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Ⅰ型鸭肝炎病毒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高度传播性的传染病.DHV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3个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Ⅰ型DHV呈世界性分布,并常和其他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对养鸭业危害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论文从Ⅰ型鸭肝炎病毒的病原特点、分类地位、分离培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以及病毒的诊断与防控等方面,介绍了DHV-Ⅰ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2.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雏鸭病毒性肝炎(DuckViral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HepatitisVirus,DHV)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鸭肝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可分别引起Ⅰ型、II型和III型雏鸭病毒性肝炎,如果防制不当,死亡率很高,对养鸭场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1Ⅰ型DVHⅠ型DVH最早由Levine和Hofstad于1945年在美国发现。Levine和Fabricant(1950年)用鸡胚分离到了Ⅰ型DHV。1953年后,加拿大、英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前苏联、印度、日本等国相继报道了该病。我国黄均…  相似文献   

3.
鸭病毒性肝炎穴DVH雪俗称“揹背瘟”或“背脖病”,是由鸭肝炎病毒穴DHV雪引起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急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多发生于1~5周龄的雏鸭,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雏鸭突然发病,身体侧卧,两腿痉挛后踢,角弓反张。鸭肝炎病毒Ⅰ型、Ⅱ型、Ⅲ型都可引起雏鸭病毒性肝炎,由于Ⅱ型DHV和Ⅲ型DHV可引起免疫了Ⅰ型DHV的雏鸭发生病毒性肝炎,因此,它们是独立的病原体。目前我国以血清Ⅰ型为主,在北京、广西等地有血清Ⅱ型病毒性肝炎的报道,程安春等1998年首次发现Ⅲ型DVH在我国存在。这三型病毒,如果防治不当,…  相似文献   

4.
从黑龙江省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DVH)的发病雏鸭肝等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HD—Ⅰ株。经病理学检查、电镜观察、鸭胚中和试验、雏鸭保护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鉴定为血清Ⅰ型鸭肝炎病毒(DHV)。证实引起该鸭场雏鸭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DVH所致。用DHV标准R85952毒株多次强化免疫健康鸡,获得高效价的鸡抗鸭肝炎超免疫抗体。  相似文献   

5.
<正>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患鸭主要表现死前发生痉挛,头向背部后仰,角弓反张,俗称"背脖病"。临床上以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状出血为特征。本病传播迅速,常给养鸭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1病原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3个血清型,三型DHV无交叉中和或交叉保护作用。Ⅰ型DHV又称古典型,常  相似文献   

6.
鸭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威胁养鸭业健康发展。1流行病学1.1I型DHVI型DHV最早于1945年由Levine和Hofstad在美国发现,并在1950年用鸡胚分离到I型DHV,此后加拿大、英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前苏联、印度、日本  相似文献   

7.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系由鸭肝炎病毒(duck viral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幼龄鸭易感的重度致死性疾病,以传播迅速、病程短及引起肝脏出血性病变为特征.鸭肝炎病毒有Ⅰ、Ⅱ、Ⅲ型3种血清型.中国主要流行Ⅰ型(王升炳,2007).鸭病毒性肝炎常用的诊断方法很多,中和试验被认为是最可靠、最经典的诊断方法(王勇等,2007);张小飞等(2005)以鼠抗DHV抗体为一抗,HRP标记的羊抗鼠IgG为二抗,建立了检测石蜡切片中DHV抗原的免疫酶组化法.  相似文献   

8.
<正>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患鸭主要表现死前发生痉挛,头向背部后仰,角弓反张,俗称"背脖病"。临床上以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状出血为特征。本病传播迅速,常给养鸭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1病原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3个血清型,三型DHV无交叉  相似文献   

9.
复方獐牙菜制剂防治鸭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的一种具有急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的雏鸭传染病。本病以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从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呈DVH阳性的病死鸭肝脏分离到3株(CD、HB、XC)病毒,电镜下病毒颗粒呈圆形、无囊膜,直径30~40nm,对氯仿、pH3.0、50℃,60min的处理不敏感,分离毒连续传代3次,全部鸭胚在24~60h死亡,胚体呈弥散性充血、出血,其致死鸭胚的能力能够被Ⅰ型DHV高免血清中和。分离毒人工感染1日龄雏鸭后出现与自然病例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能重新分离到相同病毒。间接免疫组化检测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雏鸭的肝、脾、肾等均呈现DVH阳性。结果表明分离到的3株病毒均为Ⅰ型DHV,为有效预防DVH提供了有用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1.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4周龄以内的雏鸭,特别是不足1周龄的雏鸭最易感染,病死率可达90%以上,是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DHV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3个型有着明显的差异,无交叉免疫性。  相似文献   

12.
鸭肝炎流行动态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鸭肝炎(Duck hepatitis,DH)又称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雏鸭急性败血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患鸭呈现沉郁、转圈、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并具有肝脏肿胀、出血,胆囊充盈,胆汁颜色变淡等病理变化。鸭肝炎呈世界分布,其病原具有三个抗原性互不相关的血清型(血清Ⅰ型、Ⅱ型、Ⅲ型)。我国自1958年在上海发现本病,至1996年前后,各地暴发与流行的鸭肝炎病原均属于标准DHV-Ⅰ型,其疫情可以被标准DHV-Ⅰ型疫苗及抗体良好控制。1996年福建林世棠报道在福…  相似文献   

13.
雏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Viral Hepatitis,DVH)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鸭肝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可分别引起Ⅰ型、Ⅱ型和Ⅲ型雏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高度致死、以肝脏肿大和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疾病,主要侵害4周龄以内的雏鸭。目前,认为本病包括3种类型,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由Ⅰ型、Ⅱ型和Ⅲ型鸭肝炎病毒(DHV)引起,其中Ⅰ型和Ⅲ型属于小RNA病毒科,Ⅱ型属于星状病毒科。三者在抗原上互不交叉,但引起的症状与病变很相似。Ⅰ型鸭肝炎病毒呈世界性分布,严重危害养鸭业的发展,其VP1蛋白是最容易发生变异的蛋白,位于病毒衣壳的表面,是小RNA病毒中的  相似文献   

15.
<正>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的雏鸭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俗称"背脖病"。目前鸭肝炎病毒按血清型可分为Ⅰ、Ⅱ、Ⅲ型,3个血清型之间无交叉感染,我国流行的主要为Ⅰ型DHV。其特征为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病雏出现特异性神经症状。本病主要发生在3周龄以下的雏鸭,尤其对1周龄的雏鸭具有极强的致死性。据赵贵峰(2012)报道,雏鸭发病后死亡率有所不同,有的高达95%,有的低于15%,即使耐过的鸭也成为僵鸭,生长和发育受到阻碍,是养鸭业危害较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三个血清型的鸭肝炎病毒(DHV)所致。Ⅰ型的DHV分布于世界许多国家,它主要引起三周龄以下的雏鸭发病,成年鸭不受影响。雏鸭发病率高,死亡率多在20~60%,有时亦低至10%或高至90%,临床上表现特征性的神经症状,解剖病变主要是肝脏肿大并出现程度不一的出血点。Ⅱ型DHV在要流行于英国,引起的死  相似文献   

17.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al,DH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雏鸭传染病,该病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1].该病近几年来由于病毒的变异,出现了不同的变异株、暂时不能确定的病毒和"新型鸭肝炎病毒"[2],给养鸭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8.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病毒性传染病,以发病急、传染快、病程短、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痉挛抽搐和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病理变化以肝脏肿大和出血为DVH特征性病变,DVH严重影响养鸭业的发展。引起DVH的病毒有3个血清型,即Ⅰ、Ⅱ、Ⅲ型。Ⅰ型(古典型)鸭肝炎病毒最  相似文献   

19.
自首次报道美国纽约地区发生鸭病毒性肝炎(DVH)以来,世界许多地方相继报道发生DVH。我国早在1960年即有临床病例的报道,近年来,DVH在我国已呈广泛性分布,给养鸭业带来严重危害。1病原特性1949年有人首次用鸡胚分离到了鸭病毒性肝炎病原体。目前,发现DHV有3个血清型,即Ⅰ、Ⅱ、Ⅲ型。我国2002年又分离到了不同于以上3个型的  相似文献   

20.
鸭病毒性肝炎诊断与防制要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基本特征   鸭病毒性肝炎 (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 (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各品种雏鸭高致死率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患病雏鸭在临床上以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现斑点样出血为特征。 2流行要点   鸭肝炎病毒具有三个在抗原性上互不相关的血清型 :Ⅰ、Ⅱ和Ⅲ型。其中Ⅰ、Ⅲ型属于小 RNA病毒科,Ⅱ型属于星状病毒科。   在国外, DHVⅠ型最初于 1949年发现于美国,其后陆续传遍世界各养鸭基地,并在美国 (1988)、印度 (1967)和埃及 (1978)发现其变异毒株。其中美国变异毒株已被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