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界环境对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室内、室外条件下从光照、虫口密度及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在短光照、密度为20头/株以下时,雌虫褐飞虱短翅率在87.22%以上,利于短翅型雌虫褐飞虱形成;在长光照、密度在10头/株以上时,雌虫褐飞虱短翅率在46.67%以下,利于长翅型雌虫褐飞虱形成.室外条件下,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不一样,感虫水稻品种上短翅型雌虫褐飞虱比例较高.同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雄虫褐飞虱的短翅率都不是很高,即外界环境条件对雄虫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2010-2011年连续2年在江西南昌地区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在晚稻田内的消长动态、翅型和性别分化规律。2010年稻飞虱发生重,褐飞虱的优势度指数较白背飞虱高,2011年发生轻,褐飞虱的优势度指数较低。两种飞虱于水稻刚刚栽培时就开始出现,褐飞虱于9月上中旬出现明显的密度高峰;白背飞虱分别于7月上旬和8月中下旬出现两个密度高峰,且以第2个峰值为主。褐飞虱长翅型较短翅型在田间出现的时间早。2010年,短翅型出现后,密度增加较快,并于8月下旬超过长翅型成虫密度;2011年长、短翅型密度无明显变化。白背飞虱在水稻各生育期间均以长翅型为主,短翅型密度低。在性别分化方面,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田间种群的雌雄性比通常大于或等于1,褐飞虱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性比扩大;白背飞虱的性比相对稳定,维持在1~4。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表明,褐飞虱田间种群密度的升高可导致短翅率和性比升高;而白背飞虱种群密度与短翅率和性比的线性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再宏  苏品  廖晓兰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0):95-99,102
概述了褐飞虱长、短翅型成虫的主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综述了影响褐飞虱翅型分化的生态因子,包括温度、湿度、光周期、若虫种群密度、虫龄、水稻生育期和植株营养,以及翅型分化的激素调节机制和遗传学基础。以期为褐飞虱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褐飞虱的若干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综述了 1 979年以来我国在影响褐飞虱大发生的生态因素 (温度、水稻品种和异常气候 )、褐飞虱的翅型分化、生物型、抗药性监测及再猖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三唑磷对不同翅型稻褐飞虱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三唑对褐飞虱的毒力的并用其亚致死剂量(约为LC1)处理褐飞虱三龄若虫,中养至羽化后按翅型分成单对继续饲养,观察并记录其繁殖力。结果表明:三唑磷处理三龄若虫对其存活的长翅型和短翅笄城虫的产卵均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如施用三唑磷防治水稻螟虫会促使褐飞虱在本地和迁入地猖獗发生。为此,对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三唑磷防治水稻螟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观察褐飞虱若虫密度及水稻生育期对褐飞虱生物型Ⅱ、孟加拉型、九龙江型的若虫发育历期、存活、翅型分化的影响表明,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若虫在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发育历期不同,以孕穗期最短,其次是分蘖期,成熟期最长。不同生物型的若虫存活率均与密度呈负相关,即随着密度上升,存活率下降。在水稻不同生育期,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在不同若虫密度下的短翅率均极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江苏太湖单季晚稻区影响褐飞虱田间种群数量变动的有关生物学参数:卵孵化率80%,若虫存活率18.6%,成虫寿命8天,其不同日龄个体产卵量模型为E=(12.54Ⅰ—25.4)C/100,水稻抽穗后长翅型成虫迁出比例从20%逐渐增至95%。在25℃条件下,取食孕穗期水稻的褐飞虱长、短翅型成虫繁殖倍数分别为9.8倍和13.3倍。应用以上研究结果,将褐飞虱实验种群动态模型改建成田间种群动态模型,用以预测褐飞虱田间种群数量的消长。  相似文献   

8.
几种常用杀虫剂对田间褐飞虱种群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杀虫双、杀虫单、乐果、甲对·敌、锐劲特及锐劲特分别与杀虫双、杀虫单混用对田间褐飞虱种群消长的影响试验 ,表明 :杀虫双、杀虫单、乐果、甲对·敌防治水稻螟虫可导致褐飞虱短翅型雌成虫大量产生 ,下代卵量大幅度增加 ,最终导致下代褐飞虱种群数量成倍增长  相似文献   

9.
2006年颍上县褐飞虱特大发生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迁入期、峰次、虫量、短翅型成虫始见期、为害损失程度等方面总结2006年安徽省颍上县褐飞虱特大发生的特点,并从气候、褐飞虱抗性、药剂、农民认识等方面分析大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稻褐飞虱生物型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采用苗期群体抗性鉴定和抗生性鉴定法,鉴定了四川省秀山县稻褐飞虱的生物型。结果表明,秀山县稻褐飞虱属生物型I。  相似文献   

11.
稻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翅型分化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稻褐飞虱生物型Ⅱ、盂加拉型、九龙江型的长翅型(M)、短翅型(B)的遗传纯系为试验材料,观察了生物型的亲代翅型对子代的遗传效应以及水稻生育期和虫口密度对翅型遗传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褐飞虱3种生物型子代的翅型表型与亲代的遗传关系密切,但各生物型子代的翅型表型存在差异;在多头饲养条件下,水稻生育期对3种生物型翅型遗传的调节作用较为明显,但这种影响同亲代翅型和褐飞虱所属生物型有关;在单头饲养条件下,稻株生育期对不同生物型翅型分化几乎没有影响,但亲本遗传的制约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2.
稻褐飞虱翅型分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述影响稻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因子、该虫翅型分化与地理种群的关系以及与其所属生物型的关系、翅型分化的遗传规律和生理机制。提出了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稻飞虱主要分为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以成虫和若虫吸食水稻茎秆汁液危害水稻,造成"穿顶"、"枯秆"。褐飞虱、白背飞虱具有迁飞性、间隙性大发生的特点。白背飞虱主要危害早中稻,褐飞虱主要危害中晚稻,灰飞虱主要危害水稻秧田,以华东的江苏、上海、浙江北部、安徽等危害最重。稻飞虱成虫具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型形态,短翅型成虫产卵多、易爆发。当田间稻株生长旺盛、营养条件好,有利于形成短翅型成虫;反之,当植株衰老、营养条件恶化,  相似文献   

14.
许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56-10757
[目的]探寻褐飞虱暴发危害的适宜条件及防治对策。[方法]通过调查研究、气象资料分析及田间试验,研究了2006年六安市褐飞虱大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结果]2006年六安市褐飞虱迁入早,种群所占比例上升快。6~7月初的日平均温度较常年高。7~8月份的温度和降水适宜褐飞虱的生存繁殖。8月15~20日,百丛虫量3 827~7 000头。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了一定的抗性,加之农民对水稻栽培管理和防治褐飞虱方法不科学,导致防治效果下降。总结出从加强虫情监测、科学选择防治策略(治上压下)、农药和施药技术防治褐飞虱的经验。2006年以锐劲特、啶虫脒+乐斯本(毒死蜱)、扑虱灵+乐斯本对褐飞虱防效较好。[结论]适宜的温度为褐飞虱的增殖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短翅型成虫是褐飞虱虫量骤增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5.
武昌地区褐飞虱生物型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飞虱具有不同的生物型及生物型变异现象.90年代湖北省褐飞虱的优势种群为生物型Ⅱ.本文采用标准苗期鉴定法(SSST法),对武昌狮子山田间褐飞虱的生物型进行了鉴定,发现该地区褐飞虱的优势种群已转变为孟加拉型.  相似文献   

16.
针对2013年度五(2)代褐飞虱短翅型在徐州市杂交稻上的发生特点,分析出短翅型成虫比例高的原因主要与其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条件、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另外还讨论了影响短翅型成虫分化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7.
稻褐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水稻褐飞虱的防治,从稻褐飞虱生活习性、生物型变化、褐飞虱造成的危害及大发生征兆等方面入手,了解稻褐飞虱的概况,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稻褐飞虱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1997年六合县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迁入主峰早,基数大;气候条件适宜;田间短翅型成虫比例高,数量大;2代防治面积小,3代没能适期用药。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植保和检疫工作中稻飞虱测报的准确性,就灯下褐飞虱与其近似种拟褐飞虱和伪褐飞虱的主要区别作了详细的说明和识别,包括颜面、雌性外生殖器和雄性外生殖器等的区别和识别。  相似文献   

20.
锐劲特SC防治灰飞虱、褐飞虱的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5%锐劲特SC450ml/hm2对灰飞虱和褐飞虱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对水稻后期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达80%以上,是现有防治灰飞虱和褐飞虱较好的药剂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