果表明,正常木与应拉木纤维宽度、胞腔径、双壁厚、壁腔比在P=0.001水平上差异显著,纤维长度和微纤丝角在P=0.01水平上差异显著,其余形态指标差异均不显著。正常木与应拉木化学组成比较结果表明,应拉木的综纤维素、纤维素、α-纤维素含量均高于正常木,而正常木的半纤维素、木质素、苯醇抽提物含量、10 g/L氢氧化钠抽提物含量均高于应拉木;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正常木与应拉木纤维素、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10 g/L氢氧化钠抽提物含量的差异在P=0.001水上显著,其余指标差异均不显著。【结论】107杨正常木与应拉木的主要纤维形态指标和化学组成存在明显差异,在木材加工利用时需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外源甜菜碱缓解油茶低温胁迫的生理机制,以“大别山1号”油茶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模拟自然低温进行低温变温处理,低温胁迫前以清水为对照,设置2个外源甜菜碱浓度(10、15 mmol·L-1)处理,分别于低温胁迫前1天、低温胁迫的第1、第3、第5天和恢复温度1 d后测定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酶活性、超氧阴离子含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油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酶活性、超氧阴离子的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恢复温度后上述指标均有所下降。3种处理上述指标的日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即与胁迫温度日变化相关。与清水对照处理相比,外源甜菜碱能够显著(P<0.05)缓解低温胁迫下油茶相对电导率的升高,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提高SOD酶活性,降低超氧阴离子的含量,从而增强油茶对低温胁迫的抗性。综合分析表明,10 mmol·L-1甜菜碱处理对提高油茶耐低温能力的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胶孢炭疽菌引起的油茶炭疽病是油茶的主要病害之一,试验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活体测定,分别筛选出防治油茶炭疽病的高效杀菌剂和植物抗病激活剂。采用菌丝抑制法测定杀菌剂及植物抗病激活剂对胶孢炭疽菌的毒力;采用离体叶片法,通过病斑减小率评价植物抗病激活剂对油茶炭疽病的诱抗效果。供试7种杀菌剂中以咪鲜胺抑菌活性最强,EC50为0.129 mg/L;嘧菌酯抑菌活性最低,EC50为52.110 mg/L;植物抗病激活剂对菌丝生长无直接抑制作用,但在2年生的油茶苗上喷施后,对病斑在叶片上的扩展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以水杨酸100 mg/L剂量处理的叶片诱导抗病性最佳,诱抗效果为50.13%,芸苔素内酯、茉莉酸甲酯,井岗霉素,苯并噻二唑处理组的最大诱导防病效果依次为36.82%、26.93%、19.67%、17.73%。该试验结果为杀菌剂和植物抗病激活剂的复配制剂提供参考依据,为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采用百度试验法研究了6种人工林大径级桉树(27~29年生)木材的干燥特性。结果表明,细叶桉、尾叶桉和大花序桉木材初期开裂等级均为5级,赤桉为4级,巨桉和粗皮桉均为3级,主要为端裂、端表裂、表裂和贯通裂;干燥结束后大部分试件出现内裂,尾叶桉木材内裂等级为5级,细叶桉和巨桉木材内裂等级均为4级,赤桉、粗皮桉和大花序桉内裂等级均为2级;巨桉、尾叶桉、赤桉、粗皮桉、细叶桉和大花序桉木材截面变形等级分别为5级、4级、3级、3级、2级和1级;巨桉、粗皮桉和大花序桉木材扭曲等级均为3级,细叶桉、赤桉和尾叶桉木材扭曲等级均为1级;细叶桉、赤桉、巨桉、尾叶桉和大花序桉木材干燥速度均为5级,粗皮桉木干燥速度为4级。6种桉树木材均属于难干木材,多裂,易变形。本研究拟定的干燥基准,可用于木材加工企业干燥人工林大径级桉树木材参考,为人工林大径级桉树木材的实木化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应用异速生长模型对广西3种不同经营措施的油茶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耕除草+施肥、中耕除草+施肥+垦复2种抚育措施的油茶林其叶生物量、枝生物量、根生物量、果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高于对照林分,嫁接换冠油茶林的叶生物量、枝生物量、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低于对照林分,但其果生物量高于对照林分;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除采用嫁接换冠措施的油茶人工林生物量(28.86 t·hm-2)低于对照林分(40.60 t·hm-2),中耕除草+施肥(13.76 t·hm-2)、中耕除草+施肥+垦复(20.60 t·hm-2)2种抚育措施的油茶人工林生物量均高于对照林分(12.54、12.91 t·hm-2);在群落生物量分配格局方面,无论对照林分还是采用嫁接换冠、抚育经营措施的油茶人工林均为乔木层所占比例最高。其中,采用中耕除草+施肥、中耕除草+施肥+垦复2种抚育措施的油茶林乔木层生物量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林分,嫁接换冠的油茶林其乔木层生物量所占比例低于对照林分,而中耕除草+施肥、中耕除草+施肥+垦复2种抚育措施的油茶林凋落物层生物量和灌草层生物量低于对照林分,嫁接换冠油茶林凋落物层生物量和灌草层生物量所占的比重高于对照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均为枝干>树根>树叶,且枝干和树根占乔木层总生物量的50%以上;在考虑果实和花芽的情况下,花芽生物量所占比重最低,果实生物量所占比重在嫁接换冠油茶林仅较枝生物量和根生物的比重低。表明经营措施可以影响油茶人工林的生物量,通过抚育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油茶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的积累,进而提高油茶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而嫁接换冠措施对于油茶人工林生物量的影响短期表现为生物量的减少;但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无论是抚育措施还是嫁接换冠均可提高油茶果实生物量。  相似文献   

15.
对黄檀属和紫檀属6种红木化学成分、金属元素含量及酸碱性质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交趾黄檀和柬埔寨黄檀木材除了灰分区别较大外,其他的化学成分含量相近;同属不同树种木材的化学组成存在差异。6种红木均含有丰富的Ca元素;不同红木中各种金属元素的含量有差异,金属元素含量的大小次序也不同,檀香紫檀木材中没有检测到Mn、Cu元素,交趾黄檀木材中没有检测到Cu元素。交趾黄檀和柬埔寨黄檀木材的金属元素(除了Na)差异较大。黄檀属和紫檀属6种红木均偏酸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16S rRNA-RFLP方法分析了同一样地柏大蚜和松大蚜体内细菌的组成。结果表明:2种蚜虫体内细菌主要由其初级内共生菌Buchnera aphidicola和次级内共生菌Candidatus Serratia symbiotica组成,但各自所占的比例存在差异;在柏大蚜克隆文库中,B. aphidicolaCa.Serratia symbiotica分别占37%和56%,还有少量的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占7%;在松大蚜克隆文库中,B. aphidicola和Ca.Serratia symbiotica分别占66.7%和33.3%。表明2种蚜虫体内的微生物组成比较简单且相似,内共生菌种类相同。  相似文献   

17.
以阔叶黄檀、东非黑黄檀和刀状黑黄檀3种黑酸枝类木材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试材各类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几何参数。结果表明,三者导管细胞长宽比差异不显著,细胞腔大壁薄,木纤维细胞腔小壁厚,东非黑黄檀、刀状黑黄檀长宽比分别为50.67、48.84,远大于阔叶黄檀的38.28;壁腔比刀状黑黄檀最大80.63%,阔叶黄檀次之,75.39%,东非黑黄檀最小,53.09%。木射线横卧细胞,刀状黑黄檀长、宽、高均最大,阔叶黄檀长度最小,东非黑黄檀宽度和高度最小;长宽比东非黑黄檀最大7.92,阔叶黄檀次之5.74,刀状黑黄檀最小5.17。轴向薄壁细胞,刀状黑黄檀长度最大,宽度最小,阔叶黄檀和东非黑黄檀长、宽差异不大;长宽比刀状黑黄檀最大6.36,阔叶黄檀次之4.43,东非黑黄檀最小4.11。阔叶黄檀的结晶细胞含量很少,东非黑黄檀仅偶见结晶细胞,刀状黑黄檀含大量分室含晶细胞;结晶颗粒数量为:刀状黑黄檀>阔叶黄檀>东非黑黄檀。通过对比分析黑酸枝类木材的细胞形态特征,为识别、鉴定此类黑酸枝木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槭属树种杈叶槭、多齿长尾槭、太白深灰槭、鞑靼槭和五裂槭为材料,比较分析5个树种的木材微观结构和亲缘关系,为近缘树种的木材鉴别及分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5个树种均为小管孔的散孔材,轴向薄壁组织较少。木材微观特征在树种间差异较大。首次发现五裂槭的木射线组织为异形射线组织,包括异形单列、异形Ⅰ型、异形Ⅱ型、异形Ⅲ型,直立射线细胞有榴莲型瓦状细胞和栅状直立细胞2类。多齿长尾槭、杈叶槭、太白深灰槭和鞑靼槭为同形射线组织,偶有直立射线细胞。由木射线组织类型,较易将五裂槭与多齿长尾槭、杈叶槭、太白深灰槭和鞑靼槭区分开。五裂槭的轴向薄壁细胞中可见结晶体且导管密度较小,抗性较强,材质较好。5个槭属植物的木材解剖结构均表现为较原始的特征,其中五裂槭和鞑靼槭进化程度相对较高。经聚类分析,多齿长尾槭、杈叶槭与太白深灰槭先聚为一类,再分别和五裂槭、鞑靼槭相聚;鞑靼槭和其他4个树种亲缘关系最远;聚类分析结果支持5树种现有的分类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的沙柳(Salix cheilophila)枝叶浸提液对2种豆科植物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的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沙柳可以抑制2种受体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花棒的各项指标在随着浸提液浓度升高时抑制作用逐渐减小,柠条的各项指标随着浸提液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大。花棒幼苗的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敏感,柠条幼苗的地下部分比地上部分敏感。沙柳对花棒和柠条的叶绿素含量指标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柠条根系活力指标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对根系和光合系统的破坏可能反映了沙柳化感作用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