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冠菌素对玉米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田间条件下,以玉米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为材料,在八展叶时于叶面喷施不同浓度 (0、0.01、0.1、1和10 μmol/L) 冠菌素 (COR),研究了COR对玉米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0 μmol/L COR处理后,先玉335的株高和穗位高分别比对照降低了7.0%和19.9%,郑单958分别降低了20.8%和18.2%,单株叶面积、节间抗折断力、穗下第8~14节间长度和节间最大直径与对照间亦差异显著。且随着COR浓度的增加,先玉335和郑单958的株高、穗位高、单株叶面积和穗下第8~14 节间长度均逐渐降低;第8~14节间最大直径和节间抗折断力逐渐增大。经1 μmol/L COR处理后,2个供试玉米品种的产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较对照均有所增加,其中先玉335的产量较对照增加了9.9%,郑单958增加了4.3%。综上所述,COR可以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不同品种玉米对COR的敏感性不同,其中先玉335抗倒伏的最适COR浓度为10 μmol/L,郑单958抗倒伏的最适COR浓度为1 μmol/L。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中国农业大学培育的非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品系958R和335R在大田条件下对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抗性表现,利用甲咪唑烟酸、砜嘧磺隆、唑嘧磺草胺3种除草剂对郑单958、958R、先玉335、335R共4种玉米杂交种进行了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每种除草剂设3个处理剂量(1、3、9倍推荐剂量),并于施药2周和4周后进行株高测定,于收获晾干后测产。结果表明,在甲咪唑烟酸216、648 g(a.i.)/hm2处理下,郑单958和先玉335均已绝产,而958R和335R产量均未受影响;在砜嘧磺隆或唑嘧磺草胺高剂量处理下,常规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株高的最高降幅分别为25.7%和35.2%,田间药害反应显著,而958R和335R则抗性反应显著。研究表明,非转基因抗除草剂玉米杂交种具有良好的田间抗性,不仅能有效解决玉米田砜嘧磺隆和唑嘧磺草胺等ALS除草剂的药害问题,还能够通过引入甲咪唑烟酸等新的ALS除草剂更好地防除玉米田的杂草。  相似文献   

3.
在甘肃庆阳市开展了不同种植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及产量相关因子的影响试验,以探讨旱地玉米的高产栽培模式。试验以5个优良品种:郑单958(C1)、东单13号(C2)、登海1号(C3)、登海3521(C4)、先玉335(C5)为材料,采用裂-裂区设计,在膜侧种植(A1),膜上种植(A2),露地种植(A3)3种不同种植方式和35 cm(B1),20 cm和50 cm交替使用(B2)2种株距条件下,对种植方式、株距、品种及三者之间互作效应与玉米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其对玉米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侧种植(A1)、膜上种植(A2)与露地种植(A3)比玉米各生育期显著提前,出苗期分别提前2.0 d和1.2 d,成熟期则分别提前7.4 d和11.4 d。两种株距对生育期影响不大。膜侧种植(A1)、膜上种植(A2)玉米产量及百粒重显著高于露地种植(A3),分别增产543.0 kg·hm~(-2)和432.6 kg·hm~(-2),百粒重分别提高了2.36 g和1.82 g。5个品种中登海3521在两年试验中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平均产量达到11 051.15 kg·hm~(-2)。总种植密度不变情况下,株距与品种之间表现出交互作用,B1×C4连续两年获得高产,平均产量达到11 039.7 kg·hm~(-2),不等距种植可以使玉米增产,但不是适用于所有品种,大穗稀植型品种登海3521(C4)在等距种植条件下才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适应性不同的8个玉米品种分别在昌图(辽北)、阜新(辽西)、海城(辽南)3个不同生态区进行品种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光、温、水是制约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尤其是抽雄期影响最大,多数玉米品种的产量与花期前后的气象因子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不同玉米品种在同一地区以及同一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且适宜种植密度不同。昌图地区生育期内降水量最大,且光照、积温充足,适宜大部分玉米品种的种植,包括中地168、辽单1211、沈玉29、丹玉206和辽单527,中地168适宜密度为52 500株·hm-2、辽单1211为82500株·hm-2、沈玉29为82 500株·hm-2、丹玉206为45 000株·hm-2、辽单527为45 000株·hm-2;阜新地区光照充足,降水相对较少,玉米的平均产量较低,中地168、辽单1211适合在阜新地区种植,中地168适宜密度52 500株·hm-2,辽单1211为67 500株·hm-2;海城地区积温最高,降雨充足,光照条件较差,适宜郑单958、铁研56和丹玉405种植,郑单958和铁研56适宜密度为52 500株·hm-2,丹玉405适宜密度37 500株·hm-2。  相似文献   

5.
绵阳旱区玉米避旱栽培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绵阳旱区近10a的降雨发生规律分析和玉米9个播种时间试验,结果表明:中熟玉米在4月25日至5月5日播种,可以在雨水较多的7月中旬抽雄开花,避开夏旱和伏旱的不利影响,提高双穗率、降低空秆率,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获得最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密度和品种对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研究品种和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通过品种选择和密度优化为玉米节水高产提供依据。试验材料选择郑单958、屯玉808、先玉335、先玉1266、浚单29、陕单226、陕单609、延科288、西农211和华农138共10个玉米品种,设置6.75×104、7.5×104、8.25×104株·hm-2共3个种植密度,采用裂区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夏玉米产量、生物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随密度和品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种植密度的增加会影响夏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不同密度下以8.25×104株·hm-2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平均产量为7 954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22.1 kg·hm-2·mm-1;不同品种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对密度的响应存在差异,屯玉808的耐密性最好,西农211耐密性最差;产量越高的品种水分利用效率越高。因此在关中平原,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并选用耐密型高产品种是实现玉米种植节水高产的有效途径。本试验条件下,以8.25×104株·hm-2密度水平种植屯玉808、华农138、先玉1266和陕单609,以7.5×104株·hm-2密度种植郑单958,可同时获得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玉米播种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近16年来玉米观测资料和西峰国家基准气象站近35年来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认为,气候变化使陇东塬区玉米生育期缩短,玉米主要发育期(出苗、拔节、开花、乳熟、成熟)较历年均提前,提前幅度最大的是乳熟和成熟期;玉米生育期内气温偏高,热量增加,降水分配极不均衡,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呈逐年减少趋势,气候变化对玉米播种出苗和开花至成熟期的生长影响较大;本区传统的玉米适宜播种期已经不适应现在气候背景下玉米生产需要;当玉米播种期提前5~10 d后,玉米的播种出苗期、拔节抽雄期等生长关键期能够避免春旱、初夏旱、伏旱等气象灾害的影响,并使玉米生产的关键期处于有利的气候条件下,对提高产量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8.
在宁夏中部干旱带扬黄灌区,以先玉335号玉米为材料,冬灌改为播前灌,并在玉米大喇叭口后期至抽雄前(7月12日)和灌浆期(8月8日),采用膜孔灌溉方武朴灌2水,研究地膜玉米不同补灌水量对玉米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改冬灌为播前灌.可减少玉米拔节期1次灌水,其依据是苗期~拔节期耗水量少;进入大喇叭口期,耗水量增...  相似文献   

9.
DCPTA诱导寒地春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旱理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和东农253为试验材料,用15%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条件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DCPTA[2-(3.4-二氧苯氧基)三乙胺]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抑制了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玉米幼苗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强,脯氨酸含量增加,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初始荧光(F_0)、PSⅡ最大光能化学效率(F_c/F_m)显著下降,且玉米品种之间抗旱性存在差异,表现为先玉335郑单958东农253。DCPTA处理对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萌发抗旱指数伤害减小,对幼苗胚根、胚芽生长和贮藏物质转化的抑制作用减弱,以1.0 mg/L DCPTA处理效果最显著。盆栽试验表明,水分胁迫条件下喷施DCPTA随浓度升高玉米幼苗叶片内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均增加,叶绿素含量、F_0、F_v/F_m呈增加趋势,且喷施80 mg/L DCPTA处理效果显著。本研究表明适宜浓度的DCPTA能缓解水分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伤害,增强幼苗对水分胁迫的适应能力,并且DCPTA处理效果与品种抗旱性有关。3个供试品种DCPTA作用效果顺序为东农253郑单958先玉335。  相似文献   

10.
以先玉335和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黑龙江半干旱区玉米成熟过程中子粒和穗位叶中激素含量变化及其与子粒灌浆和脱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子粒中IAA、GA3和ZR含量与灌浆速率均呈正相关,且IAA达到极显著(P0.01),两品种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6和0.9488;而穗位叶中ABA含量与灌浆速率呈负相关。子粒中ABA含量与子粒脱水速率呈负相关,IAA和ZR含量与子粒的脱水速率呈正相关,其中郑单958子粒中ZR含量与脱水速率相关性显著(P0.05),相关系数为0.8813;穗位叶中IAA、GA3、ZR和ABA含量与子粒脱水速率均呈负相关,先玉335穗位叶中ZR和ABA含量与脱水速率相关性显著(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296和-0.9216;郑单958穗位叶中IAA含量则与脱水速率相关性显著(P0.05),相关系数为-0.8976。在半干旱春玉米区,玉米子粒灌浆速率主要与子粒中IAA、GA3、ZR和ABA等4种内源激素含量相关,而脱水速率则与子粒和穗位叶中各内源激素含量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玉米气候适宜评价指标的确定与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定量地评价气象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以东北地区为例,利用模糊数学原理,在考虑了玉米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指标,构建了东北区温度、水分、日照适宜度模型,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了玉米气候适宜度。考虑到不同发育期气候条件对玉米产量形成影响程度的客观差异,运用相关系数法设定玉米生育期内各旬对产量的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法构建了玉米播种至任意时段的气候适宜指数。利用各时段历史气候适宜指数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确定了不同等级的气候适宜评价指标。基于该指标将1993—2011年玉米全生育期气候适宜指数划分为气候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并将该指标进行验证。检验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气候适宜等级与生育期内气象条件的优劣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播种~拔节、播种~乳熟、播种~成熟3个阶段的气候适宜等级与产量增减幅度的相关性十分显著(P≤0.05),且越接近成熟期,相关性越明显;气候适宜等级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玉米生育期内气象条件的优劣变化及逐年、典型灾害年产量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近30 a来黑龙江省气候变化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芬  杨艳昭  尤飞 《干旱区研究》2012,29(6):1105-1111
基于全球气候变化,以黑龙江省为例,在收集1980-2009年气象站点农业气象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线性倾向率方法,分析了近30 a来黑龙江省玉米生长季和3个主要生育阶段的气候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玉米气象产量与不同生育阶段气候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平均、最高和最低温度指标从时间变化来看,在各个生育阶段都表现为升高趋势,从空间变化来看,温度升高趋势基本表现为从东到西的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和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从时间上来看,除在播种-苗期表现为减少趋势外,在其他生育阶段都表现为增加趋势;从空间上来看,其变化幅度在各个生育阶段基本上表现为从西南向东北递增的趋势;降水量时间上主要表现为减少趋势,空间变化趋势则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穗期和花粒期的最低温度与玉米的气象产量呈正相关关系,花粒期的最高温度与玉米的气象产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干旱演变趋势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旱灾风险的动态变化特征,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探究风险随时间的变化是评估旱灾动态风险的关键。由于干旱发生发展缓慢,长时间尺度数值预报产品精度较低,用于干旱预报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选用天气发生器随机生成未来逐日气象数据的大量样本预测干旱演变趋势,驱动作物模型评估不同趋势下作物产量因旱损失及动态风险。选取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在2012—2017年田间试验数据的基础上,率定及验证APSIM作物模型,利用BCC/RCG-WG天气发生器随机生成未来气象数据,驱动APSIM作物模型模拟春玉米产量因旱损失,计算期望产量因旱损失率,以典型干旱年2000年为例,实时动态评估东北三省春玉米生育期内(5月1日—9月18日)旱灾动态风险。结果表明:(1)APSIM作物模型模拟春玉米播种到开花日数、生育期日数以及产量与试验观测结果决定系数R2均大于0.5,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均在10%以下,表明APSIM模型在东北三省模拟春玉米生长效果较好;BCC/RCG-WG天气发生器生成100个气象要素样本与1961—2020年各气象数据年均值R2均在...  相似文献   

14.
垄作覆膜对川中丘区土壤物理性状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垄作覆膜(A1B1)、平作覆膜(A1B2)、垄作不覆膜(A2B1)、平作不覆膜(A2B2)4个处理,研究垄作与覆膜对川中丘区春玉米田土壤物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显著提高了丘陵旱地玉米生育前期耕层土壤水分和温度;垄作栽培显著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增大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垄作与覆膜措施相结合可有效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和物理结构。从玉米穗部性状和产量看,覆膜显著提高玉米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降低秃尖长,产量较不覆膜处理平均增加20.2%。垄作对玉米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因覆膜与否而异。覆膜下,垄作较平作显著提高了穗粒数,降低了秃尖长,产量较平作增加7.7%;不覆膜下,垄作则显著降低穗粒数、百粒重,产量较平作降低12.6%。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与生育前期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垄作覆膜通过提高玉米生育前期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改善了耕层土壤物理性状,最终提高了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5.
利用宁夏中部干旱带盐池、同心及海原三地1988—2013年逐日气象资料建立玉米全生育期及各主要生育阶段温度适宜度模型,并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玉米生育期温度适宜度及≥10℃积温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宁夏中部干旱带玉米全生育期温度适宜度以及≥10℃积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三地的温度适宜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同心、盐池、海原,数值分别为:0.966,0.911和0.726。温度适宜度在播种~出苗,出苗~拔节,拔节~抽雄,开花吐丝~成熟阶段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拔节~抽雄阶段上升速率最快,速率为0.03·10a~(-1)。盐池玉米的热量关键期为抽雄~开花吐丝阶段,同心为播种~出苗阶段,而海原为拔节~抽雄阶段。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播期、播量、土壤类型、品种等因素对春播条件下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最适合播量为25万粒/667m2;其他因素产量效应的大小顺序为土壤类型>播期>品种,滩地产量显著高于砂地;随着播期的延迟,单位面积产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降低;品种以弱冬性小麦豫麦13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The influence of sowing date an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n the incidence anddamage ofthe maize stemborer (Busseolafusca Fuller) in sorghum(Sorghumbicolor L.) was investigated at the Halhale Research Centre in Eritrea during 1997 - 99. The trials were conducted in a splitplot design with sowing date as the main plot and fertilizer as subplots. There were six sowing dates at an interval of 15 days starting fromearly April tomid-June. There were fertilized and unfertilized subplots. Data on larval count, per cent infestation, per cent deadheart, heading and maturity dates, plant height and yield were recorded for each plot. Fertilizer had no effect on the incidence and damage of the stem borer (B. fusca). There was no interaction between fertilizer and sowing dates on the larval population and damage by stem borers. Sowing dat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tem borer incidence and damage levels. Early sowing dates (April 1 and 15) had a significantly lower number of larvae, infestation, deadheart and gave higher yields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sowing dates while late sowing dates (mid-May- mid-June) resulted in significantly higher infestation and damage. The highest infestation and damage were recorded from mid-May sowings. High stem borer infestations in delayed sowing was due to the coincidence of the susceptible stage of the crop (3 - 6 weeks after germination) with high populations ofstemborer larvae fromthe first generationin late June and July. Mid- and late sown crops were also later attacked by the second generation at the grain-filling stage in September- October.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arly planting (April) is effective in reducing stem borer damage on sorghum in the highlands of Eritrea.  相似文献   

18.
利用锦州农业气象试验站的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实测数据对WOFOST模型水分胁迫模块进行了调参,适用性验证表明,WOFOST模型适用于辽宁省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模拟,辽宁省春玉米受干旱的影响可以利用WOFOST模型较敏感地反映出来。利用调参后的WOFOST模型模拟了全生育期及出苗~拔节、拔节~抽雄、抽雄~乳熟和乳熟~成熟各阶段发生轻、中、重旱情景对辽宁省春玉米产量的影响,并根据模拟结果确定了不同干旱风险等级下辽宁省东、中、西部玉米生产的灾损范围。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发生干旱对产量的影响不同,总体上,抽雄~乳熟期发生干旱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拔节~抽雄期,而出苗~拔节期和乳熟~成熟期发生干旱对产量的影响较小,全省春玉米在抽雄~乳熟期发生重旱的减产风险达30%~70%;在相同干旱水平下,不同区域受影响程度也不同,在全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发生轻、中、重旱情景下,干旱导致的减产率总体上表现为由东部向西部地区逐渐加重的趋势,在全生育期重旱情景下,辽宁省东部的春玉米减产率为40%~75%,中部为60%~90%,西部达65%~95%。  相似文献   

19.
针对晚播对夏玉米生长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采用垄覆膜沟不覆盖(LN)、垄覆膜沟覆秸秆(LJ)和垄沟全覆膜(LM)3种垄沟种植方式,以常规播期平作不覆盖(CK1)和晚播平作不覆盖(CK2)为对照,分析了不同垄沟种植方式对晚播夏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及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对比不同垄沟覆盖种植方式对晚播玉米生长的补偿效应。结果表明:垄沟种植显著提升了夏玉米0~25 cm土层土壤温度,促进了晚播夏玉米生长;生育期内多雨导致各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一直在18%(75%田间持水率)或更高水平,覆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不明显;垄沟种植夏玉米整体生长状态在8月中下旬(抽雄~灌浆阶段)与CK1处理达到相同水平;地上部干物质量在成熟期达到或超过CK1处理水平;低温多雨导致晚播夏玉米生育期延长了8~9 d;垄沟种植处理倒伏率较低,最高值仅为3%,平作处理倒伏严重,CK1和CK2处理倒伏率分别达73.1%和20.1%;CK2处理全生育期各项生长及产量指标均较低,LJ处理前期生长状态差,后期贪长,最终相对CK1处理减产7.9%;LN处理产量9 783.8 kg·hm-2,与CK1处理持平,LM处理达到最高产量11 101.7 kg·hm-2,相对CK1处理增产12.2%。综合考虑土壤水热、夏玉米生长、产量等各方面因素,多雨条件下垄沟全覆膜方式对晚播玉米生长达到了最好的补偿效果。  相似文献   

20.
渭北旱原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对冬小麦产量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渭北旱原长武地区冬小麦产量与农业气候因子变化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和地温是影响该地区冬小麦生产的主要气候因子,播种~出苗期降水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较大,在分孽~越冬、返青~拔节、灌浆~乳熟期地温对产量影响更大。该地区近50年来年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年降水总量总体有减少趋势,波动较大;且在播种~出苗期降水量有减少的趋势,极值出现几率增加,而在返青~拔节期地温有增加的趋势,且2000年后增加幅度增大。因此,在区域气候变化影响下,随着气候变暖和降水量减少及波动性增加,将会导致未来冬小麦产量的波动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