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应"南菇北移"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概述了黑木耳产业形成"北耳南扩"趋势的原因,介绍了"北耳南扩"之喜忧,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郑武  姚方杰 《食药用菌》2012,(3):164-165
自全光间歇弥雾栽培模式建立以来,黑木耳代料栽培不断扩大,形成了"北耳南扩"的产业发展形势,新品种新技术也不断涌现[1~3]。其中菌种由原来的木屑菌种一枝独秀,发展成为木屑菌种、枝条菌种、液体菌种并存的局面,但液体菌种由于投入大、技术复杂,尚未广泛使用[4]。与木屑菌种相比,枝条菌种因其具有接种方便,发菌时间短,生  相似文献   

3.
李鑫  邓春海 《食用菌》2021,(1):56-58
黑木耳是我国栽培的第二大食用菌,其栽培地已经遍布我国20多个省市,2017年全国黑木耳产量达758.15万t[1]。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人工栽培黑木耳的国家,已有上百年的栽培历史。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袋栽黑木耳的产量和品质,降低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黑木耳生长的影响,东北黑木耳产区采取蔬菜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菌袋集中,便于管理,节约用工、用水成本;比地栽出耳提前20 d以上,出耳均匀,品质好,无杂质无污染物,价格比地栽耳高出20元/kg[2]。冷棚挂袋栽培黑木耳已成为黑木耳栽培的主要方式,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是人工栽培黑木耳技术的第三次革命。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黑木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Hook)Underw]干制品。 2 说明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Hook)Underw]是属于担子菌纲,有隔担子菌亚纲木耳目的胶质真菌。主要栽培在栓皮栎[Que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2018,(6)
正河北省阜平县从2016年开始栽培春耳,目前已发展全日光地栽木耳533.3 hm2,冷棚吊袋春秋两季木耳200 hm2,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黑木耳病害始终制约产业提质增效。经常发生而且危害严重的病害有霉菌类病害、夕阳病、烂耳病以及青苔。实践表明,精细管理,科学使用生石灰、高锰酸钾、酒精等无公害药剂可以有效防控黑木耳病害。现将笔者在生产中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总结如下,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6.
广西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桉树种植地,人工林面积和蓄积量均居全国首位[1]。广西桉树主要用于加工生产人造板材和林浆纸。桉树木材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剩余物如树皮、木屑和边材等,这些剩余物的传统处理方式多以就地抛弃、焚烧或填埋等为主,既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严重污染环境。黑木耳又名红木耳、光木耳、云耳、木耳菇、川耳、黑菜等[2],是我国三大食用菌栽培品种之一,其年产量仅次于平菇和香菇[3]。  相似文献   

7.
黑木耳主要产地在东北地区,以段木栽培为主,但生产周期长,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我县近年来在东北黑木耳栽培的基础上,结合南方的气候研究总结以袋栽香菇模式科学采用北耳南栽,  相似文献   

8.
天然黑木耳与栽培黑木耳的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天然黑木耳与栽培黑木耳的主要营养成分及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对两者的粗多糖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天然木耳的粗脂肪、粗蛋白和总糖高于栽培木耳;而粗灰分、粗纤维低于栽培木耳。天然木耳多糖略高于栽培木耳;栽培木耳的钠、铁含量远高于天然木耳。  相似文献   

9.
正黑木耳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其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含量丰富,具有清涤胃肠、清肺益气、滋润强壮等功效。1椴木的培养技术段木栽培方法主要是将黑木耳适生的阔叶树枝干,截成适宜的木段,将黑木耳菌种接种在木段上,放在适宜的生长环境中培养。1.1耳场选择与清理耳场是人工栽培木耳的场地,其条件应以满足木耳的生活条件为依据。只有满足木耳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水分、光照条件才能获得丰收。  相似文献   

10.
在木耳生产中,每到高温高湿的夏季,特别是霉雨季节,常常发生严重的烂耳现象,耳片腐烂流失,不堪食用。全国各木耳产区段木栽培与代料栽培的毛木耳或黑木耳,只要接触地面均会受害,这给木耳生产带来了严重损失。该问题极待解决。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出适合四川宣汉当地栽培的高产、优质、抗性较强的黑木耳品种,以组织分离的野生黑木耳菌株为试验材料、黑木耳916-3为对照,通过生长特性、农艺性状、18S rDNA与ITS分类学鉴定、营养成分分析等,选出野生木耳(达耳1号)产量较高、抗逆性强、营养品质较高,其口感介于黑木耳与毛木耳之间。鉴定达耳1号为木耳科,木耳属,黑木耳种。  相似文献   

12.
在木耳栽培中,每到高温高湿的夏季,特别是梅雨季节,常常发生严重的烂耳现象,亦称流耳病。不管段木栽培或袋料栽培的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和黑木耳A.auricula均可被害。有时仅采收1~2次,即不再出耳,严重影响了木耳产量,据融水县土产公司反映,1983年该县因发生流耳病烂掉毛木耳100担(折干耳),占总产量的30%左右。更有甚者全部失收(尤以黑木耳更为敏感),严重地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全国各木耳产区均有发生,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3.
集毛木耳、细木耳优良特性于一体的木耳新种——大光木耳(学名网脉木耳)首次在内陆湖南发现并驯育成功。现已经过湖南师大生物系彭寅斌教授、中国食用菌协会顾问杨曙湘教授的鉴定。大光木耳属热带木耳,喜高温高湿,子实体在15—39℃可正常出耳,抗杂抗逆性强,生理结构与黑木耳相类似——没有髓层,柔毛稀而短小,蛋白质成份与黑木耳相同,而含糖量及氨基酸总量高于黑木耳、毛木耳。栽培对比试验和大面积推广栽培表明:产量高于紫木耳,显著地高于毛木耳和  相似文献   

14.
正木耳亦称黑木耳、光木耳、云耳、黑菜等。属于真子门,担子真菌纲,木耳目、木耳科、木耳属、是我国传统的出口食品被人们称为"山珍",产量和质量居世界之首。木耳在地理位置上分布较广,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栽培面积较大,经济效益较高,木耳喜温善湿,喜光并需有较好的通风条件,但也有耐旱和抗寒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毛木耳的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又名白背木耳、黄背木耳,耳片黑色或褐色,背面有绒毛。它与黑木耳是同属不同种。耳片比黑木耳肥大,质地较粗硬,价值较黑木耳低。毛木耳具有很多优点:适应性广,不论山区或平原,都可种植;产量高,一般每百斤湿耳木可产干耳5~7斤;抗性强,对病虫害及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出耳快且产期集中,一般种后40天出耳,盛产期集中在5~9月。因此,很受群众欢迎,现已成为桂东、桂南及粤西地区食菌栽培中的主要品种。现就其栽培技术的几个主要环节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综述皱木耳Auricularia delicata新品种"鹿肚耳"的形态特征和食用特点,测定其与黑木耳、毛木耳、毛木耳白色变种"玉木耳"人工栽培子实体的基本营养成分、矿质元素含量和氨基酸组成,评价其营养价值。结果表明:鹿肚耳热量235 kJ/100g、蛋白质7.21 g/100g、脂肪1.5 g/100g、碳水化合物48.4 g/100g、总膳食纤维29.3g/100g,含有5种常量元素、5种必需微量元素,其中,硒元素含量是黑木耳的4.6倍;含有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氨基酸化学评分(CS)和氨基酸评分(ASS)分别为12和18.86,色氨酸为其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综合评价低于其他3种木耳。  相似文献   

17.
黑木耳短袋地栽技术有以下六个优势:①黑木耳熟料袋栽技术取代黑木耳木段栽培技术,节省大量林木资源,充分利用林业清林的废弃物栽培出优质黑木耳,产量比木段栽培高,质量好.②利用阔叶硬杂木屑以及部分秸秆、棉籽壳等原料栽培黑木耳属于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提高林木资源的利用率.③黑木耳熟料袋栽成功率高,生产周期短,能充分利用原料资源,栽培黑木耳风险小. ④黑木耳熟料袋栽集中在室内发菌和室外出耳,不利用大棚或温室等出耳场所,生产成本低,管理方便,生产的黑木耳病虫害发生少,无农药残留,达到无公害标准,提高了黑木耳产量和质量.⑤黑木耳熟料袋栽室外全光出耳能充分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⑥黑木耳熟料袋栽小口出耳技术能栽培出单片木耳,与成朵的黑木耳相比,无耳根,浸泡时间短,方便食用,消费者十分喜爱.  相似文献   

18.
在栽培黑木耳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决非偶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是先发生生理性病害,进而引起侵染性病害,这与外界环境的变化,使木耳活力和抗性下降,病虫害即趁虚而入,从而导致大面积烂耳的发生。本文重点谈谈黑木耳生理性病害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措施.(一)耳片萎蔫腐烂引起流耳。黑木耳大量出耳时,突然耳片停止伸展,进而萎蔫与腐烂。其原因主要是栽培环境高温高湿,再加上通风不良,二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适合江山当地袋料栽培的黑木耳优质高产菌株,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对8个新引进的黑木耳菌株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综合黑木耳各菌株的抗性、耳基出现早晚、木耳产量和商品质量等因素,得出916、新科、浙耳一号这3个菌株比较好。其中,浙耳一号,出耳早,属早熟菌株,可作为秋季接种较迟的菌株;916、新科出耳较迟,属晚熟菌株,产量高、抗性强,可作为当地袋料栽培的主要菌株。  相似文献   

20.
云耳是具有广西等地特色的食用菌物种之一,由于缺乏详尽的形态学描述及分子系统学分析,目前存在学名混乱、分类地位不清楚的现象。基于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对2号云耳疑似种、3号栽培黑木耳及3号栽培云耳标本进行了探究。形态学结果表明云耳与相似种在耳缘颜色、孢子与担子柔毛大小上具有差异;分子系统学上,虽然云耳与黑木耳均在黑木耳CladeⅡ分支上,但并未聚在同一小分枝中,且与东北主栽黑木耳品种"黑山"也具有一定的差异。综上,与云耳相似的2号标本均为脆木耳,是广西新记录种;广西云耳具有典型的地域特性,但仍与黑木耳同种。故将云耳的学名定为Auricularia heimuer F. Wu,B. K. CuiY. C. Da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