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依据两年试验获得的春小麦生产函数模型和毛收益模型,应用系统决策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白银刘川灌区不同生产目标下,水浇地春小麦的适宜栽培技术方案。通过对不同品种高产,高效单一目标及综合目标优化方案的决策分析得出,高产高效组合主要集中在764—4和晋2148两个品种上,其适宜的农艺措施随生产中追求目标的不同而变化较大。追求高产比追求高效平均要多投入N20.1~39.5kg/hm ̄2,多投入P_2O_511.9~21.5kg/hm ̄2,密度增加27.0~46.0万/hm ̄2。  相似文献   

2.
利用早稻嘉育948和嘉育293,晚稻甬粳18和丙97-209,进行连作稻旱育抛栽的茬口搭配研究。结果表明,与旱育秧手插相比,旱育抛栽的水稻有效分终止期提早2 ̄5d,最高苗增加77.7万 ̄114.2万/hm^2,生育期延长1 ̄2d,有效穗增加15.2万 ̄66.7万/hm^2,每穗总粒增加1.6 ̄6.03粒,旱育抛栽连作水稻的品种搭配组合以嘉育948与丙97-209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1991~1993年在乾县中南部灌区,通过采用高产优质品种、实行“三密一稀”种植、科学配方施肥、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及科学管理等综合配套技术,3年累计开发吨粮田2.07万hm ̄2,达标1.39万hm ̄2,产量达15t/hm ̄2以上。试验证明,吨粮田的建设与开发是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对解决人多地少、人增地减、粮食匮乏的社会问题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研究结果表明:甘肃河西冷凉灌区甘蓝型低芥酸菜产量4000kg/hm^2以上的生长模式的叶面积指数苗期0.5、现蕾期2.0、初花期3.0、终花期1.0以上,各栽培根茎粗分别庆达到3.3、6.3、7.2和9.0mm以上;其栽培模式为施纯氮150 ̄225kg/hm^2,五氧化二磷75.0 ̄112.5kg/hm^2,密度75万株/hm^2左右,品种以陇油1号和丹低为宜。  相似文献   

5.
玉米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玉米与大豆间作不同带型和密度试验的结果表明,玉米大豆2:1带型、玉米5.25万株/hm ̄2、大豆19.5万株/hm ̄2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玉米大豆产量与各自的群体数量和光照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玉米的群体数量与大豆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总产量与玉米产量、群体数量、株高和大豆株高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一江两河”地区未来大宗农产品合理市场控制范围包括拉萨、山南、日喀则三地市的38个县、市和那曲与阿里地区,到2000年该区合理市场范围对粮食的总需求量为115761.45万kg,在现有基础上需增加52619.80万kg;届时土地生产潜力开发程度要求达到36.75%,与现实相比,需提高16.71%,平均每年要求增长1.67%;粮食单产要求达到6561.45kg/hm ̄2,需增加2951.25kg/hm ̄2,平均每年增加295.2kg/hm ̄2,这一指标比国家要求的2000年开发目标78141.65万kg多37419.80万kg,单产高出2101.05kg/hm ̄2。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鄂北岗地地区175块公顷产量9t以上的夏播紧凑型玉米有关调查结果及试验资料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品种,应采取相应的栽培密度中晚熟,大穗型品种以6万株/hm^2左右,中熟,中穗型品种为6.6万株/hm^2左右。中早熟,小穗型品种以7.95万株/hm^2左右为宜。同时采取“两选,两增,一抢,三及时”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1991 ̄1993年在乾县中南部灌区,通过采用高产优质品种、实行“三密一稀”种植、科学配方施肥、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及科学管理等综合配套技术,3年累计开发吨粮田2.07万hm^2,达标1.39万hm^2,产量达15t/hm^2以上。试验证明,吨粮田的建设与开发是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对解决人多地少、人增地减、粮食匮乏的社会问题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渭北山旱地地膜高粱的示范表明,地膜高粱国同类地块的地膜玉米增产50%以上。其栽培技术要点为:播种密度9.0万 ̄12.0万株/hm^2,播种行距18 ̄25cm,每穴点种3 ̄4粒、保苗1 ̄2株,施农家肥5.25万kg/hm^2、尿素375 ̄525kg/hm^2(硝酸铵525 ̄675kg/hm^2)、普通过磷酸钙600 ̄750kg/hm^2。  相似文献   

10.
在甘南州高寒阴湿区进行了磷肥不同用量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本区施用磷肥的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显:根据磷肥效应方程确定出春小麦经济最佳施P2O5量为98.25kg/hm^2;在生产中适宜的P2O5用量为82.50 ̄97.50kg/hm^2,在此范围内,增产幅度达22.4% ̄34.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长特性与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以新冬20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种植密度,对其群体、个体生长性状及产量构成进行调查。[结果]随生育进程的发展,总茎数与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干物质积累量则持续增加;最大总茎数在拔节期出现,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最大值在抽穗-扬花期。随密度增加,最高总茎数、株高、单株最大叶面积、群体最大LAI、单株和群体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350万株/hm2密度处理下的总茎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而65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变化较大,50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且产量构成因素均达到最大,产量最高达8 472.49 kg/hm2。[结论]在南疆地区,为了获得高产高效,冬小麦密度应控制在500万株/hm2时较好。  相似文献   

12.
在山西临汾采用连续递增密度试验小区设计法,开展了播期密度对小麦苗期个体和群体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前气温偏高的年型条件下,播种密度在225 ̄450万粒/hm2范围内,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加,单株茎数、单株次生根数、单株绿叶数减少并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主茎叶龄则无显著性差异;播种期在9月24日 ̄10月4日范围内,株高、主茎叶龄和单株次生根3个性状均随播种期的推迟株高降低、主茎叶龄和单株次生根减少,单株茎数和绿叶均为9月29日播种的居多;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对株高、主茎叶龄、单株茎数、单株次生根数和单株绿叶性状的变异系数影响不同。9月24日和9月29日播种的4个播种量冬前群体均分别不足1200万/hm2和超过了1200万/hm2。本试验达到壮苗和合理群体指标的组合为播期10月4日、播种量225万/hm2。  相似文献   

13.
施磷量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施磷量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为生产中磷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春小麦新春26号(A1)、新春34号(A2)为主区,施磷量为副区,共五个水平,分别为0(P0)、45(P1)、90(P2)、135(P3)、180(P4)kg/hm2。【结果】施磷量对春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总量、成熟期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率、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及花前干物质转移率、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极显著(P<0.01);品种间花期、成熟期干重、花后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茎和颖壳干物质分配率、总干物质、籽粒产量、主穗长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随施磷量的增加,小麦总干物质积累表现为先快后慢的递增趋势;而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表现为一定范围内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则反之;且施磷量与籽粒产量及干物质积累总量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0.969,籽粒产量与干物质积累总量间也表现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41;各器官花后干物质分配比例表现为:籽粒>茎>颖壳>叶片>叶鞘。【结论】在一定范围(0~135 kg/hm2)内增施磷肥可提高春小麦籽粒分配率及后期的光合能力,实现增产,且磷肥最佳施用量为135 kg/hm2。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沙坡头区种植二茬春小麦的适宜性。[方法]以宁春4号为供试小麦品种,分别于2015年7月13日和17日播种,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宁春4号生育期、苗情、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与历年参数进行比较,评价种植二茬春小麦的适宜性。[结果]宁春4号的全生育期为73~77 d,基本苗数在200万株/hm~2以上,千粒重22.10~23.15 g,理论产量2 625~2 730 kg/hm~2,但是大部分指标较历年减少。[结论]结合经济成本、田间管理,推断沙坡头不适宜推广种植二茬春小麦。  相似文献   

15.
通过系统分析不同密度冬小麦群体的光合作用特性表明,密度时冬小麦群体的结构、光照特征、单叶光合生理性能均有显著的调节功能,从而显著影响产量水平的发挥。群体透光率作为群体叶面积系数和叶倾角对光环境作用的综合表现而主要由群体的叶面积系数影响,且合理的群体大小是保证具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而获得高产的基础。试验范围内以密度105kg/hm2群体的透光特性、旗叶光合生理性能和产量各因子表现最佳而产量最高,是最佳的密度水平,其次是135kg/hm2。  相似文献   

16.
甘薯"两段法"种苗繁育技术包括第一阶段育苗(冬季繁殖育苗)、第二阶段育苗(春季繁殖育苗)等内容。2013-2017年,通过大量试验示范证明甘薯标准苗产量第一阶段育苗为500万株/hm2,第二阶段育苗为150万株/hm2。育苗、扦插、上市时间较常规种植提早30 d以上,节省种薯2/3,种薯苗床育苗面积的扩繁比例达1 500倍以上;叶菜类型甘薯和鲜食类型甘薯生产应用该方法可以实现早育苗、早扦插、早上市销售;发展淀粉加工类型甘薯春季栽培,与夏、秋季栽培比较,单产增加15 t/hm2以上。示范区目前已累计推广应用8 200 hm2,示范区鲜薯平均增产24.65 t/hm2,农民增收1.23亿元。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轮选987的生育特性及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冬小麦轮选987的高产潜力。[方法]在河北省定兴县大田限水条件下,对冬小麦轮选987群体生长发育动态及节水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轮选987在有机质18.3g/kg,碱解氮105.0mg/kg,速效磷26.0mg/kg,速效钾104.0mg/kg的试验地上种植,全生育期只灌3水,实现了8352.7kg/hm^2的产量水平,产量构成因素为:总穗数792.8万/hm^2,穗粒数26.4粒,千粒重45.7g。主要群体指标为:孕穗期叶面积指数达最高值,平均为6.90,开花后叶面积指数缓慢下降;生物产量为19172.7kg/hm^2,经济系数为0.436。[结论]轮选987品种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适宜在河北省定兴县及保定市北部冬麦区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氮肥运筹对超高产冬小麦生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2010-2011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以冬小麦品种‘石新828,为材料,在总施N 240 kg/hm2条件下进行了氮肥基追比(3∶7、5∶5和7∶3)和春季追氮叶龄(春4、5和6叶期)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时期的LAI均随氮肥基追比增大而增大,尤其是拔节期不同基追比的LAI差异显著.随春季追氮时期后延,拔节到开花期的LAI减小,而开花20 d以后的LAI显著增大.小麦旗时总物质生产力在灌浆前期随氮肥基追比的减小和追氮时期的后延而下降,但在灌浆后期却随追氮时期的后延而增大.氮肥基追比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不显著.每公顷穗数随追氮时期后延显著减少,而每穗粒数和千粒重随追氮时期后延显著增加.籽粒产量也随追氮时期后延显著提高.综合研究结果,在总施氮量为240 kg/hm2左右的条件下,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9 000 kg/hm2以上)的氮肥运筹以基追比5∶5~7∶3,春生6叶期追施氮肥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大豆不同密度对群体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试验研究了大豆3种不同密度下,株高、叶面积指数、净同化率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亚有限结实习性大豆品种成熟期最适株高90-95cm,结荚初期最适叶面积指数为4-4.5,稳定时间40~45d,净同化率两次高峰期应在开花盛期和鼓粒期,分别为12~14g/m2.d和7~7.5g/m2·d,适宜密度为20万株/hm2。从中掌握大豆各个时期的丰产长相。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河西走廊沙漠边缘春小麦的灌溉量,为解决该地用水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春小麦种植区,通过5种不同灌水量处理进行了田间节水灌溉试验。[结果]在干旱胁迫下,春小麦生育速度加快,提前成熟。通过分析春小麦叶面积、灌浆速度、干物质重量和产量,得到苗期和从乳熟期到成熟期是进行节水灌溉和调亏灌溉的适宜期。[结论]该地区春小麦全生育期总灌水量在3 600~4 000 m^3/hm^2,头水在拔节前10~15 d灌溉,灌水量占灌水总量的25%;二水在孕穗期灌溉,占30%;三水在开花期灌溉,占30%;四水在乳熟前3~4 d灌溉,占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