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不同风味类型铁观音乌龙茶香气组成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观音乌龙茶按现行国家标准可划分“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3种风味类型。本试验在对安溪铁观音收集和审评分类基础上,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对各茶样进行香气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可视化模式识别方法比较了不同风味铁观音新茶和不同质量等级铁观音陈茶香气组成的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铁观音新茶和陈茶香气组成的化学模式存在明显的类群区分。铁观音新茶相较陈茶具有更为丰富的香气组分,其中醇类、酯类和烯烃类化合物是铁观音新茶“清新”风味的主要赋香成分,而醛类和酮类化合物则是形成铁观音“陈香”风味的重要物质基础。橙花叔醇、吲哚、α-法呢烯、2-甲基丁酸-2-苯乙酯、己酸-顺式-3-己烯酯、2-甲基苯基甲酸甲酯、丁酸苯乙酯、2-甲基丙酸-2-苯基乙酯、2-苄基(苯甲基)异氰化、己酸异戊酯和香叶基丙酮可作为区分铁观音新茶和陈茶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2)铁观音新茶按其香气组成可划分为“显酸茶”、“正韵茶和青韵茶”、“浓香茶”3个茶样类群。带“酸香”风味的“显酸茶”主要与酯类化合物密切相关,而显“火香”风味的“浓香茶”香气成分多为长链缩合态化合物,且二者均较“正韵茶和青韵茶”香气组成更为丰富。(3)不同贮藏年份的铁观音陈茶香气组成无明显的类群区分,但有潜在的质量等级差异。高级铁观音陈茶的酯类化合物相对丰富,醛类和酮类化合物含量相对较低。该研究结果可为铁观音产品的分类鉴别和风味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真空冷冻干燥对乌龙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应用于清香型乌龙茶干燥工序(冻干茶),与冷冻茶和烘干茶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冻干茶的芳樟醇、香橙烯、β-石竹烯、异戊酸苯乙酯、β-杜松烯、橙花叔醇、法呢醇含量高于冷冻茶和烘干茶;真空冷冻干燥可有效地保护乌龙茶的“色”、“香”、“味”,表现为香气馥郁清高、花香显、汤有香、味醇厚;与冷冻茶和烘干茶比较,具有综合品质优、贮藏期长、运输及销售方便等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根据“倒春寒”气象指标国家标准(GB/T 34816-2017),利用金衢盆地主要城市历史气象资料,整理1981—2020年“倒春寒”个例并计算得到每次“倒春寒”过程的气象指标K值。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金衢盆地“倒春寒”频次和强度变化特征及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近40 a金衢盆地“倒春寒”发生频繁,但以轻度“倒春寒”为主,重度“倒春寒”仅占发生次数的3.4%;“倒春寒”气象指标K值在3上下波动;衢州市“倒春寒”次数和气象指标K值分别存在明显的3 a、7 a、19 a和4 a、8 a、20 a左右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变化规律;“倒春寒”较强年受贝加尔湖地区强冷空气东移南下影响,槽后冷平流不断渗透影响江南地区,导致金衢盆地气温异常下降,发生较严重“倒春寒”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4.
张旖旎  吉铮 《茶叶科学》2022,42(3):423-434
茶叶中的EGCG在治疗癌症、细菌和病毒感染等疾病中显示出较高的生物活性。为探索EGCG的相关研究进展及近期研究重点,以“EGCG”及“Epigallocatechin gallate”为主题词,在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搜索2000—2021年的相关文献共6 799篇,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进行引文分析,通过合作、共现、共被引等网络分析,研究EGCG的研究重点和前沿趋势。根据发文量统计分析发现,中国、美国和日本在该领域发文量排名前三位,而中介中心性指标分析表明美国、德国和中国文献重要性位列前三。引文分析的关键词突发性检测发现,“纳米粒子(Nanoparticle)”“稳定性(Stability)”是近几年的研究重点。随着对EGCG研究层次的不断深入,未来研究可能会集中于提高EGCG生物利用度,探究最适剂量水平及给药频率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以射阳县大米协会成功创建“射阳大米”品牌为案例,将“射阳大米”品牌创建过程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三个阶段,考察了射阳县大米协会在品牌创建各阶段的行为,分析了射阳县大米协会成功创牌的原因。研究表明,在政府的支持下,行业协会通过自身建设和科学运作,可以不断解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中的瓶颈问题,从品牌规划、质量提升、规范管理、市场营销和打假维护等方面推进品牌提升。“政府赋能与管理、行业协会主导”的“射阳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创建模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黑茶发花过程中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游离氟含量的影响,分别用出发菌株和诱变菌株对毛尖绿茶与黑毛茶进行纯种散茶“发花”,测定不“发花”茶叶、“发花”后去掉“金花”的茶叶、“金花”颗粒及液态发酵前后茶汤中的游离氟含量。结果显示:冠突散囊菌出发菌株与诱变菌株均使黑毛茶的游离氟含量升高,分别较不“发花”的对照茶样提高7.94%和10.47%,但均对毛尖绿茶的无影响;“金花”颗粒含一定量的游离态氟;冠突散囊菌能少量吸收茶汤中的氟,且吸收量与茶汤中游离氟的原始含量无相关性;冠突散囊菌对茶叶中游离氟含量的影响因茶叶的含氟水平不同而异,对氟无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7.
段继业 《茶叶科学》2011,31(2):143-151
归纳了砖茶的主要生产地和五条行销路线,第一次把茶马古道和茶叶之路整合到“砖茶之路”的概念之中;研究认为,砖茶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地位,是由砖茶本身的生物特性、经济特性和文化特性等因素综合塑造的;论文重点指出:砖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围绕砖茶的生产、长途运输和营销,形成了内地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之间长达上千年的民族交往历史,产生了著名的“茶马互市”经济和“以茶治边”政治,造就了享誉海外的“茶马古道”和“茶叶之路”文化,砖茶参与缔造了西北民族关系、城镇形成、政治治理和砖茶文化。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安徽沿江平原稻区不同播期对稻麦周年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以为科学选用稻麦模式适宜水稻品种类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影响大小表现为迟熟中籼>中熟中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晚粳;随播期推迟,迟熟中籼、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水稻产量均显著下降,播期对中熟中粳、迟熟中粳产量的影响则不明显。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与适播期春小麦接茬周年产量高低表现为“迟熟中籼稻-春小麦”>“中熟晚粳稻-春小麦”>“迟熟中粳稻-春小麦”>“早熟晚粳稻-春小麦”>“中熟中粳稻-春小麦”。在稻麦不同种植模式中,5月20日前播种的“迟熟中籼稻-春小麦”模式周年温光资源利用效率最高,较目前6月9日播种的“早熟晚粳稻-春小麦”模式的周年温光生产效率提高16.26%以上、周年光能利用效率提高18.06%以上。  相似文献   

9.
马晓俐 《茶叶科学》2012,32(6):559-564
目前文化界、茶学界等多个学科和领域都对“禅”、“禅茶”以及“禅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笔者对河南和浙江茶文化与经济等多方面的了解,加之近年来对佛学的学习,就灵隐寺和少林寺在茶事活动、禅茶文化传播、信众信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做了调研,据此分析两寺在禅茶文化方面所作贡献的相同与差异,并作简要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10.
广东优质稻发展及稻米品牌建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从明朝以来广东优质稻品种和稻米品牌发展历程。广东的优质稻品种经历了从传统的高秆农家品种到现代矮秆高直链淀粉含量型优质常规品种,再到目前的矮秆低直链淀粉型优质常规品种。广东优质稻米品牌从传统的“增城丝苗米”和“马坝油粘米”,发展到现在的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12个稻米区域公用品牌。这些品牌优质稻米均以粒型细长、无心腹白、晶莹剔透、米饭香软滑为特色,形成现代“广东丝苗米”的典型特征,在优质米市场上具有极高的辨识度。最后讨论了广东现代优质丝苗产业存在问题和发展举措。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学文献计量研究报告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从各大期刊网、图书馆、个人收藏资料等来源中搜集与茶有关的文献资料,利用Access数据库技术开发出一个中文茶学文献资料检索数据库。利用该数据库对茶学文献进行的统计分析得到,最近10年共发表中文茶学文献21373篇,分布于2037种出版物中,参与创作的作者(指第一作者)有9493名,他们分属于6889个机构。近10年间茶学文献发表总量呈抛物线型增长趋势,但2001年首次出现下降。学术性文献的分布范围极广,而非学术类文献的分布则相对较集中,载文最多的14种期刊所发表的文献量超过文献总量的49%。  相似文献   

12.
中国茶医学科技文献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朱永兴  邓君奇 《茶叶科学》2003,23(2):129-135
从全国七千多种期刊中搜集到最近十多年来茶医学类科技文献1060篇。这些文献发表在399种期刊上,共有来自352个机构的653位第一作者。发表学术类茶医学论文最多的作者是曹进,最多的机构是浙江(农业)大学,最多的期刊是《茶叶科学》。茶叶中具有保健和医疗功能的成分有13种以上,它们具有抗氧化、代谢调节、提供重要营养等7类功效,疗效涉及肝、肾、肺、胃、五官疾病和肿瘤等二十多种疾病。文章还对茶医学类文献的发展规律,作者、机构及载文期刊的构成和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对这类文献的生产、作用及发展方向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基于被引率统计的中文茶学论文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永兴 《茶叶科学》2007,27(2):172-178
搜集整理了最近20多年来中文茶科技文献的引文数据,统计分析了文献被引数据的各项指标,主要包括被引用频次和篇均被引率,以及它们在各期刊、机构、作者间的分布特征。据此,还对我国茶科技文献及其相关机构、期刊和作者的学术水平评价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低温逆境已成为限制我国小麦稳产丰产与优质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为掌握我国小麦低温逆境研究的现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1979—2020年小麦低温逆境研究论文的发文数量、研究机构、发文作者、文献来源、被引频次、研究热点及资助基金等方面的情况。结果表明:自1979年以来,我国小麦低温逆境领域的发文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以东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均致力于该领域的研究,但研究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还有待加强;高被引文献多发表于《作物学报》《麦类作物学报》等优质期刊;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小麦低温逆境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耐低温小麦新品种的培育、低温胁迫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小麦低温逆境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国家级基金是小麦低温逆境研究领域的主要资助来源。未来应加强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协同创新,同时加强小麦低温逆境栽培防控技术的研究,从而实现我国小麦生产的抗逆保产与提质减损。  相似文献   

15.
金美霞  陈晓阳  吴政孺  林杰 《茶叶》2021,47(1):21-25
‘木禾种’与‘鸠坑种’、‘龙井种’并称为浙江三大有性系茶树品种,然而对‘木禾种’成品茶特征尚未见研究报道。本文通过感官审评、理化指标检测和卷积神经网络识别三种方法对7个‘木禾种’原料加工的成品茶进行分析,旨在获取‘木禾种’在茶类适制性、成品茶辨别度上的基础数据和信息。结果表明‘木禾种’在黑茶陈香纯正,红茶显甜香,各茶类均具有一定的适制性;‘木禾种’成品茶水浸出物含量整体偏低;与丽水香茶、寿眉白茶、贡眉白茶、武夷岩茶、熟普、茉莉花茶、金骏眉7种成品茶比对结果,‘木禾种’的7个成品茶的识别率平均达到了99.24%,具有非常高的外形辨识度。本文还分析了‘木禾种’茶树在各类茶的适制性,其成品茶具有非常高的品种辨识度,可为‘木禾种’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宁 《北方水稻》2014,44(6):5-7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年度载文量、分布期刊、基金项目、核心作者及机构、作者与机构合作度、下载及被引前10位文章等方面对2004~2013年转基因水稻研究文献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的文献数量及分布期刊总体随年度呈增加趋势,主要刊载在专业类期刊上,其中,发表在《分子植物育种》的文章比重占绝对优势,所获得的基金资助主要来自国家层面,产出比重主要集中在南方科研单位,核心作者和核心发文机构对此方向的研究均有较好的连续性,作者及机构的合作是领域研究所必需的,综述类文章对于研究人员有更重要的指导作用。关键词排名前几位的依次是水稻、转基因水稻、转基因、遗传转化、农艺性状,这些是此方向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7.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青贮玉米研究领域可视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园  易婧 《玉米科学》2021,29(1):184-190
以1992~2019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721篇青贮玉米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并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我国青贮玉米研究的文献分布、刊物分布、研究机构、研究热点与趋势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全面把握我国青贮玉米领域研究的发展进程,为我国青贮玉米理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果表明,近30年来,我国青贮玉米领域研究呈现波浪式的发展趋势,核心区刊物有10种。目前,从事青贮玉米研究的机构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等草食畜牧业发达的区域,彼此间的共现网络密度低,合作有待提高。我国青贮玉米研究的热点主要围绕在青贮玉米的选育、青贮玉米的营养价值、青贮玉米的用途、如何提高青贮玉米产量、青贮玉米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其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青贮玉米发酵品种、全株青贮玉米制作技术、青贮饲料品质以及种植密度与播期、品种与种植模式、施肥方式与土壤类型、栽培方式与播种方式对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8.
茶树遗传育种是茶学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其研究对象是茶树遗传理论和良种选育技术。2016年国内外发表的有关茶学学术论文中,有154篇与茶树遗传育种研究有关,其中国内期刊发表论文80篇。这些论文涉及茶树遗传资源及其分类、育种材料创新、育种鉴定、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良种良法等研究内容。本文综述了2016年度茶树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2016年度中国玉米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在玉米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开始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论文。2016年,我国在104个“SCI”收录的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38篇,其中,在5年平均影响因子超过5.0的期刊发表论文46篇。在玉米子粒发育遗传调控、玉米抗非生物胁迫基因挖掘和功能研究、玉米抗生物胁迫基因挖掘及功能分析、玉米重要农艺性状基因/QTLs发掘、玉米转录组蛋白质和代谢组研究、玉米栽培生理学研究以及玉米遗传育种新方法与新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的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分析1994-2012年SCI-E收录牛布鲁氏菌病的相关研究文献,探讨国内外牛布鲁氏菌病文献的文献量变化与被引频次、语种、国家或地区分布、学科类别、主要研究机构等。结果显示:牛布鲁氏菌病研究发文量自2003年后逐年增加,其中发文较多的国家为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为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INRA)、德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ouistiana State Univ)等;主要的发文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