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ERIC-PCR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enterobacterial repetitive intergeniC consensus,ERIC)是主要存在于肠道细菌的一类基因间重复序列.ERIC-PCR技术是利用ERIC核心的高度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因此,通过这一技术扩增基因组DNA,构建DNA指纹图谱,能广泛用于肠道微生物动态分析、微生物分类鉴定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BOX片段(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为基础的原核生物DNA指纹图谱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可重复性强,容易获得较为丰富的扩增条带等特点。作者综述了BOX-PCR指纹图谱分析技术的特点和一般步骤,并对该技术在细菌菌株遗传多样性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微卫星DNA指纹技术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DNA指纹技术的原理及微卫星的特性DNA指纹技术是Jeffereys[1] 等人 1985年在人类遗传研究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遗传标记方法 ,此后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其主要原理是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分布着许多具有串联重复序列的区域 ,在细胞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DNA的不均等交换 ,使串联重复数目发生增加或减少 ,从而演化出高度重复区段长度的多态性。目前 ,被用作遗传标记的串联重复序列一种为小卫星序列 ,重复单位长度一般为 11~ 70bp ,另一种为微卫星序列 ,重复单位长度一般为 2~ 6bp。用小卫…  相似文献   

4.
RAPD技术及其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子克隆、DNA重组技术,尤其是PCR技术的兴起和新的电泳技术的不断完善,从而使各种分子标记应运而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多种DNA检测技术,诸如: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简单重复序列(SSR)、测序的标记位点(STS)、数目可变的串连重复序列(VNTR)等等,所有这些技术将为动植物育种、遗传图谱的构建、分子克隆、基因定位等各个方面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而RAPD技术由于其在检测DNA多态性上具有独特的方式和…  相似文献   

5.
近交系小鼠在医学与生物学研究领域占重要地位。近交系小鼠遗传质量影响着相关实验的可信度,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一般形态学标记、细胞遗传学标记、免疫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和分子生物学标记等。一般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免疫学标记和生物化学标记都是外在表现型或者遗传物质载体的监测,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并且不能覆盖全部染色体。分子生物学标记包括: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DNA指纹、随机遗传扩增DNA多态性和串联重复序列。分子生物学标记虽基于DNA水平进行监测,但目前尚无标准遗传背景图可供参考。为高速发展的现代医学服务急需建立标准遗传背景图谱。  相似文献   

6.
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 DNA)是指以少数几个核苷酸(多数2~4个)为单位多次串连重复的DNA序列, 也称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短串联重复(short tandem repeat, STR)或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si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ism).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 Skinner在寄居蟹的DNA中发现了一类简单串联重复序列, 1980年Singh等人又在蛇W染色体的性别特意性卫星DNA中发现了一类GATA和GACA的简单重复序列, 1982年Singh等人在人心肌肌动蛋白(Ha-25)的内含子中发现了一个重复25次的(dT-dG)序列,同时指出这一序列在人及其它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广泛存在,并与Z-DNA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基因打靶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利用基因转移的方法,将外源DNA序列导入靶细胞,通过外源DNA序列与靶细胞内染色体上同源DNA序列间的重组,将外源DNA定点载入靶细胞基因组上某一特定的位点,或  相似文献   

8.
利用SSR、ISSR和RAPD技术构建苜蓿基因组DNA指纹图谱   总被引:58,自引:13,他引:45  
魏臻武 《草业学报》2004,13(3):62-67
在建立可靠的苜蓿基因组DNA提取分离和PCR扩增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筛选具有稳定多态性位点的RAPD、SSR和ISSR引物,建立苜蓿基因组DNA的SSR、ISSR和RAPD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苜蓿品种(系)的DNA分子标记多态性,构建苜蓿品种的DNA指纹图谱.筛选出36个RAPD引物,8个SSR引物和12个ISSR随机引物,通过PCR扩增在55个国内外苜蓿品种(系)中获得了182个RAPD多态性位点和丰富的SSR和ISSR多态性位点,构建了55个苜蓿品种(系)的SSR、ISSR和RAPD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系)的SSR多态性有较大差异;苜蓿品种ISSR指纹图谱多态性丰富,稳定性比RAPD强;可以通过2~3个引物鉴别我国主要苜蓿品种和引进品种,SSR和ISSR指纹图谱可以更好地用于苜蓿品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DNA指纹技术及其在畜禽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NA指纹技术主要是利用卫星DNA探针和适当的限制性内切酶,通过Southern杂交产生相应的DNA指纹图谱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方法。本文介绍了DNA指纹技术的产生、原理、DNA指纹图谱的特点、产生过程和DNA指纹技术在畜禽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感染是当前严重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目前,国内外主要集中于RA毒力相关基因、耐药相关因子、DNA指纹图谱技术、16 S rDNA特性分析技术、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免疫原性相关蛋白、RA基因文库的构建、单克隆抗体和原生质体的制备、噬菌体的发现等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研究。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控制该病,论文概述了近年来鸭疫里氏杆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Mnass和Snass在鸡胚中发现线粒体DNA,随着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以及PCR技术和测序技术等研究手段的应用.至今,科学家已测定了人、牛、猪、马、驴、鸡、北京鸭等多种动物的mtDNA全序列.线粒体DNA作为分子标记因其序列容易测定、进化速度快、在群体内变异大、极少发生重组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家禽遗传多样性、分子进化、系统发育等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6株副猪嗜血杆菌基因组DNA的PCR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肠道菌基因闻重复一致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ERIC-PCR和RAPD技术,研究了副猪嗜血杆菌6个分离菌株的指纹图谱和DNA多态性。结果表明,6个分离株的PCR指纹图谱与15个标准血清型指纹图谱相比较可分辨出4种血清型;6个分离株的RAPD研究结果均表现出多态性。有意义的是,6个菌株的多态性DNA片段也能明显将其分为4种类型的副猪嗜血杆菌,与特异性引物PCR结果相一致。该研究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和该菌的分子分型快速诊断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有关微卫星的报道始见于Skinner等(1974)在研究寄生蟹的卫星DNA时发现一种简单的串联重复序列。Ali等(1986)首次将合成的寡聚核苷酸用于人的指纹研究,才受到重视。Jeffreys等和Gao等(1988)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一种新的遗传标记系统。Tautz等(1989)报道微卫星具有丰富的多态性。早期将微卫星称为“简单序列”、“简单序列重复(SSR)”、“简单串联重复(STR)”等。  相似文献   

14.
DNA指纹技术分析畜禽亲缘关系的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DNA指纹技术的原理、方法、特点及其在应用上的局限性和利用DNA指纹技术分析亲缘关系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了用DNA指纹图谱进行畜禽亲缘关系分析的一般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卫星是指以少数几个核苷酸(一般1~6个)为单位多次串联重复的DNA序列,是1974年Skinner在研究寄居蟹的卫星DNA时发现的。微卫星广泛均匀地分布在基因组上,其重复数和重复单位序列都是可变的,故多态信息含量大。但由于微卫星无位点特异性,无法确切定位。因此以微卫星核心序列为中心,两侧各加上1个侧翼序列,形成所谓的序列示踪微卫星位点(STMS)。由于侧翼序列在基因组中是单拷贝的,具有位点特异性,而微卫星本身又使STMS具有多态性,只需根据微卫星侧翼序列设计一对PCR引物,通过PCR反应从模板DNA中将该位点扩增出来,然后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溴乙锭或银染法显色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ISSR分子标记及其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分子遗传标记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PCR技术的出现,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如随机括增多态性(randomam 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小卫星(minisatellite)或称DNA指纹图谱(DNA fingerprinting,DFP)、微卫星(microsatellite)或称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括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 hpolymorphism,AFLP)、单核  相似文献   

17.
微卫星DNA,亦称简单序列重复,是指以2~6个核苷酸为基本序列串联重复的短片段〔1〕。微卫星标记与其它分子标记技术相比,具有分布广泛、多态信息含量高、呈共显性遗传等优点,因此在品种资源分类及畜禽遗传多样性的评估和保存中,微卫星被作为重要的遗传标记之一〔2〕。我国家兔分子生物学标记的研究起步较晚,最近几年才开始,利用微卫星标记来研究家兔的群体遗传特性是在2003年才开始的,相比较而言,国外则开展的较早,技术比较成熟,研究也相对较深入。1国内研究进展殷宝法、魏万红等,使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高原鼠兔血样中的DNA微卫星位点(Sol33…  相似文献   

18.
1959年首次发现,小鼠(Welshons 等,1959)和人(Jacobs 等,1959;Ford 等,1959)的雄性决定因子是 Y 染色体。7年后(Jacobs等,1966)人方面的探索范围缩小到 Y 染色体短臂。Jones 等(1981)发现于蛇类的性别特异性的高度保守的重复 DNA 序列也集中存在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简单异尖线虫姊妹种分子生物学检测体系,以实现对其快速准确的鉴定,本实验对简单异尖线虫单条线虫总DNA进行PCR扩增,获得其rDNA-ITS序列,测序后与基因库中DNA序列比较,并根据rDNA-ITS序列比较结果鉴定线虫的种类,最后通过酶切技术获得线虫的PCR-RFLP图谱并以此作为线虫鉴定的分子标签。  相似文献   

20.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分子遗传学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动物病原的诊断水平。动物病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已从常规的病原分离鉴定以及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学检测,进入到可对病原基因序列和结构直接进行测定的分子生物学水平,同时也促进了疫病快速诊断技术发展。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市县级动物疫病防控设备投资逐年加大,疫病防控诊断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兽医技术人员希望普及动物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本刊特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杨峻研究员对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在兽医学科领域的应用进行概述,为大家在实际应用时提供参考。主要内容包括核酸探针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核酸扩增、核酸电泳、免疫印迹技术、图谱分析、核酸序列分析、DNA芯片技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