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解我国有关作物倒伏研究的情况,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源,对2001-2020年8 164篇相关作物倒伏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包含文献年度趋势、论文期刊分布、作者发文量及研究机构、主要主题分布、课题资助基金来源情况和主要学科情况等.结果表明:2001-2020年20年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发文量排在前10名的期刊以省级期刊为主;前10名高产作者发文量中,有5名作者来自于扬州大学并且前3名全部来自于扬州大学;我国倒伏研究的主要基金资助来源为国家项目基金资助,且有关倒伏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学科.  相似文献   

2.
为深入了解《大豆科学》近期发展现状,以2015-2017年《大豆科学》发表的文章和所有核心期刊发表的以"大豆"为主题词的文章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二者的发文量、基金项目来源、被引次数和核心作者群。结果表明:《大豆科学》的发文量占核心期刊总发文量的15%左右,在作物研究领域内具有绝对优势,发文量为总发文量的32.5%;《大豆科学》的文章主要由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资助,且与核心期刊中基金论文的资助来源一致;在被引次数最多的100篇文章中,《大豆科学》有4篇,数量上仅次于《中国农业科学》《农业工程学报》和《作物学报》;共同核心作者有7人,占《大豆科学》核心作者的54%,核心作者的期刊选择偏好为《大豆科学》《中国油料作物学报》《食品科学》《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东北农业大学学报》《中国粮油学报》和《中国食品学报》。说明《大豆科学》发表的文章数量和水平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其所在领域的研究热点、重点,凝聚发表文章主要力量的能力较强,是核心作者比较喜爱的期刊,近期发展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3.
基于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的数据,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 ,统计分析1994~2012年SCI-E收录菠萝的相关研究文献,探讨国内外菠萝文献的文献量变化与被引频次、国家或地区分布、主要研究机构、作者、学科类别、期刊分布、语种、基金资助机构等。结果显示:菠萝研究发文量逐年增加,其中发文较多的国家为美国、巴西、印度等;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为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巴西圣保罗大学、夏威夷大学等;最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作者主要来自于美国和印度;其中以食品科学技术、植物学、农学等为主题的研究较多;论文在不同期刊中呈分散分布,但主要以食品工程杂志、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巴西果园杂志等为主要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期刊;相关文献的出版语言主要以英语为主,占89.88%;基金资助方面,巴西教育基金资助文献最多,其次是巴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位于第三。该文分析了菠萝研究的总体状况和发展态势,为菠萝科研工作者及决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准确了解茶叶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可为未来茶叶领域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采用文献计量学中的可视化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对茶叶领域近12年(2010-2021年)发表的9444篇核心期刊论文进行年度发文量、发文作者、研究机构、文献来源、所属学科、基金资助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1)年度发文量。我国茶叶领域核心期刊近12年年发文量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2016-2017年发文较为活跃,占核心期刊总发文量的发文量的37.65%。其中,2017年发文量最多,达到1816篇,占核心期刊总发文量的发文量的19.23%。(2)发文作者。我国茶叶领域核心期刊近12年发文数量排前3的作者是龚自明、林智、刘仲华,发文数量分别为54、54、46篇,分别占核心期刊总发文量的0.57%、0.57%、0.49%;近12年核心期刊发文量在6篇以上的作者即为核心作者,但核心作者发文总量未超过全部论文的50%,尚未形成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3)研究机构。我国茶叶领域近12年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在200篇以上的机构有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发文数量分别为402、331、239、207篇,分别占核心期刊总发文量的4.26%、3.50%、2.53%、2.19%。(4)文献来源。我国茶叶领域近12年核心期刊发文数量排前3的期刊是《福建茶叶》《茶叶科学》《农业考古》,发文数量分别为2754、633、342篇,分别占核心期刊总发文量的29.16%、6.70%、3.62%。同时食品类期刊发文数量较多。(5)所属学科。我国茶叶领域近12年核心期刊发文所属学科主要是食品、作物、轻工,发文数量分别为3362、1228、963篇,分别占核心期刊总发文量的35.60%、13.00%、10.20%。(6)基金资助。我国茶叶领域近12年核心期刊发文的基金资助主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发文数量分别为876、246、201篇,分别占核心期刊总发文量的9.28%、2.60%、2.13%。从各省资助数量来看,靠前的省份主要是福建、浙江等。(7)研究热点。根据关键词、主题词统计及共现网络图分析可知,我国茶叶领域近12年核心期刊发文的研究热点是茶叶、茶文化。其中,“茶叶”热点的研究集中在农药残留、包装设计及品质等方面;“茶文化”热点的研究集中在茶叶包装、包装设计及茶等方面。结合以上结论,建议我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应统筹推进,协同发展,同时指出应重点关注信息通信等新技术在茶叶育种、加工及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应用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SCI-Expanded(SCI-E)数据库为基础,对1994~2012年世界油棕被SCI-E收录论文的出版年、被引用情况、国家/地区、文献类型、语种、发文机构、基金资助机构和学科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截止到2013年7月8日,1994~2012年SCI-E收录油棕相关文献记录6 851篇,被引频次总计80 161。自2007年文献收录和被引频次均呈快速上升趋势;所收录文献中,以马来西亚发文量最多,占总记录30.93%;学术研究型文献占91.55%;英语语种占96.23%;文献基金资助率为30.27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全球小麦QTL定位研究的现状,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2008-2017年小麦QTL定位研究论文的刊文数量走势,刊文数量前十的国家、机构、期刊,被引用频次前十的国家、期刊、个人,挖掘研究热点,查找国家间合作关系,分析主要作图群体、分子标记、统计模型和分析软件。结果表明,目前小麦QTL研究热点集中在逆境抗性和产量性状方面。在小麦QTL定位研究中,STS、SSCP、RFLP、SNP是近三年使用频率最高的几种分子标记类型;为提高研究准确性,遗传模型、分子标记和分析软件常被配套使用。近十年全球小麦QTL定位研究论文的刊发数量呈上升趋势,科研合作与交流密切的国家或研究单位发表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一般较高,其中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刊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方面领先于其他机构。中国在小麦QTL定位研究领域刊文数量占据优势,但缺乏高质量、高影响力的权威性论文,与世界顶尖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在小麦QTL定位领域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大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国内各学科之间也需要加强交叉与交流  相似文献   

7.
王宁 《北方水稻》2014,44(6):5-7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年度载文量、分布期刊、基金项目、核心作者及机构、作者与机构合作度、下载及被引前10位文章等方面对2004~2013年转基因水稻研究文献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的文献数量及分布期刊总体随年度呈增加趋势,主要刊载在专业类期刊上,其中,发表在《分子植物育种》的文章比重占绝对优势,所获得的基金资助主要来自国家层面,产出比重主要集中在南方科研单位,核心作者和核心发文机构对此方向的研究均有较好的连续性,作者及机构的合作是领域研究所必需的,综述类文章对于研究人员有更重要的指导作用。关键词排名前几位的依次是水稻、转基因水稻、转基因、遗传转化、农艺性状,这些是此方向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黄武  胡新文  毛帅  闵义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7):1452-1461
为了探究热带作物木薯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本文对近年来木薯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数据检索时间是 1999—2017 年,各项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的时间范围是 2009—2017 年。基于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利用网页检索功能分析了木薯研究的年发文量、基金资助机构及国家地区分布、研究方向及研究机构状况;利用 CiteSpace 对 2009—2017年木薯研究关键词进行共现性和可视化图谱聚类分析。中国地区发文量、基金资助分布及研究机构排名位于前列;农业研究、食品科学技术领域占比较大;以 3 a 为时间轴对数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绘制可视化信息图谱并分析聚类下的信息,得出木薯研究的趋势和热点问题。木薯淀粉-壳聚糖、燃料乙醇研究引发新的研究热点。从发文量来看,中国在木薯研究科研投入和成果数量产出方面都位居前列;分子育种成为品质改良的重要手段,木薯病毒、燃料乙醇、光暗发酵制氢、甲烷和单细胞油脂生产、延缓块根变质、耐受性基因选择持续成为关注热点;最近 3 a,木薯淀粉在新型材料加工方面有了新的应用,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出现了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以《茶叶科学》《茶叶通讯》《茶叶学报》《茶叶》《中国茶叶》《中国茶叶加工》2000—2019年刊发文献为样本,利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茶学研究文献数量、质量得到提高;发文作者集中度较高,形成几个联系相对密切的合作网络;发文机构间合作大多以"茶叶研究所+其他机构"的模式展开;绿色有机无公害茶叶生产发展、茶产业转型升级、茶树品种改良以及茶产业生产加工技术改进是近年来茶学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文献计量:木薯近年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武  胡新文  毛帅  闵义 《热带作物学报》2018,39(12):2521-2531
为了探究热带作物木薯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本文对近年来木薯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数据检索时间是 1999— 2017 年,各项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的时间范围是 2009—2017 年。基于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利用网页检索功能分 析了木薯研究的年发文量、基金资助机构及国家地区分布、研究方向及研究机构状况;利用 CiteSpace 对 2009—2017 年木薯研究关键词进行共现性和可视化图谱聚类分析。中国地区发文量、基金资助分布及研究机构排名位于前列;农 业研究、食品科学技术领域占比较大;以 3 a 为时间轴对数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绘制可视化信息图谱并分析聚类下的 信息,得出木薯研究的趋势和热点问题。木薯淀粉-壳聚糖、燃料乙醇研究引发新的研究热点。从发文量来看,中国在 木薯研究科研投入和成果数量产出方面都位居前列;分子育种成为品质改良的重要手段,木薯病毒、燃料乙醇、光暗 发酵制氢、甲烷和单细胞油脂生产、延缓块根变质、耐受性基因选择持续成为关注热点;最近 3 a,木薯淀粉在新型材 料加工方面有了新的应用,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出现了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1.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青贮玉米研究领域可视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园  易婧 《玉米科学》2021,29(1):184-190
以1992~2019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721篇青贮玉米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并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我国青贮玉米研究的文献分布、刊物分布、研究机构、研究热点与趋势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全面把握我国青贮玉米领域研究的发展进程,为我国青贮玉米理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结果表明,近30年来,我国青贮玉米领域研究呈现波浪式的发展趋势,核心区刊物有10种。目前,从事青贮玉米研究的机构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等草食畜牧业发达的区域,彼此间的共现网络密度低,合作有待提高。我国青贮玉米研究的热点主要围绕在青贮玉米的选育、青贮玉米的营养价值、青贮玉米的用途、如何提高青贮玉米产量、青贮玉米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其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青贮玉米发酵品种、全株青贮玉米制作技术、青贮饲料品质以及种植密度与播期、品种与种植模式、施肥方式与土壤类型、栽培方式与播种方式对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2.
早稻育秧期间低温频发,严重影响水稻秧苗质量,抑制水稻在大田期间的生长发育,导致水稻减产.深入研究低温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适宜的外源调控途径对保障我国早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低温对早稻秧苗期、营养生长期与生殖生长期的影响,概括了水稻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包括抗氧化系统、低温应答基因表达等.最终提出...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低温逆境是限制小麦稳产丰产与优质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低温胁迫导致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代谢失衡,高浓度的活性氧会引起蛋白质、膜脂、DNA及其他细胞组分的氧化损伤甚至导致细胞死亡,从而对植株叶片的光合作用、穗部小花发育和根系生理等产生抑制作用,最终导致小麦产量下降。本文系统阐述了ROS的产生、功能与清除,从小麦叶片生理、穗部发育与根系生理等方面总结了低温胁迫下ROS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小麦生产上防灾减灾和提质增效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胁迫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准确可靠地评估种质资源的耐热性,已成为当前小麦耐热育种和耐热性基础研究的关键环节和基础。由于目前尚未有系统的耐热性评估体系,不同试验中小麦的耐热性评价结果有很大差异,阻碍了小麦耐热性研究和耐热种质资源的利用。本文通过厘清高温胁迫对小麦不同发育阶段的危害,回顾近年来小麦耐热研究进展,重点分析目前常用的小麦耐热性评价指标可靠性及评估方法的优缺点,明确当前小麦耐热种质资源利用中的难点与面临的挑战,探索耐热性分类和创制耐热资源的新思路,为小麦耐热性基础研究与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海藻糖喷施时期及浓度对高温胁迫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20—2021年度以扬麦18、烟农19为供试品种,设置三个海藻糖浓度5 mmol·L-1(C1)、10 mmol·L-1(C2)、15 mmol·L-1(C3),分别在抽穗期(T1)、开花期(T2)、花后10 d(T3)喷施海藻糖,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花后15~19 d进行高温胁迫,分析不同处理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1时期喷施海藻糖较T3和T2时期产量增加了0.64%和2.54%。C3浓度处理较C2和C1浓度处理产量提升了2.35%和10.30%;T1时期喷施C3浓度海藻糖小麦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烟农19产量增加了15.87%,扬麦18产量增加了17.75%。T1处理下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较T2、T3处理分别高0.24%和0.15%,C3处理较C1、C2处理分别增加了3.07%和0.82%;海藻糖处理较对照提高了营养器官中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提升了高温胁迫下小麦干物质积累速率、小麦籽粒平均灌浆速率、有效灌浆时长、最大灌浆速率,延缓了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这说明海藻糖处理能够提高小麦的耐高温性,海藻糖喷施浓度比喷施时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更大。本试验条件下,T1时期喷施C3浓度海藻糖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针对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生产过程中,常出现的座果率低、成熟期落果裂果严重、果皮着色不均匀严重影响果实品质等现象和多种病虫害危害,果农在荔枝果实生长期频频喷药保果,这样既增加生产成本,又不符合绿色果品的要求的问题。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主的科研机构开展了荔枝果实套袋及其配套技术的研究,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荔枝果实套袋技术,并加以示范与应用推广。本文对目前荔枝果实套袋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以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大豆耐低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是世界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也是人类优质蛋白及畜牧业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大豆是喜磷作物,磷不仅是大豆遗传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参与大豆体内酶促、新陈代谢、根瘤固氮等生理生化过程。全世界耕地中近1/2的耕地处于缺磷状态,我国耕地中大约有2/3的耕地属于缺磷状态,磷胁迫是限制大豆产量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文章分别从低磷胁迫下大豆形态学变化以及大豆生理生化反应、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大豆耐低磷QTL定位研究进展进行了初步概述,并对大豆耐低磷QTL定位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大豆耐低磷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优化灌溉和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传统水氮管理和优化水氮管理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于1999~2000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德合作项目北京试验基地进行了包括灌溉、氮肥和秸秆3因素共18个处理组合的田间试验。传统水氮管理尽量模仿当地农民的生产实际,优化水氮管理以冬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为原则,结合土壤水分和土壤养分的实测值来具体确定。结果表明,优化灌溉在节水11mm的情况下,小麦产量与传统灌溉无显著性差异;优化施氮与传统施氮相比,氮肥用量降低了75%,但产量并不降低;秸秆还田与秸秆不还田相比,冬小麦产量无明显变化。上述结果表明,在保持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华北平原小麦生产中节水的空间相对较小,而节肥(指氮肥)的空间相对较大,优化施氮管理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9.
河南主推小麦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寒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小麦品种对春季低温胁迫的响应,以郑麦366、郑麦7698、矮抗58等12个河南省主推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拔节期低温(-6℃)和孕穗期低温(0℃)处理对不同小麦品种叶片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分析了寒害级别与各生理指标增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幼穗发育进程慢的强耐寒性小麦品种的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低温条件下的增幅大于幼穗发育进程快的弱耐寒性品种,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幅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拔节期和孕穗期低温处理,使供试小麦品种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均下降,拔节期低温对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影响更为严重,孕穗期低温对穗粒数和产量的影响更为严重。拔节期低温引起的小麦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增幅与小麦所受寒害级别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孕穗期低温引起的小麦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增幅与小麦所受寒害级别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这些结果说明,不同小麦品种的耐寒性强弱在拔节期和孕穗期的表现并不一致,与寒害水平显著相关的生理指标也有差异,应结合两个时期的综合表现评价小麦品种春季的耐寒性。  相似文献   

20.
2020年秋播,于江苏省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射阳推广示范基地开展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对不同小麦品种的生育进程、茎蘖动态、抗病(逆)表现、产量及产量结构进行全面考察分析。综合产量、品质、熟期熟相、抗病和抗逆性等多种因素分析,各参试品种均表现较好,其中盐麦1号、镇麦18综合表现较突出,盐麦1号最终产量为7 871.55 kg/hm2,镇麦18产量也达到7 800.3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