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哈密地区辣椒疫霉菌的鉴定及部分生物学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密地区辣椒上的疫霉病菌,经分离培养和镜检,其孢子囊多为倒梨形、卵圆形,孔突较明显,未见厚垣孢子和卵孢子。此菌不仅对辣椒和番茄高度致病,还侵染黄瓜和豇豆,其特性不同于瓜疫霉菌和寄生疫霉菌,与国内外报道的辣椒疫霉菌基本一致。其菌丝体和孢子囊在高湿条件下可高度侵染无人为伤口的辣椒根、茎、叶、果实等器官,潜育期2—3天;菌丝在20℃和25℃干燥条件下只能存活2—3天,在水中的致死温度为45℃(10min)。病果种子带菌率可达100%,但在哈密室内外干燥条件下种子上的病菌只能存活2—3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温度和露时条件下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病菌孢子囊的萌发和侵染动态,并以此为变量构建数学模型,以期为病害精准预测预报及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在人工控温、控湿条件下,研究温度(15~30℃)和露时(2~24 h)对荔枝霜疫霉孢子囊萌发和侵染的影响;选用韦布尔模型的修正式,在SAS软件中拟合得到准确度较好的孢子囊萌发和发病严重度模型,进而绘制其对应的等高线风险预测图。【结果】温度、露时及其交互作用可显著影响荔枝霜疫霉孢子囊的萌发及寄主发病的严重度。荔枝霜疫霉孢子囊萌发率和寄主发病严重度随着露时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在温度为25℃时,所有露时处理条件下的孢子囊萌发率达到最高;露时相同的条件下,当温度为25℃时,孢子囊侵染荔枝果实发病严重度最强。当温度为22~30℃、露时为3~24 h时,叶片的病害严重度超过0.2;孢子囊侵染果实发病迅速且严重,当温度为15~30℃、露时约2~3 h时,果实发病的严重度高于0.6。荔枝霜疫霉侵染叶片和果实发病严重度模型分别为f(t,θ)={1-exp[-(0.194 3×t)2]}/cosh[(θ-27.769 6)×0.927 7/2]和f(t,θ)={1-exp[-(0.469 3×t)2]}/cosh[(θ-24.556)×0.170 9/2]。【结论】荔枝霜疫病发生依赖于温度和露时,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以用于指导生产上防治该病害的施药时间和次数。  相似文献   

3.
对33科41属45种园林植物活体或离体组织采用菌丝块创伤和不创伤人工接种,研究了寄生疫霉烟草变种(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对园林木本和草本植物的侵染性.结果发现,寄生疫霉烟草变种在创伤条件下可侵染28科34属36种园林植物,提示这些园林植物在适宜生态条件下受到人工、机械或昆虫创伤时,寄生疫霉烟草变种就可能对其造成侵染危害;在不创伤条件下可侵染11科12属12种园林植物,提示这些园林植物在生态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能会受到其侵染危害.  相似文献   

4.
打瓜疫病,又称疫霉病,是打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掌握疫病的防治对于增产、增收尤为重要。 一、发病症状 打瓜疫病是由辣椒疫霉和德氏疫霉侵染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在打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侵染打瓜的根、根颈部、蔓、叶、嫩茎节部和果实。一般在7~8月高温多雨期或者灌水后发生严重。土表下根茎部发病后产生弥散性病斑,皮层开始呈现暗绿色水渍状,后变成黄褐色,并逐渐腐烂或缢缩成细腰状,全株枯死。  相似文献   

5.
打瓜疫病,又称疫霉病,是打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掌握疫病的防治对于增产、增收尤为重要。一、疫病症状打瓜疫病是由辣椒疫霉和德氏疫霉侵染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在打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侵染打瓜的根、根颈部、蔓、叶、嫩茎节部和果实。一般在7~8月份高温多雨期或者灌水后发生严重。土表下根茎部发病后产生弥散性病斑,皮层开始呈现暗绿色水渍状,后变成黄褐色,并逐渐腐烂或缢缩成  相似文献   

6.
华东、东北地区疫霉种的分布及交配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984~1988年采集了华东、东北的20种植物疫病标本,共获得85个疫霉菌株,11个疫霉种。樟疫霉、掘氏疫霉、隐地疫霉、棕榈疫霉、苎麻疫霉、簇囊疫霉。蜜色疫霉等7种分布在华东地区;辣椒疫霉、恶疫霉分布在东北地区;烟草疫霉。柑桔褐腐疫霉在华东和东北均有分布。分离到的17个樟疫霉菌株,有11个属 A_2交配型,在南京地区占绝对优势。分离到的26个烟草疫霉菌株,A_1交配型11个,A_2交配型15个,属均等优势,但 A_2交配型主要分布在南京、上海,A_1交配型主要分布在大连。研究表明,存在多种疫霉菌侵染同一种寄主植物引起相似症状的复杂性,研究中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7.
广州地区茄疫病的发生及疫霉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99年,从广州地区茄的果实、茎、叶及根上分离得到疫霉菌,根据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及生理特性等方面研究结果,鉴定出4个种,其中以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较为普遍,烟草疫霉P.nicotianae Van Breda de Haan次之, 掘氏疫霉P.drechsleri Tucker较少出现,致病疫霉P.infestans (Montagne) de Bary 仅见于春季;此外,种群分布与前作及不同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8.
1.合理轮作倒茬 哈密瓜不宜连作,也不宜与葫芦科、茄科作物连作.一般疫霉菌可在土壤中存活3年,因此,种过葫芦科、茄科作物的地块3年内不要再种哈密瓜.与小麦、玉米、棉花至少要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瓜地最好在年前进行伏耕或秋耕,使其暴晒或冻融,以消灭杂草、病菌和害虫,耕深不少于25厘米.播前要平整土地.冬前清理地膜、瓜秧,并深松、冬灌,耕犁深28 ~ 30厘米.  相似文献   

9.
从甘肃白兰瓜、西瓜上分离出15株疫霉,鉴定出两个种:掘氏疫霉Phytophthoradrechsleri Tuckcr,辣椒疫霉P.capsici Lconian。分离物经过配对培养,均可产生性器官,10株掘氏疫霉为A_1交配型,5株辣椒疫霉为A_2交配型。  相似文献   

10.
选取中国大豆品种中黄13、黑豆44和黑豆51的子叶为外植体材料,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K599菌株诱导3个大豆品种产生毛状根,通过β-葡聚糖苷酶(GUS)染色进行转化效率检测。结果表明:在25℃、12h/d黑暗培养条件下,黑豆44上诱导的毛状根数量最多,显著多于中黄13和黑豆51;黑豆44诱导的毛状根转化率最高,显著高于中黄13,但与黑豆51没有显著差异;光照或黑暗培养对中黄13产生毛状根的效率没有显著影响,但黑豆44和黑豆51在黑暗培养条件下子叶产生的毛状根数明显高于光照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毛状根数;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能侵染3个大豆品种的毛状根,其中对黑豆51的侵染效率显著高于黑豆44和中黄13,侵染位点主要位于根系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土壤诱集和分离培养方法,首次用国产大豆感病品种合丰25号和国产抗生素替代已报道的国外感病品种和抗生素,对从美国路易斯安娜州进口的2批共约10万吨大豆所取的样品中直接检出大豆疫病菌(Phytophythora sojae)。这一结果也表明我国大面积种植的合丰25号大豆品种对来自美国的大豆疫病是感病的。因此,加强对进口美国大豆的检疫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新疆大豆疫霉的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SSR标记对新疆地区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 & Gerdemann)的遗传多样性和与美国、黑龙江、福建等3个不同地理来源大豆疫霉菌的遗传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地区大豆疫霉菌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遗传背景单一,推断为外来生物。与大豆疫霉菌美国分离物和福建分离物相比,新疆分离物与黑龙江分离物的遗传关系最近,表明新疆大豆疫霉菌可能从黑龙江传人。  相似文献   

13.
漂浮育苗是一项较先进的育苗技术,对育苗盘、池膜、剪叶器具和操作的严格消毒是培育无病壮苗的关键环节。为烟叶生产上更合理地选用消毒剂,以甲霜灵为对照药剂,分析了几种常用消毒剂对烟草黑胫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囊产生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大多数漂浮育苗消毒药剂适宜浓度对烟草黑胫病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包括硫酸铜、美国消毒剂、0.6%菌毒净、7%有效氯次氯酸钠、24%毒消、40%育宝、10%二氧化氯和磷酸三钠,消毒药剂高锰酸钾与30%有效氯漂白粉对烟草黑胫病菌菌丝和孢子囊均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Water molds of the genus Phytophthora include many plant pathogens responsible for epidemics such as potato blight and sudden oak death, causing global economic damages. Sexual reproduction is of biological importance in Phytophthora and has been believed to be stimulated by unknown endogenous factors named a hormones. We describe here the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Phytophthora mating hormone, a1, which was obtained from approximately 2 tons of culture fluid of one mating type of a species and which induced sexual spores on the counter-mating type at a nanogram level.  相似文献   

15.
2个辣椒疫病抗性资源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经典遗传分析方法,对来源于泰国和印度的2个辣椒疫病抗性资源Bangchang和P038的疫病抗性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将2个抗性资源分别与高感疫病自交系020和L23-9配对组合,建立各自的抗感亲本、F1(正反交)、F2及BC1(回交)4个世代群体,选用分离自广东的辣椒疫霉菌菌株ZLT0566作为侵染病原菌,用苗期灌根接种法对其各世代群体植株进行抗性鉴定,F2及BC1群体的抗感植株分离比例采用χ2测验进行适合性检测,结果表明:Bangchang对广东辣椒疫霉菌菌株ZLT0566的抗性遗传符合1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模式,而P038的抗性遗传符合2对相互独立的不完全显性互补基因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16.
宝珠梨疫腐病病原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珠梨疫腐病是云南省的一种新记录病害,其病原菌为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 (Lebert et Cohn) Schrot.适宜恶疫霉分离培养的培养基是番茄汁培养基、V8汁培养基和PDA培养基。适宜恶疫霉生长的pH值范围在3~10之间,最适pH值为5~6,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在10~30℃之间,最适生长的温度为20~25℃. 恶疫霉对果糖、麦芽糖、蔗糖等碳源的利用好于其它碳源,对酵母膏、天门冬酰胺、牛肉膏等氮源的利用好于其它氮源。  相似文献   

17.
陕西辣椒疫病病原鉴定及其防治剂的室内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陕西辣椒疫病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形态学观察,将引起陕西辣椒疫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利用一套鉴别寄主,通过常规抗病性鉴定技术,对陕西辣椒疫霉菌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和孢子囊萌发抑制法测定了12种常用的防治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毒力.结果表明:陕西辣椒疫霉菌分离物属于生理小种3;不同供试药剂对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中浓度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较好的是辣椒病菌清和活康壮,EC50分别为252.76 μg/mL(r=0.8669)和376.18 μg/mL(r=0.9304);对孢子囊萌发抑制效果较好的是69%烯酰吗啉WP和80%代森锰锌WP,EC50分别为317.61 μg/mL(r=0.9767)和421.70 μg/mL(r=0.9573);60%椒霸菌毒克星WP和50%扑海因WP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几乎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94年云南省会泽县金钟乡石鼓村宝株梨园中发现 1种云南省尚未报道过的新病害———梨疫腐病。 1 994年只有个别单株少量枝条、果实上发病 ;1 995年病害就扩展到整株及附近单株 ;1 996年70 %的植株受害 ,5 0 %以上果实受害 ,且病害除危害果实和叶片外 ,主要危害枝干 ,传染较快。 1 997年会泽县农业局、水果站组织对石鼓、以礼、边河、土城等地的 7个梨园 1 3 4hm2 进行调查 ,发病面积达 5 7% ,病株率达 80 %以上 ,单株受害枝率达5 0 % ,且该病有蔓延的趋势 ,对新植区 2 67hm2 梨园和 60hm2 老梨园造成严重威胁。 1 998年 ,该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氨基寡糖素田间防治辣椒疫病和体外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ci)的抑菌作用,为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依据。田间喷雾使用氨基寡糖素对辣椒疫病有一定的防效,40mg/L氨基寡糖素对辣椒疫病的防效高达73.2%。采用生长速率法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上研究了氨基寡糖素体外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寡糖素可以抑制辣椒疫霉的菌丝生长,有效中浓度EC50为100mg/L。在无菌水中氨基寡糖素可以抑制辣椒疫霉新生菌丝上孢子囊的形成以及静止孢的萌发,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64mg/L和41.84mg/L。  相似文献   

20.
辣椒疫病菌的抗药性和新药剂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ciL.)引起的重要植物病害,化学药剂是目前防治该病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为此,对辣椒疫病的发生特点、化学药剂防治的抗性问题和新化学防治药剂的筛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