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对2012年安庆市稻飞虱的发生情况进行了总结归纳,发生特点:(1)白背飞虱初见期正常偏早,迁入量大且集中;(2)褐飞虱初见期正常,迁入量偏低;(3)田间褐飞虱短翅型成虫出现早,发生量较大;(4)稻飞虱主害代田间卵量和虫量偏高。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3个方面提出了稻飞虱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2.
琚祥发  方海维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3):249-250,255
褐飞虱是安徽桐城县县单季稻、双季晚稻后期主要害虫,以70年代为害最重。近年来略次于白背飞虱。灯下初见期为6月中下旬,迁入峰在7月。常年迁入后发生4代:四(2)代一般7月下旬在迟早稻、单季稻田发生,不需要防治;五(3)、六(4)代为害单季稻和双季晚稻,为主害代;七(5)代为害双季晚稻。田间虫量呈单峰曲线消长,群体高峰出现期:双季晚稻田六(4)计在9月中旬末,10a虫量平均百丛500头;单季稻田六(4)代在9月上旬本.10a虫量平均百丛639头;七(5)代在10月上旬,10a虫量平均百丛241头。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稻飞虱发生为害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贵州省持续大面积发生,1991-1997年,年均发生面积人41万hm^2(614.87万亩次)。两种飞虱的适温要求因地区和虫态而不同,在贵州各地发生5-8或9代不等,因海拔和生境不同而异,两种飞虱在贵州发生的初次虫源性质均为外地迁入,白背飞虱认为:5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是白背飞虱迁入主峰期3,4代白背飞虱成虫盛发,大若虫为害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褐飞虱全年最大迁入峰期  相似文献   

4.
利用近30年NCEP/NCAR 逐日气象再分析资料及中国褐飞虱逐候灯诱数据,分析季风指数与褐飞虱迁入量的时空关系,以探明季风进退和转换对我国褐飞虱迁入的影响。研究表明:(1)常年3月中、下旬是我国偏北季风转换为西南季风的时期,西南季风开始后的4月上旬是褐飞虱第1次大规模北迁的时期,第1次大规模北迁的主降区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随后迁向其北的其他稻区。(2)6月中旬-8月中旬是偏南季风指数达最大值的时期,也是各稻区褐飞虱北迁峰次最多、迁入量最集中的时期。(3)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偏南季风向偏北季风的转换时期,也是褐飞虱北迁的终见期、南迁的始见期,第1次大规模南迁发生在这一时期内,主降区为江淮稻区和江岭稻区。(4)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是偏北季风的快速增强期、偏南季风的快速衰退期,也是褐飞虱南迁的高峰期。(5)10月下旬开始偏南季风撤出我国大陆,而偏北季风控制我国大陆,由北到南各稻区依次开始出现褐飞虱迁入的终见期。(6)褐飞虱异常发生年份中西南季风北上的早迟决定了褐飞虱在我国迁入始见期的早晚,而偏北季风南下的早迟则决定了我国褐飞虱迁入终见期的早晚。(7)迁入始见期滞后于西南季风的变化,迁入终见期滞后于偏北季风的变化,它们滞后的时间都为1-3候(即5-15d)。  相似文献   

5.
根据监利县1981~1995年系统调查和灯诱资料,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及南方有关地区对褐飞虱多年观测资料,利用逐步回归方法组建多元回归预测模型,预测监利褐飞虱的发生期和发生量。结果表明,监利褐飞虱发生的迟早和主害代发生量的大小,主要受迁入峰期的迟早、迁入量、虫源地发生情况以及本地当年气候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05年、2006年、2007年褐飞虱连续三年在贵池区特大发生,笔者通过对近5年的灯诱虫量和近17年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初迁虫量是大发生的基础,迁入峰次和峰量与当年发生程度密切相关,温度是影响褐飞虱发生程度的最关键因素,迁入虫源必须与适宜的温度相配合才会造成大发生。在贵池区7月下旬-8月上旬平均温度偏低和9月下旬-10月上旬平均温度偏高,即“凉夏暖秋”的气候对当年褐飞虱的发生程度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三都县2009年稻飞虱发生与防控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三都县2009年稻飞虱进行系统监测,并对其优势种群、迁入峰期、各月虫量变化、田间危害情况及发生原因等进行分析,得出全年优势种群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白背飞虱最高迁入峰期出现在5月11—17日,田间主害代为第3、4代,最高峰期出现在6月10日,达大发生程度;褐飞虱田间主害代为第4、5代,高峰期出现在8月5日,达大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8.
叙述了2010年苏州市吴中区水稻褐飞虱发生的特点,即迁入代迁入迟、迁入量正常,二代迁入迟、迁入量正常,三代外地褐飞虱回迁迟、回迁量偏多、自然发生量偏重,大面积水稻褐飞虱前中期发生轻、后期中等至偏重发生。其偏重发生的原因为三代羽化短翅成虫比例高、回迁量偏多。最后针对性提出了兼治、专治及挑治对策,解决了褐飞虱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根据历年褐飞虱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灯下虫量的逐步回归分析,证明苏北杂交稻区主害代(三代)发生程度与下列因素显著相关:(1)一代迁入峰后田间长翅成虫量(r=0.8856~*);(2)7月底田间褐稻虱数量(r=0.6837~*);(3)8月上旬百穴总虫量及短雌成虫量(r_夏=0.9476~*)。据此分别建立不同阶段的褐飞虱预测方法和指标。根据危害损失测定,以允许损失5%以下为标准,主害代虫量高峰期的防治指标为8~10头/穴,并提出病虫兼治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根据褐稻虱种群生命系统的基本成分和生命表的资料,建立了25行7列的年龄-虫态结构矩阵和存活率矩阵为基础的模拟模型。以长翅型成虫迁入格局为初始种群结构,结合迁入量和迁入时间,模拟褐稻虱从迁入降落经过繁殖代到主害代的数量动态过程,预测在不同的迁入峰型、迁入期和迁入数量褐飞虱主害代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1.
收集整理福建省云霄县2005-2015年稻飞虱灯诱数据、田间调查数据及相关气象资料,分析2005-2015年云霄县稻飞虱发生动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云霄县早稻以白背飞虱为绝对优势种群,占91.3%,其次为褐飞虱占8.7%;晚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占75.7%~77.7%,中后期褐飞虱虫量逐渐超过白背飞虱,占51.6%~63.1%。各年度各月份稻飞虱种群消长动态基本一致,即呈现"双峰型"发展态势。云霄县稻飞虱常年发生7~8代,早稻主害代第四(3)代重于晚稻第七(6)代。白背飞虱始见期早于褐飞虱。11年来平均发生程度3.3级,为中等偏严重发生,主害代呈现提早发生及间歇性爆发为害的特点。气候条件是关键影响因素。台风、西南气流活动、阵性降雨等气候条件对稻飞虱迁入影响明显,而迁入峰次多且迁入峰量大是导致云霄县稻飞虱爆发成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褐飞虱是水稻上迁飞性害虫,具有迁飞性、暴发性、分布不均性和隐蔽性等特点,给测报工作带来较大难度,一旦控制不好会产生灾难性后果.褐飞虱在江苏省灌云县常年发生2代,以6(3)代(其中前面的“6”为褐飞虱在全国代次排序,后面的“3”为褐飞虱在江苏省代次排序,下同)为主害代,二龄若虫盛期常年在8月底9月初,成虫9月下旬迁出,一般不发生7(4)代.  相似文献   

13.
根据广东肇庆病虫测报站24 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灯诱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褐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在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即早稻高峰和晚稻高峰,早稻高峰多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之间,晚稻高峰多在9月中旬至11月下旬间.终见日多在11月下旬.根据发生高峰的日诱获量、候平均诱获量、旬平均诱获量及全年的累计数量来比较各年的发生严重程度,结果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褐飞虱发生重,而80年代末直至本世纪初发生趋轻.  相似文献   

14.
根据广东肇庆病虫测报站24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灯诱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褐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在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即早稻高峰和晚稻高峰,早稻高峰多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之间,晚稻高峰多在9月中旬至11月下旬间。终见日多在11月下旬。根据发生高峰的日诱获量、候平均诱获量、旬平均诱获量及全年的累计数量来比较各年的发生严重程度,结果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褐飞虱发生重,而80年代末直至本世纪初发生趋轻。  相似文献   

15.
经过11年的调查研究,得出了白背飞虱,褐飞虱两个种群在黔北一季中稻上的消长动态。两飞虱的迁入有同步突增的现象,发生量与和过入量关系密切;白背飞虱的主迁入时间比褐飞虱早,主要集中在5月底至6月中旬和7月上中旬,田间种群高峰出现2次或1交,分别为6月中下旬和(或)7月中下旬,且年度间没有差异;褐飞虱主迁入迟,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田间种群高峰出现在8月中旬至下旬。稻飞虱在中稻上的种群消长表现出7月  相似文献   

16.
江淮南部稻区稻飞虱发生规律、影响因素与药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通过历史资料分析、调查研究及田间试验 ,总结了江淮南部稻区 (庐江 )稻飞虱发生规律及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发生新特点 :白背飞虱初见期提早 ,主害代次增加 ,为害时期拉长 ;褐飞虱主害代前移 ,主害代次增加。分析了稻飞虱的主要影响因素、大发生特点及成因 ,提出了稻飞虱的药控技术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常州市水稻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适宜气象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8-2007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植物保护站的虫害资料和常州市龙虎塘观测站的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常州市水稻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适宜气象条件.结果表明,常州市褐飞虱、白背飞虱随气候变暖有增多趋势,3种螟虫随气候变暖趋于减少;褐飞虱在8月下旬至9月初高发,白背飞虱在7月中旬高发,三化螟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高发,二化螟和大螟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高发;并给出了常州市水稻虫害发生发展的适宜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18.
杨学文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3):97-97,100
五(3)代稻飞虱1份2006年大发生特点的比较结果显示:7月中旬至8月中旬均温为27.5—30.4℃,7—8月总雨日数在20天以上、总降水量在250.0mm以上,水稻处于孕穗抽穗的敏感生育期,有利于褐飞虱短翅型成虫的形成,成为本地五(3)代主虫源;当田间褐飞虱短翅型雌成虫百丛虫量≥37头、且寄生率低时,预示着以褐飞虱为主的五(3)代稻飞虱将可能大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三都县1996~2006年稻飞虱灯光诱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点在稻区采用灯光诱测法,每天对监测点的飞虱进行收集,分类鉴定,统计稻飞虱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三都县稻飞虱主要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2种,白背飞虱为优势种,褐飞虱相对较少,白背飞虱占总飞虱量93.84%,褐飞虱占6.16%,不同年度虫量变化大,当年发生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5月份为全年主迁入峰期,峰期虫量占全年总虫量70.94%,始见期为3月、4月,白背飞虱早见于褐飞虱,终见期2种飞虱基本一致,均为10~11月份。  相似文献   

20.
江苏水稻害虫发生现状及无公害防治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003~2005年江苏水稻害虫危害状况1.12003年受内源性害虫基数高,迁飞性害虫迁入量大、迁入峰期长,以及气候对迁飞性害虫迁入和水稻品种抗逆性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003年水稻虫害大发生,发生程度偏重。其中最突出的害虫为稻纵卷叶螟,不但迁入早、迁入量大,而且繁殖力强,蛾卵量极高,五(3)代、六(4)代连续大发生至特大发生,为历史罕见发生年份;灰飞虱基数大、带毒率高,发生危害较重,为1990年以来最严重的年份;褐飞虱迁入量显著高于前几年,达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程度,后期局部失治田块出现成片“冒穿”,二化螟、三化螟发生程度均较上年有所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