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外界环境对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室内、室外条件下从光照、虫口密度及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在短光照、密度为20头/株以下时,雌虫褐飞虱短翅率在87.22%以上,利于短翅型雌虫褐飞虱形成;在长光照、密度在10头/株以上时,雌虫褐飞虱短翅率在46.67%以下,利于长翅型雌虫褐飞虱形成.室外条件下,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不一样,感虫水稻品种上短翅型雌虫褐飞虱比例较高.同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雄虫褐飞虱的短翅率都不是很高,即外界环境条件对雄虫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2010-2011年连续2年在江西南昌地区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在晚稻田内的消长动态、翅型和性别分化规律。2010年稻飞虱发生重,褐飞虱的优势度指数较白背飞虱高,2011年发生轻,褐飞虱的优势度指数较低。两种飞虱于水稻刚刚栽培时就开始出现,褐飞虱于9月上中旬出现明显的密度高峰;白背飞虱分别于7月上旬和8月中下旬出现两个密度高峰,且以第2个峰值为主。褐飞虱长翅型较短翅型在田间出现的时间早。2010年,短翅型出现后,密度增加较快,并于8月下旬超过长翅型成虫密度;2011年长、短翅型密度无明显变化。白背飞虱在水稻各生育期间均以长翅型为主,短翅型密度低。在性别分化方面,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田间种群的雌雄性比通常大于或等于1,褐飞虱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性比扩大;白背飞虱的性比相对稳定,维持在1~4。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表明,褐飞虱田间种群密度的升高可导致短翅率和性比升高;而白背飞虱种群密度与短翅率和性比的线性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稻飞虱属昆虫纲同翅目飞虱科害虫,俗名火蠓虫,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作物。常见种类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①褐飞虱。长翅型成虫体长3.6~4.8毫米,短翅型2.5~4毫米。  相似文献   

4.
稻飞虱主要分为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以成虫和若虫吸食水稻茎秆汁液危害水稻,造成"穿顶"、"枯秆"。褐飞虱、白背飞虱具有迁飞性、间隙性大发生的特点。白背飞虱主要危害早中稻,褐飞虱主要危害中晚稻,灰飞虱主要危害水稻秧田,以华东的江苏、上海、浙江北部、安徽等危害最重。稻飞虱成虫具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型形态,短翅型成虫产卵多、易爆发。当田间稻株生长旺盛、营养条件好,有利于形成短翅型成虫;反之,当植株衰老、营养条件恶化,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南部地区稻飞虱越冬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摸清贵州稻飞虱越冬情况,2010-2012年采用网捕、目查、灯诱等方法对贵州省南部地区进行稻飞虱越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今气候环境条件下,贵州南部地区(如,荔波的朝阳、永康等乡镇)有极少量灰飞虱与白背飞虱可在再生稻及自生稻上成功越冬,且长翅型多于短翅型,雌虫多于雄虫;越冬稻飞虱对贵州来年春季稻飞虱初始虫源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6.
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翅型分化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稻褐飞虱生物型Ⅱ、盂加拉型、九龙江型的长翅型(M)、短翅型(B)的遗传纯系为试验材料,观察了生物型的亲代翅型对子代的遗传效应以及水稻生育期和虫口密度对翅型遗传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褐飞虱3种生物型子代的翅型表型与亲代的遗传关系密切,但各生物型子代的翅型表型存在差异;在多头饲养条件下,水稻生育期对3种生物型翅型遗传的调节作用较为明显,但这种影响同亲代翅型和褐飞虱所属生物型有关;在单头饲养条件下,稻株生育期对不同生物型翅型分化几乎没有影响,但亲本遗传的制约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7.
对2012年安庆市稻飞虱的发生情况进行了总结归纳,发生特点:(1)白背飞虱初见期正常偏早,迁入量大且集中;(2)褐飞虱初见期正常,迁入量偏低;(3)田间褐飞虱短翅型成虫出现早,发生量较大;(4)稻飞虱主害代田间卵量和虫量偏高。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3个方面提出了稻飞虱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8.
针对2013年度五(2)代褐飞虱短翅型在徐州市杂交稻上的发生特点,分析出短翅型成虫比例高的原因主要与其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条件、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另外还讨论了影响短翅型成虫分化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我国褐飞虱的若干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综述了 1 979年以来我国在影响褐飞虱大发生的生态因素 (温度、水稻品种和异常气候 )、褐飞虱的翅型分化、生物型、抗药性监测及再猖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为害水稻比较普遍的病虫害有20余种,其中常见的是稻瘟病、纹枯病、卷叶虫和稻飞虱,常称为"两病两虫". 1.稻飞虱.是一种远距离迁飞、具有暴发性和突出性的害虫.主要有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以剌吸式口器吸取稻株汁液而使稻秆干燥.在广西博白县全年发生7~8 代,上半年第3代、下半年第6代为主害代.稻飞虱成虫有两种翅型虫态:长翅型、短翅型.当稻田大量出现短翅型成虫(大肚虫)时,是稻飞虱大暴发的先兆.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不同质地的土壤,施钾后钾的分布规律不一样,土壤保持钾的能力,在低施钾时〔<600mg/kg(以每公斤土含K2O量表示,下同)〕,容量因素(△Q)是:△Q壤>△Q粘>△Q砂,中量施钾时(600~800mg/kg),△Q壤=△Q粘>△Q砂,在高施钾时(>800mg/kg),△Q粘>△Q壤>△Q砂。钾缓冲因素变化规律与容量因素一致。施钾在土壤液相和固相的分布规律符合Y=C-abx方程。建议一次施钾量的最佳点应是△B≈2.0,砂、壤、粘分别为150、390和360mg/kg  相似文献   

12.
建立Tornqvist指数模型,计算了全国和河南、山东小麦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全国小麦总产增加主要来源于单产提高,而单产提高主要决定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要素投入是小麦单产提高的物质基础.2001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放缓,但河南省全要素生产率仍有较大优势.在压缩或稳定播种植面积的情况下,未来小麦总产增长关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3.
在刘维尔正整数集基础上进行因数及因子数目对照,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了由法国数学家刘维尔推广的自然数的一个性质。  相似文献   

14.
镉在小麦各部位的富集和转运及籽粒镉含量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以全国小麦产区的14种土壤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小麦在对照、Cd处理(0.6 mg·kg-1 p H7.5,1.2 mg·kg-1 p H7.5)条件下,Cd在小麦各部位的含量及其富集和转运。结果表明:对于两组Cd处理而言,Cd在小麦中的分布趋势均为根茎籽粒,而且各部位的Cd含量相互间均显著性相关(Cd处理的籽粒与根除外)。14种土壤种植下,小麦根、茎、籽粒的Cd含量范围分别为:0.11~2.18、0.04~0.75、0.004~0.08 mg·kg-1(对照);3.14~12.04、0.18~0.94、0.09~0.43 mg·kg-1(Cd处理)。14种土壤中根-土的Cd富集系数范围为0.59~13.69(对照)、2.98~14.86(Cd处理);茎-根、籽粒-根的转运系数范围为:0.22~1.60、0.02~0.14(对照);0.04~0.13、0.01~0.06(Cd处理)。小麦籽粒Cd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及预测方程显示,无论土壤是否受Cd污染,籽粒Cd含量与土壤p H均呈极显著性负相关,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828(对照)、-0.841(Cd处理),p H是影响籽粒吸收Cd的首要土壤因素,有机碳(OC)含量则为第二因素,籽粒Cd含量预测方程拟合效果良好(对照R2=0.84;Cd处理R2=0.93)。  相似文献   

15.
通过选取中国重点大学综合实力排名较前的36所高校网站作为样本,利用搜索引擎MtaVista收集各网站的链接量及计算网络影响因子。选取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对网站的评价作用起显著作用的是总链接数、总网页数、外部链接、被连接网站数。  相似文献   

16.
 精原干细胞可以体外培养、冷冻保存、遗传操作及移植,因而在医学、生物学及动物科学方面均有广泛应用前景。根据现有资料阐述一些因素,包括c-Kit受体及其配体SCF、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维生素A(VA)、表皮生长因子(EGF)、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激素和温度,对精原干细胞更新分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鲜马鹿茸不同部位多肽的提取及含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醋酸溶液和乙醇提取了6支鲜二杠马鹿茸的主干顶部(未骨化部分)、中部(部分骨化)、根部(大部分骨化)3个部位的多肽,进行了多肤的SDS-PAGE分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皮生长因子(EGF)、神经生长因子(NGF)的Western-blotting分析。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进行了马鹿茸不同部位总多肽定量,RIA法测定了IGF-1含量,ELISA法比较了不同部位EGF、NGF的OD值。结果:SDS-PAGE表明鹿茸酸醇提取多肽为一系列分子量低于17kD的混合物,Western-botting证明其含有IGF-1、EGF、NGF等生长因子。定量分析表明:马鹿茸顶部、中部、根部总多肽、IGF-1及醇提多肽中IGF-1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EGF、NGF ELISA检测OD值差异显著(P<0.05),均从顶部到根部递减。  相似文献   

18.
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查阅大量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方面的研究资料,综述了环境因素及人为因素对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的影响.并对森林类保护区土壤质量评价及土壤养分相关性的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森林类保护区土壤的深入研究及对其保护提供指导.森林土壤养分的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其最终分布格局是地形、植被、土壤类型、季节变化、土壤微生物等环境及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自然生态系统下,环境因素是土壤养分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有效的人为管理方式能促进森林土壤养分的积累,而不当的干扰则会造成养分显著流失.对土壤质量进行准确评价,能够客观了解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土壤的影响,有助于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在保护区建立森林土壤长期定位监测站,是全面掌握保护区森林土壤养分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的较好途径,最终为保护区森林的持续健康经营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森林衰退病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衰退病(Forestdecline)是指由一系列按特定顺序出现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导致树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死亡的一类病害.衰退的症状包括生长速度慢,叶稀疏、小型及扭曲,经常有缺绿的现象,叶缘变褐色,叶片过早变黄,过早脱落,直至死亡.衰退病的起因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研究中存在着把各因素过分简单化的现象.森林衰退病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找出主导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水稻耐储藏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水稻耐储藏性能的评价指标、影响水稻耐储性的内外因素以及水稻耐储藏基因的定位、发掘和利用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水稻耐贮藏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