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根据2011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吕四渔场小黄鱼银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保护区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初步鉴定浮游植物16属24种,其中硅藻门14属22种,甲藻门2属2种,硅藻在数量和种类上占绝对优势。主要优势种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oldi)、有翼圆筛藻(Coscinodiscus bipartitus)和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春季浮游植物密度介于3×105~19×105ind·m-3之间,平均为10.3×105ind·m-3,夏季介于3×105~472.5×105ind·m-3之间,平均为155.4×105ind·m-3;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特征显著,两季密度最高值均出现在6号站,最低值均在2号站。夏季的平均密度高于春季,春季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优于夏季。环境因子监测中,磷酸盐超标最高,两季分别达100%和62.5%;悬浮物和无机氮超标率也较高,水体呈现明显的富营养化趋势。与历史资料相比,该海区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浮游植物数量处于较高水平。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影响该海区浮游植物分布的环境因子依次为温度、盐度、化学需氧量和悬浮物;揭示了在富营养化海域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显著性削弱。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卵及仔稚鱼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5-7月对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卵样品9494粒,仔稚鱼样品328422尾,分属8目15科43属51种.结果显示:5-7月鱼卵的平均密度为13.3 ind./100m3,最大密度值87.8 ind./100 m3,主要集中在5月;5-7月仔稚鱼平均密度为61.8 ind./...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游泳生物种类组成和资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泉水 《水产学报》2005,29(2):205-210
2000-2001年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游泳生物调查研究表明,该海域的游泳生物有497种,其中鱼类 367种,甲壳类102种,头足类28种。种类数随纬度逐步增高而减少。鱼类区系属于印度-太平洋的中国- 日本亚区。种类数的季节变化呈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相对生物量指数的季节变化,呈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而相对密度指数的季节变化呈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相对生物量指数和相对密度的优势种分别为中国枪乌贼和发光鲷。各站位月平均相对生物量指数分布为每网8.149(17站)-72.679 kg·h-1(23 站),平均为每网27.089 kg·h-1。按渔场分,月平均相对生物量指数以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闽中渔场>闽东渔场;月平均相对密度指数分布为每网320(13站)-6 357 ind·h-1(30站),平均为每网136 ind·h-1。月平均相对生物密度指数闽南-台浅渔场>闽东渔场>闽中渔场。对渔业资源结构、种类组成变化和渔业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程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3年4月在厦门南部海域的调查资料,对其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域春季共出现鱼卵和仔稚鱼21种,其中鱼卵14种,仔稚鱼9种.21个种类隶属于16科.鱼卵、仔稚鱼数量主要以黄姑鱼(Nibea albifora)、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和鰕虎鱼科(Gobiidae sp.)为主;春季水平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107.7 ind/网和1.0ind/网,垂直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0.69 ind/m3和0.47 ind/m3;春季鱼卵数量分布以浯屿岛东侧的11站位和小金门岛北侧的9站位较为集中,仔稚鱼以下鸡屿北侧的4站位和大担岛东南侧的12站位较为集中.比较以往的研究成果,随着厦门南部海域的高度开发利用,海域生态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导致鱼卵、仔稚鱼种类数明显减少,主要优势种也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海洋环境对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场影响的GIS时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8年~2012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Thynnus)围网的渔获生产数据,并结合利用遥感信息技术手段同期获取的海表温度、次表层和温跃层温度、叶绿素等海洋环境数据,分析了围网主要捕获品种渔获量、资源丰度与渔场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目前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获量分布在10°N~10°S、140°E-180°E,中心渔场经度重心集中在150°E~165°E,大体走向是由西向东;纬度重心在1°N~3°S,呈现先南后北的走向。渔场主要适温在28~32℃,最适海表温度为29~31℃,次表层50m,适温为26.84~29.47℃,100m适温为24.71~28.57℃,温跃层上界深度在54.09~121.49m,对应的海水温度为27.10—29.18℃;主要渔获产量集中在叶绿素质量浓度0.02~0.35mg·m-3内,叶绿素质量浓度处于0.04—0.18mg·m-3时渔获产量出现频次最高,为渔场的最适叶绿素质量浓度范围。  相似文献   

6.
2010年4月至12月对微山湖水体中浮游动物进行了4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77种,其中原生动物18种,轮虫45种,枝角类8种,桡足类6种。夏、秋季浮游动物物种数最多(48种),春、冬季最少(43种)。春季浮游动物丰度最高(1.26×10^3ind.·L^-1),夏季最低(0.47×10^3ind.·L^-1),秋季和冬季分别为0.75×10^3ind.·L^-1和0.71×10^3ind.·L^-1。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6.69mg·L^-1),冬季最低(1.52mg·L^-1),春季和秋季分别为2.41mg·L^-1和4.03mg·L^-1。浮游动物香农指数变化在1.74~2.15;均匀度指数变化在0.48~0.74。综合评价,微山湖为中营养型水体,应加强对湖区水质保护和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7.
海泥附着基的青蛤工厂化育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泥为附着基的青蛤工厂化育苗试验于2004年6月28日至10月12日在汀苏灌东盐场的育苗场进行。第一批试验的育苗水体为87.5 m3,平均单位育苗量为96.7 g·m-3(66.8×104ind·m-3);第二批试验的育苗水体为70.0 m3,平均单位育苗量为108.8 g·m-3(40.5×104ind·m-3);第3批试验的育苗水体为105.0 m3,平均单位育苗量为96.0 g·m-3(49.9×104ind·m-3)。在3批262.5 m3育苗总水体中,共培育出单水管期稚贝104 600 g(55 665.1×104ind),单位水体育苗量的总平均数为99.6 g·m-3(3批个体数53.0×104ind·m-3) 附苗率达到86%- 88%。  相似文献   

8.
九龙江口仔、稚鱼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九龙江口湾区设置3个断面共9个站位,于2007年11月~2008年8月按季度采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进行垂直拖网和表层水平拖网,并在2号站位进行中层水平拖网.共采集到仔、稚鱼1 763尾,鉴定出33种,隶属于16属15科.其中垂直拖网167尾(密度为1.97 ind · m-3),表层水平拖网965尾(密度为0.30 ind ·m-3),中层水平拖网631尾(密度为5.39 ind · m-3).调查结果表明,虾虎鱼类(Gobiidae)占绝对优势,普氏细棘虾虎鱼(Acentrogobius pflaumi)、美肩鳃鳚(Omobranchus elegans)、斑NFDA3(Konosirus punctatus)、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等为主要优势种.春季种类数最多(22种),冬季仅为5种.春季的平均密度最大,秋季和冬季的密度最小.中层水域仔、稚鱼种类数和数量均多于表层水域,且在水层分布也存在种类差异.比较以往的研究成果,在种类组成和主要优势种方面均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9.
刘勇  沈长春 《福建水产》2012,34(4):309-315
分析研究了2009年7月福建罗源湾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共鉴定19种鱼类的鱼卵和仔稚鱼,隶属于13科。其中,鱼卵10种、仔稚鱼14种。夏季,罗源湾水平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1.80 ind/m3和0.54 ind/m3;垂直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4.11 ind/m3和2.63 ind/m3。鱼卵、仔稚鱼以鳀科数量最多,优势种类为中颌棱鳀(Thrissa mystax)和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commersonli)。与历史资料相比,不但种类数减少,且优势种由多科鱼类并存向鳀科鱼类为主转变。夏季鱼卵、仔稚鱼主要分布在罗源湾中北部海域及湾口附近。  相似文献   

10.
福建海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2003~2004年福建海区春季和夏季2个季度月浮游动物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该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经鉴定共有226种,其中桡足类114种,占总种数的50.4%,以广盐高盐亚热带和热带种为主。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分布夏季比春季高,春季平均值为90.3mg·m-3,夏季为150.8mg·m-3,春季总生物量呈现由北向南递减,以闽东渔场最高,闽中渔期次之,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最低,密集区不明显,夏季则相反,随着暖流势力的增强,闽中、闽南台湾浅滩总生物量明显增加,以闽南台湾浅滩最高,且密集区明显;在调查海区总生物量起主导作用的优势种为普通波水蚤、锥形宽水蚤、微陀隆哲水蚤、亚强真哲水蚤,其密集区基本上是各种作业的主要渔场,与历史资料和邻近海域相比较,一直保持优势种地位有普通波水蚤、亚强真哲水蚤等,生物密集区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03~2004年福建海区春季和夏季2个季度月浮游植物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了该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经鉴定浮游植物共有111种,其中硅藻类81种,占总种数的73.0%;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分布夏季比春季高,春季平均值为30.9×10~4 ind·m~(-3),夏季为2645.6×10~4 ind·m~(-3);春季总生物量以闽东渔场最高,闽中渔场最低,夏季则相反,随着暖流势力的增强,闽中、闽南-台湾浅滩总浮游植物生物量剧增,以闽南-台湾浅滩最高,闽中渔场其次,且密集区明显,最高生物量超过40000×10~4 ind·m~(-3);从数量组成看,以热带近海性种和热带外海高盐性种占绝对优势,优势种为劳氏角毛藻、掌状冠盖藻、斯托根管藻、铁氏束毛藻、汉氏束毛藻、地中海指管藻等;整个海区优势种明显,数量高,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较低;总生物量密集区与浮游动物密集区相一致,大部分为拖网、灯光围网等作业的主要渔场;与历史资料和邻近海域相比较,优势度指数年间变化较大,数量明显增加,但生物量密集区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2.
舟山深水网箱污损生物季节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年7月~2007年5月对浙江舟山秀山岛和长峙岛海区深水网箱污损生物进行附着试验,揭示2个海区网箱主要污损生物种类、生物量和附着密度的月变化特征。试验得出污损生物的种类主要有水螅虫(Hydra vulgaris)、海葵(Actina sp.)、麦杆虫(Caprella kroyeri)、钩虾(Gammarus sp.)、藤壶(Balanus sp.)、贻贝(Mytilus edulis)、牡蛎(0sfrea sp.)、孔石莼(Ulva pertusa)、浒苔(Enteromorpha sp.)等及其生物量和附着密度。通过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得出了污损生物附着的月变化特征,7—11月份污损生物特别是大型藻类繁殖生长达到最盛期;11月份过后随着气温的降低,孔石莼和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pacifica)等污损生物生物量开始逐渐减少;次年3~4月份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麦杆虫、太平洋侧花海葵、强壮藻钩虾(Ampithoe valita)等污损生物牛物量又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象山港春、夏季仔稚鱼种类组成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象山港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Ⅰ~Ⅹ),用方形网(网口为1 m×2 m,网目1.0 mm)采集仔稚鱼,同时采集温度、盐度和浮游动物等数据。调查期间采集仔稚鱼180 254 ind共45种,隶属25科39属,主要优势种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鮻(Chelon haematocheilus)、斑尾刺鰕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普氏缰鰕虎鱼(Amoya pflaumi)、拟矛尾鰕虎鱼(Parachaeturichthys polynema)、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舌鰕虎鱼(Glossogobius giuris)等。仔稚鱼密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第Ⅲ航次密度最高(平均密度为587.9 ind·100 m-3),第Ⅷ航次最低(8.2 ind·100m-3)。前弯曲期仔鱼最多,占63.6%,弯曲期仔鱼占26.4%。基于层级聚类(Bray-Curtis相似性指数,Ward法聚类)分析表明,可将10航次仔稚鱼分为4个类型,各类型间存在明显差异:类型1(Ⅰ和Ⅱ航次)主要为矛尾鰕虎鱼和斑尾刺鰕虎鱼,类型2(Ⅲ~Ⅵ航次)为斑鰶、鮻、矛尾鰕虎鱼和黑棘鲷,类型3(Ⅶ和Ⅷ航次)为斑鰶、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拟矛尾鰕虎鱼,类型4(Ⅸ和Ⅹ航次)为普氏缰鰕虎鱼、拟矛尾鰕虎鱼、美肩鳃鳚(Omobranchus elegans)。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仔稚鱼分布与温度极显著相关(P0.01),与浮游动物密度呈显著相关(P0.05),与盐度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AODC法研究了碧流河水库2008年4。11月水体中细菌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细菌密度变化在6.09×10^7-13.9×10^7cell·mL^-1之间,平均值为10.4×10^7±6.30×10^7cell·mL^-1,其中5月份最高,6月份最低;最高值出现在5月份下游右侧中层(5.32×10^8cell·mL^-1),是其它采样位点测定值的3~10倍,细菌数量水平、垂直分布无规律,细菌总数与高猛酸钾指数呈正相关;细菌生物量为4.94±2.37mg·L^-1。杆菌长与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杆菌宽与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细菌体积与细菌数量、温度分别呈显著的正、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东海细点圆趾蟹数量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俞存根 《水产学报》2005,29(2):198-204
本文依据199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1999年2月(冬)在东海26°00’-33°00’N,127°00’E以西海域的蟹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东海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数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春、夏、秋和冬季调查海域细点圆趾蟹平均资源密度重量和个体数分别为65.00 kg·km-2、2076 ind·km-2,43.71 kg·km-2、395 ind·km-2,26.27 kg·km-2、643 ind·km-2和0.36 kg·km-2、7 ind·km-2。冬春季,东海北部近海细点圆趾蟹重量占蟹类总重量的一半以上,出现率和优势度远远高于其它水域,以产卵群体为主,是目前细点圆趾蟹最大的生产渔场。东海南部近海80-120m水深和北部外海80 m以深海域,各有一个细点圆趾蟹的高数量分布区。细点圆趾蟹的生产旺汛在春季的3-6月。夏季由于该种渔获个体规格和经济价值较高,加上有一定的资源密度,也是较好的捕捞季节。该种虽然能够适应广泛的温度和盐度,但具有明显的温水种特征,在东海北部近海又具有较低盐度的分布趋向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准确鉴别在南黄海海区(33°49'N,122°10'E)采集的附着在海藻上的鱼卵种类,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遗传学方法开展了综合鉴别研究.在光学显微镜下:卵呈微扁圆形,卵径1.95~2.38mm,粘着沉性;卵黄间隙较窄,卵黄囊呈乳白色,无龟裂;卵膜平滑,在其表面有5~7根细长角质管状卵膜丝;多油球数不定(4~145),油球径0.05~0.50mm,油球在卵黄囊中的位置随不同发育时期而不断发生变化;胚体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特征符合颌针鱼目鱼卵的特征.在扫描电镜(SEM)下观察:鱼卵受精孔明显,位于动物极的卵膜丝之间,外缘孔径12.3μm;卵膜壁孔不明显,在卵膜表面有大量颗粒状突起,密度约为50ind·100μm-2.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鱼卵与沙氏下??鱼mtDNA Cyt b基因片段序列之间无差异,遗传距离为0,而与其它颌针鱼目鱼类序列间差异达18.72%~21.3%,遗传距离在21.9%~26.4%之间.NJ分子系统树的聚类结果也显示鱼卵与沙氏下(鱵)鱼序列聚为一支,它们共享一个单倍型,而与其它颌针鱼目鱼类序列分为两大支,其亲缘关系较远.以上分析结果表明该鱼卵为沙氏下(鱵)鱼卵.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8年4,5,6月在浙江中北部沿岸禁渔区线内45个站位开展的产卵场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本海区共出现鱼卵、仔稚鱼64个种类,分别隶属13目36科47属,能鉴定到种的有47种,鉴定到科的有17种。3个航次的调查共采集到鱼卵5 846个和仔稚鱼5 502个。其中4月最少,仅采集到鱼卵366个和仔稚鱼1 445个,分别占鱼卵和仔稚鱼总数量的6.26%、26.26%;5月份共采集到鱼卵1 530个和仔稚鱼1 551个,分别占鱼卵和仔稚鱼总数量的26.17%、28.19%;6月份数量最多,共采集到鱼卵3 950个和仔稚鱼2 506个,分别占总数的67.57%、45.55%,4—6月鱼卵、仔稚鱼的数量呈月递增趋势。鱼卵中石首鱼科未定种最多占10.06%,其次黄姑鱼占6.45%,再次为凤鲚占总数的6.06%。凤鲚仔稚鱼数量最多,占总种类数的34.06%,其次为虾虎鱼科仔稚鱼,占24.25%,再次为鲻科鱼类仔稚鱼,占23.57%。调查发现杭州湾是凤鲚的主要产卵场,其仔稚鱼也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内,少量分布在舟山渔场和鱼山渔场。小黄鱼产卵场主要分布在舟山渔场、鱼山渔场外侧。从产卵时间和渔场分布来看,鱼山渔场是最早集中的水域,随着时间推移,产卵场的中心区向北部水域的舟山渔场转移。研究的海域内重要经济鱼类大黄鱼、小黄鱼、银鲳的鱼卵数量百分比明显下降,由1960年的优势种成为现在的非优势种;主要经济鱼类中鳓、凤鲚所占比例相对增加,但绝对数量有所下降。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沿岸水域资源补充量有所减少,这可能与水域环境变化及过度捕捞导致亲体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8.
2008、2010-2013年在金沙江下游水富/宜宾断面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研究金沙江一期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圆口铜鱼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共采获圆口铜鱼卵苗6190粒(尾),其中鱼卵74粒、鱼苗6116尾;2013年向家坝水电站蓄水后在水富/宜宾断面未采集到圆口铜鱼卵、苗。各年圆口铜鱼卵苗江汛期和最大日径流量分别为:2008年6月12日-7月2日、3.79×107粒(尾),2010年6月22日-7月10日、3.47×107粒(尾);2011年6月23日-7月4日、9.58×107粒(尾);2012年6月24日-7月13日、1.22×107粒(尾)。圆口铜鱼卵苗江汛与金沙江下游的水文流量持续增长相关,卵苗日径流量高峰值与洪峰过程较一致,最大日径流量基本先于最大水文流量前出现。圆口铜鱼繁殖盛期在6月中旬-7月上旬较短时间内(2~3周)。2008年向家坝水电站截流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圆口铜鱼早期资源补充量为2.12亿粒(尾);2010-2012年导流施工期间早期资源补充量分别为1.65亿、1.61亿、0.82亿粒(尾),呈下降趋势;2013年无早期资源补充。溪洛渡、向家坝2个梯级大坝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圆口铜鱼卵苗向下游漂流的途径。要合理制定水电梯级调度方案,促进或引起圆口铜鱼自然繁殖过程,并降低圆口铜鱼卵苗在库区的死亡率;加强圆口铜鱼现有栖息地保护,严格控制或禁止在产卵场捕捞亲鱼;开展圆口铜鱼在梯级大坝上下游间群体交流连通性的可能性研究和圆口铜鱼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9.
深水张网是吕四渔场传统的作业方式,渔获量占江苏省海洋捕捞总量的比重较大。根据2004年4月~2005年11月吕四渔场深水张网渔业监测资料,结合渔业统计数据,分析了该渔业渔获物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以及主要经济鱼类渔获物种类组成和幼鱼比例。结果表明,各季节深水张网优势渔获物种类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主要以小黄鱼、黄鲫、焦氏舌鳎和葛氏长臂虾为主,夏季为小黄鱼、黄鲫、焦氏舌鳎和银鲳,秋季为小黄鱼、焦氏舌鳎、棘头梅童鱼、灰鲳和银鲳,冬季为小黄鱼、焦氏舌鳎、棘头梅童鱼和斑鰶;小黄鱼和焦氏舌鳎是深水张网渔业常年优势渔获物。主要经济鱼类小黄鱼以6月份平均网产最高,但主要以幼鱼为主,2004年和2005年的平均体重分别仅0.81 g/ind和1.04 g/ind,幼鱼渔获尾数分别占到99.1%和99.8%,累计损害幼鱼尾数分别达1.84×107ind和2.37×107ind;银鲳平均体重3.22 g/ind和3.8 g/ind,累计损害幼鱼尾数分别为4.84×105ind和4.41×105ind。建议对深水张网渔业加强管理,可对该渔业提前一个月休渔,提高网囊网目尺寸,并强化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20.
2012年04月、11月,2013年4月、11月,2014年4月先后对连江县黄岐湾海区进行浅海底栖生物调查,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0大门类198种,其中环节动物种类最多,有121种。五个航次都出现的生物种类只有8种。五个航次调查的浅海底栖生物生物量范围为13.503~27.092 g/m2,其中春季为18.142 g/m2,秋季为23.079 g/m2;栖息密度范围为208.3~2 014.7ind/m2,其中春季为1 046.0 ind/m2,秋季为292.5 ind/m2。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生物量优势度在春、秋季交替出现;环节动物生物密度优势度在春、秋季均占据绝对优势。2012—2014年春、秋季优势种类年间变化较大。在五次调查中,只有2013年有采获经济种类,且种类不多,海区第一优势种均为环节动物多毛类。2012年4月和11月、2013年4月和11月及2014年4月黄岐湾浅海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3.909、3.250、3.780、3.441和4.156,表明调查海区的浅海底栖生物生态环境未受到污染或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