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评估新型肥料品种在水稻轻简化施肥中的应用效果,以树脂包膜缓释肥(RCF)、聚氨酯包膜缓释肥(PCF)和有机缓释肥(LSF)等新型肥料产品为研究材料,通过多点大区对比试验,研究了“一基一追”轻简化施肥方式对‘籼粳杂交稻’和‘晚粳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试验中氮肥减量12.8%(218 kg N/hm2),RCF、PCF和LSF等新型肥料轻简化施肥处理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与常规施肥(FF)处理间都没有显著差异;‘晚粳稻’试验中氮肥减量36.1%(177 kg N/hm2),RCF、PCF和LSF等新型肥料轻简化施肥处理分别比FF处理减产20.4%、12.0%和22.8%。PCF处理水稻有效穗数和成穗率与FF处理间差异不显著,RCF和LSF处理则显著降低了‘晚粳稻’有效穗数和成穗率。轻简化施肥各处理氮肥偏生产力都显著高于FF处理。RCF和PCF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与FF处理间差异不显著,LSF处理“籼粳杂交稻”试验中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高于FF处理,‘晚粳稻’试验中则显著低于FF处理。水稻轻简化施肥技术的应用效果同时受到施氮量和肥料品种的影响,聚氨酯包膜缓释肥(PCF)在不同水稻类型和试验点上的减氮稳产效应优于树脂包膜缓释肥(RCF)和有机缓释肥(LSF)。  相似文献   

2.
水稻减量化施肥与氨基酸水溶性肥配施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的水稻减量化施肥与氨基酸水溶性肥配施的效果试验,探究该条件下水稻施肥减量化的可行性。试验设置4个施肥处理: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量减氮10%+氨基酸水溶性肥、测土配方施肥量减氮15%+氨基酸水溶性肥和测土配方施肥量减氮磷钾各10%+氨基酸水溶性肥,研究了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评估了对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减量处理对水稻的经济性状影响不同。所有肥料减量处理均不同程度降低水稻株高、每穴分蘖数和结实率,,但都提高了每穗实粒数。减氮10%处理提高了水稻千粒重,其他两个肥料减量处理则减少水稻千粒重。减氮10%+氨基酸水溶性肥处理可增产6.73%,节本增收19.77%;减氮15%+氨基酸水溶性肥处理则产量和收入与测土配方施肥处理持平;减氮磷钾各10%+氨基酸水溶性肥处理则显著减少了水稻产量和农民收入。因此,测土配施肥基础上氮肥减量10%或15%并配合喷施氨基酸水溶肥可达到稳产或增产目的,且环境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3.
研究籼粳杂交稻钵苗摆栽超高产栽培模式下适宜的控释氮肥运筹。试验于2016—2017年在安徽庐江进行,以当地高产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为供试品种,设置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single basal application of CRNF,BC)、与尿素分蘖肥配施(basal application of CRNF combined with urea top-dressing at the tillering stage,BC+TU)、与尿素穗肥配施(basal application of CRNF combined with urea top-dressing at panicle initiation,BC+PU)三种运筹模式,以尿素分次施肥(conventional high-yield fertilization,SU)和不施氮肥(0N)为对照,研究控释氮肥运筹对钵苗摆栽籼粳杂交稻产量、氮肥吸收利用及相关农艺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阶段释放基蘖肥:穗肥比例为7∶3,较传统优化氮肥运筹SU(6∶4)整体表现基蘖肥冗余,穗肥不足,因而BC和BC+TU处理显著降低了钵苗摆栽籼粳杂交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与BC和BC+TU处理相比,BC+PU通过基肥减量和尿素穗肥配施,在保证水稻营养生长期基本氮素供应的同时,显著增加了穗分化至成熟期氮素吸收,促进了穗分化至成熟期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在稳定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同时,显著提高了钵苗摆栽籼粳杂交稻每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很好的匹配了钵苗摆栽籼粳杂交稻全生育期氮素需求。BC+PU两年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为12.2~13.1 t hm-2和43.8%~44.1%,分别较BC显著提高7.4%~9.2%和48.5%~59.9%,较BC+TU显著提高8.0%~11.9%和63.9%~74.5%。另外,BC+PU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与SU无显著差异,但由于大幅降低了施氮人工成本,最终提高净收益6.5%~12.3%。在籼粳杂交稻钵苗摆栽超高产栽培模式下,采用70%控释氮肥+30%尿素穗肥处理可有效取代常规尿素分次施肥,获得无显著差异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同时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讨减氮和侧深基施缓混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本研究以当地主推粳稻‘南粳5055’为材料,设置不施氮肥(0N)、当地常规施肥(CK)、一次性侧深基施缓混肥(S1)、侧深基施缓混肥+追施速效氮肥(S2) 4个处理,分别在如皋市东陈镇和白蒲镇两地的水稻田开展试验。两地的试验结果均表明:与CK相比,在减氮25%情况下,S1和S2均明显改善了稻米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但两者的水稻产量和总吸氮量均有所降低,平均分别减少了5.12%、1.27%和9.53%、2.77%。其中S1明显减产主要由于每穗粒数的显著降低,而S2则与CK无显著差异。另外,S2也较CK显著提高了氮肥的吸收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表明在氮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采用侧深基施缓混肥+追施速效氮肥更有利于实现水稻的绿色优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5.
施肥方式及化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侧深施肥条件下化肥的减量空间,以单季稻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肥效试验比较分析侧深施肥和常规浅施2种施肥方式下化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氮量条件下,侧深施肥技术水稻产量、有效穗数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浅施,其中常量侧深施肥水稻产量、有效穗数和氮肥利用效率分别较常规浅施高11.46%、10.18%和34.77%,减量侧深施肥水稻产量、有效穗数和氮肥利用效率分别较减量浅施高14.63%、14.79%和39.73%。常规浅施条件下,氮肥用量降低20%造成水稻显著减产,但应用侧深施肥技术氮肥用量减少20%并未影响产量。综上,侧深施肥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应用侧深施肥技术可在保证产量稳定的基础上酌情减少化肥用量。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寒地水稻氮肥利用率,采用盆栽试验,比较了施肥方式、施氮量及二者互作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干物质生产、净光合速率(Pn)和氮肥利用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侧深施肥(S2)和点深施肥(S3)分蘖期和灌浆期地上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和根部性状多优于全层施肥(S1),齐穗期功能叶相对叶绿素含量和灌浆期Pn低于S1处理。S2处理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低于S1处理;S3处理糙米率、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S1处理,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极显著高于S1处理。S2处理氮肥生理利用率高于S1处理37.63%,S3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高于S1处理20.14%、67.57%和13.08%。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减氮15%处理的千粒重、分蘖期和灌浆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期叶面积、分蘖期和灌浆期功能叶Pn均显著降低。本试验条件下,点深施肥方式配合减氮15%为兼顾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7.
减氮配施控释尿素对冬小麦产量及氮肥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探究冬小麦科学施氮技术,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推荐施肥全量施氮(196 kg N/hm2)和减氮20%(156.8 kg N/hm2)条件下,不同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比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产17.11%~27.39%,推荐施肥较农户施肥增产2.14%~8.77%。减氮20%产量与全量氮无显著差异。等氮条件下,施用控释尿素的氮肥利用率均高于普通尿素,且减氮处理均高于全量氮处理。施氮156.8 kg/hm2 (75%控释尿素+25%普通尿素)产量较农户施肥增产6.60%,氮肥利用率较经验施肥和全量普通尿素提高13.64 和9.22 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增加2.29 和1.44 kg/kg。施氮156.8 kg/hm2(75%控释尿素+25%普通尿素)一次性基施对豫北地区冬小麦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氮肥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索不同缓/控释肥组配模式对超级稻晚稻的应用效果。[方法]以超级稻5优103为供试品种,研究劲久(27-11-12)、劲久(24-14-16)、永笑(22-8-15)、MEISTER 7、MEISTERS 15等在不同组配模式下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与“复合肥(25-10-16)+尿素”(常规施肥模式)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缓/控释肥配施模式下“永笑(22-8-15)+ MEISTER 7”处理的肥料利用效率最高,其水稻根长、分蘖期叶片SPAD值、抽穗期叶片SPAD值、破口期抽穗的整齐度和倒三叶叶面积较常规施肥提高13.9%、4.0%、8.4%、15.2%和19.2%,差异显著;其水稻产量、株高和有效分蘖数较常规释肥提高-1.7%、2.3%、和2.0%,差异不显著。劲久、永笑系列缓/控释肥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氮、磷和钾素利用效率较常规施肥分别提高3.0%~19.9%、2.1%~8.9%和3.2%~13.7%。[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综合稻谷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水稻群体结构等因素,“永笑(22-8-15)+ MEISTER 7”处理的施肥模式最佳,“永笑(22-8-15)+尿素”处理次之。  相似文献   

9.
施用缓控释肥是缓解我国水稻生产中施氮量高、氮肥利用率低的有效措施。本文总结了缓控释肥施用量和施用方式等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及机理。适量减氮施用缓控释肥可保证水稻产量并有效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改善稻米食味品质。改进施肥方式,如采用侧深施肥或配施速效氮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未来应加强缓控释肥影响稻米品质形成的内在机理、缓控释肥稻田释放规律与水稻根系生长关系及缓控释肥两者混施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影响等问题的研究,达到进一步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0.
正江苏省东台市作为全省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创建示范县,积极响应国家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江苏省"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千方百计改进施肥方式,努力提高肥料利用率。为验证水稻机械侧深施肥插秧机的应用在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方面的效果,我们开展了水稻机械侧深施肥与常规施肥肥料利用率比较试验研究,以期为水稻机械侧深施肥技术的进一步示范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点深施肥对寒地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肥料施用方式,在提出一种水稻点深施肥方式基础上,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比较了全层施肥、侧深施肥和点深施肥的产量与氮肥利用率及其形成机制。点深施肥较侧深施肥和全层施肥分别增产10.20%,15.12%,穗数和千粒质量的增加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各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高效叶面积指数基本上呈点深施肥侧深施肥全层施肥的趋势。点深施肥的根总长度、根平均直径、根总表面积和根总体积分别较全层施肥高54.91%,25.00%,55.27%,119.52%。点深施肥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的SPAD值比侧深施肥高4.91%,8.95%,7.66%,比全层施肥高5.95%,9.05%,7.16%。点深施肥分蘖期、齐穗期和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比侧深施肥高6.70%,8.43%,17.70%,比全层施肥高13.30%,3.64%,25.84%。齐穗期剑叶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呈点深施肥侧深施肥全层施肥的趋势,点深施肥较侧深施肥分别提高24.32%,93.89%,43.34%,较全层施肥分别提高14.04%,138.19%,57.84%。点深施肥植株地上部氮含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较全层施肥提高10.83%,46.18%,56.50%,14.96%,较侧深施肥分别提高7.46%,26.74%,29.92%,10.02%。点深施肥的加工品质、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与侧深施肥和全层施肥无显著差异。点深施肥和侧深施肥蛋白质含量较全层施肥分别下降6.95%,3.89%,食味评分分别提高1.63,1.01分。采用点深施肥有利于提高寒地水稻的产量、改善食味品质、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北方寒地传统搅浆平地耕作模式造成稻田泡田灌溉水量大和肥料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于2018—2019年以稻田水整地环节振捣提浆机与侧深施肥机为材料,采用2种耕整地模式和2种施肥模式的正交试验设计:搅浆平地耕整地模式(WPF)、振捣提浆耕整地模式(VEP)、基肥撒施模式(CFA)和侧深施肥模式(SDF),分析振捣提浆+侧深施肥技术模式对泡田期灌水量、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指标、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搅浆平地耕整地+基肥撒施(WPF+CFA)相比,搅浆平地耕整地+侧深施肥(WPF+SDF)、振捣提浆耕整地+基肥撒施(VEP+CFA)和振捣提浆耕整地+侧深施肥(VEP+SDF)3种技术模式对水稻泡田灌溉量、产量性状、肥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均产生显著的影响,以VEP+SDF增幅最大,WPF+SDF次之,VEP+CFA最小。与WPF+CFA相比,VEP+SDF模式能显著提高肥水效率,节约泡田灌溉水11.4%,减少肥料施用量10%,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7.3%和1628.7元/hm2。本研究表明,VEP+SDF模式显著改善肥水利用效率,提高植株产量和经济效益,是北方寒地水稻较为理想的机械化整地施肥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3.
研究旨在探讨滨海盐碱地缓释肥与无机肥配施情况下,氮素在各时期的用量分配对水稻生育期、生长特性、产量及食味品质的影响。以中粳中晚熟水稻品种‘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在3‰~6‰土壤盐分条件下,设计了5种施肥方式,在生育期的关键节点测定水稻的根系指标、叶面积指数、各部位干物质积累,并比较各施肥处理水稻的生长指标和食味品质。结果表明,配施缓释肥与无机肥且减少氮素用量20%的T3处理组,水稻的生殖生长期占全生育期的比例较全氮量施肥且施用无机肥的T1处理组缩短0.25%,营养生长期占全生育期的比例增长0.23%,全生育期减少2天。水稻的总根系长度、叶面积指数、单位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单位面积茎鞘干物质及产量总体趋势为T3>T1>T2>T4>T5。稻米中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呈现负相关性,蛋白质含量越高,食味值越低;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与食味值之间呈现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越高,食味值越低。氮肥用量的提高显著降低了稻米的食味品质,不施用氮素的T5处理组食味值最高,配施缓释肥与无机肥处理土壤肥效增强,但稻米的食味值也最低。缓释肥与无机肥配施,减少氮素用量20%,且穗肥不追施任何氮素处理时,水稻的生长指标、稻米的食味值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侧土配方施肥统一推荐的"3414”设计,对水稻龙粳31的肥料效应进行分析,通过氮、磷、钾不同处理试验,对肥料的用量进行适当的调整,得出最佳的施肥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两个密度下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的最佳施肥量好于一元二次模型和三元二次模型的拟合施肥量,最佳施肥量为M1:N(尿素)154.8kg/hm2,P(磷酸二铵)99.5kg/hm2,K(硫酸钾)192.0kg/hm2;M2:N(尿素)135.75kg/hm2、P(磷酸二按)115.2kg/hm2、K(硫酸钾)155.2kg/hm2,M1施肥量高于M2,M1产量也高于M2。  相似文献   

15.
水稻专用缓释复合配方肥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了筛选出适合当地的缓释肥配方和施用技术,减少肥料用量,增加经济效益,应用测土配方及平衡施肥原理,制成水稻专用缓释复混肥(N:P2O5:K2O=24:8:10),研究不同施用量对水稻茎蘖动态、产量及氮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肥处理因其养分释放的平衡性和长效性,水稻分蘖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等均明显提高,与常规肥料比较,T1(等氮处理)水稻增产7.06%,T2(等价处理)水稻增产0.66%,T2在减少20%的氮肥用量情况下,仍可微幅提高水稻产量,氮素利用率提高8.16个百分点,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减量施肥造成北方寒地水稻肥料供给不足和产量低的问题,以纳米碳增效剂为材料,采用仪器快速检测和植株常规测定分析方法,研究纳米碳添加的常规施肥和减量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性状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CK)相比,纳米碳添加的常规施肥模式(SM-A)、减施氮肥10%(SM-B)和减施氮肥20%(SM-C)对水稻植株形态特征、光合生理特性、产量性状和肥料利用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其中以SM-B增幅最大,SM-A次之,SM-C最小;SM-A、SM-B和SM-C增加经济效益分别为563.56、1374.20和-1391.08元/hm 2,以SM-B增效值最高。本研究表明,SM-B能改善生育期光合生理特性,提高植株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是寒地水稻较为理想的减量施肥安全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有机水溶肥对水稻干物质、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水溶肥对水稻各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和分配的影响及其与水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常规施氮条件下,根施肥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产量达8 288.3kg/hm 2,且根施肥效果优于叶面肥;减氮15%条件下根施肥和叶面肥配合施用能有效缓解减氮对水稻产量的降低作用,较减氮15%处理显著增产3.2%。根施肥和叶面肥均能显著提高水稻抽穗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茎鞘和叶片氮素积累量;同时,增加抽穗后叶片向穗的氮转运量,进而提高其氮回收利用率和氮生理利用率。水稻产量与抽穗期茎鞘、叶片(除分蘖期茎鞘外)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抽穗后茎鞘和叶氮素转运量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施用有机水溶肥能维持水稻营养生长期较高的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增强抽穗-成熟期氮素向穗转运能力,促进水稻高产和氮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8.
炭基缓释肥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炭基缓释肥是利用稻壳炭与常规尿素混合制成的长效肥料,具有肥效久,不污染环境,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等优点。为了筛选缓释效果最好、适于玉米生长的炭基肥料,以‘华玉8号’为试材,以常规肥为对照,在施肥量均等的条件下,研究了炭粉和氮素养分配比不同的炭基缓释肥料在玉米上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土壤中添加稻壳炭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稻壳炭基缓释肥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影响显著,能促进根系发育,使得玉米株高、茎粗增加明显。其中,施加炭粉尿素百分比为32.3%的炭基缓释肥肥效最好,与施加等量纯尿素相比可使玉米株高增加6.2%,茎粗增加10.83%,根干重增加50.7%,产量增加7.64%。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我国华北地区小麦一次性施肥的氮肥利用率问题,设置两种氮肥(脲甲醛和尿素)的不同配比进行田间应用效果对比试验,测定及计算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中硝态氮残留量。结果表明:随脲甲醛比例升高,冬小麦产量升高,含70%脲甲醛肥料处理(UF3)的产量比不施肥处理(CK)增加37.0%,比100%尿素处理(CCF)增加11.4%。含70%脲甲醛与100%尿素处理相比,子粒吸氮量占总吸氮量比例、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11.8%、44.7%、9.1%。70%脲甲醛处理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平缓释放养分,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稳定、残留量低,淋溶风险较100%尿素处理降低。以脲甲醛掺混30%尿素进行一次性施肥既可增加小麦产量,又能减少硝态氮的淋溶。  相似文献   

20.
尿素是农业生产上施用很广泛的氮素肥料。据研究,水田的当季利用率很低,一般为20~30%。中国农科院土肥所在(土娄)土和黄绵土上进行试验、水田尿素利用率为24.5%和26.6%。大部份肥料氮以不同的形式损失。朱兆良1982年用~(15)N 测石灰性水稻土中尿素施用损失约50%左右。这些损失的氮素,不仅造成浪费,增加农民施肥的投入,而且污染水源、空气,还对土壤理化性状有不良影响。在我省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