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串珠镰刀菌的营养体亲和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氯酸盐对串珠镰刀菌菌株进行诱变并获得nit突变体,所获得突变体中,以nitA比例最高。采用nit突变体互补型配对技术,测定分离自水稻、玉米、棉花及大豆植物上串珠镰刀菌的营养体亲和群。结果显示,157个菌株分属于71个营养体亲和群;不同群体间的菌株仅测出玉米田群体内的一个菌株和大豆田群体内的两个菌株属于同一个营养体亲和群,其它群体间的菌株则分属不同的营养技术亲和群。菌株SA18经抗药性诱变、连续  相似文献   

2.
适合丝核菌营养亲和群划分的培养基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了10种不同培养基对丝核菌(Rhizoctonoa)菌株营养亲和群的划分效果,结果证明,培养基(3)-麦芽蛋白胨培养基(Ⅱ)划分营养亲和群的效果最好,培养基(1)、(2)、(7)、(9)效果次之,(4)、(10)效果较差,培养基(6)效果最差,不能区分出营养亲和群.并用麦芽蛋白胨培养基(Ⅱ)对分离、纯化的272个立枯丝核菌菌株进行营养亲和群的划分,共分出7个营养亲和群.  相似文献   

3.
在PDP培养基上,用25个红平菇的单孢分离物在试管中进行全配对,观测菌丝体上的锁状联合和子实体的形成情况,判定红平菇单孢菌株间的亲和性和交配系统;结果锁状联合配对占全部配对的26.70%、假锁状联合配对占全部配对的23.30%、不亲和配对占总配对的5096,表明红平菇是双因子交配系统。随机选取16个杂交新菌株进行出菇试验,得到5个粉红色新菌株,占31%,6个保持红色不变的菌株,占38%,5个灰白色的新菌株,变种比例为31%,其中04×05的形态与供试菌株形态差异最大。菌盖颜色、菌盖形状、菌柄形态、菌褶形态均与供试菌株不同。  相似文献   

4.
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营养体亲和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分离自新疆5个不同地点的棉病株或棉田土的7个菌株经单孢分离得到18个单孢株,经鉴定均为尖孢镰孢。7个菌株的18个单孢株分别在KPS培养基上诱得数量不等的nit突变体,将它们分别与两个采自老病区莎车的棉枯萎病菌株进行营养体配对试验,结果显示7个菌株分别归属2个营养亲和群(VCG),其中与莎车菌株明显亲和,属V1的6个菌株与莎车菌株应同属于尖孢镰孢萎蔫专化型。同一菌株的不同单孢株与莎车菌株的CI不同,反映了各单孢株所产nit突变体的突变类型的差异;而不同菌株与莎车菌株的CI不同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遗传上的差异。另营养体亲和产生的亲和带形态,不同菌株有差异,且具一定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从 16个采自新疆不同棉区的棉花黄萎病菌 (Verticilliumdahliae)菌株和 3个落叶型与非落叶型对照菌株上共获得 2 2 5个不能利用硝酸盐的营养体突变株 (nitmutants)。经不同氮源利用的鉴定 ,89 33%属于nitA ,9 33%属于nitB ,1 33%属于nitC ,其中nitC在以NaNO2 作为唯一氮源的MO2 培养基上被完全抑制致死。nitA配nitB的营养体亲和性测定结果 ,16个新疆菌株均与非落叶型对照菌株亲和———属于同一营养体亲和群 (VCG) ,未发现新疆有与落叶型对照菌株亲和的棉花黄萎病菌。以互补指数作为营养体亲和性量化评估指标 ,反映出不同突变类型间亲和性差异较大 ;同一VCG内不同菌株间互补指数也有差异 ,但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6.
从全疆各植棉区采集棉花枯萎病病株 ,经单孢分离获 49个尖孢镰刀菌菌株 ,接种试验表明 :49个菌株均使棉花产生枯萎病症状 ,利用氯酸钾诱变棉花枯萎病菌产生抗氯酸盐的硝酸盐营养突变株 (nitmutant) ,49个菌株共诱发获得 336个 nit突变株 ,将获得的 nit突变株作营养亲和性配对反应 ,可将 49个菌株分为 4个亲和群 ,46个菌株属同一亲和群 ,它们均与 7号小种的 nit突变株相亲和 ,其它 3个菌株分别属于其它亲和群。  相似文献   

7.
采用nit突变体互补型配对技术,测定了分离自棉花铃期红腐病菌的营养体亲和群。结果表明,获得nit突变体互补型的125个菌株可分为66个营养体亲和群;不同分离地点间的菌株只有周庄祁东和老圩肖家群体中各有一个菌株,茅山东冯和老圩肖家群体中各有一个菌株属于同一个亲和群。菌株ZH18经抗药性诱变后,营养体亲和性可发生改变;菌株的单孢后代也可发生营养体亲和性改变。  相似文献   

8.
黑木耳不同交配型的单倍体菌株RAPD/BSA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种内杂交子H2J3的子实体上单孢分离培养得到F1代52个单核体菌株,将F1子代及亲本(H2,J3)等所有供试单核体菌株的菌丝体两两配对培养,采用核荧光染色观察核相,和光学显微镜观察锁状联合,鉴别菌丝交配反应是否形成双核体菌丝,同时测定了亲本菌株所有F1子代的交配型。根据交配型表型将F1子代菌株分成两群(F1-A1,F1-A2),将每群内各自菌株的DNA等量混合,构建交配型基因的等基因池,通过64个随机引物的RAPD分析,发现引物S126在2个等基因池间扩增出差异带S1261021,且在属于同一交配型的亲本及F1子代之间扩增结果基本一致,表明S1261021是与交配型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从中国不同地区采集到的油菜菌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从陕西大荔采集到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菌核进行单菌核分离、培养、纯化,共获得22个菌株,其中核盘菌12个,灰葡萄孢10个,进一步对两种真菌的菌落扩展速度、菌落形态、菌核产量及其在PDA平板上的分布特征和各菌株对油菜致病性的强弱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温度和pH下,核盘菌S的菌丝生长速度快于灰葡萄孢B;在不同培养温度或pH下,两类菌株菌落的扩展速度虽不相同,但其变化趋势却基本相同,两类菌株均在24 ℃和pH为5时扩展速度最快,pH为3时菌株菌丝体产量最大,在PDA平板上,菌株S和B不亲和,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亲和群,S间或B间以及各菌株自身的营养体均表现亲和;12个核盘菌株S在室内外对油菜均有较强的致病性,同时亦存在致病力的分化,其中S1的致病性强于S2,而10个灰葡萄孢菌株B在田间对油菜均不致病,仅在室内对离体叶有弱的致病性,说明灰葡萄孢目前对陕西大荔区油菜不会造成实质性的侵染与危害。  相似文献   

10.
从云南、贵州两地采集的7个蝉拟青霉Paecilomyces cicadae(Miquel)Samson菌株上分离出32个单孢子菌株,在含质量浓度20g · L-1氯酸盐的培养基上25℃左右培养5d,结果表明,菌落的多个角度出现不同形态特征的角变,可以分成3种类型.从这3种类型中选取了110个角变转接到MM培养基上观察其营养利用情况,最后共获得了抗氯酸盐的不利用硝酸盐突变菌株(nit突变体)60株,没有角变类型的专一对应关系.然后把这60株nit突变体在MM培养基上,25℃左右经配对组合培养21d进行营养亲和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来自北回归线站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7个nit菌株有营养亲和现象,其他菌株内或菌株间皆不亲和.菌落融合区菌丝经荧光染色观察,大量存在双核和多核细胞菌丝以及"H"型菌丝接合现象,未发现存在双核或多核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1.
2002年5月在川西平原4个地区:蒲江大兴、邛崃卧龙、双流黄水和邛崃固驿,从油菜病株茎杆上采集菌核,经分离和鉴定,共得到373个菌株进行菌丝生长速率、对多菌灵敏感性、菌丝融合群和遗传多样性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川西油菜菌核病菌群体结构呈地域间和田块内的分化。病菌群体由遗传背景不同的8个亚类组成,而8个亚类的分布呈明显的区域性,不同地点同一田块内核盘菌株分属1(邛崃固驿)至4个(邛崃卧龙)亚类。各亚类由属于多个菌丝融合群的菌株组成,不同地点仅个别菌株属同一菌丝融合群。不同菌株间菌丝生长速度呈较大差异,各采样地点菌株平均生长速度差异较大。生长速度较快的284个菌株对多菌灵普遍敏感。  相似文献   

12.
白头翁菌核病是近年辽宁省白头翁种植中新发现的病害。为探究白头翁菌核病的流行成因,试验对该病原菌与7种不同来源的寄主核盘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8株供试菌株在MEA和MEA-peptone培养基上生长最适,在MEA、OA和OA-YE上菌核形成最多;在5~25℃均可生长,其中人参菌核病菌(PSn S-R)、苍术菌核病菌(SN110812)、垂盆草菌核病菌(Ss Sn-24)、莴苣菌核病菌(Let-19)、白头翁菌核病菌(PSn F-0)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和15℃,大豆菌核病菌(Gm-S)、油菜菌核病菌(Bc-S)、向日葵菌核病菌(Ha-S)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5℃;8株供试菌株在p H 4~10条件下均可生长,且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p H为6。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接种Gm-S和Bc-S病情发生发展最快,3 d病情指数(DSI)分别为3.3和3.7,5 d病情指数最高,达6.0;刺伤接种PSn SR、SN110812、Ss Sn-24、Let-19和PSn F-0较未刺伤接种先发病,且病斑扩展更快,而刺伤接种Gm-S、Bc-S和Ha-S,与未刺伤接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是一类重要的树木腐烂病菌,其培养性状和真菌菌丝的营养体亲和性能够反映真菌的遗传、形态、生理、病理和生态等方面的差异。为了探讨金黄壳囊孢菌的遗传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对采自我国9个省份的12个杨树品种上的30株C.chrysosperma在4种培养基中的培养性状进行了观察,并在PDA培养基上进行了真菌的营养体亲和性试验。结果表明,供试金黄壳囊孢菌在培养性状上存在明显的种群分化,通过模糊聚类可将30个菌株划分为8个组,且其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来源有明显的相关性;30个菌株在PDA上的亲和性配对试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菌株间产生黑色色素带,少数菌株以及同一菌株不同菌落间不产生此色素带,30个菌株归为25个营养体亲和群(VCG),其中21个VCG各只含1个菌株,1个VCG含3个菌株,只有3个VCG各含2个菌株。研究结果说明供试菌株的营养体亲和性与其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从采集和分离到80多个核盘菌株,对其中28个代表菌株(种和菌系)进行形态学和培养性■以及菌株间菌丝交接反应研究。两种分类鉴定方法对供试菌株的分类结果完全一致。28株供试菌株共分为5个种,属于核盘菌有4个种,即核盘菌Sclor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三叶草核盘菌S.trifoliorum Erikss,细辛核盘菌S.asari Wu ct.C.R.Wang和人参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p.。有2个菌株属于Botrycis cincrea.  相似文献   

15.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种内多态性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RAPD技术对向日葵核盘菌12个菌株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在类间距15以下12个菌株可以分为5群,来自长春、内蒙、云南和来自吉林的5号菌株类间距离较小,其亲缘关系较近;而另一个来自吉林的4号菌株与来自黑龙江的2号菌株属第二类群;来自新疆的12号、来自陕西的7号菌株表现出与其它菌株较远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6.
马国良  马辉  马学斌  韩海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01-12503,12532
[目的]探讨油菜菌核病菌在外源营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以青海高原春油菜菌核病菌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碳源和氮源及不同pH对该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适宜该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碳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果糖,氮源分别为柠檬酸铵和硫酸铵,碳氮比为30∶1,pH范围为6.0~7.0。[结论]为控制和防治油菜菌核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核盘菌致病性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丹  李沛利  严吉明  秦芸  叶华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627-18629
[目的]探讨核盘菌致病性测定的方法。[方法]研究了菌丝圆片活体叶片接种法、菌丝圆片离体叶片接种法、菌丝圆片活体茎杆接种法和带菌牙签活体茎杆接种法4种方法(9种处理)对核盘菌致病性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各方法(处理)都能根据病斑大小区分出菌株间致病性的差异,但用菌丝圆片在离体叶片上不穿刺接种是最为简便易行、快速可靠的测定方法。[结论]为菌核病的防治及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Vegetative compatibility among isolates of different races in Magnaporthe grisea collectedfrom Jiangsu Province and asexual recombination among compatible isolates by anastomosis were tested.Twenty isolates involving seven races from diseased rice plants were paired on polished rice rose bengal mediumand incubated at 25℃ in darkness for 18 days. Among 173 pairings tested, solid hyphai fusion lines formed byanastomosis between 124 pairings, indicated that these isolates were vegetative compatible with each other.The result showed that most M. grisea isolates were vegetative compatible. Furthermore, 17 vegetative com-patible pairings between monoconidial isolates with MBCsIPTr marker and isolates with MBCrIPTs markerwere selected to detect the asexual recombination between the compatible isolates of different races. The asexu-al recombinants with MBCrIPTr marker were detected in single hyphal fragment progenies in thirteen of theseventeen pairings. The percentage of recombinants was about 0.6 - 11.3%. Results showed that vegetative com-patibility was prevailing among isolates of M. grisea in Jiangsu Province in vitro. These results also suggested thatasexual recombination may be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M. grisea to maintain genetic diversity in nature.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5种碳源对核盘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方法]设固体培养条件下5种碳源(葡萄糖、淀粉、甘油、甘露醇、乙醇)和空白对照,3次重复,观测不同浓度(2%、4%、8%、16%、20%)碳源对核盘菌的菌丝生长和菌核产生的影响。[结果]碳源种类及浓度对核盘菌的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均有较大影响。葡萄糖和淀粉是核盘菌的适宜的碳源,既适合于菌丝营养生长也适合于菌核形成,但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浓度不一致;甘油、甘露醇和乙醇3种碳源适宜于菌丝营养生长,但抑制菌核的形成。[结论]该研究为找到可以控制核盘菌生长或菌核形成的靶标位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蔬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明确药剂对不同发育阶段菌核病菌的毒力效应以及氟吡菌酰胺防治蔬菜菌核病的作用方式和田间应用效果,以指导氟吡菌酰胺的科学使用。【方法】从山东省昌乐、寿光、青州、临朐和泰安等地的蔬菜产区采集173株来自黄瓜、番茄、茄子、西葫芦、芸豆、辣椒等6种作物上的田间菌核病发病组织,室内分离纯化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测定氟吡菌酰胺对病菌菌核产量、菌核形态和菌核菌丝型萌发的影响;采用离体茄子叶片接种试验确定氟吡菌酰胺防治菌核病的作用方式;最后通过两年田间药效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实际应用效果。【结果】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且对来自不同作物的173株菌核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差异不大,分布在0.02-0.30 μg·mL-1,表明这些菌株可被用来分析蔬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水平。EC50频率分布图呈单峰偏正态曲线分布,变异系数较小,表明该地区的蔬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均表现敏感。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核产量、菌核形态以及菌核菌丝型萌发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在氟吡菌酰胺1.6 μg·mL-1处理浓度下,该药剂对3株来自不同作物的菌核病菌表现出相同的抑制趋势,其菌核的数量和干重均明显降低,形态明显变小,表明该药剂能够有效地减少菌核病菌的初侵染源数量,并降低其侵染活性;而经过连续3 d的观察,5 μg·mL-1氟吡菌酰胺对3株病菌的菌核菌丝型萌发的抑制率均在95%以上,表明该药剂有能力抑制菌核病菌的这一侵染方式,从而保护作物茎基部免受菌丝侵染。离体叶片接种防治试验表明,氟吡菌酰胺具有保护作用与治疗作用,40 μg·mL-1的保护效果为100.00%,治疗效果为88.81%,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和菌核净的防治效果,但该药剂对菌核病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治疗作用,表明该药剂在田间使用时应在病害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从而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2016和2017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中,氟吡菌酰胺200 g a.i./hm2处理对茄子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30%和87.60%,显著高于氟吡菌酰胺其他施用剂量以及对照药剂菌核净600 g a.i./hm2、多菌灵1 150 g a.i./hm2的防治效果。【结论】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及萌发均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且在田间能够有效地控制菌核病发生,因此该药剂是防治菌核病的高效药剂,可作为现有防治药剂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